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丁耘作者簡介:丁耘,男,西歷一九六九年生于上海。一九八七年入復(fù)旦大學(xué)哲學(xué)系學(xué)習(xí)。一九九七年獲哲學(xué)博士學(xué)位。一九九七年起任教于復(fù)旦大學(xué)哲學(xué)系。著有《儒家與啟蒙:哲學(xué)會通視野下的當(dāng)前中國思想》(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2011年版)?,《中道之國:政治·哲學(xué)論集》(福建教育出版社2015年出版),《道體學(xué)引論》(華東師范大出版社2019年版)。 |
《論語·八佾》選講
作者:丁耘
來源:作者授權(quán) 儒家網(wǎng) 發(fā)布
原載于 《思想的臨界——張志揚教授榮開七秩志》
時間:孔子二五六六年歲次乙未年三月初三日丁卯
耶穌2015年4月21日
《論語·八佾》選講(上)
一.《論語》的背景與閱讀方法
今天我們開始講《論語》。先講一下《論語》的背景,再檢討一下對此書的閱讀方式。
《論語》這本書的地位自然相當(dāng)高,但如果跟孔子時代的教育比一下,我們就會有些疑惑。因為那個時代,比如說孔子自己的學(xué)習(xí)肯定無所謂《論語》可讀,這很明顯。他的弟子們讀的書也不可能是《論語》,因為這書是他的弟子和后代弟子編的。他們是從六經(jīng),特別是從《詩經(jīng)》、《書經(jīng)》入手進(jìn)行儒學(xué)學(xué)習(xí)的。他們既然享受了這樣一個教育過程,怎么可能認(rèn)為后代不應(yīng)該重復(fù)他們的教育過程,應(yīng)該從另外的一本新編的書開始進(jìn)行圣學(xué)的學(xué)習(xí)呢?實際上,《論語》在早期儒家那里,不可能有現(xiàn)在那么高的地位,只相當(dāng)于六經(jīng)的輔導(dǎo)性參考讀物。此書的威望是逐漸加強的。它逐漸擁有了一個對六經(jīng)而言比較強勢的地位。
大家手里有《四書章句集注》的話,會發(fā)現(xiàn)朱夫子在《論語》前面附了一個簡短的“讀《論語》孟子法”,一開篇引了程子的話說:“學(xué)者當(dāng)以《論語》孟子為本?!边@話說的是什么意思?就是讀書不要一上手就讀六經(jīng),就讀《論語》《孟子》,而不是其他諸如《禮記》、《詩經(jīng)》、《尚書》?!啊墩撜Z》孟子既治,則六經(jīng)可不治而明矣?!边@話呢,說得有點過了。但是它把《論語》《孟子》在儒家經(jīng)典教育中的開導(dǎo)之功表達(dá)得非常強烈。自從有了《論語》以后,它的地位確實高于六經(jīng),高于其他的儒家的經(jīng)典,比如說康有為說“《論語》為孔教之大宗”,是正統(tǒng),是可以代替六經(jīng)的。唐朝人說它是六經(jīng)的精華。明朝人說六經(jīng)比如山海,《論語》“其泛海之航,上山之階乎”,就是說可以取道《論語》,進(jìn)入對六經(jīng)的研讀。到清人,《論語》的地位在有的說法里甚至已經(jīng)超過了六經(jīng),說“六經(jīng)之文(文字)其簡括處不及《論語》”,就是說,六經(jīng)太繁瑣,而《論語》一句頂一萬句,“能以數(shù)語抵人千百言”?!耙痪漤斠蝗f句”大家也挺熟悉的,是說“毛主席語錄”和馬克思主義經(jīng)典的關(guān)系。說這話的人對經(jīng)典之間的關(guān)系很有研究?!懊飨Z錄”和馬克思主義經(jīng)典的關(guān)系就是《論語》和六經(jīng)的關(guān)系。因為馬克思主義經(jīng)典那么多,怎么學(xué)呢?當(dāng)然要從體會得最深的那個人的話里節(jié)出來,那個叫語錄體,它就是學(xué)的《論語》,《論語》就是語錄體?!懊飨Z錄”加“老三篇”就是馬克思主義的“四書”。
《論語》這部書的成書時間一向是有爭論的。我們要考證《論語》的編者,馬上就得研究它的成書和傳承。這個問題實際上對于我們理解《論語》的內(nèi)容有一些幫助,但它不是一個首要的問題。如果能夠搞清楚《論語》和后來儒家學(xué)派中的哪一些學(xué)派有特別的淵源,是有助于我們理解《論語》的。大家知道,在孔子去世以后,儒家派別就分裂了,有爭論,關(guān)于儒家分裂和爭論的第一手資料就是在《論語》中的一篇,寫得非常清楚。
那么,《論語》的作者是誰?大家千萬別說《論語》的作者是孔子,這是個很荒唐的說法。我就看見我們當(dāng)代有一些所謂的“哲學(xué)家”給青年人開書目說“我讀過孟子的《孟子》,孔子的《論語》”。說《論語》的作者是孔子就相當(dāng)于說《福音書》的作者是耶穌,基本的常識都沒有?!墩撜Z》這部作品在作者的意義上并不是一個寫作者而是編撰者,我們翻一下《論語》里面記錄的一些話,除了孔子的話之外,還有孔子弟子的話。關(guān)于孔子弟子,里面出現(xiàn)了一些人,以后我可能指導(dǎo)大家從這個課題開始想,比如說里面曾子出現(xiàn)過幾次,他是在什么場合下出現(xiàn)的,子貢出現(xiàn)過幾次,第一次在什么情況下出現(xiàn),最后在什么情況下出現(xiàn),這都是非常有趣的問題。但是,在《論語》提到孔子弟子時,他們的地位是不一樣的,只有有若和曾參是稱“子”的,就是“曾子”和“有子”,其他都不稱“子”,子路、子貢、子游、子夏……甚至顏淵,沒有一個稱“子”的,這就提醒我們《論語》這書里面主要采納的內(nèi)容很可能是曾子的門人(或者門人的門人),或者有子的門人,這兩系下來的。但是,子游和子夏的話它也記了,其中不僅有批評的話,也有肯定的話。反過來說,對曾子也不是只有肯定的話,也有批評的話,孔子對曾子的一些不好的評價也記錄在里面。從這里可以看出,《論語》應(yīng)當(dāng)是當(dāng)時能夠召集的彼此之間有爭論的弟子派別在一起共同編的。記錄的條目中有些時間是比較早的,是孔子的門人直接記下來的,說“子曰”的就是他的首代弟子(第一代門人)記下來的,那些說“孔子曰”的是第一代以后的弟子記下來的?!白釉弧焙汀翱鬃釉弧庇惺裁床顒e?指的當(dāng)然是同一個人,但是有什么差別呢?他的第二代弟子就不大好在嚴(yán)格意義上叫他“子”,因為比如說“曾子”也是他們的“子”,這樣,他們就要說“孔子曰”。再往后,《論語》里記錄了曾子臨終前的情況,那么,這一條、這一章的記錄者是相當(dāng)晚的。所以,敘述者的時代肯定是不一樣的,可能跨了兩三代的孔家門徒。最后定稿者是誰定,這個問題有一些爭論。學(xué)術(shù)史上有很多人有一些大膽的猜測,比如說章太炎認(rèn)為定稿人是仲弓。為什么偏偏他呢,因為章太炎發(fā)現(xiàn)——其實以前很多人都發(fā)現(xiàn)了——《論語》的結(jié)構(gòu)和《荀子》的結(jié)構(gòu)非常接近。《荀子》的第一篇叫《勸學(xué)》,《論語》的第一篇是《學(xué)而》,《荀子》最后一篇叫《堯問》,《論語》最后一篇是《堯曰》,結(jié)構(gòu)非常像。荀子是仲弓后學(xué),所以大家覺得很可能荀子祖上的老師是《論語》的定稿者。但是我剛剛提到的一條就可以把這個說法駁倒,《論語》有記錄曾子臨終前情況的,這個記錄者肯定比仲弓晚。但是,我們也不能完全用現(xiàn)代文本的生成經(jīng)驗去解釋《論語》和其他一些古代文本的成書?;蛟S《論語》的結(jié)構(gòu)仲弓就這么定了,后出的章句再添加在這個結(jié)構(gòu)里面,這也不是沒有可能?,F(xiàn)在有比較新的看法,覺得最后定稿者可能就是曾子的門人。有的人言之鑿鑿地說,就是子思。子思是孔子的孫子,傳統(tǒng)認(rèn)為是曾子的學(xué)生。但是這個觀點要確切地加以證明,也缺乏直接的證據(jù)。大體上說,《論語》的成書和曾子的學(xué)派有比較密切的關(guān)系,這是可以成立的。我們在《泰伯》這一篇章句的編排方式中,可以發(fā)現(xiàn),曾子也許是《論語》中地位最特殊的孔子弟子。
