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799精品视频天天在看,日韩一区二区三区灯红酒绿,国产xxxxx在线观看,在线911精品亚洲

    <rp id="00a9v"></rp>
      <track id="00a9v"><dl id="00a9v"><delect id="00a9v"></delect></dl></track>
      1. 【冼巖】2005年中國人文關鍵詞之鄭家棟\方舟子\周葉中

        欄目:散思隨札
        發(fā)布時間:2006-01-15 08:00:00
        標簽:
        冼巖

        作者簡介:冼巖,男,獨立學者。


         
        鄭家棟

        今年6月10日,學者鄭家棟因涉嫌走私七名女子到美國而被逮捕?!班嵓覘澥录币虍斒氯说摹叭鍖W大師”身份很快成為學界熱點,一些人將矛頭指向正在“浮出水面”的文化保守主義與當代新儒家,將鄭家棟描述為“最有希望[復興儒學]的中年學者”,試圖以此指證儒家道德教化的虛偽或無濟于事?!赌戏蕉际袌蟆钒l(fā)表顧思齊的文章稱:“此事件最值得關注之處,是鄭的身份:他不是一般普羅大眾,而是哲學教授;還不是一般的哲學教授,而是以新儒學研究聞名的教授”;“鄭家棟事件是一記清脆響亮的耳光,打在知識分子的臉上,打在儒家思想的臉上,也打在國學的臉上”。 

        針對因“鄭家棟事件”而來的種種攻擊,國內儒學界主流以“儒學聯(lián)合論壇版務委員會”名義發(fā)表聲明予以回應,一方面闡明儒學研究者不等同于儒者,前者以研究學問為業(yè),后者以踐行理念為志;另一方面申明鄭家棟個人事件與儒學研究者群體無關,更與儒家理念無關。 

        雖然思想界、學術界的爭論大都以自說自話、莫衷一是告終,但學界圍繞“鄭家棟事件”的聲音最終趨于理性。不但儒家陳明等發(fā)言稱鄭家棟事件純粹是個人事件,就連對保守主義和儒家抨擊最力的自由主義陣營也發(fā)出了理性聲音。學者徐友漁認為:“研究某種學問,信奉某種教義的人何止千萬,其中難免有在道德、操守等方面不合格者或一時失足者,如果個別人的劣行可以傷及那門學問、那種信仰,那么世界上將不會有任何學術和信念存留”。 

        中國學術界、評論界能夠從最初的相互攻捍到最后的趨于理性一致,這是近年來罕見的風景,這也是“鄭家棟事件”的意義所在。 

        方舟子 

        方舟子歷來是惹爭議的人物,進入2005年,圍繞方舟子的爭吵更趨白熱化。從“全息生物學”案、“無偏二極管”案到“公共知識分子”事件、“怒江水電開發(fā)”事件,從丁林、薛涌、王怡到于建嶸,從《外灘畫報》、《南方人物周刊》、《新京報》到《鳳凰衛(wèi)視》、《南方周末》,方舟子的斗爭不但橫跨自然、社會兩大領域,而且與人斗、與媒體斗,不亦樂乎。 

        作為以“學術打假”為己任并因此成名的公共知識分子,方舟子為人忌恨、遭人非議不足為奇。學術界不能容忍懸于頭頂?shù)倪_摩克利斯之劍,不管是出于學術腐敗的方便還是源于知識分子的傲慢與尊嚴。媒體與方舟子的交惡則始于方舟子對自由派人士的批評,在流行媒體充斥自由派知識分子的背景下,方舟子對自由派人士的批評被視為是“專制的幫兇”,他遭到眾多媒體精心圍剿其來有自。 

        在這個學術腐敗肆無忌憚的時代,中國需要方舟子般嫉惡如仇的聲音。那些指責方舟子專橫、武斷的人,不應該由此得出否定“私人打假”的結論,而應該致力于更加客觀理性的“學術打假”,用自己更加客觀理性的聲音取代方舟子的偏頗與偏激。畢竟,站在方舟子背后的,并非權力,而是多少次與學術腐敗相拼搏而凝聚成的公信力。 

        自由派對方舟子的排斥說明自由派也是與其他人一樣的人,并沒有因為自稱信奉“自由”就真的與眾不同。 

        周葉中 

        11月23日,一篇題為《博導,還是“博盜”?———武大學術委員會副主任周葉中和學生抄襲剽竊紀實》的文章出現(xiàn)在新語絲網(wǎng)站,作者王天成指稱,周葉中與其學生戴激濤在兩人合著的《共和主義之憲政解讀》一書中,抄襲了他在數(shù)年前發(fā)表的兩篇論文《論共和國》和《再論共和國》。同樣是因為當事人的顯赫身份--武大學術委員會副主任兼秘書長、因曾為中央政治局講課而被某些媒體稱為“帝師” --“剽竊”事件很快成為學界及公共輿論關注的焦點。旋即,網(wǎng)絡又爆出周葉中與其學生江國華將同一篇論文分別單獨署名發(fā)表于不同學術刊物。 

        對第二件事,周葉中迄今未有辯解,他只對第一件事辯稱:其著作原本有標明引用出處的注釋,但在他不知情的情況下被刪;注釋之所以被刪,是因為王天成的“身份”。 

        這種解釋顯然不能自圓其說,在多達36處的引用中,引用者都對文字作了小的改動,顯然是為了規(guī)避引用這一事實。由于出版方的沉默,“引用說”看起來只是周葉中與出版方為化解眼前危機而出的遁詞。真相可能很簡單,兩件事都折射了當今學界的一大潛規(guī)則:導師對學生的學術能力與成就擁有所有權。在此潛規(guī)則下,導師出題、學生組織材料(第一件事)或學生的成就被導師據(jù)有(第二件事)都屢見不鮮。在網(wǎng)絡時代,各種資訊皆點擊可得。學生為“出色完成”導師選題,將他人成果據(jù)為己有也屬尋常。因此,“剽竊”一事周葉中在事前可能并不知情,他只是按慣例將學生成就據(jù)為己有,東窗事發(fā)后他作為“第一作者”當然無從卸責,于是以上述拙劣借口作為掩飾,可能同時還前后左右四出打點。 

        實事求是地說,周葉中的做法只是遵循了學界潛規(guī)則,事后砌詞脫責也屬人之常情。剽竊是當前學界痼疾,周的做法既非最惡劣,也非最無恥,只不過因為他的“帝師”身份,遭到了民間最猛烈的炮轟。 

        周葉中事件也是由方舟子的新語絲網(wǎng)站首先披露的,那些給方舟子貼上“專制幫兇”標簽的人,不知如何看待新語絲揭露“帝師”一事?2005年發(fā)生的系列文化事件,彰顯了學術腐敗的肆無忌憚與無所不在。時代呼喚“學術打假”,方舟子們在今天不是多了濫了,而是太少。 

        --原載《讀書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