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799精品视频天天在看,日韩一区二区三区灯红酒绿,国产xxxxx在线观看,在线911精品亚洲

    <rp id="00a9v"></rp>
      <track id="00a9v"><dl id="00a9v"><delect id="00a9v"></delect></dl></track>
      1. 【范仄】建構以經(jīng)典閱讀為根基的書香社會

        欄目:諫議策論
        發(fā)布時間:2015-03-17 22:31:54
        標簽:
        范仄

        作者簡介:范仄,男,湖南人。獨立學者。

          

         

         

        建構以經(jīng)典閱讀為根基的書香社會

        作者:范仄

        來源:作者授權 儒家網(wǎng) 發(fā)表

        時間:孔子二五六六年歲次乙未年正月廿七日壬辰

                    耶穌2015年3月17日

         

         

         

        說明:此文應是我為2006年世界讀書日而寫。今年“書香社會”又被熱炒,我特將此文找出來,供好友參考。

         

         4月23日是世界讀書日。幾年來,在人們知之甚少、媒體乏人問津、相關活動不多的情況下,一直把推動閱讀作為自己宗旨的本報(指《中國圖書商報》),一直堅持在讀書日當周做大力策劃和報道,力求在本報每年的閱讀推動中再掀高潮。今年(2006)的讀書日,已經(jīng)引起各界的注意,這是一個好兆頭。本報的報道也因此更加深入。今年(2006)的閱讀日,我們的主題是:建構以經(jīng)典閱讀為根基的書香社會。 

         

        “書香社會”是一個完整的概念。它主要由書香政府、書香社區(qū)、書香企業(yè)和書香家庭等共同構成。它至少包含三層意思,第一層意思是,“做現(xiàn)代人,先做讀書人”。在前現(xiàn)代社會,特別是在中國的前現(xiàn)代社會,“識字人”基本上就是“讀書人”。因為在那個時代,很多事物渾沌不分,比如知識與倫理合一、信息與意義一體、真實與優(yōu)美相融,識字人的閱讀本身就是一個立體通識的過程?,F(xiàn)代社會是不斷分化的,文本的不同功能不斷地被剝離為各種單維度的平面化東西,因此對現(xiàn)代文本的閱讀,更多的是平面化的?!白R字人”因此從“讀書人”中分離出來。所謂“讀書人”,在古代和現(xiàn)代,都應該是一個立體通識的狀態(tài)。 

         

        第二層意思是,閱讀雖然是個性化的,但必須被置于社會的某種人文氛圍中,兩者相互感應,相互催動。文本的意義向讀者的敞開,不只是經(jīng)由讀者本身的理解力和想象力,而且經(jīng)由社會環(huán)境對讀者的難以計數(shù)的無意識的暗示和提示。更何況讀者本身的理解力和想象力,也是在這種社會環(huán)境中獲得鑄造。自從“個人”成為一種“主義”,并被無限夸大,個人可能或必須借助于社會建設而獲得最大意義和最大利益的過程,往往容易被人們忽視,人們自以為單憑自己一個人就可以有所收獲。這一點在某些被認為屬于私人事務的領域特別容易被絕對化,使得人類在原始階段開始成群結隊的偉大創(chuàng)造,漸漸失去原有的意義。 

         

        第三層意思是在一個推崇讀書的社會里,應該架構一系列相關的價值激勵機制和時間保障機制。這有賴于包括個人和機構在內(nèi)的社會主導力量對這一價值的認同和推動。 

         

        “以經(jīng)典閱讀為根基”是一個核心概念。這不僅是因為“識字人”與“讀書人”的分化,使閱讀本身及其意義也發(fā)生分化,而且因為在現(xiàn)代社會,越來越只有“經(jīng)典”才能使讀者獲得立體通識的意義。平面化閱讀在現(xiàn)代社會是如此的頻繁,以至于成為人心不斷發(fā)散而無法“收放心”的一種力量。所謂“根基”之說,顧名思義,就不是“全部”的意思,它在整體中只占據(jù)一定的比例。但如果想使這點比例成為一種“根基”,確實要費一番工夫。 

