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吳鉤作者簡介:吳鉤,男,西歷一九七五年生,廣東汕尾人。著有《宋:現(xiàn)代的拂曉時辰》《知宋:寫給女兒的大宋歷史》《宋仁宗:共治時代》《風(fēng)雅宋:看得見的大宋文明》《宋神宗與王安石:變法時代》等。 |
宋朝的皇子是不是稱呼皇帝為“父皇”?
作者:吳鉤
來源:作者授權(quán) 儒家網(wǎng) 發(fā)布
原載于 “我們都愛宋朝”微信公眾號
時間:孔子二五六八年歲次丁酉八月廿四日癸酉
耶穌2017年10月13日
問:宋朝的皇子是不是稱呼皇帝為“父皇”?
答:電視劇里確實都是這么叫的,但是,“父皇”的稱呼,是明清時候才興起來的,明朝和清朝的皇子才習(xí)慣稱他們的皇帝父親為“父皇”,宋朝時還沒有這個習(xí)慣,我檢索過《續(xù)資治通鑒長編》,沒有找到一個稱“父皇”的例子。不過,宋英宗倒是曾經(jīng)下詔說:“不敢追尊父皇母后之禮”,意思是說,他不敢追尊自己的親爹親媽為“父皇母后”。但這里的“父皇”,不是表示稱謂,而是表示身份。總而言之,“父皇”的稱呼,是到了明清時期才比較常見的。
喜歡看清宮戲的朋友可能會說,清朝的阿哥都叫他父親為“皇阿瑪”吧。幾乎所有的清宮戲都是這么演的。但電視劇這么演并不是很準(zhǔn)確。實際上,清朝的阿哥并不叫皇帝為“皇阿瑪”,而是叫“汗阿瑪”,汗,就是大汗;阿瑪,是滿族語中的父親。如果我們?nèi)シ鍖m的檔案,就會發(fā)現(xiàn),寫的是“汗阿瑪”,不是“皇阿瑪”。只是到了清末,在民間文學(xué)中,“皇阿瑪”的說法才多了起來。另外,清代皇子叫他的父親,也有叫“父皇”的,或者倒過來,叫“皇父”。
扯遠(yuǎn)了。我們還是說回宋朝。南宋初,宋高宗的母親韋太后從金國回來,北宋末她被金兵虜走,宋金議和之后,給送了回來。有一年,韋太后過生日,高宗派人在太后的寢宮里點了十幾根名貴蠟燭,為什么說是名貴蠟燭呢,因為這些蠟燭都灌入了龍腦、沉香、龍涎香等香料。南宋初,皇室比較窮,這是很奢侈的行為,但韋太后還是覺得不滿意,說:“你爹爹那時,皇宮里到處都插滿了這種蠟燭,金碧輝煌。”高宗偷偷跟皇后吐槽說:“如何比得爹爹富貴?”你看,韋太后在兒子面前提起先帝——即高宗的父親宋徽宗,是叫“你爹爹”;高宗稱呼他的父親,也是叫“爹爹”。跟我們現(xiàn)在說話沒什么不同。
也就是說,在私下里,在日常生活里,宋朝皇子對父親的稱呼,跟我們民間的叫做是一樣的,通常都是叫“爹爹”。
問:宋朝皇帝該怎么稱呼他的母親呢?比如,宋高宗要怎樣稱呼韋太后。
答:這個問題,你可能會說,叫“母后”啊。嗯,電視劇里都這么說。但“母后”也是明清的皇子才這么叫的。宋朝雖然也有“母后”一詞,但一般都用于客觀的描述,比如說“母后聽政”“母后臨朝”之類,在日常生活的對話中,宋朝皇帝稱他的母親,通常都是叫“娘娘”,如宋仁宗便叫劉太后為“大娘娘”,叫他的生母楊太妃為“小娘娘”。
現(xiàn)在我們以為“娘娘”是指皇宮里的嬪妃,其實在宋代,“娘娘”就是母親的意思,民間的子女稱自己的母親,也有叫“娘娘”的。那宋朝皇帝對他的嬪妃,又怎么稱呼呢?可以叫“娘子”,比如宋高宗寵愛的兩個妃子,都姓劉,一個就叫“大劉娘子”,一個叫“小劉娘子”。
問:請問宋朝的皇太后是不是自稱“哀家”?
答:太后自稱“哀家”,是一個莫名其妙的用法,最早出現(xiàn)在明清時期的小說中,現(xiàn)在我們從電視劇、電影里看到,太后都是自稱“哀家”。經(jīng)過古裝戲的傳播與洗腦,以致幾乎所有的人都以為太后必自稱“哀家”?!鞍Ъ摇钡暮x,可能是民間小文人的理解中,皇太后必定是喪夫,皇子繼位,才成為太后的。用“哀家”自稱,大概為了表達(dá)對先帝歸天的哀傷吧。
但是,在真實的歷史中,從來未見太后可以自稱“哀家”。秦朝、漢朝、唐朝、宋朝、明朝、清朝的皇太后都不會自稱“哀家”。你去查文獻(xiàn),是找不到“哀家”這個說法的,古代倒是有一種梨,叫“哀家梨”,因為是一個姓哀的人家培育出來的?;侍笞苑Q“哀家”,那是明清時期的民間文人編小說時,自己編出來的。
那么宋代皇太后的自稱究竟是什么呢?不妨先來看一個小故事:宋仁宗去世后,曹皇后成了皇太后,垂簾聽政,有一日宰相韓琦表達(dá)了辭職的意愿,曹太后挽留他說:“相公安可求退?老身合居深宮,卻每日在此,甚非得已,且容老身先退?!边@個例子告訴我們:宋朝太后在大臣面前,自稱“老身”。很平民化,跟當(dāng)時民間老年女性的自稱是一樣的。
太后也可以自稱“我”,如南宋初,苗傅、劉正彥兵變,擁立三歲的趙旉為帝,請孟太后垂簾聽政,孟太后拒絕,說道:“今強(qiáng)敵在外,我以婦人抱三歲小兒聽政,將何以令天下?”皇太后可自稱“我”、自稱“老身”,但不會自稱“哀家”。
責(zé)任編輯:姚遠(yuǎn)
儒家網(wǎng)
青春儒學(xué)
民間儒行
儒家網(wǎng)
青春儒學(xué)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