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吳鉤作者簡介:吳鉤,男,西歷一九七五年生,廣東汕尾人。著有《宋:現(xiàn)代的拂曉時辰》《知宋:寫給女兒的大宋歷史》《宋仁宗:共治時代》《風雅宋:看得見的大宋文明》《宋神宗與王安石:變法時代》等。 |
什么?宋朝的朝堂上也有左右派?
作者:吳鉤
來源:作者賜稿
節(jié)選自 吳鉤《宋潮:變革中的大宋文明》一書
時間:孔子二五七六年歲次乙巳三月初五日辛丑
耶穌2025年4月2日
今人習慣將保守派稱為“右翼”,將變法派稱為“左翼”。巧的是,宋人有時也使用“左右”的概念來形容元豐黨人與元祐黨人這兩大陣營。
紹圣初,哲宗親政,銳意紹述,起用元豐黨人,支持變法的章惇被召回朝廷,拜為宰相。章惇從湖州回京,途經(jīng)山陽縣,當?shù)毓賳T都來拜謁,明州通判陳瓘當時在山陽,也“隨眾謁之”。章惇“素聞瓘名,獨請登舟,共載而行”。二人遂在江上小舟展開了一場關于施政之道的對話。
章惇向陳瓘討教“當世之務”。陳瓘說:“請以所乘舟為喻,偏重,其可行乎?或左或右,其偏一也。明此則可行矣?!闭聬牶?,“默然未答”。陳瓘反問他:“上方虛心以待公,公必有以副上意者,敢問將欲施行之序以何事為先?何事為后?”章惇說:“司馬光奸邪,所當先辨?!标惌徴f:“相公誤矣,此猶欲平舟勢而移左以置右也。果然,將失天下之望矣?!?/span>
陳瓘又“極論熙豐、元祐之事,以為元豐之政,多異熙寧,則先志固已變而行之。溫公不明先志,而用母改子之說,行之太遽,所以紛紛至于今日。為今之計,惟當絕臣下之私情,融祖宗之善意,消朋黨,持中道,庶乎可以救弊。若又以熙豐、元祐為說,無以厭服公論,恐紛紛未艾”,“譬如此舟,移置之左,則左重,移置之右,則右重,俱不可也”。
按陳瓘的說法,熙寧變法,專任新黨,排斥舊黨,就如江中行舟,眾人都坐在舟之右側,舟有“右傾”之險;元祐更化,司馬光悉罷新法,專用舊黨,相當于將眾人全部安排坐到舟之左側,舟又有“左傾”之險?,F(xiàn)在章相公還朝,又欲“移左以置右”,只怕舟勢又無法平衡了。執(zhí)政之道,應該是消朋黨,持中道,不偏不倚。
陳瓘“辭辯淵源,議論勁直”,章惇雖然覺得“迕意,亦頗驚異,遂有‘兼取元祐’之語,留瓘共飯而別”。但章惇執(zhí)政后,實未“兼取元祐”,而是將元祐黨人悉數(shù)放逐,白白浪費了陳瓘的苦口婆心。
后徽宗繼位,陳瓘又上書與皇帝論治道:“今所以保四海而固天祿者,在允執(zhí)厥中以奉天而已,無過不及之謂中,不高不下之謂中,不左不右之謂中?!毕M兆谄胶庾笥遥≈械蓝?。
建中靖國元年(1101)七月,宰相曾布也跟徽宗說:“元祐、紹圣兩黨皆不可偏用。臣竊聞江公望嘗為陛下言:‘今日之事,左不可用軾、轍,右不用京、卞。’緣此等人在朝,決不免懷私挾怨,互相仇害,則天下士類為之不安。士類不安,則朝廷亦不安矣。愿陛下深思熟計,無使此兩黨得志,則和平安靜,天下無事,陛下垂拱而治矣?!碑敃r蘇軾、蘇轍兄弟隱然是元祐黨人的領袖,蔡京、蔡卞兄弟則是元豐黨人的中流砥柱。曾布認為,這兩對兄弟,一左一右,均不可偏用。
