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799精品视频天天在看,日韩一区二区三区灯红酒绿,国产xxxxx在线观看,在线911精品亚洲

    <rp id="00a9v"></rp>
      <track id="00a9v"><dl id="00a9v"><delect id="00a9v"></delect></dl></track>
      1. 【王學典】近年儒學研究十大熱點

        欄目:快評熱議
        發(fā)布時間:2015-09-28 10:20:48
        標簽:
        王學典

        作者簡介:王學典,男,西歷1956年生,山東滕州人?,F(xiàn)任山東大學儒學高等研究院執(zhí)行院長兼《文史哲》雜志主編、教授。2018年3月,任中國人民政治協(xié)商會議第十三屆全國委員會常務(wù)委員。著有《歷史主義思潮的歷史命運》《20世紀中國歷史學》《二十世紀后半期中國史學主潮》《20世紀中國史學評論》《翦伯贊學術(shù)思想評傳》《顧頡剛和他的弟子們》等。

         

        近年儒學研究十熱點

        作者:王學典 李梅 鄒曉東

        來源:作者授權(quán) 儒家網(wǎng) 發(fā)布

        時間:孔子二五六六年年歲次乙未八月十五日丙午

                   耶穌2015年9月27日


         

        中國和平崛起,中國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也正大規(guī)模地朝著本土化轉(zhuǎn)向。從官方到民間,儒學以各種形式“熱”遍中國大地。國際儒學研究亦呈現(xiàn)出諸多新氣象,“儒耶對話”、“儒學與自由主義的對話”風起云涌,儒家哲學與古典研究中的一些“短板”,開始得到重視,各種文化深耕工作正陸續(xù)啟動??傊甑娜鍖W研究正發(fā)生深刻變動,顯示出一系列特點,值得及時予以思考和歸納。

         

          

         

        王學典發(fā)布近年儒學研究十大熱點報告(騰訊儒學攝)

         

        一、中國共產(chǎn)黨正面肯定儒學,馬克思主義與儒學的關(guān)系引起空前關(guān)注

         

        20世紀的中國是在反傳統(tǒng)中度過的,中國共產(chǎn)黨新一屆領(lǐng)導集體履職以來,先后就儒學及中國傳統(tǒng)文化發(fā)表一系列肯定性講話。其中,習近平2013年11月視察曲阜孔子研究院的講話,以及2014年9月在紀念孔子誕辰2565周年國際學術(shù)研討會上的長篇講話,引起學界和社會各界廣泛關(guān)注。這些講話著重從儒學資源出發(fā),闡述對當代中國及世界問題的認識,標志著中國共產(chǎn)黨人對儒學的認識發(fā)生了歷史性轉(zhuǎn)折。

         

        中國已經(jīng)走出劇烈動蕩的革命年代,和平崛起的歷史任務(wù),內(nèi)在地要求主流意識形態(tài)向更具包容性與建設(shè)性的方向演進。以儒學為代表的傳統(tǒng)文化,潛移默化地塑造了中國的世道人心,可以看作重塑精神世界與道德秩序的基礎(chǔ)性資源。儒學復興在民間與學界呈星火燎原之勢,而正統(tǒng)學者則對此深感憂慮,馬克思主義與儒學的關(guān)系遂引起空前關(guān)注。

         

        二、陸臺新儒家之爭:不同進路的儒學研究如何共處?

         

        2015年初,彭湃新聞網(wǎng)發(fā)布題為“我不認同‘大陸新儒家’”的臺灣儒家李明輝專訪,矛頭直指大陸正在出現(xiàn)的“政治儒學”,特別是“公羊派儒學”,認為其在學理上站不住腳。但因標題指向全體“大陸新儒家”,網(wǎng)帖一出,輿論嘩然。大陸學者干春松、白彤東、陳明等迅速回應,反唇相譏港臺新儒學過分汲汲于現(xiàn)代西方民主、科學,未必切近大陸現(xiàn)實。

         

        實際上,“大陸新儒家”與“港臺新儒家”各具多面性。如大陸學者李存山就不認同“政治儒學”,臺灣學者林安梧則認為“直接擁抱西方現(xiàn)代民主與科學”的儒學思路已然陳舊。張新民教授指出,港臺儒家曾反哺大陸思想文化界,大陸新儒家與臺灣新儒家理應保有相互了解與尊重的溫情敬意,凝聚更多共識和資源重建儒家道統(tǒng)和學統(tǒng)。

