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799精品视频天天在看,日韩一区二区三区灯红酒绿,国产xxxxx在线观看,在线911精品亚洲

    <rp id="00a9v"></rp>
      <track id="00a9v"><dl id="00a9v"><delect id="00a9v"></delect></dl></track>
      1. 【余東?!繚h初政治論——準儒家時代

        欄目:文化雜談
        發(fā)布時間:2017-07-24 17:12:11
        標簽:
        余東海

        作者簡介:余東海,本名余樟法,男,屬龍,西元一九六四年生,原籍浙江麗水,現(xiàn)居廣西南寧。自號東海老人,曾用筆名蕭瑤,網(wǎng)名“東海一梟”等。著有《大良知學》《儒家文化實踐史(先秦部分)》《儒家大智慧》《論語點睛》《春秋精神》《四書要義》《大人啟蒙讀本》《儒家法眼》等。

        漢初政治論——準儒家時代

        作者:余東海

        來源:作者授權 儒家網(wǎng) 發(fā)布

           本文選自余東海著《春秋精神》,中國友誼出版公司2016年版

        時間:孔子二五六八年歲次丁酉閏六月初二日壬子

              耶穌2017年7月24日

         

         


         

        漢初強調休養(yǎng)生息,朝廷盛行黃老學,頗有道家范,后世學者便以為是道家治國了,殊不知漢初儒學也頗為盛行,雖未明確意識形態(tài)主位,然在朝廷、官場和民間的影響,與黃老之學相比,儼然并駕齊驅。

         

        皇帝祭孔,自劉邦始?!妒酚洝酚涊d:

         

        “高皇帝過魯,以太牢祠焉。諸侯卿相至,常先謁然后從政?!保ā犊鬃邮兰摇罚稘h書》也說,漢十二年十一月,劉邦行自淮南還。過魯,以大牢祠孔子。

         

        太牢,最高規(guī)格的祭禮。劉邦經(jīng)過魯?shù)?,要用牛羊豬三牲俱全的太牢祭祀孔子,不僅意味著劉邦對儒學的肯定,而且標志著官方對儒學地位的最高認同。從此,祭孔大典成為國之大典與祭天、祭黃并為“三大國祭”。陳普在《詠史上·漢高帝八首》詩中寫道:“莫把溺冠輕議論,要觀過魯太牢心?!?/p>

         

        劉邦以太牢之禮祭孔后,各諸侯、卿大夫、宰相到任,常先拜謁孔子墓,然后才就職處理政務。

         

        劉邦對孔子和儒家的態(tài)度,也有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最早是輕蔑無禮,罵罵咧咧,尿撒儒冠。但兵臨陳留時,受到酈生教訓之后,態(tài)度有所改觀。酈生跟隨劉邦,屢建功勛,為劉邦統(tǒng)一天下做出了卓越貢獻。

         

        叔孫通儒服而見,也曾受到劉邦(當時還是漢王)厭惡。叔孫通于是改為短衣楚制,才讓劉邦高興。叔孫通降漢時,跟隨的儒生弟子百余人,也都得不到重用,叔孫通也不推薦。劉邦稱帝后,叔孫通建議:“夫儒者難以進取,可與守成。臣愿征魯諸生,與臣養(yǎng)子共起朝儀?!?/p>

         

        劉邦采納了叔孫通建議和他所制定的朝儀,“乃拜叔孫通為太常,賜金五百斤?!笔鍖O通的諸多弟子也“悉以為郎”。后來劉邦又“徙叔孫通為太子太傅”,以儒學培養(yǎng)繼承人。孝惠即位后,叔孫通又進一步制定了宗廟和其它各種儀法。

         

        建國之初,陸賈常常在劉邦面前稱贊儒經(jīng),劉邦就罵他:“乃公居馬上而得之,安事詩書!”陸賈說:“居馬上得之,寧可以馬上治之乎?且湯武道取而以順守之,文武并用,長久之術也。昔者吳王夫差智伯,極武而亡,秦任刑法不變,卒滅趙氏。鄉(xiāng)使秦已并天下,行仁義,法先圣,陛下安得而有之?”

