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黃玉順作者簡介:黃玉順,男,西元一九五七年生,成都人,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博士。曾任四川大學哲學系教授,現(xiàn)任山東大學儒學高等研究院教授。著有《易經(jīng)古歌考釋》《超越知識與價值的緊張——"科學與玄學論戰(zhàn)"的哲學問題》《面向生活本身的儒學--黃玉順"生活儒學"自選集》《愛與思——生活儒學的觀念》《儒學與生活——"生活儒學"論稿》《儒家思想與當代生活——"生活儒學"論集》《生活儒學講錄》等。 |
大陸新儒家政治哲學的現(xiàn)狀與前景
作者:黃玉順
來源:作者授權儒家網(wǎng)發(fā)表,原載《衡水學院學報》2017年第2期
時間:孔子二五六八年歲次丁酉四月初十日壬辰
耶穌 2017年5月5日
編者按:這是作者在下述活動中的發(fā)言:復旦大學上海儒學院“儒學新探索”工作坊系列一?首屆“兩岸儒學工作坊”座談會:共識、異見與開展——關于“儒家視野下的政治思想”之反思(2016年12月12日)。
【摘要】大陸新儒家存在著嚴重的“轉型焦慮”,在政治哲學上存在著多種價值取向,諸如前現(xiàn)代的原教旨主義的儒家政治哲學、作為“現(xiàn)代性政治怪胎”的極權主義的儒家政治哲學、正常的現(xiàn)代性的儒家政治哲學等。當代儒家應有的問題意識是必須突破帝國時代的傳統(tǒng)儒學那么一種“形上—形下”的基本框架,容納八大現(xiàn)代政治價值:個體、自由、平等、博愛、民主、共和、憲政、法治。
【關鍵詞】大陸新儒家;政治哲學;現(xiàn)狀與前景
首先界定一下“大陸新儒家”這個概念。兩年前,李明輝教授接受澎湃新聞網(wǎng)的專訪,表明他“不認同‘大陸新儒家’”,即不認同“以蔣慶為中心、包括陳明在內的一小撮人”[i],引發(fā)了一場論戰(zhàn)。論戰(zhàn)的結果之一是:大陸儒家學者普遍認為,“大陸新儒家”這個名稱不應專指那么“一小撮人”,而應泛指大陸改革開放以來的整個儒家群體。我本人也持這種觀點。[ii]
一、兩岸儒家政治哲學之共識與異見
下面對兩岸儒家政治哲學的異同的觀察和分析,未必準確,因為我對臺灣儒家的整體情況不是很了解。
(一)兩岸儒家之共識
兩岸儒家的思想學術固然存在著種種差異,但既然都是儒家,當然有共識。最大的共識就是:儒家對中國和世界的當下與未來負有責任,包括負有政治責任。這是兩岸儒家的一種“底線共識”。因此,不論是在大陸、還是在臺灣,廣義的“政治儒學”,亦即儒家的政治哲學,一直是儒學界的熱點之一。
(二)兩岸儒家之異見
1、兩岸儒學差異的情況:比較而言,臺灣儒家政治哲學與現(xiàn)代政治哲學更一致;而大陸儒家政治哲學的情況則非常復雜,這一點我待會兒進行分析。
2、兩岸儒學差異的緣由:
(1)發(fā)展階段不同:
臺灣社會的現(xiàn)代轉型、包括政治轉型已經(jīng)完成,而大陸社會的現(xiàn)代轉型還遠未完成,兩岸處在不同的發(fā)展階段。這是一個基本的判定。因為發(fā)展階段不同,所以面臨的問題也就不同。因此,臺灣儒學更重視儒學與現(xiàn)代性政治價值的協(xié)調,而目前大陸儒學中卻出現(xiàn)了拒斥現(xiàn)代性政治價值的傾向。
(2)學術資源不同:
臺灣儒家政治哲學的儒學資源,主要是20世紀的現(xiàn)代新儒家,尤其是熊十力、牟宗三一系,以及由他們推上去的宋明理學;而其西學資源,主要是德國古典哲學。今天在座的以李明輝教授為代表的康德專家就比較多,呵呵!這是一個很典型的學術背景。
而大陸儒家政治哲學的儒學資源不同。他們基本上、或者絕大多數(shù)都對現(xiàn)代新儒家、港臺新儒家和宋明理學有一種拒斥傾向。這是一個基本判斷。大陸新儒家更重視現(xiàn)代新儒家之前的近代維新儒學,乃至先秦儒學、漢代儒學;而其西學資源也很復雜,既有英美系統(tǒng)的哲學,也有歐洲大陸系統(tǒng)的哲學,其中德國哲學方面更重視現(xiàn)象學,此外還有廣義的后現(xiàn)代主義、保守主義、社群主義等資源。
二、大陸新儒家政治哲學之現(xiàn)狀