         

        比如某些經(jīng)典成為人生不同階段的“反復的閱讀”。在這種閱讀中,經(jīng)典就可能會成為讀者聚集、梳理、內(nèi)化和和合一個時段以來在種種應對刺激中獲得的五花八門的經(jīng)驗的一個焦點,為讀者成為“定于己”的主體提供可能。 

         

        比如某些經(jīng)典成為社會的“共同的閱讀”。這種共同的閱讀,可能會使共時性的形形色色的事務和經(jīng)驗,因為有某種因“共同的閱讀”而獲得強化的具有生成性和輻射性的共同性而被聚集,而被相互認可。人們在這種聚集和認可中獲得一種更為博大的肯定。 

         

        “建構”表明以上這些不只是一些概念,而主要是一種需要推動的社會實踐。我們不能坐而論道,不能只是報而道之。我們認為應該在社會的各個方面,展開“書香社會”的建設。在我們的這次策劃中,主要包括書香政府、書香社區(qū)、書香企業(yè)和書香家庭四個方面的建設,我們認為它們構成社會的主要方面。 

         

        在古典自由主義看來,政府最小原則是最好的。然而從20世紀看來,政府不僅沒有最小化,反而是規(guī)模越來越巨大,功能越來越繁多和集中。原來功能最弱的美國中央政府,在20世紀已經(jīng)發(fā)展成為無比龐大的政府,總統(tǒng)具有古代帝王也無法比擬的權力,而根據(jù)最近的跡象來看,它依然在擴展自己的規(guī)模和集中各種功能。重視政府的書香打造,自然是書香社會的第一義。政府是權力機構,用馬克思的話來說,屬于暴力機構。西方的思想家們,力圖通過自由憲政等制度設計,來化解政府因權力屬性而來的戾氣。如果說制度設計是一種硬件建設,那么書香打造則是一種軟件建設,它將使硬件更有意義。更主要的是,政府作為被外化出來的唯一一種集中性的社會力量,一旦書香在此間被內(nèi)化,不僅這種力量因此發(fā)生改變,而且書香也會因沿著外化的反方向而內(nèi)植于社會力量的根部,成為社會諸種力量具有繚繞不去的韻味的根源。反之,則是另一種可怕的情景,社會力量不斷粗暴化,人們心靈因此也不斷粗糙化,社會失去綿綿不絕的根基性力量。 

         

        社區(qū),已經(jīng)成為當代社會地緣群居的主要方式,是社會空間的基本單位,每一個個體總是自處于一定的社區(qū)中,即使穿梭不斷,也是在社區(qū)間穿梭。因此,社區(qū)作為一種空間結構,書香的打造更具有出空間布局的意味。換言之,現(xiàn)代空間設計,必須設置營造和散發(fā)書香的關鍵點。在設點的基礎上,加強關鍵點營造和散發(fā)書香的功能,讓它們真正能輻射自己所在社區(qū),并能與其他社區(qū)構成敏捷的感應和有力的互動。我們不能僅僅為了資本的直接驅(qū)動,而將這些關鍵點轉(zhuǎn)為能直接獲得利潤的商業(yè)大廈。雖然長時段的規(guī)劃,總是顯得那么飄忽和渺茫,但是在讓當下的邊際利潤具有相當空間的同時,我們還應有具有長時段意義的建設。 

         

