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吳鉤作者簡介:吳鉤,男,西歷一九七五年生,廣東汕尾人。著有《宋:現(xiàn)代的拂曉時辰》《知宋:寫給女兒的大宋歷史》《宋仁宗:共治時代》《風(fēng)雅宋:看得見的大宋文明》《宋神宗與王安石:變法時代》等。 |
你知道辛棄疾心狠手辣的一面嗎?
作者:吳鉤
來源:作者授權(quán) 儒家網(wǎng) 發(fā)布
原載于 “我們都愛宋朝”微信公眾號
時間:孔子二五六八年歲次丁酉日丁巳
耶穌2018年1月25日
問:你們眼中的辛棄疾是怎樣的?
答:對于辛棄疾,許多人都知道他是南宋的愛國詞人,是豪放詞的代表人物之一,與蘇軾合稱“蘇辛”。不過,我準(zhǔn)備說說辛棄疾的另一面——心狠手辣的一面。有兩件事,可以看出辛棄疾的心狠手辣。
第一件事發(fā)生在辛棄疾年輕時。大家都知道,辛棄疾出生于山東,而辛棄疾少年時,山東是被金國占領(lǐng)了的。金主完顏亮死后,中原豪杰并起,紛紛起義反抗金人。辛棄疾的老鄉(xiāng)耿京也“聚兵山東,稱天平節(jié)度使,節(jié)制山東、河北忠義軍馬”。辛棄疾志在抗金,遂投奔耿京,在軍中任掌書記一職。辛棄疾有個朋友,是出家人,叫做義端,“喜談兵”,也“聚眾千余”,成立了一支部隊。辛棄疾勸他也來投奔耿京,所以義端也來到耿京軍中。但不久,他居然偷了帥印逃走,欲投降金人。
耿京大怒,欲殺辛棄疾,因為義端是他介紹來的。辛棄疾說,給我三天時間吧。然后縱馬追上義端。義端知道辛棄疾的手段,很害怕,說,看在朋友一場的份上,請不要殺了他。但辛棄疾可不跟老朋友講客氣,斬下義端的頭顱,帶回給耿京。時為紹興三十一年(1161)。
第二件事發(fā)生淳熙四年(1177),此時辛棄疾已經(jīng)南下歸宋,差知江陵府,兼湖北安撫使。江陵當(dāng)?shù)爻隽艘恍┍I賊,被官府抓住。辛棄疾的做法是,每抓到盜賊,立刻殺掉,也不經(jīng)過司法部門的審訊與判決,也不管被殺的人是不是真為盜賊。可見我們的辛詩人是多么的心狠手辣。后來辛棄疾受到監(jiān)察御史王藺的彈劾,王藺彈劾他的理由之一,便是稱辛棄疾“殺人如草芥”。
問:中國古代有哪些武力值較高的皇帝?
