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劉強作者簡介:劉強,字守中,別號有竹居主人,筆名留白,西歷一九七〇年生,河南正陽人,復旦大學文學博士。現(xiàn)任同濟大學人文學院教授,詩學研究中心主任,詩學集刊《原詩》主編、古代文學與語言學研究所所長。出版《世說新語會評》《有刺的書囊》《竹林七賢》《魏晉風流》《驚艷臺灣》《世說學引論》《清世說新語校注》《論語新識》《古詩寫意》《世說三昧》《穿越古典》《曾胡治兵語錄導讀》《世說新語研究史論》《世說新語資料匯編》(全三卷)《四書通講》《世說新語新評》《世說新語通識》等二十余種著作。主編《原詩》四輯、《中華少兒詩教親子讀本》十一卷、《世說新語鑒賞辭典》及論文集多種。 |
永遠的《詩經(jīng)》——《中華少兒詩教親子讀本·詩經(jīng)選》前言
作者:劉強
來源:《博覽群書》2017年第8期
時間:孔子二五六八年歲次丁酉閏六月二十日庚午
耶穌2017年8月11日
按照本系列叢書的編選順序,《詩經(jīng)選》理當排在首位。不過,小讀者真正對《詩經(jīng)》產(chǎn)生興趣,試圖翻閱求解,也許是在十二三歲、上了初中之后了。畢竟,今天的教育生態(tài)已經(jīng)和古代截然不同。在古代,作為“六經(jīng)”之一的《詩經(jīng)》,常常是孩子們較早接觸到的文化經(jīng)典。這大概與孔子說過“興于詩,立于禮,成于樂”、“不學詩,無以言”,并且倡導“溫柔敦厚”的“詩教”不無關系。
關于《詩經(jīng)》是怎樣產(chǎn)生的,大致有采詩、獻詩、作詩、刪詩、正詩等幾種說法。其中,刪詩說和正詩說都與孔子有關。如《史記》就以為,古時流傳的詩歌約有三千余首,后經(jīng)孔子之手,加以刪訂,去其重復,編為新書,“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以求合《韶》、《武》、《雅》、《頌》之音”。不過,說孔子對《詩經(jīng)》做了那么大的“手術”,似乎不太可信,所以,刪詩說一直備受質(zhì)疑。別的不說,據(jù)《左傳》記載,魯襄公二十九年(公元前544年),吳國公子季札出使魯國,“請觀于周樂”,其所觀之樂,就大抵與今本《詩經(jīng)》內(nèi)容相合,而那一年,孔子才不過七歲?!墩撜Z》中也有兩條“內(nèi)證”,一是《為政篇》子曰:“《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倍恰蹲勇菲纷釉唬骸罢b《詩》三百,授之以政,不達;使于四方,不能專對。雖多,亦奚以為?”這都足以證明,孔子之時,詩三百篇的規(guī)模可能早已定型了。
那么,孔子是否與《詩經(jīng)》全無干系呢?當然不是。我們根據(jù)《論語·子罕篇》孔子說“吾自衛(wèi)反魯,然后樂正,《雅》《頌》各得其所”的記載,大體可以推知,孔子在晚年,確實對《詩經(jīng)》做過基于音樂不同而加以刊正、分類的整理工作,奠定了《詩經(jīng)》的大體格局,所以,“正詩”一說應該是可信的。
