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799精品视频天天在看,日韩一区二区三区灯红酒绿,国产xxxxx在线观看,在线911精品亚洲

    <rp id="00a9v"></rp>
      <track id="00a9v"><dl id="00a9v"><delect id="00a9v"></delect></dl></track>
      1. 【陳來】楊天石先生關于宋明理學的三種著作

        欄目:書評讀感
        發(fā)布時間:2025-04-13 17:20:40
        標簽:
        陳來

        作者簡介:陳來,男,西元一九五二年生于北京,祖籍浙江溫州。一九七六年中南礦冶學院(現(xiàn)名中南大學)地質系本科畢業(yè)。一九八一年北京大學哲學系研究生畢業(yè),哲學碩士。一九八五年北京大學哲學系博士研究生畢業(yè),哲學博士。一九八六年任北京大學哲學系副教授,一九九〇年任北京大學哲學系教授?,F(xiàn)任清華大學國學研究院院長,清華大學哲學系教授,北京大學哲學系博士生導師,全國中國哲學史學會會長,中央文史館館員、國務院參事。著有《朱熹哲學研究》《宋明理學》《古代宗教與倫理》《古代思想文化的世界》《現(xiàn)代儒家哲學研究》《孔夫子與現(xiàn)代世界》《近世東亞儒學研究》《仁學本體論》《中華文明的核心價值》《儒學美德論》《儒家文化與民族復興》等。

        楊天石先生關于宋明理學的三種著作

        作者:陳來

        來源:《楊天石先生九十壽誕紀念文集》

         

        楊天石先生關于宋明理學的三種著作

         

        楊天石先生有幾種關于宋明理學的舊著,這幾部書寫于上世紀七十年代初至八十年代初,距今已有四、五十年了。七十年代末他即轉向中華民國史的研究,成就卓著,至今筆耕不止。楊先生那幾種宋明理學的舊著,我當年都讀過,現(xiàn)在回過頭去看五十年前那個時代的論著之得與失,需要重新加以認識。

         

        1979年《中國哲學》這一著名的輯刊開始編印出版,不久楊先生便被增聘為編委。與龐樸、孔繁、李澤厚、樓宇烈等先生并列為編委,可見他在當時是被視為中國哲學領域的中年精英、有成就的專家。當時楊先生初屆中年,他已經(jīng)出版了兩種明代哲學的書,即《王陽明》與《泰州學派》。雖然這兩部書的篇幅不大,但與當時同齡學者相比,在1980年時便已經(jīng)出版了兩部書的學者,在那時是極為少見的,多數(shù)人那時還未出版過一本書。所以當時侯外廬先生對李澤厚、楊天石兩位加入編委會表示“很高興,很歡迎”,這的確顯示出楊先生當時在中國思想史學界中,是已經(jīng)成名且受到老先生關注的中年學者了。

         

        楊天石先生北大中文系畢業(yè),畢業(yè)后長期從事中學語文教學,但他研究中國哲學思想起步很早。早在1960年代前期他就在《光明日報》上發(fā)表《韓貞的保守思想》,引起侯外廬、任繼愈和學界的注意。他對泰州學派韓貞的關注首先得益于楊先生的父親從鄉(xiāng)鄰韓貞后人借得的韓貞的《韓樂吾詩集》。在研究韓貞之后他進而研究韓貞的老師王艮,而王艮是王陽明晚年的重要弟子,也是泰州學派的創(chuàng)始人。楊先生研究王艮的文章《關于王艮思想的評價》在1963年發(fā)表于當時的權威刊物《新建設》。此文一反流行的以泰州學派為異端的論斷,也因此青年楊天石就被視為明代陽明學的研究學者而受到關注。反對把泰州學派看做異端的觀點在1990年代以來已經(jīng)成為學界的共識,但最開始是由楊先生首先提出來的??梢姉钕壬鷱囊婚_始就就顯露出獨立思考的學術性格。

         

        “文革”中,1970年九屆二中全會后毛主席提倡反對先驗論,于是中華書局找到楊先生約寫一本關于王陽明的書。他以很快的速度寫了5萬余字的《王陽明》,于1972年12月出版,當時頗受到社會關注和讀者歡迎。因為那時學者研究與學術出版一片荒蕪,如北京大學與學部各研究所的學者全部下放五七干校,根本無法進行學術研究和寫作。從這一點來說,楊先生當時在北京中學教書,不用下放五七干校,也算是幸運了。不管怎么說,這本小書在當時是頗受注意的,楊先生也就開始廣為人知了。

         

        王陽明的書出版之后,楊先生即以以前的研究為基礎,在1973年寫成了《泰州學派》一書,8萬余字,而其出版則在“文革”結束后的1980年10月。打倒四人幫之后,適應時代環(huán)境的變化,此書作了部分修改,但主要觀點未變?!短┲輰W派》出版后中華書局又約楊先生寫一本朱熹的書,這時楊先生已經(jīng)調(diào)入近代史所,但仍堅持完成此書的寫作。1982年3月《朱熹及其哲學》出版,全書15萬字。從寫法上說,此書與楊先生的前兩部書相近,但比前兩書更具有學術性了。這樣,楊先生既寫過心學大師王陽明,又寫了理學大師朱熹,他自己也說“關于宋明道學的兩大流派,我都寫到”。在從發(fā)表韓貞的論文到此時《朱熹及其哲學》出版,在近20年的時間里,楊先生在“業(yè)余”的狀態(tài)下“專業(yè)地”完成了上述理學三本書(他在這期間還寫了不少晚清民國史的書稿),那真是不容易,由此可見楊先生的才氣過人。應該指出,這三本書的寫作,雖然都有中華書局編輯約稿的外在因素,但更重要的是,表現(xiàn)出楊先生對哲學思想史領域的一種發(fā)自內(nèi)心的眷注。