        企業(yè),在現(xiàn)代經(jīng)濟學中,只是一個經(jīng)濟組織,但是在當它已經(jīng)近乎取代家庭,成為現(xiàn)代社會的基本單位,人們的時間、動力和生活大多被編織于其中的時候,我們不能依然堅持說企業(yè)只是經(jīng)濟組織?!捌髽I(yè)公民”的提出,本身就表明它已經(jīng)初步具有社會基本單位的意義。它不能不越來越多承擔社會基本單位的功能。如果人們?nèi)找股钐幤渲械慕M織都不能承擔基本的社會功能,人們真的就被沙漠化了。更何況企業(yè)文化的建設本身就有通過閱讀的途徑。我們認為把企業(yè)文化奠基于經(jīng)典閱讀之上,絕對是企業(yè)文化具有生命力的一個很好的方式,除非這個企業(yè)并不追求長青基業(yè)。由企業(yè)推演開來,一切的政黨、社團等組織都具有類似的義務。

         

        家庭,作為社會基本單位的屬性越來越減弱,但它作為社會基本單位的基本屬性,在可預見的未來,是不可能消失的。其實它已經(jīng)和企業(yè)共同構成兩種不同類型的社會基本單位。這兩種社會基本單位共同完成在此以前的社會基本單位的功能。經(jīng)典閱讀能否成為個人人生起始階段的奠基,除了一般意義上的學校教育,家庭就是主要的作用因素。 

         

        我們呼吁,社會的各種組織和各種力量都參與到書香社會的建設中來。這些社會組織和社會力量,首先就要把自己的內(nèi)部建設成一種小的書香社會,同時在社會推動書香的打造。 

         

        何謂經(jīng)典?

         

        讀者第一個可能的反應是:什么是經(jīng)典?經(jīng)典有這么重要嗎? 

         

        “經(jīng)典”,亦可謂“偉大作品”。在我們看來,至少要符合四個標準,缺一不可。第一個標準是優(yōu)美的文字。第二個標準是真實而深刻。第三個標準是對讀者的美好心靈具有涵養(yǎng)功能。第四個標準是能被多個歷史時空中的人們認可。 

         

        第三個標準非常重要。因為也有不少文字優(yōu)美的作品,揭示真實極深刻,但由于作者內(nèi)心力量的缺陷,作者本人已被殘酷的真實所嚇住,而不能更完美地處理真實,不能化解真實直呈所可能裹挾而來的戾氣,從而不利于讀者心靈的涵養(yǎng),甚至惡化讀者的心靈。比如陀思妥耶夫斯基、尼采和海德格爾等,其文字的優(yōu)美和對真實的揭示,在某種意義上是無與倫比的,但“向死而生”的生存技術,與孔夫子的“未知生,焉知死”的生命智慧相比,則小兒科得多,更重要的是這種文本,對于一般人的心靈,往往帶來的是更加恐怖和虛無的狀態(tài)。我們面對真實,是為了更好地生活,而不是在真實面前顫栗,而一切更好的生活,只有在轉(zhuǎn)化為一種心靈的感受之后,才能說已經(jīng)完成,或者說已經(jīng)“是”。凡是沒有轉(zhuǎn)化為一種美好心靈的感受的所謂好的生活,都是虛假的,身外的,與“人”不相干的。我們最終生活在我們的心靈之中,一切物質(zhì)的、欲望的最終必須轉(zhuǎn)化為一種自恰而充盈的心靈,否則就是一片虛空。 

         

        第四個標準,從一般意義來看,是用發(fā)生于不同時空中的經(jīng)驗,來考驗作品的深廣性和生成性,但它還有另外一種意義,即一旦某部作品能被不同歷史時空中的人們廣泛認可,并在這些歷史時空中進駐實際的閱讀狀態(tài),那么這部作品,也就已經(jīng)參與當代讀者自身生成于其中的長遠歷史;在這些歷史時空的演變過程中,人們也必將賦予這些作品以深厚的歷史實踐經(jīng)驗。自身不斷參與不同的歷史過程和被不同的歷史過程不斷賦予意義,共同構成“經(jīng)典”在傳承過程中衍生出來的生成性。古人云:“經(jīng)”者,“常”也。何種作品具有“?!钡囊饬x,處于單一時空中的人們,往往在經(jīng)驗上難以具備判斷的可能,但在數(shù)個時空中發(fā)生實際意義的作品,在常識上也就已經(jīng)獲得“?!钡囊饬x。 

