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799精品视频天天在看,日韩一区二区三区灯红酒绿,国产xxxxx在线观看,在线911精品亚洲

    <rp id="00a9v"></rp>
      <track id="00a9v"><dl id="00a9v"><delect id="00a9v"></delect></dl></track>
      1. 【陳來】中日韓都信儒學 為何國民性格卻那么不同?

        欄目:文化雜談
        發(fā)布時間:2018-07-12 16:51:36
        標簽:
        陳來

        作者簡介:陳來,男,西元一九五二年生于北京,祖籍浙江溫州。一九七六年中南礦冶學院(現(xiàn)名中南大學)地質系本科畢業(yè)。一九八一年北京大學哲學系研究生畢業(yè),哲學碩士。一九八五年北京大學哲學系博士研究生畢業(yè),哲學博士。一九八六年任北京大學哲學系副教授,一九九〇年任北京大學哲學系教授。現(xiàn)任清華大學國學研究院院長,清華大學哲學系教授,北京大學哲學系博士生導師,全國中國哲學史學會會長,中央文史館館員、國務院參事。著有《朱熹哲學研究》《宋明理學》《古代宗教與倫理》《古代思想文化的世界》《現(xiàn)代儒家哲學研究》《孔夫子與現(xiàn)代世界》《近世東亞儒學研究》《仁學本體論》《中華文明的核心價值》《儒學美德論》《儒家文化與民族復興》等。


        中日韓都信儒學 為何國民性格卻那么不同?

        作者:陳來

        來源:《近世東亞儒學研究》2018年3月

        時間:孔子二五六九年歲次戊戌五月廿八日甲辰

                   耶穌2018年7月11日

         

        儒家思想發(fā)源于中國,這是中國人的常識。但有些韓國人認為儒學發(fā)源于韓國。因為中國古書記載,周武王伐殷以后,殷代末年的大貴族箕子東渡到朝鮮,中國歷史上有記載,箕子一篇重要的文獻《洪范》,現(xiàn)在收在《尚書》里,而《尚書》是儒家經典五經之一。所以韓國人有時說,儒家的發(fā)源地在韓國,不是在山東(山東曲阜是孔子的老家)。箕子雖然提出一些思想,但不是完整的儒家思想,特別是今天所看到的儒家思想的一些主要特征在箕子的書里沒有提出來。另外箕子東去的故事還需要歷史學家真正做一些研究才能說明。所以我們說儒家思想發(fā)源于中國,應該是沒有問題的。

         

          

         

        但是儒家思想又廣泛傳播到東亞漢字文化圈。因為以漢字為基礎、以漢文的典籍體系為主要內容的中華文化很早就傳播到東亞鄰邦,在漫長的歷史文化發(fā)展過程中,由于各民族本地的傳統(tǒng)不同,精神氣質不一樣,地理、歷史、社會存在條件的不一樣,造成文化的差異。比如秦漢時的朝鮮半島和日本列島,其歷史和社會發(fā)展以及文明的程度還趕不上中國。從地理來講,日本是一個島國,韓國是半島國家,跟中國地理條件不一樣。由于這些條件不一樣,在一個漫長的發(fā)展過程中,中國、日本、韓國的儒學形成各自的個性和特色。

         

        一般來講,很多學者認為,在理論形態(tài)上看,韓國儒學可能發(fā)展和關注的是一些比較抽象性的討論,主要是16、17世紀(相當于中國明朝中后期),韓國儒學特別討論一些比較抽象的概念。像“四端”和“七情”,“四端”是人的道德感情——仁義禮智,“七情”是喜怒哀樂愛惡欲。四、七的問題韓國的學者在歷史上有很多討論。所以很多人認為韓國的儒學可能是比較注重內在性的、心理方面的,或者比較抽象的東西。

         

        日本儒學比較發(fā)展外在性的東西。比如日本江戶早期的儒者貝原益軒,就比較注重對外在事物的研究,諸如花草樹木等等自然界外在的東西的研究。另外19世紀中期荻生徂徠比較注重政治學的研究。所以一般認為韓國學者比較注重內在、抽象的東西,日本的學者比較注重外在,或者是自然,或者是政治社會。