         

        三、“政治儒學”漸成氣候,“新康有為主義”浮出水面

         

        “五四”以來,儒學和儒家長期被視為所謂“封建主義”意識形態(tài)和“君主專制”的幫兇。近年來提出的儒家憲政主張,則試圖開發(fā)傳統(tǒng)儒家限制王權(quán)的維度,一方面回應西方憲政制度,另一方面突破新文化運動以來形成的思想理論格局。

         

        因晚年倡立“孔教會”而一度飽受批判的康有為,2014年被重新界定為“返本開新”的標志性人物,學界于是出現(xiàn)了一股“重回康有為”、“新康有為主義”的思潮,“政治儒學”漸成氣候??涤袨橹乇惶岢?,與當代社會的信仰缺失密不可分。而回到康有為能否解決中國的問題,蔣慶等人基于儒學資源的政治設(shè)計,能否成為中國未來政治制度的選擇之一,這些都需要時間來檢驗。

         

        四、未來的人類社會如何組織:儒學與自由主義對話日趨深入

         

        2015年,貝淡寧出版《賢能政治與中國道路》,羅斯文出版《反對個人主義》,《文史哲》雜志舉辦“儒學與自由主義的對話”人文學術(shù)高端論壇,儒學與自由主義之間的對話漸次展開。賢能政治與選票政治、國家干預與自由市場、個人主義與社群主義、三權(quán)分立與黨的領(lǐng)導等方面的思想交鋒,已成為當下國際政治思想界的重要議題。

         

        儒學能否獲得世界性地位,成為國際思想界的主流之一,看來只能取決于它與西方占主流地位的自由主義深度對話的成效。在社會主義和自由主義的對話當中,西方自由主義咄咄逼人,而正在展開的儒學和自由主義的對話則勝負難料,未來的人類社會到底按照自由主義的原則還是按照儒家的基本原則來組織更好,目前尚難判斷。

         

        五、大批專家走出書齋,民間儒學蓬勃發(fā)展

         

        知行合一是儒學的生命。近年來,大批專家走出講堂與書齋,投身社會和民間。他們推動的“鄉(xiāng)村儒學”、“社區(qū)儒學”,以及各種形式的書院、讀經(jīng)班、國學班、夏令營等,如雨后春筍。這些活動旨在重新激活蘊藏于民間的儒學遺存,進而打造一種長幼有序、兄友弟恭、父慈子孝、溫情脈脈、講信修睦的生活形態(tài)。事實上,儒學要想擺脫游魂狀態(tài),獲得永久性生命力,成為21世紀的主導價值觀之一,就必須在自己的基本原則基礎(chǔ)上創(chuàng)造出一種既融會平等追求,又高于自由主義的更健康、更符合人性的生活方式。

         

        六、湯一介、龐樸等世紀學人辭世,儒學研究的過渡時期終結(jié)

         

        近年來,劉起釪、姚奠中、寧可、來新夏、吳小如、方立天、田余慶等多位世紀學人陸續(xù)辭世,特別是湯一介、龐樸的逝去,意味著儒學研究史上一個特殊時代的結(jié)結(jié)。這批在新中國成立前便接受了系統(tǒng)教育的學者,融深厚的古典學術(shù)造詣與馬克思主義理論素養(yǎng)于一身。他們的學術(shù)旨趣與風格路數(shù),介于馬一浮、熊十力、梁漱溟等老一代學人與成長于新時期的當代學者之間,既前承民國時期的學統(tǒng),又后啟當代儒學研究范式。在他們離去之后,儒學研究將完全由新一代學者所主導。隨著中國的崛起,在湯一介、龐樸等已有研究的基礎(chǔ)上,完成人文學術(shù)的本土化轉(zhuǎn)向,把儒學研究升華為普世性敘事,乃是時代賦予當今儒家學者的歷史使命。

         

        七、中國哲學淡出美國頂尖哲學系,國際哲學學院年會則增設(shè)“中國哲學”專場

         

        自20世紀中葉馮友蘭《中國哲學史》翻譯出版以來,包括儒學在內(nèi)的中國哲學研究開始在密歇根、斯坦福、加州伯克利等美國頂尖哲學系立足。然而,隨著活躍于70-80年代的老一輩中國哲學專家榮休,中國哲學研究已經(jīng)淡出美國頂尖哲學系,儒學在國際哲學界的處境變得更加艱難。

