7799精品视频天天在看,日韩一区二区三区灯红酒绿,国产xxxxx在线观看,在线911精品亚洲

    <rp id="00a9v"></rp>
      <track id="00a9v"><dl id="00a9v"><delect id="00a9v"></delect></dl></track>
      1. 【姚中秋】在中西相互闡釋中發(fā)展和擴展儒學

        欄目:快評熱議
        發(fā)布時間:2013-12-20 03:12:35
        標簽:
        姚中秋

        作者簡介:姚中秋,筆名秋風,男,西元一九六六年生,陜西人士?,F(xiàn)任中國人民大學國際關系學院教授,曾任北京航空航天大學高研院教授、山東大學儒學高等研究院教授。著有《華夏治理秩序史》卷一、卷二《重新發(fā)現(xiàn)儒家》《國史綱目》《儒家憲政主義傳統(tǒng)》《嵌入文明:中國自由主義之省思》《為儒家鼓與呼》《論語大義淺說》《堯舜之道:中國文明的誕生》《孝經大義》等,譯有《哈耶克傳》等,主持編譯《奧地利學派譯叢》等。

        在中西相互闡釋中發(fā)展和擴展儒學

        ——在儒家與當代中國思想之創(chuàng)生暨“儒生文叢”第二輯出版座談會上的發(fā)言

         

        姚中秋

        (弘道書院山長,北京航空航天大學人文與社會科學高等研究院教授)


              編者按西歷2013年11月24日下午,儒家與當代中國思想之創(chuàng)生暨“儒生文叢”第二輯出版座談會在北京舉行。會議由弘道書院主辦,弘道書院學術部主任、中國人民大學政治學系任鋒副教授召集并主持。本次會議采取了對話方式,一方是許章潤、高全喜、任劍濤、胡水君、程農、張旭、張龑等來自政治學、法學和哲學等學科的學者,一方是陳明、姚中秋、梁濤、唐文明、慕朵生、任鋒等北京儒家學者以及張晚林、林桂榛和陳喬見三位“儒生文叢”第二輯的作者代表,雙方圍繞儒家與當代中國思想之創(chuàng)生會議主題,在跨學科、論辯式的討論中展開激烈的思想交鋒,新見迭出,精彩紛呈。經與會者訂正,現(xiàn)將會議發(fā)言紀錄公開發(fā)表,以饗讀者。


         聽了剛才幾位的發(fā)言,我的感受與陳明兄一樣,我們今天邀請的法政學者,似乎都是托兒啊,大家跟儒生群體的理念非常接近,我覺得,從今天開始,你們都可以自稱儒生了。我覺得,這是一個非??上驳默F(xiàn)象,也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文化現(xiàn)象。我現(xiàn)在經常跟別人說,中國過去十年發(fā)生的最重要的事情是儒家的復興。這是具有世界歷史意義的事件,因為它會改變中國,進而會改變世界。

         

         我們從學界這些年的變化,都可以看到這樣的大趨勢。陳明會有很深的感觸,我們明顯感受到學界對于儒家的態(tài)度,對于儒家的立場,在過去十年來,發(fā)生非常巨大的變化。想來也不奇怪,這就中國人的一種自然反應,我們每一個中國學者都是在中國文化的環(huán)境中、在中國的大地上成長起來的。很自然地,當我們遵循生命的意義、遵循個體生命、文化生命的意義生活的時候,很自然地就回到了儒家?;蛘邠Q句話說,其實我們從現(xiàn)在學界的這一動向中可以看到中國思想界或學界的文化自覺。前年曾寫過一篇文章,其中說過這樣一句話:也許再過若干年,中國的思想爭論會在儒家內部展開。我們現(xiàn)在看到儒家在和其他各家爭論,而隨著思想界的儒家化,未來過一段時間,思想爭論將是儒家左派和儒家右派的爭論?,F(xiàn)在已有一定的端倪,很多左派把自己說成儒家,還有我這個自由主義打入儒家,這就是中國思想、文化演進之大勢。

         

         這個時候,我則愿意討論另外一個問題:作為一個儒生,我接受章潤兄的封號,作為一個儒生,如何應對這樣的局面?從儒生立場上如何使儒家復興在更廣泛的領域中、以更健全的方式來展開?

