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799精品视频天天在看,日韩一区二区三区灯红酒绿,国产xxxxx在线观看,在线911精品亚洲

    <rp id="00a9v"></rp>
      <track id="00a9v"><dl id="00a9v"><delect id="00a9v"></delect></dl></track>
      1. 【林桂榛】儒家“親親相為隱”問題的焦點在“隱—直”(通信,外兩則)

        欄目:散思隨札
        發(fā)布時間:2017-06-09 09:53:00
        標(biāo)簽:
        林桂榛

        作者簡介:林桂榛,贛南興國籍客家人,曾就學(xué)於廣州、北京、武漢等及任教於杭州師範(fàn)大學(xué)、江蘇師範(fàn)大學(xué)、曲阜師範(fàn)大學(xué)等,問學(xué)中國經(jīng)史與漢前諸子,致思禮樂(楽)刑(井刂)政與東亞文明,並自名其論爲(wèi)「自由仁敩與民邦政治」。


        儒家“親親相為隱”問題的焦點在“隱—直”(通信,外兩則)

        作者:林桂榛

        來源:作者授權(quán) 儒家網(wǎng) 發(fā)布

        時間:孔子二五六八年歲次丁酉五月十五日丁卯

                   耶穌2017年6月9日

         

        【榛按:以下為通信郵件整理件,保留時間參數(shù),其他信頭參數(shù)刪去,詳見本人博客?!?/span>

         

        ×××好:

         

        于大作《儒家“親親相隱”倫理觀念辨正》的一點個人意見直說如下:

         

        1、敘事(爭鳴事)較多,但個人經(jīng)學(xué)闡釋觀點不夠鮮明。

         

        2、古代經(jīng)學(xué)到古今法律敘述、闡發(fā)還可補充,要點在維護(hù)合理社會秩序的普遍人性與基本人權(quán)問題。

         

        3、該問題的焦點在經(jīng)詞“隱—直”,這些字眼說不清,就全盤不清,就觀點不鮮明,應(yīng)該焦點突出。

         

        4、論文里說【……“隱”是不稱道、揭發(fā)父親攘羊之事】,我認(rèn)為這是正確的,但好像未見大作征引《論語》里孔子所謂“言未及之而言謂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謂之隱,未見顏色而言謂之瞽”章句,也未見征引我相關(guān)論文及書所重點闡發(fā)的該意見。——最早提出這種解釋的,當(dāng)是我碩士導(dǎo)師陳瑛先生以“秋陽”為筆名在《道德與文明》上發(fā)表的短評文章《從孔夫子的“直”說到“作證豁免權(quán)”》。

         

        5、“直”的問題作者依然沒有說清楚,作者不斷說要“訓(xùn)詁學(xué)”解釋,但依然沒有深入訓(xùn)詁學(xué)(文字學(xué))的本源來解釋“直”……“直”本義是目視、目測,然后有辨別是非的意思,又有筆直的意思,前者是倫理意義的內(nèi)涵,后者是物理意義內(nèi)涵,所謂“正直”不過是辨別是非上的意義,“率直、耿直”等組詞以及孔子所謂“惡訐以為直者”、“直而無禮則絞”、“好直不好學(xué)其蔽也絞”、“以直報怨”等也離不開辨別是非的倫理意義這一本源內(nèi)涵,莊耀郎、劉翔的論文見解未必觸及根本,馮友蘭等大家的觀點也不可輕易盲從!《荀子》就如《論語》界定“隱”內(nèi)涵一樣地界定“是謂是、非謂非曰直”及《五行》篇所謂“中心辯而正行之,直也”、《說文》“直,正見也”等不可放過!放過這種訓(xùn)詁及“直”字形字義的本源考察,那么“父子相為隱”或“親親相為隱”竟然是完全的所謂“正直”當(dāng)然是值得檢討的(朱熹也曾說“‘父為子隱、子為父隱’本非直也”,《風(fēng)俗通》說“訐以為直,隱以為義……此眾人之所致譽而明主之所必討”),唯有“相為隱(不言)”是辨別是非之“直”即辨別具體是非而選擇沉默不言是“直在其中矣”(即其中有辨別是非的成分),也即于該事選擇“隱”是辨別是非的折中、最佳之情景方案,這解才是合理的——倫理真相真理以及經(jīng)學(xué)真相真理本來就如此。