《論語》在成書之后,它的傳承也帶來一些問題。在西漢《論語》的傳本至少有主要有三種:“古論”(古文經(jīng)學(xué)里有古文記錄下來的《論語》,在孔府的墻壁里面發(fā)現(xiàn)的先秦時代的古書,當(dāng)然整個古文經(jīng)學(xué)傳統(tǒng)是有疑問的,但是據(jù)記載至少在西漢“古論”流傳得相當(dāng)廣)、“魯論”(就是魯?shù)亓鱾鞯摹墩撜Z》)和“齊論”(齊地流傳的)?,F(xiàn)在有的研究認(rèn)為,“齊論”和“魯論”都是對“古論”不同方向的解釋,現(xiàn)在有這樣一個講法。但是我們現(xiàn)在看到的《論語》不是剛剛說到三種版本的任何一種,而是后來西漢漢元帝安昌侯張禹編訂的版本,這就是“張侯論”。它和我們剛剛說的三個版本,特別是“齊論”和“魯論”有什么關(guān)系呢?“齊論”和“魯論”有什么差別?“魯論”是二十篇,就是我們現(xiàn)在看到的,“齊論”比“魯論”多了兩篇,這兩篇叫“問王”與“知道”。張禹本人,有人說他原來是學(xué)“齊論”的,也有人說他原來是學(xué)“魯論”的。反正這個問題不重要,張禹最后是以“魯論”為本,吸收了“齊論”的一些東西,但是基本上是按照“魯論”編出來“張侯論”,所以我們現(xiàn)在看到的是二十篇的《論語》,不是二十二篇,兩篇“問王”和“知道”經(jīng)過“張侯論”編出來以后就沒有流傳下來,也許是內(nèi)容并到其他篇中去了,或者整個地失傳了。我們大家當(dāng)然對這兩篇挺感興趣的,就像研究基督教的同學(xué)會對什么《多馬福音》啊、《猶大福音》啊挺感興趣,想知道是不是有很大差別。因為齊地和魯?shù)厝嗣竦娘L(fēng)俗和氣質(zhì)有很大的不同,齊地是講事功講得很多的,大家知道《管子》啊、稷下學(xué)派啊都在齊地。而魯?shù)啬?,因為魯國是周公的后代,講周禮講得比較多些。我個人有一個猜測。荀子肯定是讀到過“齊論”的,《荀子》里面可能有一些和“齊論”有密切關(guān)系的篇章,從“問王”、“知道”這些名字上看,《荀子》的有一些篇章是和它很近的,而且荀子是在稷下做過祭酒的,在齊國活動過很長時間,所以大家如果對“齊論”感興趣,可能在《荀子》里可以發(fā)現(xiàn)一些線索。
下一個問題:《論語》這個名字究竟是什么意思。大家能不能告訴我“論語”這個名字是什么意思?我在國外看見,中國其他的先秦諸子的典籍不難翻譯,《老子》或者《道德經(jīng)》、《莊子》、《孫子》都可以有確定的音譯。但是《論語》就有不止一種譯法。為什么呢?因為翻譯者的理解不一樣。大家知道這本書可能很多年了,但是知道名字是什么意思嗎?“語”就是“話”,就是說的“話”。關(guān)鍵是,“論”是什么意思?你們說不出來是很自然的,因為歷史上有很多爭論?!罢摗弊x起來不是讀“l(fā)un4”而是讀“l(fā)un2”,跟“倫理”的“倫”是通的,《荀子·儒效》中提到“人論”(lun2,通“倫”),實際講的是“人倫”,“論”和“倫”是通的。“倫理”就是條理和秩序。最正統(tǒng)的解釋說,《論語》的“論”意思是“有秩序,有條理”。后來這話讓有些人產(chǎn)生誤解,抓住把柄,楊伯峻先生就說“難道只有你們孔門講的話有條理,別人的話都沒條理?”“《論語》”的意思就是“有條理的話”,這個“條理”不是我們今天理解的邏輯上的條理,實際上就是指“分門別類”。大家把《論語》和《福音書》比一下就知道了?!陡R魰钒词裁错樞蚓幍??基本按時間順序編的,這就非常簡單,它沒有把話分類。但是《論語》是把話分類的,它的編排不是按孔子說的話的時間順序,而是編者一致認(rèn)為的儒學(xué)教育的適合的順序。所以,“論”在這里可以作“條理”解,錢穆先生認(rèn)為作“編次”解,這兩個解釋是不矛盾的,因為你要把它編起來,也就是把它整理歸類。
《論語》的名稱和它整個的篇和篇之間的結(jié)構(gòu)發(fā)生了直接的關(guān)系。這個關(guān)系不僅對于我們理解文本有用,更重要的是讓我們明白,至少在孔子的直接弟子及其后學(xué)那里,他們理解的儒學(xué)全貌是什么。比如說,為什么第一篇是“學(xué)而”,不能把“學(xué)而”放到最后去?為什么不能隨便抽一篇《憲問》放在第一?這當(dāng)然有很深長的考慮的。《論語》一共是二十篇,現(xiàn)傳下來的是二十篇,也可以分為上編十篇,下編十篇。這樣也很清楚。我們大家翻到目錄來看,讀一個文本先要對它的大的格局有個了解,對整體有個印象之后,對局部就好把握了。“學(xué)而”為什么要放在第一,理由和《大學(xué)》放在“四書”的第一是一樣的,它告訴你“學(xué)”是什么。這一篇里面,中心問題就是“學(xué)”。它反反復(fù)復(fù)引孔子和孔門高弟的一些話,說他們體會到的“學(xué)”是怎么回事?!皩W(xué)”有了之后,儒學(xué)的全貌就有了,所以“學(xué)而第一”是綱領(lǐng)性的一篇,它對后面十九篇,乃至整個儒學(xué)里重要的東西其實都點到了。比如“為政第二”,為政的主題在“學(xué)而”里已經(jīng)出現(xiàn)過一兩次,很清楚,后面馬上就講“政”?!鞍速谌笔侵v禮,“里仁”是講仁,孔子講“仁”講“禮”是很重要的。后面第五到第十,它也有一個順序,這個順序是以孔子為中心的,他的活動啊,他的論諸弟子啊,等等。在下編里面就更加清楚,你們從目錄就可以看出來,前四篇“先進(jìn)”、“顏淵”、“子路”、“憲問”都是有關(guān)門人的,它們和“公冶長”、“雍也”有什么不一樣呢(這也是門人的名字),這兩篇是孔子議論他的學(xué)生,后面四篇是學(xué)生問孔子,是個答問錄。再后面,“衛(wèi)靈公”、“季氏”、“陽貨”,你們發(fā)現(xiàn)有什么順序?諸侯、大夫、家臣,這是講禮崩樂壞,當(dāng)時的封建結(jié)構(gòu)是怎么回事。“微子”講隱逸的。我們大家對中國文化一定有些大體的印象,儒家只是主流,除了儒家還有道家傳統(tǒng)。像李白就不是儒家,他說過“吾本楚狂人,鳳歌笑孔丘?!薄傍P歌笑孔丘”的典故是從《論語》里來的,是孔門自己記錄下來的,講了一些孔子實際上也很欣賞,但道路不一樣的一些人,這些人的氣質(zhì)有一些和道家是非常像的。