         

        于是劉邦讓陸賈總結歷史經(jīng)驗,說明“秦所以失天下,吾所以得之”的原因。陸賈作書十二篇獻上,每上一篇,高祖都稱贊不已,號其書為《新語》。

         

        陸賈在《新語》中舉出堯舜之治,周公之政等歷史經(jīng)驗,說明一切先圣明王都是以仁義治天下取得赫赫政績,又舉出吳王夫差、智伯、秦代依靠暴力必然導致滅亡的歷史教訓。他說:

         

        “秦非不欲治也,然失之者,乃舉措太眾、刑罰太極故也”;“秦以刑罰為巢,故有覆巢破卵之患;以趙高李斯為權,故有傾仆跌傷之禍”;“秦始皇帝設為車裂之誅以斂奸邪,筑長城于戎境以備胡越,征大吞小威震天下,將帥橫行以服外國。蒙恬討亂于外,李斯治法于內。事愈煩天下愈亂,法愈滋而奸愈熾,兵馬益設而敵人愈多。秦非不欲為治,然失之者,乃舉措暴眾而用刑太極故也?!?/p>

         

        要社會穩(wěn)定,政權穩(wěn)固,只有行仁義,法先圣,實行仁政王道:“堯以仁義為巢……故高而益安,動而益固?!币蚨麄儭暗屡涮斓?,光被四表,功垂于無窮”(《新語·輔政》)?!坝懈缸又H,君臣之義,夫婦之道,長幼之序”(《新語·道基》)。

         

        協(xié)助劉邦制定禮儀和官制的叔孫通、奉劉邦命作《新語》的陸賈都是當時大儒,意味著劉邦的治國主導思想和朝廷禮儀制度都姓儒,即制度架構和思想底色是儒家的;惠文二帝實行“孝治”,更在行政實踐和意識強化上奠定了基礎。文帝立《孝經(jīng)》博士,在位期間“專務以德化民,是以海內殷富,興于禮義”(《史記》)。

         

        張蒼,先后擔任過漢朝代相、趙相等官職,后又遷升為計相、主計,“領主郡國上計者”(《漢書·張蒼列傳》)漢文帝時灌嬰去世后接任丞相一職,漢文帝后元元年因政見不同自動引退。張蒼曾校正《九章算術》,制定歷法,主張廢除肉刑。值得一提的是,張蒼曾跟隨荀子學儒,與李斯韓非是同門,而賈誼是他的門生。

         

        劉邦在漢十一年二月下求賢詔:

         

        “蓋聞王者莫高於周文,伯者莫高於齊桓,皆待賢人而成名。今天下賢者智能豈特古之人乎?患在人主不交故也,士奚由進?今吾以天之靈,賢士大夫定有天下,以為一家,欲其長久世世奉宗廟亡絕也。賢人以與我共平之矣,而不與吾共安利之,可乎?賢士大夫有肯從我游者,吾能尊顯之。布告天下,使明知朕意,御史大夫昌下相國,相國酂侯下諸侯王,御史中執(zhí)法下郡守,其有意稱明德者,必身勸為之駕,遣詣相國府,署行義年,有而弗言,覺,免。年老癃病勿遣。(《漢書·高紀》)”

         

        可見劉邦推崇王霸事業(yè),以周文王為最高政治典范,齊桓公晉文公次之。其選賢標準無疑以儒家為最高,其心目中的“賢士大夫”,首先是儒家道德君子,其次是尊崇仁義的管晏派法家人才。

         

        劉邦臨終前“手敕太子書”,從中可見其態(tài)度轉變的軌跡和對儒家的高度推崇。他說:

         

        “吾遭亂世,當秦禁學,自喜,謂讀書無益。洎踐祚以來,時方省書,乃使人知作者之意,追思昔所行,多不是。堯舜不以天子與子而與他人,此非為不惜天下,但子不中立耳。人有好牛馬尚惜,況天下耶?吾以爾是元子,早有立意。群臣咸稱汝友四皓,吾所不能致,而為汝來,為可任大事也。今定汝為嗣。吾生不學書,但讀書問字而遂知耳,以此故不大工,然亦足自辭解。今視汝書,猶不如吾。汝可勤學習,每上疏宜自書,勿使人也?!痹圃?。

         

        劉邦集團高干中儒學名家輩出,如酈生、陸賈、隨何、叔孫通、婁敬、張蒼等等,陳平張良蕭何等,雖非儒家,也有一定的儒學修養(yǎng)。后來好儒的高官大臣就更多了,“嬰蚡俱好儒術,推轂趙綰為御史大夫?!保ā稘h書·田蚡傳》),茲不詳論。

         

        另外,漢初宗室和他們的親信也有不少儒士?!稘h書》記載:

         

        “楚元王交,字游,高祖同父少弟也。好書,多材藝。少時,嘗與魯穆生、白生、申公,俱受《詩》于浮丘伯。伯者,孫卿門人也?!?/p>

         

        “元王既至楚,以穆生、白生、申公為中大夫。高后時,浮丘伯在長安,元王遣子郢客與申公俱卒業(yè)。文帝時,聞申公為詩最精,以為博士。元王好詩,諸子皆讀詩。申公始為詩傳,號魯詩。元王亦次之詩傳,號曰元王詩?!保ā稘h書·楚元王傳》)

         

        “梁懷王揖,文帝少子也,好詩書?!保ā段娜鮽鳌罚?/p>

         