         

        6、最后一章里,說【儒家“親親相隱”法律義務(wù)】這種措辭可能有問題,“親親相為隱”在法律上不是義務(wù)設(shè)置,而是權(quán)利設(shè)置,這個法理、法史問題不能混淆——若說它是“倫理義務(wù)”,或尚可。

         

        個人看法信手敲來,僅供作者參考。(諸師長意見我已讀到了,謝謝。)

         

        即請大安

         

        林桂榛(2017-04-17 18:14:27)

         

        附與某大學(xué)研究生的一點交流信息:

         

        交流札記:“親親相為隱”與“親親得相首匿”(2017-03-20)

         

        http://linguizhen.blog.sohu.com/323610615.html

         

        交流札記:再談《唐律》“相為隱”條“不用此律“的含義(2017-01-04)

         

        http://linguizhen.blog.sohu.com/324009043.html

         

        【交流札記:“親親相為隱”與“親親得相首匿”】

         

        林教授,您好!

         

        我是一名在讀二年級碩士,最近看了您的書【榛按:該書當(dāng)指本人《“親親相隱”問題研究及其他》一書,中國政法大學(xué)出版社2013年版】,有些問題百思不得其解,基于此,特發(fā)郵件向您咨詢,望您能在百忙中抽空解答一二。

         

        目前學(xué)界確實混淆了“親親相為隱”與“親親得相首匿”,我翻閱了很多論文,百分之九十的學(xué)者都認(rèn)為兩者是一個制度。仔細(xì)推敲,兩者確實不同,但又無從考證,因為在很多史料里面,“隱”和“匿”都是處于遞進(jìn)式文辭。想問問您,二者之間的不同究竟有哪些?

         

        (2016-12-30 16:54:59)

         

        未署名同學(xué)好:

         

        你說“目前學(xué)界確實混淆了……百分之九十的學(xué)者都認(rèn)為兩者是一個制度”是正確的,這說明你在這個問題上的理解,比很多大牌教授都正確,都清醒,都咬文嚼字地讀書。

         

        “隱”是“不顯”之義,“匿”是“藏匿”之義,之所以史料文獻(xiàn)里出現(xiàn)“隱—匿”遞進(jìn)式文辭表述,是表示:容許“隱”(不言,不證),于“隱”的行為寬免對待,推而言之,那么“隱”之外的積極藏匿行為也當(dāng)適當(dāng)寬免,此荀子說的“舉其類”,就是對利親行為如何處理的問題——唐律“同居相為隱”、宋律“有罪相容隱”、明律“親屬相為容隱”條是說容許隱,接著又說泄露消息、通風(fēng)報信該如何處置;部分法律史料,可能談“容隱”處也涉及容忍或?qū)捗獠啬溆H屬的處罰情況。

         

        具體要分析每一則法律史料,搞清楚語義及上下文,切不可囫圇吞棗、籠統(tǒng)言之,要對“隱默—藏匿”分清或辨析,又要對庇親行為(知情沉默、通風(fēng)報信、假證、藏匿等)“舉類”減責(zé)要有深刻的認(rèn)識,抓住基本“人性—人情”的倫理本質(zhì),抓住法律“王道本乎人情”的正義治理之宗旨。

         

        警察說“你有權(quán)(為自己)保持沉默”,引申之必是你有權(quán)為至親保持沉默……為至親沉默,大家容易認(rèn)同;為至親藏匿,大家不容易認(rèn)同——奧妙就在積極行為還是消極行為的法律本質(zhì)上;然倫理本質(zhì)上,為至親的一般庇護(hù)行為理應(yīng)適當(dāng)從寬對待,因為人人都是“人”,都有親,人人如此,無人能幸免。

         

        所以,法律勉強(qiáng)個人必須告發(fā)親屬(義務(wù)),與勉強(qiáng)個人必須舉證自己(義務(wù)),是同類的。法律適當(dāng)寬恕為親的某種沉默行為,與適當(dāng)寬免為親的某種藏匿行為,也是同類的。

         

        供參考,謝謝來信。

         

        即請大安

         

        林桂榛(2017-01-03 00:40:56)

         

        謝謝。我自己再斟酌斟酌,非常感謝!