答:會武功的皇帝還是挺多的,當(dāng)然,這里的武功并不是武俠小說里描述的大俠層次的武功,而是一名普通武師或軍人所具有的武功。
秦始皇、劉邦、劉秀、曹丕、劉裕、陳霸先、李世民、朱元璋、朱棣、康熙、乾隆等皇帝,都上過戰(zhàn)場,肯定是會武藝的。這里不細說,只來介紹宋朝的幾位識武功的皇帝。在人們的印象中,宋王朝比較文弱,君主有士大夫氣質(zhì),但有意思的是,宋代卻出了好幾位識武功的皇帝。
1、宋太祖趙匡胤。趙匡胤出身于行伍,領(lǐng)兵多年,征戰(zhàn)南北,沒有一點武藝在身是不可想象的。相傳他發(fā)明了盤龍棍、太祖綿拳,在民間傳說中,曾憑著手中一根盤龍棍,千里護送京娘。
2、宋太宗趙匡義。趙匡義跟著兄長出入沙場,征戰(zhàn)南北,至少是識得騎射之術(shù)的。
3、宋高宗趙構(gòu)。趙構(gòu)也識武功,而是武功還不錯。趙構(gòu)還因為識武功而因禍得福——靖康年間,金帥完顏宗望久攻開封城不下,迫宋廷議和,索要金帛以及太原(今山西太原)、河間(今河北滄州)、中山(今河北保定)三鎮(zhèn),并以一親王為人質(zhì)。時為康王的趙構(gòu)主動請纓,說他愿往敵寨為質(zhì)。
趙構(gòu)進了金營,呆了二十余日,居然被放了回來。原來,完顏宗望懷疑趙構(gòu)是假康王,因為“康王留金營,與金國太子同射,連發(fā)三矢,皆中筶,連珠不斷。金人謂將官良家子,似非親王,豈有親王精于騎射如此?乃遣歸?!?金人以為宋朝親王盡是嬌生慣養(yǎng)之輩,康王箭術(shù)如此了得,定是冒名的親王,所以將趙構(gòu)放回去,換了肅王為人質(zhì)。其實趙構(gòu)真的是習(xí)得一身騎射武藝。
4、宋孝宗趙昚。孝宗是一位有為的皇帝,一直想上戰(zhàn)場殺敵,為此堅持練武。宋人筆記《鶴林玉露》記載說,南宋孝宗皇帝經(jīng)常攜帶一根涂了黑漆的拐杖,有一回出門,忘記了帶這根拐杖,便叫兩個太監(jiān)回去取來。結(jié)果那兩名太監(jiān)怎么也抬不動拐杖,只能“竭力曳以來”。原來,那拐杖是精鐵鑄成,宋孝宗平日用它鍛煉臂力。可知孝宗臂力過人,能夠輕而易舉地提著一根鐵棍走路。此外,孝宗的騎術(shù)、箭法都很不錯。
問:中國古代君王命令就是法律嗎?
答:古代君王命令,一般叫做詔敕、詔令,俗稱“圣旨”。詔敕、詔令不能等同于法律,不過它們確實構(gòu)成了法律的淵源之一。
要理解這一點,我們需要先澄清:詔敕、詔令不等于皇帝的私旨。由于詔敕、詔令是以君主的名義發(fā)出,但是,在明代之前,詔敕作為國家的命令,不是皇帝想怎么寫就怎么寫的,雖然敕令以君主的名義書寫,實則,從起草到成文都有嚴格的程序,在詔敕發(fā)出之前,中書舍人與給事中可以封駁,宰相可以拒絕副署,而宰相若不副署,詔敕則無法生效。所以,所以正式的詔敕,按道理都必須由宰相機構(gòu)頒布;非經(jīng)宰相機構(gòu)發(fā)布的敕令,不具法律效力。說明敕令非并君主之私旨,而是政府之公文。
我說的是宋朝的情況。用宋人的話來說,“君雖以制命為職,然必謀之大臣,參之給舍,使之熟議”;“不經(jīng)鳳閣鸞臺,不得為敕”;“不由鳳閣鸞臺,蓋不謂之詔令”;“凡不由三省施行者,名曰斜封、墨敕,不足效也” 。鳳閣鸞臺指宰相機構(gòu)。
經(jīng)由一系列程序而頒發(fā)的敕令,就成為國家的法令。但這些法令還不能稱之為正式的國家法律,它們要成為正式法律,還需要經(jīng)過立法的程序。在宋朝,立法程序是這樣的:朝廷成立編修敕令所,任命立法官刪定,發(fā)布公告曉示諸色人等暢言,編修成法律草案向法律專業(yè)人士征求意見,實施試點。最后才作為正式的國家法典頒行于天下。
因此,我們認為,敕令是傳統(tǒng)法律的淵源之一。
責(zé)任編輯:姚遠
儒家網(wǎng)
青春儒學(xué)
民間儒行
儒家網(wǎng)
青春儒學(xué)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