         

        也許對某些作品能否入選“經(jīng)典”,我們會發(fā)生這樣或那樣的爭論,但是更多的作品還是比較容易被選擇出來的。更何況我們所提倡的“經(jīng)典閱讀”,只是“書香社會”的一個根基部分,說得更數(shù)量一點,就是我們所提倡的是:經(jīng)典閱讀在我們的閱讀中占一定的比例,盡管這個比例可以進一步商討。在這種閱讀主張中,在選定經(jīng)典時,即使漏掉一些作品,也不是一個很嚴重的問題。 

         

        經(jīng)典閱讀因此獲得雙重意義。一個是在讀者的心靈里,當代被納入到歷史之中。歷史與當代的分裂,是人心分裂的一個重要動因和表現(xiàn)。人們只有在歷史與當代的一貫中,才能在歷史層面獲得歷時性的“致廣大”。當人們不斷地發(fā)展、不斷地前進的時候,如果沒一種具有生成力的往回拉的力量的存在,人們會像脫韁的野馬一樣瘋狂的。傳統(tǒng)向現(xiàn)代的轉(zhuǎn)化,只是歷史的一個方面?,F(xiàn)代向傳統(tǒng)的轉(zhuǎn)化,同樣是歷史的一個重要的方面;如果沒有這個重要方面,我們就可能像猴子掰包谷一樣,掰一個丟一個,而沒有真正的積累。一個是讀者那不斷被紛繁所奔放不已的心靈,有一種收緊歸一的力量和運動存在,此之為孟子所說的“收放心”。 

         

        中國共產(chǎn)黨人提出具有文明戰(zhàn)略的“和諧社會”觀念,這本身就包含歷史和諧、社會和諧和心靈和諧的一致。社會有序不必然導致,也不必然要求心靈和諧,但社會和諧必須要求心靈和諧,或者說心靈和諧是社會和諧的必要條件。歷史與當代的一脈相承,也是社會和諧的必要條件。在很大程度上,和諧不是一種秩序狀態(tài),而是一種有機狀態(tài)。在和諧社會的建設上,經(jīng)典閱讀具有不可替代的根基性作用。 

         

        何謂“推廣閱讀”?

         

        讀者第二個可能的反應是,在喧囂乎“閱讀危機”之際,是不是應該首先加強一般性閱讀,然后才是加強“經(jīng)典閱讀”?你們主張經(jīng)典閱讀,是不是有點好高騖遠、不切實際? 

         

        我們認為,所謂的“閱讀危機”,其實就是“經(jīng)典閱讀”的危機。如果當前加強閱讀的活動,不是以加強“經(jīng)典閱讀”為核心,“閱讀危機”就會進一步惡化。自從“知識就是力量”這一觀念模式被提出以來,這一觀念因“力量”自身的高度誘惑性和功利性,而在世界彌漫開來,人類的經(jīng)驗狀態(tài),也因此由“人文化成之”轉(zhuǎn)型為“知識速成之”。人們在不斷的“知識速成之”中疲于奔命。當“識字人”不再必然意味著“讀書人”時,當“知識”和“意義”都被當作“信息”來處理和傳播時,人類的閱讀日趨平面化,因為一切只是“信息”,只是“信息不對稱”的優(yōu)勢爭奪。然而,閱讀平面化,也意味著閱讀的消失,因為閱讀是一種非常重要,甚至不可替代的使生命立體化的力量。在前信息化時代,一般性閱讀,就能完成使生命立體化的使命,而在信息化時代,只有經(jīng)典閱讀才可能做到這一點。沒有經(jīng)典閱讀的閱讀,最終因為沒有經(jīng)典的魅力,而不被人們重視,而被其他本來就平面化而需要經(jīng)典閱讀來作用的生活內(nèi)容所替代。經(jīng)典閱讀,對于平面化生活本身,具有不可替代的意義。 

         