              

         首先,我們看看儒家在中國歷史上所發(fā)揮的作用,簡單地說在兩個層次上,剛才章潤兄講到,文化有士大夫精英的文化、有普通的販夫走卒的文化。如果放在底層文化的層面上,也許,關于儒家是不是宗教的爭論,不是那么重要。事實上,對普通老百姓來講,儒家經常以宗教的方式發(fā)揮作用。但我想強調,這不等于儒家變成了宗教,以宗教的形態(tài)教化民眾,而是儒家借助其他宗教發(fā)揮作用。我在同濟學報上發(fā)表一篇文章,明確提出《儒家非宗教論》,之后又寫了一篇文章《一個文教,多種宗教》,試圖揭示中國文明非常重要的特點,這個特點也是中國文明能夠成為普遍的世界文明之要害所在。這個特點就是,儒家不是一個宗教,儒家是一套價值體系。而恰恰因為儒家不是宗教,所以它的價值可以滲透到所有宗教中。所以我們看到,在中國,所有宗教都會有一定儒家化的過程。這樣一個文教、多種宗教的架構、機制,使中國文明始終保有宗教寬容。我覺得,這一點對于儒家的前景、對于中國文明的前景,都是非常重要的。這時,如果我們儒生一定要讓儒家本身成為一種宗教,那實際上是把儒家做小了。

              

         比如我們看看現(xiàn)在的臺灣,傳播儒家的主體是誰?是人間佛教,他們運用建制化的力量傳播儒家所守護的價值,并不主要是儒生在傳播儒家的價值。所以,儒生們需要對儒家存在的社會形態(tài)有一個更理性的看法。

         

         那么,儒家的核心價值由誰來守護、來闡明,尤其在一個大變動時代,怎么向民間、向這些宗教滲透、灌注儒家的價值?要靠士人,靠儒家精英。這就是當代儒學必須承擔的任務。當然儒家需要承擔儒之教化,但是,對普通民眾的教化也許并不是儒教所能完成的,而需要借助其他更為成熟、影響極大的宗教完成。在我們這樣一個時代,儒生主要的工作其實是發(fā)展儒學,用儒學回應我們這個時代的大問題,不僅僅是中國人的問題,而是整個人類的問題。從這個意義上說,儒學在這個時代面臨的挑戰(zhàn)是非常巨大的。

         

         而根據我的觀察,我們儒學還沒有做好這個準備,因而尚沒有這個能力。問題在哪兒?問題就在于儒學的視野和知識結構本身存在很大的問題。我們的抱負、我們的視野沒有達到普遍主義的程度,我們仍然是把儒家或者把儒學義理視為地方性知識,我們自己限制自己,包括以封閉的態(tài)度去對待現(xiàn)有的知識,以對抗的心態(tài)對待其他文明和它的價值。我想這樣的心態(tài)會嚴重妨礙儒學在這樣一個時代創(chuàng)生、擴展,應對中國和人類的大問題。

         

         我自己一直想解決這個問題,所以,這些年,我組織學術活動,就像今天這樣,都是把從事儒學研究的學者,把儒生,把從事各種人文社會科學研究的學者聚集在一起,讓大家對話,相互分享、相互刺激,也許,我們最終能夠共同生產一個普遍性的知識。我自己認為,這是我們這個時代儒學以及整個知識群體或者精英群體回應中國人天命的唯一可取的心態(tài)。

         

         簡單地說,儒學如果要有效地回應時代之議題,就需要以開放的心態(tài),進行中西的相互闡釋,不管從價值還是從知識的層面上,都需要雙向的闡釋。當然,雙向闡釋也有一個主體性自覺的問題,也就是說,對我們自身文明的自覺,包括逐漸喚醒漢語的思想表達能力,喚醒扎根于中國文明的思考方式。但是,你在立定主體性的同時,也許要以開放心態(tài),展開雙向闡釋。否則,所謂主體性也是站不住腳的。剛才胡水君教授講到,現(xiàn)在拿《論語》、四書五經,字似乎全都認識,卻不一定理解其意義。我相信,這是個問題,如果我們把自己封閉起來,是無法解決的。坦率地說,如果你不借助現(xiàn)代社會科學知識,我不認為你能把經解通。要解通經,需要智力達到最銳利的程度,而我們現(xiàn)在接受的教育都是西式人文與社會科學教育,所以我們智力最銳利的程度,在很大程度上在你對西學掌握最銳利的時候。事情變得非常有趣了。當你特別深入掌握西學思考方式的時候,你大概才能理解我們自己的經典最根本的含義。