         

           

         

        但是這里想討論的問題是在19世紀中葉以前,中日韓社會跟西方還沒有做全方位的接觸以前,三國的儒學特別是他們的精神氣質(ethos)是什么?精神氣質的概念是一個文化人類學的概念,現(xiàn)在叫文化精神,三國儒學里體現(xiàn)的文化精神是什么?不要只講理論特色,還要講文化精神,文化精神跟民族、社會的關系更直接一些。精神氣質換一個角度叫價值類型,就是一個文化里把什么價值看得最重要?比如一個社會把自由看得最重要,這是一種價值特色,可能另外一個價值體系里把平等看得最重要。這兩個價值體系就不一樣。所以我們也關心在中日韓儒學結合本地的歷史文化傳統(tǒng)發(fā)展以后,它的精神氣質各自有什么特點,各自的價值類型有些什么表現(xiàn)。

         

        近年來有關亞洲的比較文化,特別是有關東亞儒學的比較研究,有一些日本學者走在前面。其中有一位是前東京大學的教授溝口雄三,是一個“左派”學者,20世紀50年代他是馬克思主義者,當然90年代以后他有一些改變,但是他的研究還是值得重視的。因為他研究中國近代思想史,又是日本人,所以他對中國人和日本人的思想都比較熟悉,他在比較儒學的研究方面提出一些我覺得還是很有意思的見解,可以參考,給我們一些啟發(fā)。

         

        簡而言之,今天的討論是在儒家所提倡的關于“德”的思想方面,“德”就是現(xiàn)在講“以德治國”的德,“德”當然是道德、德性,“德”也可以是某一個方面的道德、德性。比如仁義禮智,仁是一個道德的德性,我們常說這個人很“仁義”,這句話的“仁義”就是作為個人的一個德性。另外仁義又是一種價值,價值就是它規(guī)定了、體現(xiàn)了我們的理想。比如仁在中國近代表現(xiàn)為“大同”理想,這就不是一個個人的德性。

         

           

         

        所以,如果就儒家所講的“德”的德性和價值來看,把中日韓三國加以比較,其中就有差別。大體上,中國儒學突出“仁”,韓國儒學突出“義”,日本儒學突出“忠”。如果用兩個字講,可以說中國比較重視“仁恕”,孔子對“恕”有明確的解釋,恕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這兒多說幾句。有關宗教和傳統(tǒng)的價值在當今社會的意義,從1989年以后在國際上有一個動向叫作世界倫理運動。就是歐洲和美國的一些神學家和宗教學家有鑒于在歐洲當然也包括中東這些地區(qū)沖突的出現(xiàn),提出了一個概念,“沒有宗教的和平就沒有世界的和平”。它認為所有的沖突都跟宗教有關系,不僅僅跟政治利益,也跟宗教一些背景特別有關系。比如伊斯蘭世界跟以色列的沖突有宗教的關系,像科索沃在巴爾干半島也有宗教的因素,像穆斯林和天主教、東正教的關系。因此他們就提出“沒有宗教的和平就沒有世界的和平”的觀點。要實現(xiàn)世界的和平,除了要去做政治的、外交的斡旋以外,從根本上要把文化宗教的問題加以解決。因此90年代初在美國召開了一個世界宗教會議,世界上各種大小宗教代表聚集一堂,探討在每一個宗教教義里找到一些共識問題。這些共識主要不是信仰方面,不是神(因為有的信安拉,有的信基督),而主要是倫理方面。最后大家找出來若干條,可以歸結為一個最根本的原則,總結為世界宗教的金律,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這句話。

         

        在世界各宗教里面找這句話的出處,就發(fā)現(xiàn)和這句話意思相近的,最早大概是在公元前七八世紀的伊朗的瑣羅亞斯德教(拜火教)里,其次就是孔子,而孔子講得最明白最清楚,“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就變成世界宗教都承認的一個最基本的原則。

         