“子張第十九”是講儒家的分歧的,就是孔子去世以后他的弟子們的爭論在什么地方,對同一個人有贊許有認(rèn)可也有批評?!皥蛟弧笔强偨Y(jié)。“子張”是講分歧的,我們可以猜測,“堯曰”是那些有分歧的門徒們大家的共識,這是參加結(jié)集的儒家各派都同意的道統(tǒng)血脈所在?!墩撜Z》這本書,它的結(jié)構(gòu),它的篇與篇之間的安排,它的篇之中的章與章之間的安排是極為嚴(yán)密的。編這樣的書比寫一本書難多了。因為它里面的話都是現(xiàn)成的,并且來自不同派系的記錄。要找到一個大家都認(rèn)可的秩序把這些現(xiàn)成話分門歸類,比按照個人頭腦里先有個主觀意圖與復(fù)雜結(jié)構(gòu)寫出來,困難得多了,是不是?當(dāng)然了,孔子一生中說的話肯定不止這些,我們在儒家其他經(jīng)典里也可以發(fā)現(xiàn)其他散見的孔子的話,《禮記》里也有,其他地方也有。比如《周易》里面“子曰”如何如何的話,傳統(tǒng)認(rèn)為是孔子的話,后來現(xiàn)代人解釋說它們不像孔子的話。但是這些都很難說,也許就是一代一代這么傳下來的,也許一開始就是孔子的話。但是為什么《論語》只集中了這些話,其他有些話當(dāng)然和它重復(fù),也有些話和它不一樣,但為什么它不收進(jìn)去?這是為了教育的目的?,F(xiàn)在我們知道,《論語》是語錄體,《毛主席語錄》也是語錄體,但為什么《論語》比《毛主席語錄》高明多了。為什么?當(dāng)然,《毛主席語錄》的立意也很高明,它告訴人們學(xué)馬克思主義就從此入手,但是那里面很多是從毛澤東文章里面、講話里面切下來的話,這些話本來有固有的語境,那里面也沒有關(guān)于毛澤東的故事。而《論語》不僅僅是話,而且有小的故事,有場景,有語境?!墩撜Z》中正無偏,編者覺得儒學(xué)的大體的全貌就是這樣,而且就應(yīng)該按這個秩序來。
現(xiàn)在我們大體對結(jié)構(gòu)作了一個很粗的了解,以后我們會更深入地了解。在讀《論語》這書的時候,要體會它的文體,它有精微的差別,就像我剛才說的“子曰”和“孔子曰”肯定是有差別的,孤零零的“子曰”和有場景的“子曰”也是有差別的。有場景的“子曰”是針對這個場景,這件事,這個人或者這幾個人說的話,孤零零的“子曰”意思就是所有的儒家門徒都應(yīng)該知道的。我為什么提這個問題?因為有一些哲學(xué)家老是說,孔子不如蘇格拉底,蘇格拉底講對話辯證法,一來一去,是平等的辯論,有邏輯論證,孔子基本上是些權(quán)威的話,讓人去體會,而且邏輯上也不一致,比如一個“孝”有好多定義,諸如此類。這開口就錯了!因為儒家的書不是這么讀的!孔子并不關(guān)心定義不定義的問題。你知道了“孝”的定義又能怎么樣?你能孝嗎? 你把所有的邏輯弄清楚了,知道了“仁”的定義,你能做個仁人嗎?《論語》里說到某某人問孝,這不是問孝的定義,而是問我怎么做到孝,而且是“我”怎么做到孝,我“現(xiàn)在這個情況”怎么做到孝。我可能在二十年以后碰到的情況又不一樣了,又要另一種方式去孝。關(guān)于怎么讀論孟,我們又可以翻到程子“讀《論語》孟子法”,這里有許多條,當(dāng)中有幾條,有兩個關(guān)鍵詞“玩味”、“切己”?!扒屑骸本褪前选墩撜Z》里的話、圣人的話看成就是對自己講的,對自己現(xiàn)有的毛病講的,而不是對其他什么人講的。也許這里有的人的毛病你沒有,但是孔門弟子這么多,大體上可能出現(xiàn)的毛病都給你擺在這兒了。因為《論語》是編起來的,編者肯定考慮到后面的學(xué)習(xí)者有這樣那樣由于氣質(zhì)上的差異帶來的毛病。它為什么對后來的孔門高弟這么不留情面?把什么“參也魯”等等都講出來,只有顏回基本上是沒有毛病的,其他人都有各自的偏,這是因為氣質(zhì)有偏。一個人的氣質(zhì)往往有好處,同時又帶來一些毛病。所以,一定要把圣人的言語看成就是對自己講的,不是隨便為了議論,為了辯論,為了搞清楚定義。“玩味”就是要去體會,要結(jié)合自己的生活去讀,它教的是關(guān)于生活的道理,這種道理我們不能簡單地說是關(guān)于生活的智慧,孔門的教導(dǎo)包含了智慧,但是智慧在圣學(xué)里面已經(jīng)是偏的了,如果你僅僅是智的話,已經(jīng)是偏了。這是我們預(yù)先的一個提醒,這個提醒沒有多大作用,只是提醒大家在讀這書的時候,千萬要把現(xiàn)代人由于無知帶來的傲慢放下來。你以為你的邏輯頭腦比孔子他們清楚,學(xué)過點數(shù)學(xué)、學(xué)過點邏輯,就可以隨隨便便對《論語》指手畫腳,是不是?這就是傲慢。不要覺得自己比孔子偉大,老實去讀。我覺得我們這門課,能達(dá)到對文本很熟,字面意思明白,就算成功了,因為你們也就二十歲上下,對有這么高境界的人這么大年紀(jì)說出來的話,你們現(xiàn)在不可能把其中所有的意蘊都把捉到,這是很自然的,孔子五十歲說的話,你們二十歲就完全明白了,這當(dāng)然不可能,但是你們以后慢慢會明白,而這種明白和你的現(xiàn)代意義上的智力沒有關(guān)系。你只要時刻注意自己的生活,反省體會自己的生活,把典籍上的道理反復(fù)揣摩。說不定遭遇了什么機緣,你以前讀過的孔子的話,會突然跳出來照亮你的生活。這就是豁然貫通、大徹大悟。你們現(xiàn)在把文本讀熟了,它的滋味以后慢慢就會出來。
《論語·八佾》選講(下)
二.《論語.八佾》選講
“八佾”通篇都是講禮樂的,且以批評為主。篇名是根據(jù)第一章開始的幾個字,開始的是“孔子”,當(dāng)然不能用來做篇名,“季氏”后面有專門的篇章。這一章里批評得最多的是卿大夫,但也有對魯國國君的微辭。
[第一章]孔子謂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佾”就是一排八個跳舞的人,八排叫“八佾”,八排就是六十四個人。諸侯六排,是四十八個人。八佾這個儀式是在祭禮中用的,孔子后面講到的都是祭禮,《禮記·祭統(tǒng)》說“禮有五經(jīng),莫重于祭”,最大的是祭禮?!鞍速笔翘熳佑玫募蓝Y中的一種儀式。為什么季氏會用八佾呢,他也是在行祭禮,這當(dāng)然越禮了。他學(xué)的是誰呢?不是天子,而是魯國公室。為什么魯國國君會用八佾呢?《禮記·祭統(tǒng)》里面講了,魯國公室是可以用八佾的,盡管是諸侯而不是天子。“昔者周公旦有勛勞于天下。周公既沒,成王康王追念周公之所以勛勞者,而欲尊魯,故賜之以重祭,外祭則郊社是也,內(nèi)祭則大嘗禘是也”(《禮記·祭統(tǒng)第二十五》)。周天子賜給魯國國君的就是外郊社,內(nèi)嘗禘。以往這里的解釋都很籠統(tǒng)。這里季氏本意不是要向天子看齊,而是覺得弱勢的魯國國君可以用,他作為執(zhí)政的卿大夫也就可以用。國君是在太廟里用,季氏是在自己的家廟(也就是三家的桓公廟)里用。這里的“忍”字不是我們今天說的容忍、忍受的意思,而是忍心的意思。這句話的意思就是:“八佾舞于庭”這種事情你都忍心做,還有什么不忍心做的呢?