         

        就這三本書而言,關于明代心學的兩本,受到寫作時代歷史的限制,缺陷是明顯的?!锻蹶柮鳌芬噪A級斗爭、農(nóng)民革命為主導基調(diào),以牧師和劊子手雙重職能來分析王陽明其人其學,在今天已經(jīng)過時。但盡管如此,在對王陽明心外無物、心外無理、知與行等問題的分析上,此書應該說也達到了當時主流意識形態(tài)的代表性水平。而《泰州學派》一書表達了他的不少獨到的見解。如此前侯外廬主編的《中國思想通史》中對泰州學派只講王艮的萬物一體和何心隱的叛逆,而楊書在敘述王艮、何心隱之外,又敘述了王襞、韓貞、顏鈞、耿定向,較《中國思想通史》全面很多。對泰州學派的“百姓日用即是道”和在生活中以行為指點良知,此書指出王陽明已經(jīng)開始用日常事例說明百姓日用即是道,開啟了王艮的指點良知和王襞講自然之謂道的先河。在敘述泰州學派思想上,與《中國思想通史》不同,楊天石注重“制欲非體仁”論,強調(diào)“不著意”的分析,強調(diào)“心之本體”,強調(diào)“性體活潑”論,這就進入到泰州學派思想的內(nèi)在分析。楊書能關注到這些問題加以哲學分析,雖然分析還可更加深入,但已超過了《中國思想通史》對泰州學派的理解把握,也超過《王陽明》對陽明思想的把握,是很難得的。

         

        關于楊先生《朱熹及其哲學》一書,此書的寫作在改革開放的初期,此時楊先生已在中國社科院近代史所工作,故此書的學術性較前二書大為增強。楊先生此書哲學分析的特點是以規(guī)律釋理,這與30年代張岱年先生的解釋分析相近,這就使得此書在基本點上站住了腳。此書出版時我已研究生畢業(yè),在北大哲學系教書,這也使我想起與楊先生此書差不多同時出版的另一本朱熹研究的專著,即張立文先生1981年9月出版的《朱熹思想研究》。張書52萬字,自然比楊書內(nèi)容廣闊,但就80年代初的學界評價來看,張書受到的批評不少,而楊書并未受到類似的批評。從這一點來說,可以看出楊先生此書在當時是受到學術界肯定的??傊瑢钕壬睦韺W三書,我們須要從學術史發(fā)展演變的角度來評價它們在當時的地位和作用。

         

        那么,通觀以上所說楊天石先生理學三書,如何掌握其特點呢?楊天石先生晚年在《楊天石文集》貳的自序中說:“我原來學文學,善于用淺顯明白的語言表達和分析艱難深奧的哲學命題,例如我在敘述‘理學’和‘心學’這兩大道學流派的不同時,從思維途徑和論證方式入手,指出朱熹是從火之必向上與水之必向下,四條腿的椅子抽去一條腿必定坐不穩(wěn)等自然現(xiàn)象出發(fā),以此論證為子盡孝、為臣盡忠等道德倫理概念的必然性。而王陽明則是以目自明、耳自聰?shù)热说纳肀灸艿奶熨x性,論證子孝臣忠等道德倫理觀念同樣具有天賦性。這樣的敘述分析就將理學和心學兩大流派的區(qū)別及其致誤原因講得清楚明白。似乎前人還沒有這樣講過?!边@個介紹很平實,講明了他的研究特點。而且,用“必然性”和“天賦性”來區(qū)別理學、心學論“理”思維的不同,在此書之前確實并沒有人做過這樣的分析,可見這一看法決非人云亦云,而是他自己認真研究思考體會得來的。

         

        對于這幾部書的缺限,楊天石先生晚年也承認,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著眼于批判,故“對于宋明理學中思想的積極因素缺少敘述分析,可以說是大缺限”。特別是后來,在他晚年幾次再寫朱熹時,已經(jīng)比較注意發(fā)掘其思想中合理的內(nèi)核。2019年他在為《朱熹:孔子之后第一儒》寫的序中,特別注意發(fā)掘傳統(tǒng)文化中的積極成分和今后仍可為世所用的部分,顯示出他的學術思想在其晚年的重要改變。針對宋明理學的理欲觀,他指出,物質欲望和精神欲望具有合理性和正當性,是推動社會進步發(fā)展的力量。但人的欲望又是危險的,不可任其發(fā)展膨脹,必須加以約束限制。他說:“理和欲的矛盾是人類和人類社會的永恒矛盾,認識和發(fā)現(xiàn)這一矛盾是宋儒的貢獻、中國思想家的貢獻。因此要提倡以理制欲,或以理控欲,這是人類社會的永恒道德要求,謂之普世價值,誰曰不宜?”這些話充分肯定了儒家哲學、宋明理學以理制欲的思想,尤其是將之視為“普世價值”,顯示出楊先生晚年在在學術思想上的深刻變化,也說明他對宋明理學思想的認識上升到了一個新的更高的境界。

         

        楊天石先生已屆米壽,最近他要我對他關于宋明理學的舊著作一點評論,我就不避淺陋,寫了以上的感想,向楊先生請教。

         

        2024年11月8日

         

        責任編輯:近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