         

        (2017-01-03 00:45:20)

         

        林教授,您好!抱歉,又打擾您了。

         

        我有幾個問題還想咨詢一下您!首先,如果說“親親相為隱”的“隱”是不顯的意思,親親相為隱也就是親屬為了親屬隱而不證、隱而不言、隱而不告,那么它的存在只是單純的為了維護(hù)親情,與現(xiàn)在刑事訴訟法中的近親屬拒證特權(quán)是相通的(當(dāng)然我查閱了一下,我國目前法律還沒有完善這個制度,只有近親屬拒出庭作證的制度)。那么,我可不可以說,它與維護(hù)君權(quán)、維護(hù)父權(quán)是無關(guān)的,有人說的“非公室告”與移孝為忠的思想、三綱思想相結(jié)合,形成了中國的“親親相隱”制度,就是完全不正確的。

         

        現(xiàn)在考察“親親相為隱”制度的意義就在于為近親屬作證豁免權(quán)尋找一個法制史上的法理基礎(chǔ),以期這一制度在我國現(xiàn)行法律上能夠理性回歸;也為,在現(xiàn)代社會中,法律應(yīng)該如何對待親情、如何對待家庭,提供參考。但在分析它的價值時,不管是在古代,還是在現(xiàn)代,它都跟彰顯禮制、鞏固君權(quán)這些毫無關(guān)系,它彰顯的應(yīng)該是一種權(quán)利理念。

         

        另外,它在我國法制史上,應(yīng)該不只是一種權(quán)利設(shè)置,還是具有一定的義務(wù)屬性。

         

        不知道我這種觀點是否正確,希望您能再抽空解答一下。

         

        (2017-01-05 21:25:10)

         

        未署名朋友好:

         

        您談得非常好,比一般法學(xué)博士、博士后談得都好,我跟北大等法學(xué)博士、博士后交流過,對他們理解“親屬得相為容隱”(此“為”字不能省)有些感到吃驚。

         

        根據(jù)我的研究與理解,“容隱”是“容許隱默”的意思,容隱律條一直是權(quán)利設(shè)置,不是義務(wù)設(shè)置;一般情況下的容隱權(quán)利設(shè)置,當(dāng)然只是為了親情,為了“王道本乎人情”,為了社會穩(wěn)定。

         

        中國歷史上有禁止告發(fā)尊親的制度,有寬免藏匿親屬的制度,比如漢代就有,但這不屬于“容隱”這一倫理含義及法律本質(zhì),這一點必須澄清。秦律里權(quán)利不對等的“非公室告”(尊高于卑),也不屬于“容隱”之律,“容隱”律本質(zhì)上在法律適用當(dāng)是盡量對等的,就如孔子說“父為(了)子隱(隱默),子為(了)父隱(隱默)”。

         

        當(dāng)然,“容隱”包括容隱尊親(古律尤多說為尊親容隱,即法律寬容上為尊隱多于為卑隱之類),容隱尊親當(dāng)然有尊尊親的意思在,所以“容隱”是否與“尊親”的倫理傳統(tǒng)一點關(guān)系都沒有?也不好說,我們不敢武斷一概否定性回答。

         

        但是,“容隱”本質(zhì)上不是為尊親,所以“容隱”法律的經(jīng)學(xué)依據(jù)及文字含義之來源的《論語》“父子相為隱”章,也首先是“父為子隱”,至于法典表述或司法上“子為父隱”之類多些,這屬于事實正常及倫理正?,F(xiàn)象。(人們尊尊親多些,并不說明維護(hù)等級或出發(fā)點在等級,否則這很“革命”話語或思維粗陋與荒謬。)

         

        一點意見,僅供參考。

         

        即請大安

         

        林桂榛(2017-01-05 23:21:15)

         

        謝謝提點,我繼續(xù)努力!祝安!