在這里我們要想一個問題:如果魯國國君在祭周公的時候用八佾,孔子將會是什么態(tài)度?孔子也會不高興的,這在《公羊傳》里面就說了。前面我們說了,成王和康王賜給周公的是一整套禮,其中很重要是就是禘禮,不明白這個背景,后面孔子批評魯國公室的很微妙的說法就無法明白。這一篇里禘禮講了兩次,不是針對卿大夫的,而是針對魯國公室(魯國國君)的。后面講到孔子“入太廟,每事問”。太廟就是周公的廟,也就是魯國公室的廟,是從周公開始祭的。人家說“你這個鄹邑來的小子不是說很懂禮嗎,干嘛老是問來問去的?”孔子就回答說“這是禮嗎?”這是很委婉的批評,因為周公太廟里面有很多不合禮的地方,用的全是天子的禮器?!豆騻鳌防锩孀I魯國的郊禮,郊禮就是郊外祭天,只能是天子用的。這些禮最初是周王賜給周公的,魯國就一代一代地用下來了。季氏想,我也是周公的后代,你國君都可以用,我是執(zhí)政者,就也能用??h人大主任能用,縣長就也能用。季氏自己覺得他越禮沒有后人想得那樣到那么大程度,只不過和國君平等罷了。但是國君這樣,孔子就已經(jīng)覺得不對了。只是孔子批評國君不會那么直接。
季氏僭禮,用的就是魯國國君的禮,魯國國君實際上用的是天子的禮。這是由魯國的特殊地位決定的。我們會不斷地講到,比如說八佾、諦、旅于泰山等等都是這樣的。這是為了表彰周公對周王室的貢獻(xiàn),大家知道周公不僅僅對周王室,對中國文化的貢獻(xiàn)都是巨大的。我上次引了王國維先生的《殷周制度論》,陳寅恪先生說“文化神州喪一身”,這“文化神州”在王國維那里就是殷周之際奠定的一個制度,它是跟周公的貢獻(xiàn)是分不開的??鬃幼畛绨莸娜司褪侵芄V艹耐跏覟榱吮碚弥芄呢暙I(xiàn),就讓周公的后人魯國的公室用重祭,就是他們可以用天子的祭禮來祭祀周公,這是后面一切問題的根源。這個問題《論語》中的孔子沒有明講(而《禮記·禮運》中的孔子則明白說了)。孔子對季氏的批評是非常直率的,但是對魯國國君的批評是非常委婉的,一會兒我們慢慢讀下去就會讀到,實際上有些地方是針對魯國國君的。那么,周王室給魯國的一些重祭是些什么禮呢?我在黑板上已經(jīng)寫了,這些都是祭禮,“禮有五經(jīng),祭禮為重”,祭禮在禮里面是非常重要的。為什么呢?祭的對象最高的是“天”,天地神祗和祖宗。神祗就是山川的一些神靈,像泰山啊、黃河啊等等,首先大家要明白的是這和中國最原始的宗教是有密切的關(guān)系的。我們今天一講到中國的宗教問題,就是儒釋道三教,道教和佛教形成很晚,我們不去管它,儒教不同于孔子面對的宗教,實際上儒教的“教”嚴(yán)格地講不是宗教的“教”的意思,而是教化的“教”的意思,我們中國人說的三教就是指“教化”,后來它就跟“religion”的譯名“宗教”混到一起去了。但是如果我們要找中國古代religion的因素,它不是孔子創(chuàng)立的,這點一定要明白,這是孔子面對的一個問題,這嚴(yán)格地用我們中國歷史里面的講法,它既不能叫“宗教”,也不能叫“政治”、“倫理”、“法律”,但它是這些因素的統(tǒng)一,它有政治的因素、宗教的因素、倫理的因素、法律因素,它實際上是研究中國古代史的同學(xué)很熟的一個詞,就是“制度”或者“禮制”。我們今天講的制度是涉及到權(quán)力的制衡等等的東西,但是中國古代制度首先是講祭禮,涉及到的是人和天地神祗關(guān)系,所以我剛才沒有輕易地講和神的關(guān)系以及和上帝的關(guān)系,因為這些概念你們都是從現(xiàn)代漢語里的意思去理解的,而這一套講法因為西方文化傳到中國,你們馬上會把“上帝”理解成大寫的“God”,神就理解成希臘人的“諸神”,把“鬼”理解成后來中國民間講的靈體。這理解跟佛教的傳播是有關(guān)系的,就是天道或者餓鬼道里的一些東西。你們是這樣理解的。但是我們這些詞在先秦時候的含義和這些是有非常大的區(qū)別的。
首先我們來講“上帝”,在儒家的典籍里講“天帝”也講“上帝”,諦禮實際上主要是祭祖的,但是是在祭天的時候用始祖配上帝的,比如說周人的始祖是后稷。這個字就是社稷的“稷”。“社”就是土地,“社公”就是我們后來說的土地老爺,但是在后來的神譜里面,他的地位是很低的,他就相當(dāng)于鬼的鄉(xiāng)長,比他再大一些是城隍,是鬼的縣長。但是在古代,“社”的地位是非常高的,從“社稷”來講,他是國君,就是由諸侯來祭的。諸侯的合法的祭祀對象就是土地,因為封土建侯,他沒有資格祭天?!梆ⅰ笔乔f稼,“社稷”就是土地和莊稼,這是我們最早的對“國家”的理解,今天我們可能把它當(dāng)一個熟知的詞而不去想它具體的意思。諸侯是外社內(nèi)嘗,就是在宗廟外面他可以祭土地,在宗廟里面他可以祭祖?!皣L”的意思是說他可以把祖宗合在一塊兒祭。但是這里有一個問題,比如說魯國的國君,有沒有資格祭后稷?是沒有資格的?!抖Y記·大傳》有兩句話,它本來不在一起,我們并在一起看,這樣我們會對整個這一章魯國越禮的情況理解得比較清楚,一句說“不王不諦”,另一句說“庶子不祭,明其宗也”。因為“諦”是祭始祖的,周人的始祖是后稷(“后”實際上就是“君主”的意思),周天子是可以祭后稷的,“諦”就是祭始祖所出的天,就是祭“上帝”。大家以后讀古希臘的神話和舊約全書要和這對照著一塊兒看。意思就是始祖是從天那兒來的。我們看有關(guān)三代的一些文獻(xiàn),特別是一些考古的材料,里面出現(xiàn)的“帝”就是“上帝”,后來我們翻譯“God”,基督教典籍的中譯者要找一個對應(yīng)的詞。大家知道后來有兩個版,一個翻譯成“神”的,還有一個版就是翻譯成“上帝”。其實兩個版都不對,翻譯成“神”是尤其不對,因為中國的“神”確實是有“諸神”的意思,比如泰山有它的神,我們后面也會講到,“神”在后來民間的含義里,人是可以做的。比如我剛剛說的“城隍”、“社公”就是“神”,就是鬼里的干部,不是一般的鬼。這些是有德之人能做的,但是誰說人能做天呢?而且神是可以跟你講話的,它是有形象至少是有意志的,有一個“person”,完全是擬人的,誰又能說“天”是擬人的呢?“天”是擬人的、在一個地方的,這是舊約里關(guān)于上帝的想法。他還有個名字,比如說耶和華,他還會發(fā)怒,會跟你說話,比如說他招摩西過去,摩西看不見他,但是他跟摩西說話,就像一個朋友跟另一個朋友說話一樣。以后我們會讀到,孔子說“天何言哉?四時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天會說話嗎?所以我們要體會到“天”和“God”的區(qū)別。但是基督教的翻譯家們也沒有辦法,你不用最高的這個詞翻譯,又用什么去翻呢?因為中國的文化里沒有這個東西,所以找不到最合適的詞。雖然翻譯是情有可原,但是我們在讀這些東西的時候,一定不要忘記“上帝”除了“God”這個脈絡(luò)之外,它還有一個中文里面固有的脈絡(luò),和新舊約全書里講的“God”是大不一樣的,歸根到底是沒有“person”,不會親自立法,而是被圣人效法著制定禮樂制度的?!皃erson”就是“三位一體”的“位”,不要把它翻譯成“人格”,說“上帝的人格”是不對的。有思想有意志有表達(dá)的擬人化在中國的“天”里是沒有的?!皃erson”在拉丁語里原來的意思就是“面具”,就是演戲時戴的面具,就是擬人的。實際上我覺得“person”就是偶像崇拜的殘余?;浇桃惶斓酵碚f什么其他宗教是偶像崇拜,其實“person”就是偶像崇拜的殘余,無非說他的形象你看不見,但是抽掉形象之后的偶像的其他屬性他都有。