我們現(xiàn)在習慣將曾布列入變法派,不過曾布自己卻以“中立”自命,他曾自謂:“布自熙寧立朝,以至今日,時事屢變,惟其不雷同熙寧、元豐之人,故免元祐之禍;惟其不附會元祐,故免紹圣之中傷,坐視兩黨之人反覆受禍,而獨泰然自若,其自處亦必粗有義理,以至處今日風波之中,毅然中立,每自謂存心無愧于天,無負于人?!?/span>
曾布跟皇帝說“左不可用軾、轍,右不用京、卞”時,宋徽宗“頷之而已”,是點頭表示同意的。但吊詭的是,到了建中靖國元年(1101)十一月,徽宗一日單獨留下曾布,給他看一幅變法派小將鄧洵武進獻的《愛莫助之圖》,“其圖如史書年表,例為旁通,分為左右。自宰臣、執(zhí)政、侍從、臺諫、郎官、館閣、學校,分為七隔。左曰紹述,右曰元祐,左序助紹述者,宰相執(zhí)政中,溫益一人而已,其余每隔止三四人,如趙挺之、范致虛、王能甫、錢遹是也;右序舉朝輔相、公卿、百執(zhí)事皆在其間,至百余人。”
鄧洵武將此圖命名為“愛莫助之圖”,用意很明顯:“陛下方紹述先志,群臣莫助之者”,因為陛下現(xiàn)在所任用的官員,除了溫益、趙挺之、范致虛、王能甫、錢遹屈指可數(shù)的幾名元豐黨人(列于圖之左序)之外,其余的全都是元祐黨人(列于圖之右序)。
鄧洵武又在《愛莫助之圖》的左序“別立一項,用小帖揭去”,這是鄧洵武建議的宰相人選,是扭轉乾坤的關鍵人物,不過其姓名被鄧洵武用小帖子覆蓋住。曾布問其人為誰?;兆谡f:“洵武言,非相蔡京不可,以不與卿同,故揭去?!贝藭r,宋徽宗已決意要拜蔡京為相,紹述父兄之志。
這幅《愛莫助之圖》有一個細節(jié)很有意思:鄧洵武將元祐黨人名單列于右序,將元豐黨人名單列于左序,正好跟今人稱保守派為“右翼”、革新派為“左翼”相吻合。這自然是一種巧合,因為陳瓘與曾布則將元祐黨人列為“左”,將元豐黨人列為“右”。宋人顯然不會曉得現(xiàn)代政治學說的“左右翼”概念,不過,如前所述,不只一位宋朝士大夫會用“左右”來形容元豐黨人與元祐黨人,至于誰為左,誰為右,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左右”均偏離了中道,是各執(zhí)一端。
除了“左右”,宋人還常常使用“中”的概念來描述一種理想的執(zhí)政路線。中,即不左不右,不偏不倚,換句話說,就是平衡左右派,兼用元豐與元祐黨人,兼取新舊法。美國漢學家伊沛霞將建中靖國年間的兼用元豐、元祐黨人解釋為“建立聯(lián)合政府”,堪稱是精妙的概念轉譯??上О?,宋人雖知中道可貴,不可偏頗,但知易行難,“建中靖國”僅僅一年,便被執(zhí)其一端的“崇寧”所代替,恰如一首宋詩所言:“中道難行古已然,東邊扶起又西邊?!蔽疵饬钊藝@息。