         

        (2017-01-05 23:27:13)

         

        【交流札記:再談《唐律》“相為隱”條“不用此律“的含義】

         

        林教授,您好!

         

        抱歉,又打擾您了。仍然是關(guān)于“親親相為隱”的問題。最近,在梳理法律制度層面的“親親相為隱”時,遇到了一些問題,特向您請教。

         

        《唐律·名例律》第46條“同居相為隱”制度規(guī)定如下:“諸同居,若大功以上親及外祖父母、外孫,若孫之婦、夫之兄弟及兄弟妻,有罪相為隱;部曲、奴婢為主隱,皆勿論。即漏露其事及擿語消息,亦不坐。其小功以下相隱,減凡人三等。若犯謀叛以上者,不用此律?!睂Α叭舴钢\叛以上者,不用此律”,疏議的解釋為“謂謀反、謀大逆、謀叛,此等三事,并不得相隱,故不用相隱之律,各從本條科刑?!薄安挥孟嚯[之律,各從本條科斷”中的“本條”應(yīng)該是指《名例》外定罪量刑的具體條文,具體是何律文呢?通過梳理,我發(fā)現(xiàn)“本條”應(yīng)該是指“知情藏匿罪人”條和“捕罪人漏露其事”條。所以說,本條的“隱”是“沉默不言”、“不舉告”似乎有點說不通,由此來看,儒家思想層面的“親親相為隱”是否具體到了唐律的條文之中?

         

        PS:這只是我的看法,由于本人自身學(xué)識不足、能力所限,再加上史料龐大,可能梳理不夠詳盡,沒有把握唐律“同居相為隱”的精神內(nèi)核,希望桂教授能夠指點一二。

         

        非常感謝!祝安!

         

        (2017-03-13 20:02:08)

         

        閣下好:

         

        你談的“本條”問題,請搞清《唐律》的“條”指代何種格式的律文?且《唐律疏議》卷六“名例律”里頭的“同居相為隱”條疏議解“若犯謀叛以上者,不用此律”句為“謂謀反、謀大逆、謀叛,此等三事,并不得相隱,故不用相隱之律,各從本條科刑”,故請注意“各從”、“本條”字樣。該“本條”當(dāng)從上文指“犯謀叛以上”、“謂謀反、謀大逆、謀叛……”等語所涉的諸律條,故請去找“謀叛以上”諸如“謀反、謀大逆、謀叛”條,而不是去《唐律疏議》卷二十八“捕亡律”里頭找“知情藏匿罪人”、“捕罪人漏露其事”這兩條!“謀叛以上”的大罪見《唐律疏議》卷首的“十惡”條(謀反、謀大逆、謀叛、惡逆、不道、大不敬、不孝、不睦、不義、內(nèi)亂),“謀反、謀大逆、謀叛”是直接危及現(xiàn)政權(quán),當(dāng)然不允許“同居相為隱”,不得容忍知情隱默不語(須知情舉告、實招),至于“同居相為隱”條規(guī)定的親屬類之外的人,法律更不允許知情不告,司法問詢更必須實招??傊?,《唐律疏議》“即漏露其事及擿語消息,亦不坐”、“若犯謀叛以上者,不用此律”,指的都是是否允許言語上“隱默”的問題,不是指藏匿行為等的問題,而且你談的“不用此律”、“不用相隱之律,各從本條科刑”的問題,更加佐證了儒家尊重人性與人權(quán)、捍衛(wèi)社會及政權(quán)良性秩序的法治精神。

         

        讀古書的歧義,往往出在指代用詞上,就譬如《論語》“子在齊聞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圖為樂之至于斯也?!薄盀闃贰笔菍W(xué)樂、操樂(如為周南、為詩、為禮、為之不厭等語),“至于斯”的“斯”如果指代前言“三月不知肉味”,那孔子這章話怎么理解?當(dāng)是學(xué)樂傾心而三月不知肉味之狀,非聽樂三月不知肉之狀,如此而已。

         

        即請大安

         

        林桂榛(2017-03-16 12:16:01)

         

        好的!是我疏忽了,謝謝。

         

        (2017-03-16 12:19:59)

         

        責(zé)任編輯:姚遠(yuǎ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