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楊海文作者簡介:楊海文,男,西元一九六八年生,湖南長沙人,中山大學哲學博士。現(xiàn)任中山大學哲學系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山大學馬克思主義哲學與中國現(xiàn)代化研究所研究員,尼山世界儒學中心孟子研究院特聘專家,主要從事中國哲學史研究。著有《我善養(yǎng)吾浩然之氣——孟子的世界》《文以載道——孟子文化精神研究》《盈科后進——中國孟學史叢論》等。 |
仕而廉則優(yōu):重讀孟廟官箴碑
作者:楊海文
來源:《南方周末》,B19版《自由談》
時間:孔子二五六八年歲次丁酉七月廿四日甲辰
耶穌2017年9月14日
鄒城孟廟致敬門內(nèi)西側(cè),現(xiàn)存一塊形制獨特、立意高遠的石碑。所謂形制獨特,是說一般的石碑只在正面、背面刻字,而這塊碑的四面都有刻字,是一塊不可多見的方柱形四面碑。所謂立意高遠,是說這塊四面碑的每一面突出一個主題,總共突出了仁、廉、公、勤四個主題,既在“學而優(yōu)則仕”的古代社會朗現(xiàn)了“仕而廉則優(yōu)”的為官之道,又具有振聾發(fā)聵的現(xiàn)實意義。
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一直高度重視廉政文化建設?!吨芏Y·天官冢宰·小宰》說:“以聽官府之六計,弊群吏之治:一曰廉善,二曰廉能,三曰廉敬,四曰廉正,五曰廉法,六曰廉辨?!雹佟吨芏Y》以“廉”開頭組的這六個詞,有著制度設計方面的考量。北宋文豪蘇東坡(1037—1101)覺得《周禮》以“廉”統(tǒng)帥善、能、敬、正、法、辨“六事”,是“先圣之貴廉也如此”的鮮明體現(xiàn),為此專門寫了《六事廉為本賦》一文②。
孟廟官箴碑(又稱“仁廉公勤官箴碑”)濃縮地折射了中國傳統(tǒng)廉政文化的基本精神,今天已經(jīng)成為鄒城“兩孟”政德、廉政教育的現(xiàn)場教學點③。這塊四面碑有什么故事可講?我們?nèi)绾伟堰@塊碑與孟子思想有機聯(lián)系在一起?這些問題看似老生常談,實際上值得大講特講。
這塊碑的文字內(nèi)容早在南宋末期就已成型。據(jù)《愛日齋叢抄》卷4記載,福建人王邁(1184—1248,字寔之,自號臞軒居士)對真德秀(1178—1235)提出的“廉仁公勤”思想進行發(fā)揮,寫成“律己以廉”“撫民以仁”“存心以公”“蒞事以勤”四箴④。四箴講述了“仕而廉則優(yōu)”的兩種關系:一種是群己關系,一種是知行關系?!叭省笔切闹幸欣习傩?,“廉”是嚴格要求自己,這是講群己關系;“公”是心中要有一桿秤,“勤”是辦政事要勤快,這是講知行關系。
時光慢慢流淌,王邁創(chuàng)作的四箴引起了很多人的關注。明代萬歷年間(1573—1620),鄒縣縣令梁州彥(生卒年不詳)對四箴特別喜歡,于是刻了這塊四面碑,立于縣衙,借此警戒自己及其僚屬廉潔勤政、為民辦事。20世紀50年代,舊縣衙失修,這塊碑被移入孟廟保存。現(xiàn)在,我們試圖解讀:《愛日齋叢抄》說四箴以廉、仁、公、勤為順序,梁州彥為何以仁、廉、公、勤為順序?梁州彥在孟子故里刻四面碑,四箴又與孟子思想有何關聯(lián)?