         

        與此同時,隨著中國國際影響力的日益增長,包括儒學在內(nèi)的中國哲學研究,開始引起國際學界更大規(guī)模的關(guān)注。2015年9月16-19日,國際哲學學院(IIP)年會在北京召開,史無前例地增設(shè)了“中國哲學”專場。2018年,五年一屆的世界哲學大會將在中國召開,頗具儒家底蘊的“學以成人”命題被選定為大會主題。這些異乎尋常的動向的出現(xiàn),無疑將促進國際同行對中國哲學特別是儒家哲學的理解與接納。

         

        八、以十三經(jīng)為代表的古籍西譯更新?lián)Q代,“文本批判”技術(shù)全面升級

         

        150年前誕生的理雅各《中國經(jīng)典》(1861-1872),至今仍是西方儒典譯注的標準版本,其中或明或暗的基督教因素則越來越令人不安。西方哲學流派對儒學研究與中國經(jīng)典意義的“扭曲”問題,也愈發(fā)引起中國哲學史專家關(guān)注。近年來,《論語》、《孝經(jīng)》、《中庸》新譯本陸續(xù)問世,《墨子》、《孫子兵法》等經(jīng)典翻譯亦推陳出新。多數(shù)譯者基于更自覺、系統(tǒng)的哲學考量,試圖更準確地傳達中國經(jīng)典不同于基督教和西方形而上學的思維特質(zhì)。

         

        在此背景下,德國知名學者瓦格納(RudolfG。Wagner)則在其《王弼〈老子注〉研究》中文版序言里指出:西方的中國經(jīng)典研究與翻譯,在技術(shù)上與西方古典學仍有較大差距,國際漢學與哲學界理應在借鑒西方“文本批判”技術(shù)的基礎(chǔ)上,推出堪與西方古希臘乃至圣經(jīng)研究相匹配的、值得信賴的“批判性版本”。這一倡議正在得到回應,西方的儒典考訂與編譯技術(shù)開始全面升級。

         

        九、儒家德性倫理學已具聲勢,角色倫理學開始與之爭鋒

         

        1958年,英國哲學家安斯康(G。E。M。Anscombe)發(fā)表《現(xiàn)代道德哲學》一文,認為倫理學應建基于“德性”概念之上,由此促成亞里士多德德性倫理學復興,并進而發(fā)展出休謨傳統(tǒng)的德性倫理學、儒家德性倫理學等分支。目前,從德性倫理學角度研讀儒學經(jīng)典,正漸漸成為國際上儒家哲學研究的主導模式。

         

        以羅斯文、安樂哲為代表的部分儒學研究者,則批評“德性倫理學”仍然具有“個體主義”本位,他們提出“角色倫理學”,嘗試將儒學對家庭和人倫的重視,與社群主義對集體和關(guān)系的強調(diào),熔于一爐。作為自由主義基石的“孤立個體”概念,被認為在哲學上站不住腳,而儒學則被視為“角色倫理學”的基礎(chǔ)性資源。

         

        十、儒耶在對話中融合,波士頓學派引人矚目

         

        中國日益增長的國際經(jīng)濟、政治影響力,不斷提振著世界各國了解以儒學為主干的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興趣。以“對話派”著稱的美國波士頓儒學,其“北派”注重儒學與伊斯蘭教等東方文明的對話,“南派”側(cè)重儒學與基督教的對話。中國本土對此有熱烈回應。近年來,中國大陸、香港等地不斷推出高級別的相關(guān)學術(shù)會議,其中,第一屆尼山世界文明論壇即以“儒耶對話”作為主題,2016年即將舉行的第四屆尼山世界文明論壇則以“儒學與伊斯蘭教對話”為主題。以杜維明為代表的儒家學者,著力批評宗教上的排他主義。而一些西方基督教學者則欣賞儒學的“多元主義”傾向,主張打造一種“能夠認可多元主義”的新的基督教神學。

         

        山東大學儒學高等研究院

        《文史哲》編輯部 

        聯(lián)合發(fā)布

         

        王學典 李梅 鄒曉東 執(zhí)筆



        責任編輯:姚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