         

         有朋友可能擔心,你這個理解,跟孔子的用意、跟孟子的思想一致嗎?我說,肯定有不一致的地方,但是我相信,這樣的解釋,孔子、孟子也會贊成的。對于普遍性,是可以進行獨特的闡釋的。這種闡釋中,自有普遍性在。我們要對自身經典的普遍性具有堅定的信念,對于基于自己立場所做出的闡釋之普遍性,也需要具有一定信念。而這樣的雙向闡釋,恰恰可能擴張孔子、孟子思想、價值之普遍性。我們進行雙向闡釋,就在更大范圍內把中國經典、把中國精神、中國價值引入世界文明、世界知識之場域中,從而探索真正人類意義上的普遍性。

         

         我們時代的儒生應當具有這樣的抱負。經歷二十世紀太多的挫折、太多的負面事件之外,我們儒生群體中難免有太多防衛(wèi)性、防御性的反應和心態(tài)。我覺得,這可以理解,但并不健全。我們要改變自己的立足點,不只是為自己辯護,而是積極地闡明自己,闡明我們是什么,在想什么?闡明的過程一定需要借助開放的知識體系,才能完成。我們考察歷代經學之演變,它是怎么演變的?為什么漢儒的解釋和戰(zhàn)國時代的儒者不同?為什么宋代儒者和漢儒不一樣?因為,時代變了,問題意識變了,知識環(huán)境也變了??鬃又谰褪菍W,儒生是最好學的,學習各種知識。今天,我們需要一種知識的開放態(tài)度,主動地從事中西之相互闡釋,其技術表現(xiàn)就是儒學與現(xiàn)代人文科學之間的雙向闡釋與互動。

         

         我參與過若干次儒學圈內的會議,有一個深刻的感受,知識太封閉。即使有此生產出一些知識,恐怕也沒有多大意義。如此封閉的儒學不能幫助人們理解我們這個時代,也不能參與這個時代的創(chuàng)制立法。在現(xiàn)代知識體系中,儒學是特別的,儒學是邊緣的。真正有影響的是政治學、法學等。儒學必須深入這個學科領域,發(fā)展這些領域緊迫需要的東西。今天胡水君、張龑、許章潤等各位先生都講到了一個非常重要的問題,這些學科內部其實都有強烈的知識需求。以法理學為例,不少學者已經感受到,現(xiàn)在的中國法理學實際上是無源之水,是建筑在沙灘上的大廈。因為,當代法理學的核心概念跟我們的文明、跟中國人的生活、中國的價值、信念之間,沒有任何關聯(lián),由此發(fā)展出來的法律概念、法律推理方式,其實很難被中國人能夠理解和接受,以這樣的法理為根基的法律體系,不可能被中國人信仰,中國人都看不懂,還怎么信仰?

         

         其實,現(xiàn)代諸多人文與社會科學是需要儒學提供一些基本預設,提出一些基本思維方式的。這就需要儒學做出回應。儒學需要進入這些知識體系中。那么反過來,這些知識也會進入儒學體系中,儒學可由此豐富自己。也就是說,在我看來,中西相互闡釋的具體形態(tài)就是儒學與當下各種人文、社會科學的相互滲透、會通。也許,當儒學真正實現(xiàn)復興的時候,就是儒學不復單獨存在的時候。它無所不在,所有學者都是儒生。到了這個時候,中國思想、學術之主體性,才算確立。


        “儒生文叢”第二輯 

         

         

         

         

         

         

        學術指導:蔣慶 陳明 康曉光 余樟法 秋風 

        主編:任重

        出版社: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年10月

        書目(七冊):

                壹.《儒家憲政主義傳統(tǒng)》(姚中秋著)

                貳.《儒家文化實踐史(先秦部分)》(余東海著)

                叁.《追望儒風》(米灣著)

                肆.《赫日自當中:一個儒生的時代悲情》(張晚林著)

                伍.《“親親相隱”問題研究及其他》(林桂榛著)

                陸.《閑先賢之道》(陳喬見著)

                柒.《政治儒學評論集》(任重主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