他有情感,耶和華最典型的情感是嫉妒,現(xiàn)在圣經(jīng)里的翻譯都翻錯了,實際上他是一個“嫉妒的王”、“嫉妒的God”。那么,我們要比較中國和西方的最原始的宗教,就要拿三代的禮儀特別是祭禮、喪禮和古希臘、猶太人的最古老的律法、宗教,還有偶像的宗教去比較。記得我們以前在“學(xué)而”里講到過曾子說“慎終追遠(yuǎn),民德歸厚矣”。“慎終”就是喪禮,“追遠(yuǎn)”是祭禮的一種,就是祭祖,但是祭禮的范圍非常廣泛,它不僅僅有祭祖,還有祭神的,祭天地的。周人對祭祖的熱情是最高的,祭天的時候?qū)嶋H上是拿自己的祖去配天的,實際上是祭祖的一種方式,就是把祖和上帝一起祭。后稷是可以和上帝一起祭的,但是魯國是沒有資格祭后稷的。魯國國君對周公來說是宗子,但是周公對后稷來說是庶子,不是直系的繼承人,周天子才是后稷的直系的繼承人。三桓可以祭的是高祖魯桓公,而沒有資格祭周公,因為他們對周公來說又是庶子,魯國的公室對周公來說才是宗子。這是中國一直從殷周到民國的整個社會的基礎(chǔ),就是宗法,一定要把“別子為祖”、“宗子”、“庶子”等等弄清楚你才能了解中國社會。比如說,民國的時候袁世凱做皇帝了,但是對袁家來說他是庶子,是小老婆生的,他做了皇帝以后跟他哥哥講,要把已經(jīng)去世的母親跟父親合葬,他哥哥就說“小老婆有什么資格跟丈夫合葬?”他做了皇帝也沒有辦法,后來生了一肚子悶氣,自己也不葬在老家了,就葬在漳水邊上的一個地方。這就是說做了皇帝宗法也不能違背的。這是理解中國社會最重要的一點。這個制度就是在周代成熟起來的。周代的宗廟制度非常嚴(yán)格,比殷人是嚴(yán)格多了。他一代一代分左昭右穆,在嘗祭的時候次序不能弄錯,比如先祭兒子后祭父親是不對的,鬼的次序和人的次序一樣不能亂的。周天子給了魯國諦祭和郊祭這些重祭,諦祭是在宗廟內(nèi)的,祭上帝配祖;郊祭是在宗廟外的,特別是在都城的城郊,祭天配祖。對于魯國用諦禮,《八佾》里面有兩章是明白提到的,孔子都有微詞。當(dāng)然這里沒有明確講是祭周公還是祭后稷,也有可能把周公配天祭了??傊桥涮斓?,這個禮就是天子的禮。講到八佾要么就是大嘗,一個天子才能用的嘗禮;或者就是諦禮中用的一種舞,八佾配夏的音樂,很可能就是諦中的一個儀式。后面,下面的“雍”也是諦禮里面儀式的一種。
我們來看第二章。[第二章]三家者以雍徹。子曰:“‘相維辟公,天子穆穆’,奚取于三家之堂?”“雍”是把祭祖的祭品撤下來時奏的樂,《禮記》上明確講“雍”是祭禮里面用的。三家實際上用的是魯國公室的禮,但是魯國公室的禮實際上就是天子的禮,所以他僭越了天子的禮。“雍”是《詩經(jīng)·周頌》里的。清人說,詩經(jīng)無不可入樂者。以前的詩實際上是可以配著樂唱的,詩就是樂的一部分,樂是禮的一部分。我們今天可能把詩經(jīng)當(dāng)成純粹的文學(xué)作品,這是不對的??鬃诱砹嗽娊?jīng)之后,“雅頌各得其所”,這是什么意思呢?只能從禮去理解,“頌”是只有天子可以用的,“雅”是諸侯用的,而“雍”是“頌”里面的,是天子行諦禮用的樂?!坝骸崩锩嬗羞@樣兩句“相維辟公,天子穆穆”,意思是說“助祭的是諸侯,天子深沉靜穆”,三家的家廟里行祭的既沒有天子又沒有諸侯,怎么能用這種樂呢?這是指斥越禮的話。(“相”是“助理”的意思,以后說的“國相”就是幫助君主治理國家的人,這里是輔助進(jìn)行祭禮。)
我們再看下面[第三章]:“子曰:‘人而不仁,如禮何?人而不仁,如樂何?’”第一章講的“八佾舞于庭”是一種禮,雖然也配樂,第二章的“雍”是樂,所以第三章放在這兒是很合適的,上面兩章分別講不恰當(dāng)?shù)亩Y和樂?!叭省痹凇皩W(xué)而”第二章就出現(xiàn)了:“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禮的根本是敬,有子的話是說孝悌做到了,就不會犯上作亂,要培養(yǎng)的首先就是“敬”。在這里孔子慢慢牽涉到“仁”的問題,在第一篇里面出現(xiàn)的幾次“仁”,除了有子的話以外,其他的地方只是提到“仁”,它和其他的德性是并列的,在“八佾第三”中“仁”就出現(xiàn)了這么一回,但是下面的第四篇“里仁”就是專門全部圍繞著“仁”講的。大家知道關(guān)于孔子思想的爭論,后來的學(xué)者各執(zhí)一端,有的說他重視禮,有的說他重視仁,可能大部分的意見是說重視仁的。這么理解也沒錯,但是這么爭論對孔子來說是不對的,因為禮和仁在孔子那里是統(tǒng)一的。我們看這句話,可以想象一個語境,比如說一個人說“禮樂太重要了!”孔子就接著說:“人而不仁,如禮何?人而不仁,如樂何?”禮樂重要是沒有疑問的,但是如果沒有做到敬,前面兩章說到的季氏三家都知道用禮樂,但是他們沒有基本的仁,仁在這里體現(xiàn)為敬。在家來說,對宗子,在國來說,對君主,一點敬也沒有,僭越他的禮,你還用什么禮樂呢?這就濫用了禮樂。第一章里“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的“忍”不是“容忍”的意思,傳統(tǒng)都是解釋為“殘忍、忍心”,就是心硬的意思,這其實就是違仁了?!叭省笔紫染褪切能洝:竺嬗幸徽?,宰我問三年喪和一年喪的問題,孔子說“食夫稻,衣夫錦,于女安乎?”宰我說:“安!”孔子說:“女安則為之。夫君子之居喪,食旨不甘,聞樂不樂,居處不安,故不為也。今女安,則為之。”宰我出去后??鬃诱f:“予之不仁也!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懷。夫三年之喪,天下之通喪也。予也有三年之愛于其父母乎?”對這段話的解釋是有爭論的,我看到梁漱溟先生的發(fā)揮很好。他說這里的“心安”就是“不仁”,就是“麻木”。梁漱溟先生說,我們中醫(yī)上有一句話說“不通則痛”,或者罵人的時候說“麻木不仁”,“麻木”就是沒有感覺。講禮樂的時候“仁”這個最基本的德性是最重要的,這是孔子對周禮的最重要的一個貢獻(xiàn)。禮崩樂壞不是不用周禮,我們說到的諦、郊、社、嘗等等都是周禮,但是亂了,到了戰(zhàn)國是就連周禮也不用了,孔子對禮崩樂壞的一個人補救就是講“仁”,但是仁是要學(xué)的,這是孔學(xué)的核心。所以這里是深入了一下,孔子認(rèn)為如果有的事情沒有做好,就談不上禮樂。我們看到下面一章就遞進(jìn)了,禮是有一個根本的,達(dá)到根本以后,禮才立得起來。