我們將宋人的這一首詠史詩改動幾個字,變成“中道難行古已然,右邊扶起又左邊”,可能更加切合北宋后期的黨爭特點。因為,如果我們去了解元豐黨人與元祐黨人各自的政治主張,看看他們之間針鋒相對的辯論,便會發(fā)現(xiàn),他們的分歧,恰恰如同近代左右翼政黨的分野。
舊黨領袖司馬光與新黨中人呂惠卿有過一次辯論。熙寧二年(1069),呂惠卿任經(jīng)筵講官,他在給神宗皇帝講課時,借機鼓吹變法:“法不可不變,先王之法,有一歲一變者,‘正月始和,置于象魏’是也;有五歲一變者,‘五載一巡守’,‘考制度于諸侯’是也;有一世一變者,‘刑罰世輕世重’是也;有百世不變者,‘父慈、子孝、兄友、弟恭’是也?!?/span>
司馬光則提出反駁,稱呂惠卿對經(jīng)史的理解是錯誤的:“正月始和,置于象魏者,乃舊章也,非一歲一變也?!熳涌种T侯變禮易樂,故五載一巡守,有變亂舊章者,則削黜之,非五歲一變法也。刑罰世輕世重者,蓋新國、亂國、平國,隨時而用,非一世一變也。且治天下,譬如居室,弊則修之,非大壞,不更造也?!彼抉R光之意,當然不是想與呂惠卿討論學術問題,而是要向皇帝表明觀點:不可輕易變法。
王安石與司馬光,北宋左右派的領袖
司馬光與王安石也有過辯論。熙寧元年(1068),王安石、司馬光在邇英殿奏對,司馬光說,國家當務之急,是節(jié)省冗費,比如郊賚(郊祀后給大臣的例行賞賜),可免就免。王安石則說:“國家富有四海,大臣郊賚所費無幾,而惜不之與,未足富國,徒傷大體。……且國用不足,非方今之急務也。”司馬光說:“國家自真廟之末,用度不足,近歲尤甚,何得言非急務邪?”王安石說:“國用不足,由未得善理財之人故也?!彼抉R光又說:“善理財之人,不過頭會箕斂,以盡民財,如此,則百姓困窮,流離為盜,豈國家之利耶?”王安石則說:“此非善理財者也。善理財者,民不加賦而國用饒。”司馬光反駁說:“天下安有此理?天地所生財貨百物,止有此數(shù),不在民則在官,譬如雨澤,夏澇則秋旱。不加賦而上用足,不過設法陰奪民利,其害甚于加賦?!?/span>
總而言之,司馬光主張“輕租稅、薄賦斂”,王安石則認為“此皆腐儒之常談,不足為”,盡管沒有明言加稅,但其廣開財源的財稅思想是顯而易見的。
蘇轍的思想轉變也折射出元豐黨人與元祐黨人的政見差異。我們都知道,蘇轍是元祐黨籍中有名的人物,不過年輕時他的思想非常激進,如同一名狂熱的左翼文青,王安石變法之初,蘇轍還入三司條例司協(xié)助變法。
王安石變法的旗號之一是“抑兼并”,即運用國家力量調節(jié)貧富差距,他有一首《兼并》詩,表達的正是摧抑兼并的政治理想:“三代子百姓,公私無異財。人主擅操柄,如天持斗魁。賦予皆自我,兼并乃奸回。奸回法有誅,勢亦無自來。后世始倒持,黔首遂難裁。秦王不知此,更筑懷清臺。禮義日以媮,圣經(jīng)久堙埃。法尚有存者,欲言時所咍。俗吏不知方,掊克乃為材。俗儒不知變,兼并可無摧。利孔至百出,小人私闔開。有司與之爭,民愈可憐哉!”