孟廟官箴碑的內(nèi)涵相當豐富,我們著重分析廉箴(亦即“律己以廉”部分)里面的八個字。廉箴說:“毋謂暗室,昭昭四知?!雹菀馑际钦f:你不要以為自己在暗處做的事情,就沒有人知道,其實天知、地知、我知、你知。它涉及發(fā)生在孔孟之鄉(xiāng)的一個著名典故——楊震拒賄。
據(jù)《后漢書》卷54記載,陜西人楊震(?—124)慧眼識才,舉薦過很多人,人稱“關西孔子”。荊州茂才王密(生卒年不詳)就因楊震的舉薦,做了昌邑(今屬山東)縣令。楊震有次路過昌邑,王密晚上懷揣十斤金子,來到楊震住的地方,準備答謝楊震的知遇之恩。楊震說:“我了解你,你為什么就不了解我?”王密說:“夜深人靜,沒有人知道我給你送金子?!睏钫鹫f:“上天知道,神明知道,我知道,你知道——怎么說沒有人知道!”王密拿著金子,羞愧地走了⑥?!疤熘裰?,我知,子知”四知,最能威懾人心的是“舉頭三尺有神明”。在古人看來,神明具有強大的威懾力,“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為”,做任何事情,內(nèi)心要有敬畏感,要正大光明。
楊震拒賄,是東漢名門望族——弘農(nóng)楊氏家風的典型體現(xiàn)。楊震的兒子楊秉(92—165)不喜做官,一生對酒、色、財三件事從不困惑⑦。從“四知”到“三不惑”,足見楊氏家風充滿儒門特色。到了楊震的孫子楊賜(?—185)那里,孟子的精神得到鮮明的體現(xiàn)。
當時,皇帝埋怨自己游玩的地方太少,決定興建畢圭靈琨苑。楊賜上疏說:“昔先王造囿,裁足以修三驅(qū)之禮,薪萊芻牧,皆悉往焉……今猥規(guī)郊城之地,以為苑囿,壞沃衍,廢田園,驅(qū)居人,畜禽獸,殆非所謂‘若保赤子’之義。”⑧其中,“薪萊芻牧,皆悉往焉”是對《孟子》“文王之囿方七十里,芻蕘者往焉,雉兔者往焉,與民同之”(2·2⑨)的化用;“以為苑囿,壞沃衍,廢田園,驅(qū)居人,畜禽獸”是對《孟子》“堯、舜既沒,圣人之道衰,暴君代作。壞宮室以為污池,民無所安息;棄田以為園囿,使民不得衣食。邪說暴行又作,園囿、污池、沛澤多而禽獸至”(6·9)⑩的化用;“若保赤子”既是對《尚書·康誥》“若保赤子,惟民其康乂”的引用?,也是對《孟子》“儒者之道,古之人若保赤子”(5·5)的引用。
楊賜的意思是說:你可以游玩的地方夠多了,為什么還要修呢?皇帝原本不準備修了,可他身邊也有讀過《孟子》的人。此人同樣借用《孟子》的話(2·2)對皇帝說:“昔文王之囿百里,人以為??;齊宣五里,人以為大。今與百姓共之,無害于政也?!?此人認為:文王之囿百里,民眾尚且嫌它?。荒灰c百姓共享,再建一個也是無妨的?;实勐犃诉@人的話,最終把畢圭靈琨苑建了起來。
這個故事告訴人們:只讀過《孟子》的某句話、某一章,孟子的精神是進不到心里的?!芭e頭三尺有神明”,心里有了敬畏感,才能真正、切己地理解孟子的精神。孟子講圣人有四類:清高的“清者”、負責任的“任者”、隨和的“和者”、識時務的“時者”。他說:“伯夷,圣之清者也;伊尹,圣之任者也;柳下惠,圣之和者也;孔子,圣之時者也。”(10·1)后人曾用“清”字評點楊震、楊秉、楊賜幾代人,這個“清”字是與《孟子》一書以及孟子的文化精神密切相關的。
話題回到鄒縣縣令梁州彥。讀《后漢書》卷54的楊震本傳(其中包括楊秉、楊賜等子孫的傳記),梁州彥的心里何嘗不盈滿孟子說的“清”字呢?王邁筆下的“昭昭”,典出孟子說的:“賢者以其昭昭使人昭昭,今以其昏昏使人昭昭。”(14·20)即使只是以“毋謂暗室,昭昭四知”為例,我們亦可大膽假設:正是孟子及其文化基本精神,最大限度地拉近了梁州彥與王邁之間的距離。
勤箴(亦即“蒞事以勤”部分)之末,有梁州彥寫的跋文(共兩行):“右四箴乃臞軒王先生所作,以自警者也。先生以詞章起家,為時作者。至于忠義大節(jié),尤為凜然。異代而下,讀其詞,可想見其人,令人有廉頑起懦之思焉。凡我同心,宜勒一通,置之座右。當夜氣清明時,良心發(fā)露,未必非砥礪名行之一資也。”?其中,“夜氣”“良心”出自《孟子》著名的“牛山之木嘗美矣”章(11·8),而“廉頑起懦”是孟子給予圣之清者伯夷的評價:“故聞伯夷之風者,頑夫廉,懦夫有立志?!保?0·1,14·15)這篇跋文表明梁州彥對于孟子的思想與精神乃是真了解、真服膺。孟子曾說:“親親而仁民,仁民而愛物?!保?3·45)梁州彥把王邁的廉、仁、公、勤改為仁、廉、公、勤,仁字當先,仁體廉用,同樣是真了解、真服膺孟子使然。
