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林桂榛作者簡介:林桂榛,贛南興國籍客家人,曾就學於廣州、北京、武漢等及任教於杭州師範大學、江蘇師範大學、曲阜師範大學等,問學中國經史與漢前諸子,致思禮樂(楽)刑(井刂)政與東亞文明,並自名其論爲「自由仁敩與民邦政治」。 |
《荀子》的“性樸”與中國古人的人性論討論框架
作者:林桂榛
來源:作者授權儒家網發(fā)布,原載《光明日報》2016年5月30日第16版
我最初獲知荀子性樸論,是周熾成老師2002年出版的《荀子韓非子的社會歷史哲學》一書,后來2007年的《荀子:性樸論者,非性惡論者》一文影響就很大了,對我的刺激也很強烈。荀子的《性惡》篇有性惡說,但《禮論》篇又說“性者,本始材樸也”,材是樸的,那最初性也應是樸素的?!缎詯骸菲€說人性變孬是“生而離其樸離其資”地失喪了樸資之性所致,并說“所謂性善者,不離其樸而美之,不離其資而利之也”,這個“樸資”本原論不斷出現(xiàn)了。一般學者只知荀子說“性惡”,但無視荀子說“材樸”,周老師扭轉了荀學局面,貢獻很大。
我搜集文獻,才得知周老師與1923年劉念親的見解不謀而合,即認為《性惡》篇出自荀子后學,也得知1950年代日本金谷治、豐島睦等也說《性惡》篇非荀子作品等。更早的質疑者當數高步瀛,蔡元培1896年日記說高“初欲辨荀子不非子思、孟子,及性惡論非荀卿所著”,高后成《荀子大誼述》一書以“性者本始材樸”等證明“性惡之誣不攻自破”。【作者按:實是薛炳非高步瀛,詳見《關于荀子“性樸”論的再證明》之修正?!坎淘?894年《荀卿論》也疑非孟、性惡出自荀子弟子?!缎詯骸芬浴拌勰荆ú恢保┤缓笾薄g金(不利)然后利—人性(……)然后善”及“直木其性直—枸木其性不直—今人之性……”比喻人性之治化,末段又說與賢師良友相交則多進于仁義而“與不善人處”則相反,細琢“不直—不利—不善”修辭及“性—材—樸—資—善—惡”等概念,我認為《性惡》篇言“資樸”時本是說“性不善”而非“性惡”,“性惡”是首次?!盾髯印返膭⑾蛘`改所致。
古代人對人性論的討論,我認為有好幾種框架值得思考:⒈“善—不善”框架。先秦時《論》《孟》《易傳》等都多見符合概念邏輯的“善—不善”對說,故我懷疑《荀子·性惡》的“惡”本是“不善”,到漢代流行“善—惡”對說時誤改了。⒉“已善—未善”框架。就像前面丁老師所談,是從發(fā)生學的角度談人性,發(fā)生則有未善、已善之別及能善、將善之論。講“質樸”的董子是駁“性已善”主“性未善”,此性未善論承認有善端,有孟子性善論痕跡。有多少從已善、未善的發(fā)生學、過程論角度論人性?值得注意。⒊“性—材”框架。荀子從“材”來解“性”,是“結構—功能”的角度論性。孟子講“若夫為不善,非才之罪也”也論及才,此“才”與荀子的“材”相通,總之材性角度是一個重要角度。⒋“性—天”框架。前面李老師、丁老師、鄭老師都從這個角度說了,尤其說孟子論性。打通性與天,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打通法,漢宋或異,孟荀不一,荀子不從價值和德性上去打通性天。實然判性之外,還有應然治性之論。⒌“塑造論”框架。塑造在自主修養(yǎng),孔子重塑造重習養(yǎng),孟子講擴充講修養(yǎng)。⒍“規(guī)范論”框架。規(guī)范在外在約束,七情六欲,人性好利,故以禮法等來約束。荀子講塑造更講規(guī)范,而弟子韓非、李斯主要從規(guī)范論來講人性及法政。
【周熾成】另外,我想請教林老師,你認為你的解釋(劉向編《荀子》時把《性惡》中原來的“不善”改為“惡”)更合理,還是我的解釋(它是荀子后學作品)更合理?你怎么看待劉向把《性惡》夾在《子道》與《法行》之間?
【林桂榛】劉向編《荀子》,他說得很清楚:原有幾百篇,可能來自不同的家藏,但是有很多重復,故刪剩下來只有30多篇。每篇擺在什么位置,可能沒有什么特別意義,就算也許有,我覺得也不必太較真。我覺得您這種說法未必有什么太實在的意思。
【作者按:本主題發(fā)言約1100字,末附兩段討論文字,原刊《光明日報》2016年5月30日國學版《性樸還是性善——中國人性論通史修撰學術研討會紀要》一文中;原稿約1300余字,刊登時刪了200余字。研討會時間為2016年4月9日上午,地點為華南師范大學政治與行政學院會議室。華南師范大學系本人本科階段[1994-1998]的母校,當時上學屬政法系?!?/span>
儒家網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
儒家網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