近年來,大陸新儒家的哲學主要有兩個相互關聯(lián)的熱點,即宗教哲學(狹義“儒教”[iii])和政治哲學(廣義“政治儒學”),我稱之為“創(chuàng)教與干政”[iv]。這兩個方面是密切關聯(lián)的,在某些儒者那里甚至是統(tǒng)一的。這是大陸儒家方面的基本狀況。
(一)共同的焦慮狀態(tài)
大陸新儒家之所以非?;钴S,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普遍的心理焦慮狀態(tài)。這當然與儒家傳統(tǒng)當中的“憂患意識”傳統(tǒng)密切相關。這種焦慮,源于對社會現(xiàn)實狀況的不滿和擔憂。這同樣是儒家“憂國憂民”傳統(tǒng)的體現(xiàn)。盡管他們焦慮的具體緣由頗為不同,但都可以歸為“轉型焦慮”,屬于百年來的“中國問題”,即由于“中國向何處去”的問題依然懸而未決。[v]
(二)不同的價值取向
大陸新儒家處在嚴重的分裂狀態(tài)中,這是大陸目前社會撕裂狀態(tài)的現(xiàn)實反映。今天大陸從學界到官方、到民間蓬蓬勃勃的所謂“儒學復興”、“國學復興”,其實有很多很不同的情況。我曾將大陸儒家的狀況形容為“妾身未明”:“當今的儒家,可不就是‘人盡可夫’嗎?除了‘老大嫁作商人婦’、或被老板‘包養(yǎng)’、改‘儒’姓為‘錢’姓的以外,時而嫁給‘左’家(左派儒家),時而嫁給‘右’家(右派儒家);時而隨了‘馬’姓(馬克思主義儒家),時而隨了‘自’姓(自由主義儒家);時而又姓了‘原’(原教旨儒家),時而又姓了‘后’(后現(xiàn)代儒家);……似乎‘名花有主’了,實則‘水性楊花’而已?!盵vi]
這種狀況,也體現(xiàn)在政治哲學領域,最主要的傾向有:
1、前現(xiàn)代的原教旨主義的儒家政治哲學。這種思潮的基本特征,就是拒絕現(xiàn)代文明價值,主張回歸古代社會的生活方式,倡導君主主義、家族主義、父權、男權等。有的儒者更是公然鼓吹恢復“三綱”,反對人權、自由、民主等現(xiàn)代文明價值。這是如今大陸儒家內部很常見的一種思潮或傾向。
2、作為“現(xiàn)代性政治怪胎”的極權主義的儒家政治哲學。今天的某些“儒教”論者、“賢能政治”論者等等的論調,皆屬這個范疇。這種思潮的特征之一是:貌似復古、實則屬于一種現(xiàn)代極端現(xiàn)象,我多次稱之為“現(xiàn)代性的怪胎”——極權主義。這種思潮的另一個特征是與民粹主義的結合,所謂“毛儒”是其典型。這種思潮還有一個特征,就是與權力、國家主義、或曰極端民族主義的結合,在國內問題上是極權主義傾向,在國際問題上是帝國主義傾向。這是剛才李明輝教授所講的重點之一,民族主義或者民族國家的問題。
這些問題,這里沒有時間展開。但李教授剛才有個觀點我不太同意。這個觀點跟安德森(Benedict R.Anderson)的說法一致:民族國家不過是“想象的共同體”(imagined community)[vii]。怎么會是“想象的共同體”呢!民族國家絕不是什么“想象的共同體”,而是現(xiàn)實的社會歷史運動,是人類社會發(fā)展到某一歷史階段的必然現(xiàn)象。
以上兩種思潮——原教旨主義和極權主義,有一個共同點,就是將現(xiàn)代化歪曲為西方化,從而反對西方,而實質是以“中西之異”來掩蓋“古今之變”,以抗拒“西方”的名義來抗拒現(xiàn)代文明價值。所以,以上兩種思潮經(jīng)常會結合在一起,而目前這兩種思潮在大陸儒家內部頗為強勢。
3、正常的現(xiàn)代性的儒家政治哲學。這種立場的基本特征,就是尋求將儒家傳統(tǒng)與現(xiàn)代文明價值結合起來,探索兩者之間的融通。我本人是屬于這個范疇的,這里就不具體展開了。
三、大陸新儒家政治哲學之前景
下面談談我個人對儒家政治哲學的前景的看法。
(一)當代儒家政治哲學應有的問題意識
1、二者必居其一的選擇及其觀念前提
撇開原教旨主義的態(tài)度,因為這種態(tài)度認為:我們現(xiàn)代人的生活方式都是要不得的,應該回到古代人的生活方式。我們對此姑且不作價值評判,這種取向在事實上也是不可能的。
如果我們承認,人類社會、包括中國社會必然現(xiàn)代化或者現(xiàn)代轉型,那就必然面臨一個基本的問題,即:如果既要追求現(xiàn)代性或現(xiàn)代化,又要利用傳統(tǒng)儒學資源,那么,這取決于對真正的儒家傳統(tǒng)的正確判斷,否則就會陷入自相矛盾之中。這是因為:
按照傳統(tǒng)的理解,儒學不外乎就是“形上學—形下學”兩級觀念架構。那么,由此出發(fā)進行分析:(1)傳統(tǒng)儒學的形下學,比如說帝國時代儒學的形下學,就是以“三綱”為核心的倫理政治建構。這套東西,在今天看來顯然是不適用的,否則就與現(xiàn)代性取向相矛盾。在這個問題上,我們無須與原教旨主義者討論。(2)從哲學的奠基觀念上來講,正是為了論證以“三綱”為核心的前現(xiàn)代的倫理政治價值,帝國時代的儒家才建構了前現(xiàn)代的儒家哲學的形上學,包括心性本體論等宋明理學的內容。這套東西,在我看來,今天也是不能照搬的,因為以上的形上學與形下學之間,是一種密切的奠基關系。
那么,如果儒學就是如此這般的“形上—形下”兩級觀念,那就意味著:如果要選擇現(xiàn)代化、走向現(xiàn)代性,那就必須徹底拋棄儒學。
2、上述觀念前提的解構
但是,還有另外一種可能:如果我們既要堅持儒學,又要堅持現(xiàn)代化,這意味著:帝國時代的傳統(tǒng)儒學那么一種“形上—形下”的基本框架,必須突破;真正的儒學,恐怕不是這種“形上—形下”的二級架構可以涵蓋的。
我這些年來所做的“生活儒學”,其實就是想做這個工作。儒學絕不僅僅是“形上—形下”這么一種二級架構;在孔孟那里,儒學還有著更加本源的思想視域、觀念層級,而被后儒、尤其是宋明理學所遮蔽。今天的儒家,必須在這種本源上,重建儒家的形上學、形下學,才可能有效地切入現(xiàn)代性。
(二)當代儒家政治哲學應有的價值取向
限于發(fā)言時間的規(guī)定,我只能簡單地講一講。今天,儒家政治哲學必須容納八大現(xiàn)代政治價值:個體、自由、平等、博愛、民主、共和、憲政、法治。
最后補充一點:20世紀的現(xiàn)代新儒家、以及后來的港臺新儒家,盡管他們的哲學視域與我的不同,但至少在政治哲學的基本價值取向上,我是贊成的。所以,在李明輝與一些人的辯論中,我是支持李明輝的。我前段時間有一篇文章談到,在這個問題上,中國當今的大陸新儒家比起牟宗三那一代人來講是大大地退步了。[viii]
注釋:
[i] 李明輝:《我不認同“大陸新儒家”》,見“共識網(wǎng)”(www.21ccom.net/articles/thought/zhongxi/20150126119523_all.html)2014年12月。
[ii] 黃玉順:《論“大陸新儒家”——回應李明輝先生》,《探索與爭鳴》2016年第4期(此文首發(fā)于“共識網(wǎng)”(www.21ccom.net)2015年11月)。
[iii] 參見黃玉順主編:《庚寅“儒教”問題爭鳴錄》,河南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
[iv] 黃玉順:《當今儒家的“創(chuàng)教”與“干政”及基督教在中國的傳播問題——在聯(lián)合國總部“紐約尼山世界文明論壇”上的點評發(fā)言》,載《當代儒學》第4輯,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13年版。
[v] 參見黃玉順:《儒學與中國之命運——紀念五四運動90周年》,《學術界》2009年第3期。
[vi] 黃玉順:《儒家“妾身未明”之際》,首發(fā)于“共識網(wǎng)”(www.21ccom.net/articles/thought/zhongxi/20150824128201_all.html)2015年8月。
[vii] 本尼迪克特·安德森:《想象的共同體——民族主義的起源與散布》,增訂版,吳睿人譯,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年9月版。
[viii] 黃玉順:《論“大陸新儒家”——回應李明輝先生》,《探索與爭鳴》2016年第4期。
責任編輯:柳君
儒家網(wǎng)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
儒家網(wǎng)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