“林放問禮之本。子曰:‘大哉問!禮,與其奢也,寧儉;喪,與其易也,寧戚?!币灿姓f林放是孔子弟子的,但一般的講法是魯國的一個人。孔子先贊揚了一下林放“大哉問”,就是說“你的問題提得好”,“大哉”不是隨隨便便可以用的,孔子去世以后他的弟子贊美他“大哉孔子”,后來魯迅去世了,郭沫若寫“大哉魯迅”,這是學(xué)來的??鬃诱f林放的問題提得好。“禮,與其奢也,寧儉;喪,與其易也,寧戚?!边@句話是什么意思呢?“儉”就是“樸”,我們今天說的“質(zhì)樸”??鬃诱f,繁文縟節(jié)多的話,不如遵從禮的質(zhì)。禮的質(zhì)是什么呢?就是我剛剛說的“敬”?!耙住笔恰爸卫怼钡囊馑?,做得很周到,比如辦喪事的時候儀式很周到,與其這樣,不如“戚”?!捌荨币彩菃实母荆褪前?。禮以敬為本,喪以哀為本。敬為本,我剛剛講了,是和孝悌有關(guān)系的;哀為本,也是這樣,真正孝悌的人親人去世了首先就會哀痛嘛。孔子對文和質(zhì)的看法,這一篇里有好幾章都涉及到文和質(zhì)這個問題。我們前面講到“殷因于夏禮”、“周因于殷禮”的時候,《四書》朱子的注里,已經(jīng)講到文質(zhì)的問題,“夏尚忠,商尚質(zhì),周尚文”,因為周代對于禮的貢獻(xiàn)是把它完備了。我們在這一篇里會讀到孔子說“周監(jiān)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從周?!本褪钦f周禮非常繁榮。但是文過了,比如說自己的父母去世了,孝子把心思都放在喪服怎么穿,怎么在正確的時間正確的地點哭這些事情上,可能就沒有哀痛的感覺了。當(dāng)然,這些東西本來可以有一個好處,可以把孝子的注意力放到這些瑣事上去緩解一下哀痛的壓力,但是人心后來壞掉之后,人不孝不哀痛的話,再往文這一端走的話,就更助長了不好的東西??鬃又鲝埖氖恰拔馁|(zhì)彬彬”,文和質(zhì)是平衡的。那么如果做不到均衡的話,孔子是偏向質(zhì)的。喪事中哀痛是最重要的。后來魏晉的時候,有人主張“越名教而任自然”,比如說阮籍,他母親死的時候,人家指責(zé)他還喝酒吃肉,覺著太不像話了,公然蔑視儒家傳下來的喪禮。但他是很哀痛的,后來嘔血三升,大家就知道他還是有喪的本——哀痛?!岸Y,與其奢也,寧儉”也是這樣,與其做得禮文很繁復(fù),你沒有敬的話還是不行。總結(jié)起來說,孔子認(rèn)為禮的本在質(zhì)。這點后面還是會講到。我們今天的時代,哀可能還有,以內(nèi)這是出于天性,但是敬是越來越少,特別是互聯(lián)網(wǎng)出現(xiàn)之后,更是這樣,網(wǎng)上的調(diào)子就是兩個字“輕浮”嘛。這是很自然的,因為上面的多是青年,青年人相互之間打交道是很隨意的,但是把這種態(tài)度帶到社會上以后,就變成輕浮狎昵的氛圍。所以學(xué)做人和學(xué)做青年是兩回事,你們很快就不是青年了,不是青年以后你們還要學(xué)會怎么樣做人,青春期結(jié)束以后做人才剛剛開始,“成人”就是剛剛成了人的意思。
我們看下面一章:“子曰:‘夷狄之有君,不如諸夏之亡也。’”字面上“亡”這個字讀作“無”,“沒有”的意思。這句話傳統(tǒng)有兩個解釋,我們來看一下,到底應(yīng)該遵從哪一個解釋。一個解釋是說,夷狄有君主還不如中原地方?jīng)]有君主,就好比說日本有君主還不如中華人民共和國沒有君主;第二種解釋是說,夷狄這些國家還是有君主的,不像華夏連君主都沒有了。你們覺得從哪一個解釋比較好?我不主張從第一個,為什么呢?第一個解釋的孔子的意思是在批評夷狄,上上下下沒看到他講夷狄,夷狄干卿底事?“圣人不治夷狄”,只是拿它說事而已。上下文講的就是諸夏國家已經(jīng)沒有君主的事。這里的“夷狄”不要理解成現(xiàn)在中國的周邊國家,而是中原邊上的國家??鬃涌赡芫褪怯写_定所指的,比如吳越,吳國越國在當(dāng)時就是夷狄,當(dāng)然在特指的時候,“夷”是指“東夷”,“狄”是指“北狄”,還有“西戎”、“南蠻”,但是夷狄泛指也可以指不用周代禮制的國家。甚至可以說楚國也是夷狄。但是孔子后來跟楚國還是打過一點交道的,他跟秦國是一點交道也沒有打過,秦國是非常典型的夷狄。但是你們看看春秋戰(zhàn)國史,這些國家君主的權(quán)威還是比較強的,就是在魯國、齊國、衛(wèi)國、陳國、晉國這些諸夏國家君主的權(quán)威越來越弱。它們原來的始祖都是周王室很親的支脈,它們建國,本是用來屏蔽保衛(wèi)周的。比如周公旦就用很多姬姓諸侯國把宋國團團圍住。宋國是孔子的祖國,也就是殷人的國家。因為在周初的時候殷人有一次叛亂,我們也可以看到湯武革命,特別是周武王革命沒有像后來講的那么順,人心是不順的,甚至連周武王的弟弟都去幫助殷人反對周公。這里面的情況很復(fù)雜。鑒于這樣的形勢,周公后來用近枝的國家圍住了宋國。齊是姜太公之后。晉是唐叔之后,唐叔有人說是周成王的弟弟,有人說是周康王的弟弟,反正是很近的,不是周武王的兒子就是孫子。這些才是嚴(yán)格意義上的諸夏??鬃又苡瘟袊叩闹行牡貛Ь褪沁@些地方,他本來也想到晉國去,后來晉國執(zhí)政的大夫把兩個貴族殺了,他就沒去。齊國也去過。這里的“亡(無)君”,不是說搞了共和了,而是權(quán)力到了大夫手里了。到最后完全把國君干掉,就是到了戰(zhàn)國時候,三家分晉戰(zhàn)國開始就是這樣。魯國的三家雖然很跋扈,但是沒有把魯分掉。這一章是一個感嘆,重心是在諸夏。
下面一章又涉及到祭禮的問題?!凹臼下糜谔┥?。子謂冉有曰:‘女弗能救與?’對曰:‘不能。’子曰:‘嗚呼!曾謂泰山不如林放乎?’”我們可以猜到這章發(fā)生的時間已經(jīng)是魯哀公的時候了,因為魯哀公時冉有是季氏(季康子)的家宰?!奥谩笔且环N祭,祭泰山之神,這里傳統(tǒng)的解釋有一點混亂,我們在字面上可以講,諸侯只能祭他國境之內(nèi)的山川,天子才能祭名山大川,朱子的解和錢穆先生的解釋說,泰山是在魯國境內(nèi)的,意思好像是說魯國國君是可以祭泰山的。這實際上是不對的,因為只有天子才能祭泰山?!豆騻鳌吩?jīng)說過,魯國的國君是不能祭泰山的,因為它屬于名山大川。泰山應(yīng)該在齊魯邊境吧,因為齊國國君是封過泰山的。傳統(tǒng)注釋說泰山在魯可能還有些問題,孔子“登東山而小魯,登泰山而小天下”嘛,如果泰山在魯國國內(nèi)的話,這個講法就有點不太對了。這章是說季氏用了天子的禮去祭泰山了,為什么他能祭呢?又是因為魯國的國君按慣例祭泰山。嚴(yán)格地講他不能祭泰山,但是成王康王讓周公和他的繼承人都用了天子的禮??鬃訉︳攪鴩捞┥降膫鹘y(tǒng)已經(jīng)不滿意了,在《公羊傳》里他委婉地批評過,但是季氏又做了這樣的事??鬃泳蛦柸接校ㄋ喈?dāng)于是季氏的管家):“你能把這件事挽回嗎?”冉有的回答特別簡單粗暴:“不能?!笨鬃泳驼f:“哎,難道泰山的神還不如林放嗎?”林放在前面的章中出現(xiàn)了,林放這個人還是知道禮的,對禮是有敬畏之心的,所以向孔子問禮之本,孔子說,如果泰山有神,他肯定不會不如林放的,他不會享用不合禮的祭祀。前六章可以看作一個小的段落,都是批評卿大夫越禮的行為的,特別是以季氏為例。
第七章我們作為單獨的一章來考慮。這一章也是在講一種禮——射禮,這種禮要比祭禮和喪禮要次要一些,是各級貴族射箭的一種禮。大家知道射是六藝中的一種,原來貴族是武士出生的,就把用于戰(zhàn)爭的這種技藝保留下來了。還有御,御就是架馬車,這種技藝也是有講究的,這一篇里面講到射禮的還有第十六章“射不主皮……”。這一章是這樣的:“子曰:‘君子無所爭,必也射乎!揖讓而升,下而飲,其爭也君子?!边@一章的斷句,錢穆先生有不同的看法,他是這么斷的:“……揖讓而升下,而飲,其爭也君子?!边@么斷當(dāng)然出于他對文句不一樣的理解。錢先生的意思是,像我們手頭的朱子集注本這么斷,那么射完下來就不用揖讓了嗎?他說古代射禮下來也是要揖讓的。這里我把具體的情況跟大家講一下?!抖Y記》有一篇叫《射義》,專門講射禮的,里面說:“古者諸侯之射也,必先行燕禮;卿大夫士之射也,必先行鄉(xiāng)飲酒之禮。故燕禮者,所以明君臣之義也;鄉(xiāng)飲酒之禮者,所以明長幼之序也。”可見射禮都是要飲酒的。一些研究禮制史的先生考證出來說,當(dāng)時已經(jīng)沒有單獨的射禮了,射禮一般是在飲酒過程中進(jìn)行的,射之前要飲,射完了下來也要飲。主要的禮已經(jīng)是鄉(xiāng)飲酒禮或者燕禮了,而不是射禮。這一章里面有一個道理,“君子無所爭”,萬一一定要爭,就在射禮里面爭。射本來是一個軍事行為,貴族本來都是武夫的后代,說白了是殺人起家的,所以他們很容易尚武尚力。孔子就是要把他們行為中暴力的成分全部去掉,等一會兒講到“射不主皮”也是這樣。就是如果要爭也要講究禮,而且把這種禮放到飲酒的過程當(dāng)中,是因為喝酒正好跟爭相反。中國舊文人有一句話,講堯舜和湯武的事,“堯舜揖讓三杯酒,湯武爭逐一局棋”,因為堯舜禪讓,和喝酒一樣,雍容大度,正好跟爭的行為相反,湯武革命,和下棋的道理是一樣的。脫胎于軍事的這個禮容易引起爭競,它和喝酒的其樂融融的氛圍放在一起,喝酒容易把爭競之心消除。我覺得錢先生的糾正也不大對,因為按他的說法,只有射完才喝酒,這也是不對的,還是遵從傳統(tǒng)。而且按錢先生的標(biāo)點法,語感也不對。