        “河間獻王德,以孝景帝前二年,用皇子為河間王,好儒學,被服造次必于儒者。山東諸儒多從之游。”(《史記·五宗世家》)

         

        “梁孝王令與諸生同舍。相如得與諸生游士居數(shù)歲。(《史記·司馬相如列傳》)

         

        另外,漢初儒學的民間勢力和影響也很大?!稘h書》記載:“參盡召長老諸先生,問所以安集百姓,而齊故諸儒以百數(shù),言人人殊。參未知所定。(《曹參傳》)曹參相齊國時,諸儒百數(shù)言治,可見當時儒生之眾多,僅齊國就可以召集上百人。

         

        《史記》記載:

         

        “叔孫通使征魯諸生三十余人。魯有兩生不肯行。曰:公所事者且十主,皆面諛以得親貴。今天下初定,死者未葬,傷者未起,又欲起禮樂。禮樂所由起,積德百年而后可興也。吾不忍為公所為。公所為不合古,吾不行。公往矣,無污我!叔孫通笑曰:若真鄙儒也,不知時變?!保ā秳⒕词鍖O通列傳》)

         

        叔孫通征魯諸生三十余人,這些人必是魯國儒生中著名而為叔孫通所知者,可見當時名家之多。

         

         

        繼陸賈之后的大儒是賈誼?!百Z生以為漢興,至孝文二十余年,天下和洽,而固當改正朔,易服色,法制度,定官名,興禮樂。乃悉草具其事儀法,色尚黃,數(shù)用五,為官名悉更秦之法。孝文帝初即位,謙讓未遑也。諸律令所更定,及列侯悉就國,其說皆自賈生發(fā)之?!保ā妒酚洝でZ列傳》)

         

        賈誼在《過秦論》中進一步總結了秦亡的教訓,并且在《新書·數(shù)寧》中對黃老政治提出了尖銳的批評。

         

        當時,“漢興七十余年之間,國家無事,非遇水早之災,民則人給家足,都鄙稟庾皆滿,而府庫余貨財。雪師之錢果巨方,貫朽而不可校,太倉之粟,陳陳如因充溢露積于外,至腐敗不可食。”(《史記-平準書》)?!备鞣N政治社會矛盾開始暴露出來并且越來越嚴重。賈誼指出三個重大的問題即:“匈奴強,侵邊,天下初定,制度疏闊,諸侯僭擬,地過古制”。

         

        秦朝違仁背義造成的風俗敗壞、宗法失序、法度松弛的問題,在黃老無為思想的影響下,愈演愈烈,社會矛盾大量產生和尖銳化,賈誼認為正是黃老無為思想造成天下這種局面,他說:

         

        “夫無為而可以振天下之敗也,何等也?日:為大治,可也;若為大亂,豈若其小,悲夫!俗至不敬也,至天等也,至骨齊上也,進計者猶日‘無為’可為長大息者此也”。

         

        儒道兩家的沖突隨之進一步深化。漢景帝時發(fā)生在黃生和轅固生之間的一場唇槍舌戰(zhàn)頗具典型意義?!妒酚洝酚涊d:

         

        清河王太傅轅固生者,齊人也。以治詩,孝景時為博士。與黃生爭論景帝前。黃生曰:“湯武非受命,乃弒也?!鞭@固生曰:“不然。夫桀紂虐亂,天下之心皆歸湯武,湯武與天下之心而誅桀紂,桀紂之民不為之使而歸湯武,湯武不得已而立,非受命為何?”黃生曰:“冠雖敝,必加于首;履雖新,必關于足。何者,上下之分也。今桀紂雖失道,然君上也;湯武雖圣,臣下也。夫主有失行,臣下不能正言匡過以尊天子,反因過而誅之,代立踐南面,非弒而何也?”轅固生曰:“必若所云,是高帝代秦即天子之位,非邪?”于是景帝曰:“食肉不食馬肝,不為不知味;言學者無言湯武受命,不為愚?!彼炝T。是后學者莫敢明受命放殺者。(《史記-儒林列傳》)

         

        有必要強調一下爭論雙方的文化立場。轅固生是齊國治《詩經(jīng)》的大儒,黃生則是黃老學者,他認為上下有別,湯武革命,以臣誅君,大逆不道。轅固生的反駁極為有力:照你所說,高祖誅暴秦建漢朝即天子位,豈不成了亂臣賊子了嗎?