        如果不把“經(jīng)典閱讀”列為核心,我們的閱讀推廣活動,就可能成為一種反閱讀的行為。毋庸諱言,這幾年有些閱讀推廣活動,確實存在著嚴重的反閱讀行為。他們打著利用現(xiàn)代傳媒手段、現(xiàn)代組織方式等的旗號,來組織推廣閱讀,但仔細觀察,我們就會發(fā)現(xiàn),他們其實是通過活動中的非閱讀部分的娛樂要素來吸引活動的參與者,人們積極地參加,在表面上是參與閱讀,而其實是為著那部分娛樂要素來。這種娛樂要素,與現(xiàn)代種種反人文的娛樂節(jié)目是同質(zhì)的。因此每次推廣活動,聲勢浩大,但效果甚微,而且可能適得其反,因為參與者不僅沒有從閱讀本身獲得精神的愉悅,而且為反人文的娛樂節(jié)目進一步培養(yǎng)娛樂的消費需求。這種反閱讀的閱讀推廣活動,之所以很流行,主要是因為組織者本人就不是讀書人,就不讀書,并不明白閱讀的真正愉悅在哪。 

         

        推廣閱讀,不應該是直接組織閱讀活動,而是應該組織能夠影響很多人在一個時期的閱讀的活動,這種影響的方式雖然群體的,或者集體的,但是其結果是個體的,是個體獨自閱讀,是個體自主參與和組織讀書討論。比如設計“市民讀書日”,就不能是僅僅在這一天組織讀書活動,而是在這一天可以是一年來市民藏書、書評等的展示,讓真正的愛書人、讀書人獲得其應有的尊崇;這一天應該成為一年系列讀書活動的起點和終點。因為真正的閱讀,是讀者回到家里靜靜地坐在桌旁,靜靜地一頁一頁地讀。推廣閱讀,也不能是為了一時的某種觀念的推廣,這種觀念推廣,可以以另外的形式出現(xiàn),不能將兩者混同在一起,否則就會把閱讀本身傷害掉。也就是說,閱讀,既不是政治秀,也不是集體秀和個人秀,而是個體的內(nèi)在修為。 

         

        我們必須走出由不愛書也不愛讀書的人組織推廣閱讀的怪圈。 

         

        在圖像時代,何謂“閱讀”?

         

        讀者第三個可能的反應是,我喜歡閱讀圖文書,特別是卡通,有些卡通也是根據(jù)經(jīng)典作品改編的。我這種閱讀應該可以彌補吧? 

         

        我們認為,閱讀當然是指文字閱讀。 

         

        人們本來生活具象中。這一“本來”,既在歷史的縱向上成立,也在個體的橫向上成立。文字是后來出現(xiàn)的,在此以前,人們純粹地生活在具象世界之中,一切由具體的聲音、色彩、形狀等等組成。即使在出現(xiàn)文字之后,我們也是首先生活在具象之中。我們本身就是活生生的一個個具象。人們永遠生活在具象中,即使像黑格爾這樣的超級思辨哲學家,他的具體生活也是具象的。因此這一“永遠”,既指讀者受到文字之抽象性的訓練之前,也指受到文字之抽象性的訓練之后,同樣也指那些天天以運思抽象思維為工作的人的生活。我們僅僅生活在具象世界之中,我們就無法在具象世界中獲得超拔,獲得提升。具象的唯一它者,就是文字,特別是越來越脫離象形的文字。因此,文字的抽象性、空白性,成為一種主要的,甚至是惟一的,具象以外的,作用于人的意識世界的力量。在這個意義上,文字成為具象生活立體化的唯一一種力量。 

         

        文字已經(jīng)進入我們生活的各個領域。這是毋庸諱言的。手機短信和網(wǎng)絡聊天,已經(jīng)將我們極其日常的交流文字化。這時圖像閱讀自有其特殊的意義。但這并不能成為減弱經(jīng)典文字閱讀的理由。當文字進入生活的各個領域時,我們可能忽視文字的意義,從而把經(jīng)典文字閱讀一同被忽視掉。這是很可怕的。更何況,任何圖像閱讀,永遠比不上自然本身的豐富性,而任何自然的豐富性,永遠比不上文字所提供的遐想的無限性。 

         

        在網(wǎng)絡時代,何為閱讀?