我們來看第八章,第八章是很著名的,后來的解釋也有分歧,這一章里子夏問孔子《詩經(jīng)》里的幾句詩,最后孔子對他的贊揚是和前面對子貢的贊揚一樣的。我們來看一下:“子夏問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為絢兮”何謂也?’子曰:‘繪事后素?!唬骸Y后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與言《詩》已矣?!薄笆伎膳c言《詩》已矣”這句話在前面子貢講到“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的時候也出現(xiàn)過,朱子的注里說到“子貢因論學(xué)而知詩,子夏因論詩而知學(xué),故皆可與言詩?!边@兩章合在一起看,我們至少可以確定一件事情,孔子認(rèn)為就要像這兩個人一樣去讀《詩經(jīng)》,這和后來主張從沒有微言大義的文學(xué)角度去讀是完全不一樣的,在這里我們要尊重孔子的權(quán)威,孔門用詩教育人都是這樣讀詩的。而且詩和禮是最初步的教材,都要這樣去讀。我們下面來看這一章解釋具體的爭論在哪兒。“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為絢兮”,這里的“倩”就是笑起來很好看,“盼”是眼睛黑白分明,這些解釋沒有問題?!八匾詾榻k兮”就有爭論了,孔子說“繪事后素”,子夏馬上就聯(lián)想到禮,說“禮后乎”,孔子就說“這個你聯(lián)想得好,你啟發(fā)了我,從此以后可以跟你談?wù)撛娏恕?。傳統(tǒng)的解釋對“禮后乎”大多是一致的,就是禮是在質(zhì)的后面的,分歧是在對“素以為絢兮”和“繪事后素”的解釋上?!袄L事后素”有兩個解釋,一個解釋說,上色是在素底上的,先有素再有彩繪。還有一個解釋(也是錢穆先生的解釋)說,畫畫這個過程最后上素底,這也是有可能的,據(jù)說畫國畫白色是最后上的,比如眼睛里的光是用白色最后點的,點上去之后就不能改了,所以要慎用。這兩個解釋的差別在哪兒呢?錢先生的意思是,“素”是指“禮”,我覺得這可能是有問題的,“素”應(yīng)該是質(zhì)。有了這個爭論才產(chǎn)生對“素以為絢兮”的爭論,按第一種解釋是在素底上畫艷麗的畫,按第二種解釋是最后拿素色作了艷麗的東西。這兩種解釋當(dāng)然是很具體的東西,大家知道“禮后”就行了。朱子對這一章的解釋有一個小毛病,說這里的詩是逸詩,實際上前面兩句在現(xiàn)在《詩經(jīng)》中是有的,在《衛(wèi)風(fēng)·碩人》里。這點不太重要,關(guān)鍵是我們怎么理解。我覺得按第二種解釋(最后上素底的解釋)可能有麻煩,當(dāng)然,這里具體的考證要問研究繪畫史的人,了解先秦的時候是怎么畫畫的。我個人傾向于傳統(tǒng)的朱子的解釋。這里可能有所謂天生麗質(zhì)的意思,“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為絢兮”就是說天生麗質(zhì)的人可以素面朝天、不用裝飾的,“素”就是她的裝飾。你們想想,什么樣的女性不用化妝呢?像你們這樣年紀(jì)的都是不用化妝的,到徐娘半老的時候出現(xiàn)問題了才需要填補。所以禮是質(zhì)不夠才添上去的。“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為絢兮”這句話本身不是在講畫畫,孔子說的“繪事后素”是他的理解,補上子夏的話就理解得更深,他說這是講禮,孔子就稱贊他理解得好理解得深。反正大家記住“禮后”這個關(guān)鍵的結(jié)論就行了。
第九章看起來很平易,實際上蠻好玩的。我們要記住前面我們講過三代之禮,這里只講了兩代。“子曰:‘夏禮,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殷禮,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文獻(xiàn)不足故也。足,則吾能征之矣?!薄罢鳌笔且詾樽C的意思。就是說夏人(三代的第一代)的禮,“我”能說的,但是杞國不足征了。杞國是周的封國,國君是夏禹的后代,因為周代得天下以后是很厚道的,都給以前天子的后人一個國,讓他們有宗廟祭祀先祖。就是說夏禹的后人可以有宗社祭祀他,甚至祭祀更早的鯀,這叫做存亡繼絕。陳國是有虞氏的后人,也有封國?!耙蠖Y,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彼问巧虦暮笕恕!八巍本褪恰吧獭?,一音之轉(zhuǎn)。在這里,孔子說“文獻(xiàn)不足故也”,“文”是指典籍,就是今天說的“文獻(xiàn)”的意思;“獻(xiàn)”則是指賢人,就是可以口傳典章制度的人。我在這里想到我們史學(xué)界的“夏商周工程”,有人覺得夏代或更早的時代沒有什么很充分的證據(jù),第一,文字典籍可能是后來偽造的,第二,沒有考古證據(jù),沒有挖出東西來??鬃訌膩頉]有用過什么考古的證據(jù),他說的“獻(xiàn)”就是口傳。當(dāng)時孔子認(rèn)為“夏”是有的,甚至堯舜他都講過的。這是可以通過賢人口傳下來的,古代人不認(rèn)為需要什么實物的證據(jù)。真正的信史就是這些口傳下來的。文獻(xiàn)不足僅僅是對夏禮殷禮而言的,傳說孔子向老子問過禮,老子對他來說就是“獻(xiàn)”,就是賢人。老子講的禮很多是周禮,估計還有一些以前的禮。我們這兒可以提一個問題,既然杞宋兩個國家不足征,又到哪兒學(xué)的夏禮和殷禮呢?這個問題孔子沒講。還有一個很好玩的地方,他干嘛沒講周禮呢?他如果說周禮的話,就應(yīng)該是“周禮吾能言之,……”后面應(yīng)該講魯國(《禮運》中就明說了,舍魯何以觀周禮)。他主要在魯國學(xué)周禮,周禮在魯國最盛。但是這樣說就會出現(xiàn)一個問題,因為杞和宋都是合法的繼承人,但魯國不應(yīng)該是周禮的合法繼承人,周天子才是。話說到這里接下去就不好說了,除非真以為孔子在“王魯”。你們可以看到后面接下去兩章都在說魯國用的禮。傳統(tǒng)上,周禮在魯國就很盛。魯國和周是非常密切的。周禮應(yīng)該在魯國去看,孔子認(rèn)為這是不對的,但是沒辦法。下一章,孔子看的禘禮就是在魯國看的。