總而言之,我們重讀孟廟官箴碑,既是為了讓“仕而廉則優(yōu)”成為夯實當代廉政文化建設的為官之道,更是為了讓“仁民愛物”的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在今天這個偉大的時代得以創(chuàng)造性轉(zhuǎn)化、創(chuàng)新性發(fā)展。
注解
①[清]阮元??蹋骸妒?jīng)注疏(附校勘記)》上冊,中華書局1980年版,第654頁中欄。
②參見《蘇軾文集》卷1,[北宋]蘇軾著、孔凡禮點校:《蘇軾文集》第1冊,中華書局1986年版,第28頁。
③參見《孟廟官箴碑:重點講解古代為官之道》,濟寧干部政德教育學院編:《干部政德教育現(xiàn)場教學講解詞》,齊魯書社2017年版,第71—76頁;《仁廉公勤碑》,《干部廉政教育讀本》,中共鄒城市紀委2017年印,第17—21頁。
④參見[南宋]葉寘撰、孔凡禮點校:《愛日齋叢抄》,中華書局2010年版,第95—96頁;按,該書與《浩然齋雅談》《隨隱漫錄》合為一冊,并分署頁碼。
⑤[南宋]葉寘撰、孔凡禮點校:《愛日齋叢抄》,第95頁。按,有學者把“昭昭四知”釋讀為“昭昭四失”(參見劉培桂編著:《孟子林廟歷代石刻集》,齊魯書社2005年版,第500頁)。細讀原碑,“知”字寫得極像“失”字,誤讀可謂情理中事。又如其中有段話,《愛日齋叢抄》的句讀為:“凡縷絲而顆粟,皆民力乎爾供。仕焉而曠厥官,食焉而怠其事。稍有人心,胡不自愧?”(第96頁)《孟子林廟歷代石刻集》的句讀為:“凡縷絲與顆粟,皆民力乎。爾供居焉而曠,厥官食焉而怠。其事稍有□□,胡不自愧?”(第500頁)類似的例子尚有不少。孟廟官箴碑的釋文值得人們進一步探討。
⑥《后漢書》卷54《楊震列傳第四十四》云:“當之郡,道經(jīng)昌邑,故所舉荊州茂才王密為昌邑令,謁見,至夜懷金十斤以遺震。震曰:‘故人知君,君不知故人,何也?’密曰:‘暮夜無知者?!鹪唬骸熘?,神知,我知,子知。何謂無知!’密愧而出?!保╗南朝宋]范曄撰、[唐]李賢等注:《后漢書》第7冊,中華書局1965年版,第1760頁)
⑦《后漢書》卷54《楊震列傳第四十四》附楊秉(其子)云:“秉性不飲酒,又早喪夫人,遂不復娶,所在以淳白稱。嘗從容言曰:‘我有三不惑:酒、色、財也?!保╗南朝宋]范曄撰、[唐]李賢等注:《后漢書》第7冊,第1775頁)
⑧《后漢書》卷54《楊震列傳第四十四》附楊賜(其孫),[南朝宋]范曄撰、[唐]李賢等注:《后漢書》第7冊,第1782—1783頁。按,此事又見[東晉]袁宏:《后漢紀·孝靈皇帝紀中卷第二十四》“光和三年(180)”條,張烈點校:《兩漢紀》下冊《后漢紀》,中華書局2002年版,第471—472頁?!逗鬂h書》只是匿名引用孟子,《后漢紀》則是實名引用孟子。
⑨此種序號注釋,以楊伯峻譯注《孟子譯注》(中華書局2010年第3版)為據(jù),下同。
⑩個別標點符號略有校改。
?[清]阮元校刻:《十三經(jīng)注疏(附??庇洠飞蟽?,第204頁上欄。
?《后漢書》卷54《楊震列傳第四十四》附楊賜(其孫),[南朝宋]范曄撰、[唐]李賢等注:《后漢書》第7冊,第1783頁。
?劉培桂編著:《孟子林廟歷代石刻集》,第500頁。
2017年7月22日楊海文教授據(jù)2017年7月10日山東鄒城孟子故里“孟子思想與黨風廉政建設”研討會發(fā)言錄音稿整理修訂而成,特別致謝中國孟子研究院為此提供的支持
責任編輯:姚遠
儒家網(wǎng)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
儒家網(wǎng)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