        我們可以說中國凸顯“恕”,如果用兩個字,我們中國是“仁恕”。韓國凸顯“義節(jié)”。舊戲比如京劇傳統(tǒng)戲目里面,很多都是講節(jié)義,就是要守住一個節(jié)操,當然可以是政治的,也可以是人生的。日本凸顯“忠勇”。這種不同反映了各自價值體系的差異,也可以說反映了三個國家文化原理的不同,就是文化里可能有很多原理,但是有一個支配性原理。

         

        ……(有省略)

         

        簡單做一個結論。如果把仁義禮智信這五德作為儒學代表性的價值,在中、日、韓各國儒學中都受到普遍的提倡。但因為歷史—社會—傳統(tǒng)的制約,不僅使得歷史上形成的三國的儒者的精神風貌不一樣,而且每個社會里面儒學的價值系統(tǒng)和其支配性的原理有所不同,從而使這三個國家儒學的精神氣質呈現(xiàn)出不同。

         

          

         

        中國的儒學雖然也提倡“義”,也重視“忠”,但更推崇的是“仁恕”之道。日本儒學雖然也講“仁”與“義”,但比起中國、韓國,更突出“忠”的價值。韓國儒學雖然在理論上兼重仁義禮智信五常,但比較起來從士禍的歷史、從外患的歷史,形成了一個更加注重“義”的精神。這些不同也反映在三國各自近代化的進程之中。

         

        比如中國的儒學以“仁恕”為原理,變成一種普遍主義的價值原理,一種對仁愛的平等價值的追求,因此在近代對西方近代的文明半信半疑。因為它有兩千多年的價值的傳統(tǒng),對西方的船堅炮利,總是很難接受。所以中國人對溝口雄三所講的那一套生存競爭、弱肉強食的原理,總是半信半疑,不會堅信不移地去奉行那套理論。中國人在這樣一個有悠久文明歷史、以仁愛價值觀秉持的文化,在中西文明的沖突面前,很難坦然承認在“文明”上是落后的。這一切應該說決定了中國人不會像日本人那樣不顧一切地去擁抱西方文化。近代中國人總是對西方的文明、理念有很多的懷疑,但是又打不過西方,它力量強,又得跟它學,在這樣一個過程中造成了現(xiàn)代化進程的遲緩。

         

        日本因為是突出“忠”和“勇”的價值,在接受近代文明方面較少受到價值的阻礙,對帝國主義沒有根本抵觸。所以在價值方面,在接受西方所謂近代文明的時候,日本比較少有價值的障礙。同時,因為日本文化突出的是特殊主義的價值原理,就是對主君的特殊主義的承諾,勝過了對普遍價值即自由、平等、博愛、正義等價值的承諾,這使得日本終于為自己付出了代價。

         

        韓國充滿“義節(jié)”精神的儒學,可以說造就了韓國近代民族的主體性,韓國的民族主義非常強烈,這不僅僅是在最近一百年才形成的,跟它自古代以來強調“義節(jié)”的精神有關系,所以“義節(jié)”精神對近代民族國家的形成和發(fā)展起了一種促進的作用。

         

        如果綜合起來,可以說“仁”包含的是一種和諧原則,“義”所凸顯的是正義原則,“忠”體現(xiàn)的是秩序原則,這些原則應該是現(xiàn)代東亞社會任何一個國家都必需的,因此從這個角度來講,在當今東亞國家和地區(qū),中日韓三國如果就歷史文化傳統(tǒng)來講,都應該在進一步反思傳統(tǒng)的優(yōu)點和缺點的同時,能夠吸取其他民族和地區(qū)一些發(fā)展的優(yōu)點,取長補短,使每一個國家在精神成長和發(fā)展方面能夠走向更完善,這樣也有利于中日韓三個國家互相了解和建立一個和諧的未來。

         

        【作者簡介】

         

          

         

        陳來,清華大學國學研究院院長、哲學系教授,兼任中國哲學史學會會長、中央文史館館員、教育部社會科學委員會委員、中華朱子學會會長、國際儒學聯(lián)合會副理事長、中國孔子基金會副會長等。

         

        責任編輯:姚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