         

        這場發(fā)生在儒道兩家之間的爭論,很顯然是轅固生贏了。但是,這個問題太敏感了。景帝支持哪一方都不行,只好利用皇帝權威急忙阻斷。(于此可見景帝的道德水平。如果是儒家圣王賢君,毫無疑問會支持轅固生,明確承認湯武革命的正義性)

         

        轅固治詩的大專家,當時與伏生、胡毋生、董仲舒等等大儒齊名。司馬遷在《史記》中說:“言《詩》,于魯則申培公,于齊則轅固生,于燕則韓太傅;言《尚書》自濟南伏生;言《禮》自魯高堂生;言《易》自菑川田生;言《春秋》,于齊魯自胡毋生,于趙自董仲舒。”轅固師徒繁衍,“諸齊以《詩》顯貴,皆固之弟子也?!?/p>

         

        竇太后崇尚黃老,好讀《老子》,招問轅固,轅固直言不諱地說:“此家人言耳?!?/p>

        家人,指平民。顏師古:“家人,猶言庶人也?!?/p>

         

        竇太后聽后大怒,命轅固與野豬搏斗。幸虧漢景帝暗中給了轅固一把利劍,轅固才殺死野豬保全性命。竇太后也只好作罷。后來,轅固離京為清河太傅,不久辭職歸鄉(xiāng),在家授學。

         

        漢武帝即位后,向全國各地征召賢良。90多歲高齡的轅固以賢良身份到了都城長安,他告誡公孫弘(后官至丞相)說:“公孫子,務正學以言,無曲學以阿世?!?云。

            

         

        漢武帝之前,漢朝儒化程度不高,但并沒有脫離儒家文化和制度的整體框架;黃老之學雖然受到特別重視,但并未成為意識形態(tài)主角。所以,所謂漢初為黃老政治,是道家自我臉上貼金和浮淺學者以訛傳訛。漢初實為儒道并重,而且道家之經(jīng)、老莊之學的“政治地位”并未高于儒家。漢初政治應該定位為準儒家政治。

         

        經(jīng)過西漢前期七十多年的休養(yǎng)生息和經(jīng)濟建設,國家的經(jīng)濟實力得到恢復。政治上,在平定了吳楚七國的動亂后,諸侯王的力量進一步削弱,國家政權得以鞏固。然而在指導思想上卻眾口異聲,“師異道,人異論,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漢書·董仲舒?zhèn)鳌罚T谶@樣的背景下,漢武帝獨尊儒術,將政治指導思想明確地定為儒家。《漢書-武帝紀》說:

         

        “漢承百王之弊,高祖撥亂反正,文、景務在養(yǎng)民,至于稽古禮文之事,猶多闕焉。孝武初立,卓然罷黜百家,表章六經(jīng)。遂畤咨海內,舉其俊茂,與之立功。興太學,修郊祀,改正朔,定歷數(shù),協(xié)音律,作詩樂,建封禪,禮百神,紹周后,號令文章,煥焉可述。后嗣得遵洪業(yè),而有三代之風。如武帝之雄材大略,不改文景之恭儉以濟斯民,雖詩書所稱,何有加焉!”

         

        孝武就是漢武帝。漢朝包括東漢,除漢高帝和漢光武帝外,所有皇帝謚號前都有一個孝字。

         

        另復須知,道家相當于儒家的支流。道家所宗《易經(jīng)》本為儒家六經(jīng)之一,且為經(jīng)中之王。只是道家作為支流過于偏遠了,偏離源頭和主流太遠了。

         

        孔子編書斷自堯始。儒文化是自堯以來中華文明的主要締造者,是幾乎所有王朝的政治指導思想和制度建設者。法家將郡縣制擴于全國,然法家作為指導思想唯秦一朝。周漢禮制建設最為輝煌,影響及于今。諸子百家無論影響多大,從無取代儒家主統(tǒng)地位者。

         

        道儒道兩家有異有同有交集。在社會政治領域,黃老之學主張“是非有分,以法斷之,虛靜謹聽,以法為符”?!笆】潦?,薄賦斂,毋奪民時”、“無為而治”等等,其實這些主張并沒有脫出儒家的框架。重農抑商、輕徭薄賦、除秦苛法、約法省刑、與民休息等措施,本來就是儒家德治的特征。

         

        有必要說明一下,所謂黃老政治,也是拉郎配。老子“不講政治”,頗有無政府主義傾向;黃帝則“修德振兵,治五氣,藝五種,撫萬民,度四方”(《史記·五帝本紀》)與道家原則格格不入,完全屬于儒家道統(tǒng)這個系列。只不過黃帝事跡傳說居多,比較渺茫。儒家嚴謹,不像道家膽子那么大,論道統(tǒng)一般從堯舜起,不及黃帝。

         

        無為之治更是儒家政治題中應有之義,舜當政的時候,一切沿襲堯制,以德化民,被稱為“無為而治”。不過,這是儒家制度法律框架之下的“無為”,與道家“效法自然”、“使民眾無知無欲”的無為本質不同。

         

        責任編輯:柳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