《詩經(jīng)》初名為“詩”,又稱“詩三百”,漢以后始稱為“經(jīng)”,與《書》《禮》《樂》《易》《春秋》,合稱為“六經(jīng)”(《樂》亡佚而稱“五經(jīng)”)。一部典籍能夠進入“經(jīng)”的行列,也就意味著,她被視為整個民族文化源頭性質(zhì)的“元典”,具有某種神圣性質(zhì)和教化功能,這樣的經(jīng)典在古代被稱作“圣經(jīng)”,也就是“圣賢經(jīng)典”的意思。研究這些“圣經(jīng)”的學問,被稱作“經(jīng)學”,自漢迄清,“經(jīng)學”一直居于學術象牙塔的塔尖,也是古代學者共同追求的名山事業(yè),歷代著名的哲人文豪,要么具有很高的經(jīng)學修養(yǎng),要么本身就是經(jīng)學家。
然而,近代以來,西學東漸,傳統(tǒng)的學術文化受到巨大沖擊,特別是新文化運動之后,經(jīng)學被棄若敝屣,一蹶不振,綿延數(shù)千年的中華文化靈根倒懸,花果飄零。作為六經(jīng)之一的《詩經(jīng)》,也經(jīng)歷了一個不易覺察的“降格”過程。比較顯著的例子是,1925年9月,胡適在武昌大學做了一場題為《談談詩經(jīng)》的演講,劈頭就說:“《詩經(jīng)》不是一部經(jīng)典。從前的人把這部《詩經(jīng)》都看得非常神圣,說它是一部經(jīng)典,我們現(xiàn)在要打破這個觀念;假如這個觀念不能打破,《詩經(jīng)》簡直可以不研究了。因為《詩經(jīng)》并不是一部圣經(jīng),確實是一部古代歌謠的總集,可以做社會史的材料,可以做政治史的材料,可以做文化史的材料。萬不可說它是一部神圣經(jīng)典?!爆F(xiàn)在看來,胡適的觀點其實大有問題。以“經(jīng)史子集”四部而論,他是一下子把《詩經(jīng)》從“經(jīng)部”,連降三級,徑自扔到“集部”中去了!胡適的說法,徹底動搖了《詩經(jīng)》之所以為“詩經(jīng)”和“詩教”的基礎,從此以后,青年人只把《詩經(jīng)》當作“古代歌謠的總集”來看,甚至大學里也只有中文系才學習《詩經(jīng)》了。這不能不說是一個巨大的遺憾!
百年滄桑,彈指一揮!時間不以任何人的意志為轉(zhuǎn)移地來到了二十一世紀。值得欣慰的是,今日之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一陽來復,百廢待興,如《詩經(jīng)》這樣的民族文化元典,或許會在不久的將來,像《論語》一樣,成為大部分中國人的必讀書,亦未可知。
對于現(xiàn)代人而言,我們固然可以從古人的文化視角中跳脫出來,各取所需地對待古代文獻,但,任何一個民族,保持對民族文化經(jīng)典的基本敬畏和感恩之心,還是非常重要和必要的。否則,只把經(jīng)典當作死的知識,或是這樣那樣的“材料”,以工具理性而不是價值理性的態(tài)度來看待經(jīng)典,久而久之,中國文化之所以為中國文化、中國人之所以為中國人的那種精神品性和生命元氣便會萎靡凋零,消磨殆盡!換句話說,把文化經(jīng)典當作“歷史材料”來使用,而非“精神養(yǎng)料”來吸納,不僅不是什么文化革新,反而是一種“很沒文化”的表現(xiàn)。
事實上,我們認識《詩經(jīng)》,完全可以從孔子的一句話入手。在《論語·陽貨篇》中,孔子說:“小子何莫學夫《詩》?《詩》,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邇之事父,遠之事君。多識于鳥獸草木之名?!币馑际牵骸澳銈兡贻p人為何不去學習《詩》呢?《詩》三百篇,既可以興發(fā)志意,萌生感動;又可以觀察風俗,考見得失;既可以讓人合群樂群,和而不流;又可以怨刺諷諫,抒解哀愁。就近處講,可以用來奉事父母;就遠處講,可以用來奉事君上。還可以多多認識一些鳥獸草木的名稱哩!”