后面兩章講禘禮?!白釉唬骸E自既灌而往者,吾不欲觀之矣。’”他肯定在魯國看這禘禮的,傳統(tǒng)解釋在這里是一致的。周禮在魯國保存得最完整,孔子一方面從這里學(xué)習(xí)了禘禮,但他又不愿意承認(rèn)魯國用禘禮的正當(dāng)性,所以話就講得很微妙。灌是禘禮中的一個儀式。禘是這樣的,祭祖的時候要立一個“尸”,就是用孫子來扮演要祭的祖先。我個人體會這就是戲劇的起源,后來戴個面具就可以了。戲劇就是從宗教儀式里面出來的,古希臘的悲劇是從酒神祭里面出來的,這是一樣的。“尸”無非是比較樸素,以后發(fā)展地完備一點,知道戴面具了,就成為戲劇了。“灌”是在尸前面把味道很重的酒灑在地上,然后香氣會起來,尸就會聞到,這樣祖先也就聞到了,這就是歆享。這里有一個問題,“灌”是禘禮一開始時進(jìn)行的,后面就是要上祭品。孔子說,禘禮中的“灌”這個過程結(jié)束以后,他就不想看了。他為什么這么說?這里就有不同的解釋了。我這里先給大家介紹一下,剛才“尸”這個問題,你們后面馬上就會遇到,“祭如在”就是這個意思,祭的時候就像祖先在場一樣,怎么表現(xiàn)他的在場?不是用尸就是用牌位。傳統(tǒng)的解釋是這樣的:朱子的解釋是魯國的國君在行禮的時候,灌的時候還有誠意,非常專注,之后他的誠意就散掉了,就開始虛應(yīng)故事了,這樣孔子就覺得后面不值得看了,這是一種解釋。第二種解釋是錢先生這樣的解釋,就是孔子對魯國國君用禘禮不滿,開了頭就不看的意思就是整個的不想看。因為孔子覺得魯國不能用禘禮,禘禮是天子禮。但是這里是有歷史的復(fù)雜性的,其他國家哪怕是作了霸主的也沒聽說用禘禮,主要是魯國有前面提到的歷史的背景。還有一種解釋也認(rèn)為這是諷刺魯國的,說這個禘禮不是一般的禘禮,當(dāng)時祭魯閔公魯僖公的時候順序倒了,叫逆祀,這兩個國君前面一個是弟弟后面一個是哥哥,但是在宗廟里祭祀的時候,是按君臣論的,所以要先祭弟弟再祭哥哥,逆祀就是先祭了哥哥(后面一個國君),這個解釋覺得孔子就是批評具體的“這次”禘禮。但是我覺得這段還有一個更普遍的意思,就是孔子對魯國用禘禮是不滿的。
這些是傳統(tǒng)的解釋,我個人還有一個小的考證,我用其他方式來給你們解釋一下。《周易》里有一卦是“觀”卦。其中《論語》這一章里的兩個字“灌”與“觀”都出現(xiàn)了。觀卦的卦辭怎么說呢?“盥而不薦,有孚颙若?!薄邦露凰]”就是說行了這個灌禮就不用上祭品(“薦”就是祭品的意思);“有孚颙若”,按照傳統(tǒng)的解釋,“孚”就是信,“颙”就是由誠意表現(xiàn)出來的敬,“若”是語氣詞。《周易》這一卦的卦辭是什么意思呢?它跟剛才介紹的對《論語》里的這句話的解釋是不一樣的,它的意思是觀仰止于盛大,在這個祭禮里面最重要的就是“灌”這個儀式,后面具體的細(xì)節(jié)就不用看了,這是傳統(tǒng)對“觀”卦的解釋,“觀”是仰觀,是下對上,它上一卦是“臨”卦,上對下叫“臨”。后面《彖傳》說“觀天之神道,而四時不忒;圣人以神道設(shè)教,而天下服矣?!本褪钦f觀仰止于盛大,在這里看到“灌”就行了。后面說到的“神道設(shè)教”實際上表達(dá)了孔子對禘禮本身很微妙的看法,里面涉及到對天地神祈的微妙的態(tài)度。“圣人以神道設(shè)教,而天下服矣?!薄吨芤住返挠^卦與《論語》的這一章是有關(guān)聯(lián)的。大家可以從這地方去對照一下。
第十一章和上一章有密切的聯(lián)系?!盎騿柖E之說。子曰:‘不知也。知其說者之于天下也,其如示諸斯乎!’指其掌?!本褪怯腥藛柨鬃印岸E”怎么講,他說不知道,如果誰知道的話,他對天下也就了如指掌了??鬃釉诹硗庖粋€地方也作過“指其掌”這個動作,就是了如指掌的意思。為什么這樣說呢?我剛才說過了“不王不禘”,“禘”應(yīng)該是王者的禮,王者是治天下的,所以如果能對“禘”的意蘊知道得很透徹的話,他就能治理天下了。很明顯,天下不關(guān)魯侯的事,所以孔子不愿意明說。這里第十章(如果按傳統(tǒng)的解釋)和第十一章都是針對魯國的公室的。大家可以玩味一下孔子的態(tài)度。
第十二章是很有名的一章:“祭如在,祭神如神在。子曰:‘吾不與祭,如不祭?!笔紫冗@里“與”這個字傳統(tǒng)上有兩個解釋,按不同的解釋有不同的讀音。第一個解釋就是“贊同”,讀第二聲;還有一個解釋就是“參與”,讀第四聲,你們遵從哪個解釋就怎么讀?!凹廊缭凇笔侵讣雷妫弧凹郎袢缟裨凇保?dāng)然是祭神。這里的“在”是什么意思呢?有些搞西方哲學(xué)的一定要到中國典籍中找關(guān)于“存在”的材料,說這里是孔子對神(上帝)是不是存在表達(dá)了一個看法。首先這里沒有涉及到所謂上帝,其次“在”不是“存在”的意思,而是“在面前”的意思,你硬要用西方哲學(xué)講,就像“在場”,不像“存在”。里爾克在《俄爾浦斯的十四行詩》里有一句說“上帝親自到來,并呆了很久,/當(dāng)這些祈禱讓他煩憂”,就是這個意思。我們一定體會那時候的畢恭畢敬,因為那個祖先他來了,就在這兒。這和一般意義上講到底存在不存在鬼神是兩回事。如果是這樣,我贊成讀“yu4”而不讀“yu2”,意思是我親自去祭。這里“在”和“與”都是“親自”的意思,如果我自己不去而找一個人代我去就不如不祭了。注意這里的“神”是指一些“神祗”,“祭如在”是指祭“鬼”(祖先)。漢語里有時候把人死后輕靈的東西叫“神”,還有就是山川水流等等神祗。但我并不主張把“天”算作一個神,這在中國文化里是有明確的區(qū)分的。我們看下面一章就講到天和神的關(guān)系了。
“王孫賈問曰:‘與其媚于奧,寧媚于灶,何謂也?’子曰:‘不然!獲罪于天,無所禱也。’”這一章有一點別扭,因為它實際上都是在用字面的意思打比方、打啞謎。王孫賈的話完全在打比方,孔子的話突破了單純的比方,把他要說的話和比方混在一塊兒了。這里的“奧”是堂的西南角,神的尊位,祭禮迎神的時候,神是站在“奧”這個地方的,但是祭品是放在“灶”這個地方的,“奧”這個地方更加尊,但是我們具體打交道是在“灶”這個地方。王孫賈的意思是說,你與其討好一個地位很尊崇的人,不如討好一些地位比較低下卻有權(quán)力有用的人,他是有所指的。這一章講的是孔子在衛(wèi)國時候的事。王孫賈是衛(wèi)靈公的大臣。傳統(tǒng)有一個解釋說這一章講的就是“子見南子”這件事。南子內(nèi)朝,是衛(wèi)靈公的寵姬。王孫賈說,你與其討好她那樣地位比較高的人,不如討好我這樣地位不如她高但是在外朝里有實際權(quán)力的人??鬃诱f:“不然!獲罪于天,無所禱也?!庇械膫鹘y(tǒng)解釋說,王孫賈用的是比方,所以孔子回的也是比方,“天”指的是衛(wèi)靈公,我覺得這個解釋不確切??鬃邮锹牰送鯇O賈的意思,就用他字面的意思去回答,“奧”和“灶”都是神,不管他們那一個更尊,我要對得起天,天是最大的,如果獲罪于天,不管向哪個神祈禱都是沒有用的。我們下文有一章也是講孔子禱的事情,孔子說“丘之禱久矣”,我們對天的禱是用德性去禱的,不是用具體的祭品之類去禱的。朱子這兒的解釋馬上把“天”和“理”連到一起去了,這有點過了。先秦人體會的“天”和后來經(jīng)過佛教洗禮后的“理”是不一樣的。在孔子那里“天”就是“四時行焉,百物生焉”這樣一個生生不息的過程與主宰,而不是抽象的“理”。
責(zé)任編輯:姚遠(yuǎn)
儒家網(wǎng)
青春儒學(xué)
民間儒行
儒家網(wǎng)
青春儒學(xué)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