         

        讀者第四個可能的反應是,我常常泡在互聯(lián)網(wǎng)上,瀏覽各種信息,甚至在互聯(lián)網(wǎng)上也瀏覽一些經(jīng)典作品,是不是該不必要去看紙質(zhì)圖書吧? 

         

        我們認為,閱讀,在目前,是指紙質(zhì)圖書閱讀。 

         

        網(wǎng)絡閱讀正在改變閱讀生活的基本結構。但到目前為止,網(wǎng)絡閱讀只是一種閃爍性閱讀。閃爍性閱讀,對于信息獲得,是足夠的,但是對于思考是很不方便的。閃爍性,在古代屬于五色亂目。目心相連,目亂心迷。人在現(xiàn)代社會,已本浮躁,閃爍性閱讀只可能是強化閱讀中獲得的“意義”,在人的經(jīng)驗內(nèi)部的迷亂作用。紙質(zhì)閱讀是一種凝視性閱讀。只有處于一種凝視性狀態(tài),深度閱讀和深度思考才是可能的。中國古人強調(diào)虛靜歸一,心定思遠。在西方雕塑里,“沉思者”形象也是靜態(tài)的。如果我們做仔細的觀察,會發(fā)現(xiàn)長期通過互聯(lián)網(wǎng)做閱讀的人,他的思想和文字會變得越來越輕浮和粗糙。 

         

        互聯(lián)網(wǎng)發(fā)展得過于迅速,以至于人們的日常生活因巨大的突襲,而被打亂,而不能及時設計新的秩序。在互聯(lián)網(wǎng)時代,我們必須重新調(diào)整自己的生活秩序,就像過去,在鋼筆取代毛筆之后,教師會不斷地提醒我們寫字的姿勢,以免傷害眼睛。我們必須保證自己每天的凝視性閱讀不少于一定的時間,以便我們可能有凝思,可能有真正意義上的反思,而不只是跟著信息轉(zhuǎn)圈。 

         

        在互聯(lián)網(wǎng)時代,只有凝視性的閱讀,才是真正的閱讀。只有凝思,才是真正的運思。其他只是一種平面的處理信息的活動。 

         

        “共同的閱讀”為何必要?

         

        讀者第五個可能的反應是,我確實喜歡閱讀,但我認為閱讀是個人的事情。我不希望它成為一個運動,成為一個集體性事件。 

         

        閱讀成為一種運動,不必然是可怕的。因為集體的行動依然可能導致個體的自主行為。當一種閱讀運動集體化到了排斥個體自主閱讀的地步,那這種運動不僅容易被人們拒斥,而且也是反閱讀的。 

         

        閱讀運動,還有另外一種重要的意義,即“共同的閱讀”。當我們強調(diào)閱讀的個性差異時,往往隱含一個前提,即共同閱讀的存在,然而人們不僅并沒有考慮這個共同閱讀是否存在,而且很少去思考這個共同閱讀的真實狀況。所謂“共同的閱讀”,是指共同體內(nèi)的全體成員都必須參與的閱讀。共同閱讀是使社會共識得以形成的一個比較寬松、具有原創(chuàng)力和差異內(nèi)部化的途徑。這種閱讀只是共同體成員的必要條件,而不是充要條件,更不是排斥性要求,即絕對不能把這種“共同的閱讀”要求,成為禁止其他閱讀的原因。 

         

        “共同的閱讀”,必須是經(jīng)典的。因為經(jīng)典的共同閱讀,是社會共識能建基于具有廣闊生成性的歷史時空深處的一種必要途徑。

         

        責任編輯:姚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