——“興觀群怨”,是說《詩經(jīng)》的社會功能:“興”發(fā)揮的是情感功能,“觀”發(fā)揮的是政教功能,“群”發(fā)揮的是社交功能,“怨”承擔的是諷諫功能。
——“邇之事父,遠之事君”,是說《詩經(jīng)》的倫理功能。涉及“五倫”中的父子、君臣二倫,此二倫又維系著夫婦、兄弟、朋友等三倫關系,可謂牽一發(fā)而動全身。故《詩大序》說,“先王以是經(jīng)夫婦,成孝敬,厚人倫,美教化,移風俗”。
——“多識于鳥獸草木之名”,是說《詩經(jīng)》的認知功能。《詩經(jīng)》是一部“百科全書”,涉及多種學科的知識,故三國時東吳學者陸璣著有《毛詩草木鳥獸蟲魚疏》,專門研究《詩經(jīng)》中的動植物。民國學者胡樸安也著有《詩經(jīng)學》一書,指出:“《詩經(jīng)》一切之學,包括文字、文章、史地、禮教、博物而渾同之。”其中“博物”之學,便是建立在“多識于鳥獸草木之名”基礎上的專門學問。
你看,在孔子眼里,《詩經(jīng)》簡直是“多功能”的經(jīng)典,包羅萬象,徹上徹下,可大可久,左右逢源!
不僅如此,孔子所謂的“多識”,其實還有更深的文化內(nèi)涵。為什么要“多識于鳥獸草木之名”呢?并非僅僅出于“認知”的需要,還有“生命”本身的需要?!吨杏埂氛f:“《詩》云:‘鳶飛戾天,魚躍于淵?!云渖舷虏煲??!兵S飛魚躍,生意無窮,皆有助于君子體察天地之道,養(yǎng)成“以天地萬物為一體”的仁心和愛心。錢穆《論語新解》論此一章說:“詩尚比興,多就眼前事物,比類而相通,感發(fā)而興起。故學于詩,對天地間鳥獸草木之名能多熟識,此小言之。若大言之,則俯仰之間,萬物一體,鳶飛魚躍,道無不在,可以漸躋于化境,豈止多識其名而已??鬃咏倘硕嘧R于鳥獸草木之名者,乃所以廣大其心,導達其仁。詩教本于性情,不徒務于多識?!?/p>
所以,讀《詩經(jīng)》,不僅要用心,用情,還要用智慧,甚至用生命!否則,就難以理解,為什么孔子會用“思無邪”三字概括《詩經(jīng)》?為什么受過“詩之教”的人會變得“溫柔敦厚”?又是為什么,中國人,無論古人還是今人,我們的童年,都曾經(jīng)熱愛過詩?我們的情感生活,都一直離不開詩?
以上是我們對《詩經(jīng)》文化精神和價值的總體理解,說在前面,算是“導讀”。關于《詩經(jīng)》的具體歷史背景、文化知識、精神內(nèi)涵,我們會在每篇之后的“賞析”中予以介紹。
眾所周知,《詩經(jīng)》分風、雅、頌三部分,風包括十五國風,雅分大雅、小雅,頌含商、周、魯三頌。本書從中精選出的80余首詩歌,約占總篇數(shù)的四分之一以上,涵蓋了十五國風、雅、頌的每一部分,以便盡可能地展現(xiàn)《詩經(jīng)》的總體風貌。這在眾多《詩經(jīng)》選本中并不多見。在參考文獻上,我們以最為古老的齊、魯、韓、毛四家詩的解釋為基礎,又借鑒朱熹《詩集傳》以及清代、民國以來的多家注解,博采眾長,深入淺出,個別篇章我們也試圖翻出新意,有所發(fā)明??傊?,本書是老、中、青三代學者通力協(xié)作的結(jié)果,我們力求在古老的《詩經(jīng)》與青少年讀者之間,架起一座方便而又可靠的橋梁,讓《詩經(jīng)》進入到更多現(xiàn)代人的青春歲月,陪大家經(jīng)歷,伴大家成長。
當然,由于文出眾手,用力不均,加上出版時間緊迫,三位編者手頭的工作繁多,本書必定存在不少問題,還請讀者及方家批評指正,以便再版時修訂。在此謝過!
是為前言。
《中華少兒詩教親子讀本》11冊,駱玉明、劉強主編,同濟大學出版社2017年7月出版
責任編輯:柳君
儒家網(wǎng)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
儒家網(wǎng)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