青年蘇轍的思想與王安石《兼并》詩如出一轍,甚至有過之而無不及,他曾向仁宗皇帝進策論:“臣聞古者,天下皆天子之人,田畝之利、衣衾之用,凡所以養(yǎng)生之具,皆賴于天子?!劣谀┦?,天子之地轉而歸于豪民,而天下之游民饑寒朝夕之柄,天子不恤,而以遺天下之富賈?!抟詾?,當今之勢,宜收天下之田,而歸之于上,以業(yè)無田之農(nóng)夫,恤小民之所急,而奪豪民假貸之利,以收游手之用。故因其所便而為之計,以為莫如收公田而貸民急?!边@番言論,簡直就是王安石《兼并》詩的注腳。
但蘇轍晚年,已成為一名著名的保守派,對王安石的《兼并》詩與抑兼并主張又提出猛烈批判:“王介甫,小丈夫也。不忍貧民而深疾富民,志欲破富民以惠貧民,不知其不可也。方其未得志也,為《兼并》之詩,……及其得志,專以此為事,設青苗法,以奪富民之利”。富民之利焉可奪?“州縣之間,隨其大小,皆有富民,此理勢之所必至,所謂‘物之不齊,物之情也’。然州縣賴之以為強,國家恃之以為固,非所當憂,亦非所當去也。能使富民安其富而不橫,貧民安其貧而不匱,貧富相恃,以為長久,而天下定矣”。你看,此時的蘇轍跟年輕時判若兩人,與王安石也早已分道揚鑣。
南宋葉適提過跟蘇轍差不多的觀點:“今俗吏欲抑兼并,破富人以扶貧弱者,意則善矣”,然而不可推行,因為“富人者,州縣之本,上下之所賴也”,“小民之無田者,假田于富人;得田而無以為耕,借貲于富人;歲時有急,求于富人;其甚者傭作奴婢,歸于富人;游手末作,俳優(yōu)技藝,傳食于富人”,“富人為天子養(yǎng)小民,又供上用,雖厚取贏以自封殖,計其勤勞,亦略相當矣”,“故臣以為,儒者復井田之學可罷,而俗吏抑兼并富人之意可損”。葉適是舊黨的同情者,對熙豐變法多有批評。
元豐黨人毫無疑問是重商主義的踐行者,強烈主張政府積極介入、干預市場,熙寧變法的“市易法”,即國家在城市設立市易務(相當于官營商貿(mào)公司、官營城市商業(yè)銀行),通過“貴買賤賣”的方式調控市場、干涉物價、限制市場自發(fā)的定價權力,并從中賺取商業(yè)利潤,同時,市易務也利用官方本錢向商戶提供貸款,收取二分利息。葉適對這樣的經(jīng)濟干預政策很不以為然,他說:“今天下之民不齊久矣,開闔、斂散、輕重之權不一出于上,而富人大賈分而有之,不知其幾千百年也,而遽奪之,可乎?奪之可也,嫉其自利而欲為國利,可乎?”
元豐黨人對國家福利的推行也相當積極,我們以前講過宋朝政府救濟貧民的福利體系,這個福利體系主要是在熙寧、崇寧年間迅速發(fā)展起來的,而且在蔡京執(zhí)政期間達至鼎盛狀態(tài):“崇寧初,蔡京當國,置居養(yǎng)院、安濟坊。給常平米,厚至數(shù)倍。差官卒充使令,置火頭,具飲膳,給以衲衣絮被。……三年,又置漏澤園?!T城、砦、鎮(zhèn)、市戶及千以上有知監(jiān)者,依各縣增置居養(yǎng)院、安濟坊、漏澤園?!蔽覀儜撟⒁鈨牲c:其一,元豐黨人對貧民福利的關注,與其“振乏絕,抑兼并”的施政綱領是密切相關的;其二,福利政策離不開充盈的財政收入提供支撐,而元豐黨人恰恰追求“藏富于國”,因而才有更多的財政撥款投入福利建設。
說到這里,我們會恍然發(fā)現(xiàn),豐元黨人的施政理念多么像近代左翼政府:傾向于變革,支持國家干預經(jīng)濟,追求財政收入增長,主張以國家權力調節(jié)貧富差距,重視貧民福利。而元祐黨人(及其同情者)多么像近代右翼政府:傾向于保守,主張輕賦薄斂、藏富于民,反對國家與民爭利,承認貧富差距具有歷史合理性,反對政府“劫富濟貧”。
可以說,熙豐—紹圣—崇寧時期的宋朝政府,是左翼政府;元祐政府是右翼政府;建中靖國時期則出現(xiàn)了短暫的左右翼聯(lián)合政府。
這是宋代黨爭(嚴格來說,是北宋黨爭)全然不同于其他王朝之朋黨的一大特點。
責任編輯:近復
【上一篇】【吳笑非】強說無,以陰以陽乎?
儒家網(wǎng)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
儒家網(wǎng)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