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799精品视频天天在看,日韩一区二区三区灯红酒绿,国产xxxxx在线观看,在线911精品亚洲

    <rp id="00a9v"></rp>
      <track id="00a9v"><dl id="00a9v"><delect id="00a9v"></delect></dl></track>
      1. 【吳鉤】看看朱熹在南宋怎么辦“大學”

        欄目:鉤沉考據(jù)
        發(fā)布時間:2018-10-15 18:04:15
        標簽:
        吳鉤

        作者簡介:吳鉤,男,西歷一九七五年生,廣東汕尾人。著有《宋:現(xiàn)代的拂曉時辰》《知宋:寫給女兒的大宋歷史》《宋仁宗:共治時代》《風雅宋:看得見的大宋文明》《宋神宗與王安石:變法時代》等。

         

        看看朱熹在南宋怎么辦“大學”

        作者: 吳鉤

        來源:作者授權 儒家網 發(fā)布

        原載于“我們都愛宋朝”微信公眾號

        時間:孔子二五六九年歲次戊戌九月初七日 庚辰

                      耶穌2018年10月15日

         

        中國哪一所大學的歷史最長?看校方的簡介,可能非湖南大學莫屬。

         

        湖大號稱“千年學府”,?;罩袠嗣鳌?76—1926—”的時間線。976年為北宋開寶九年,這一年岳麓書院創(chuàng)建,這是將湖南大學的建校史追溯到岳麓書院的意思。1926年,則是“省立湖南大學”在湖南工專、法專、商專三?;A上合并成立的時間。

         

        將大學的歷史追溯到書院,也無不可——如果你秉承的辦學宗旨就來自書院精神的話。那么今天,我們就來講講書院的歷史,書院的精神。

         

        書院起源于唐代,而興于兩宋。唐代書院乃是官學系統(tǒng)的一部分,或者跟佛教寺院關系密切。北宋建立后,天下初定,百廢待興,而漢唐時代的門閥士族又在長年戰(zhàn)亂中瓦解消亡,于是新成長起來的平民士紳群體負擔起了重振學術、重建文脈的責任。民間書院也就在北宋出現(xiàn)了一個迅速發(fā)展的局面,有學者估計,北宋有書院一百所上下,超過唐至五代的書院數(shù)量之總和。其中應天書院、岳麓書院、嵩陽書院、白鹿洞書院、石鼓書院、茅山書院、龍門書院、徂徠書院被譽為北宋“八大書院”。

         

        在民間書院之外,北宋政府還建立了一個覆蓋了中央太學、國子監(jiān)及地方州學的官學體系,這個官學體系是圍繞著科舉的指揮棒轉的,“掌其教者,不過取其善為科舉之文,而嘗得售于場屋者耳”,“其所授受,又皆世俗之書、進取之業(yè),使人見利而不見義”。結果便是培養(yǎng)出一堆趨炎附勢之徒,北宋被滅時,居然有一百多名太學生搶著向金人投狀歸降,獻山河形勢圖,連金人都覺得這幫知識分子“茍賤”,不要他們。

         

        面對官學之潰壞,南宋的儒家士君子無疑需要重建學術、收拾人心。大理學家朱熹設想過改造官學,卻發(fā)現(xiàn)官學其害“不可勝言”,“莫之救也”,所以他“常欲別求燕閑清曠之地,以共講其所聞”,換言之,就是干脆拋掉官學體系,另立爐灶,創(chuàng)辦更有獨立品格、更有學術品質的書院?!?/p>

         

        禮失求諸野”,在我看來,這正是宋儒光芒奪目的地方。我翻閱宋代社會史時,能夠明顯地感受到宋儒在社會構建上的自覺:因為看到鄉(xiāng)官職役化、鄉(xiāng)治敗壞,北宋的呂大鈞創(chuàng)設鄉(xiāng)約,以期建立“德業(yè)相勸、過失相規(guī)、禮俗相交、患難相恤”的禮俗秩序;因為看到官方救濟體系(常平倉)不盡可靠,南宋的朱熹置社倉,成立民間社會的自我救濟機制。

         

        得益于理學家的推動與實踐,南宋民間書院也獲得空前的繁榮,根據(jù)研究中國書院史的鄧洪波先生統(tǒng)計,在兩宋七百多所書院中(絕大多數(shù)書院誕生于南宋),民辦書院占了八成以上,因而鄧先生斷言“宋代是民辦書院主宰天下的時代”。朱熹無疑是推動書院發(fā)展的最得力者,在他一生中,創(chuàng)建書院四所,修復書院三所,并在四十七所書院讀書、講學。南宋乾道三年(1167年),朱熹應大學者張栻之邀,赴岳麓書院與張栻會講,逗留兩月,聽者云集,“一時輿馬之眾,飲水池立涸”,各地學子乘馬趕來岳麓書院聽課,馬匹之多,將飲水池的水都喝光了。

         

        在南宋理學家的理念中,書院首先是一個獨立于官學的學術共同體,朱熹說,“前人建書院,本以待四方士友,相與講學,非止為科舉計”,因而,書院歡迎的是“四方之士有志于學,而不屑于課試之業(yè)者”。同時,書院也是踐履儒家經世理想的講學機構,并非“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圣賢書”,而是要通過講學“傳斯道而濟斯民”。在理學先賢的經營下,南宋書院形成了以學術研究及講學為核心功能、以學田為獨立財政保障、并且具有學規(guī)、章程的學院之制。

         

        如果說,南宋的書院制度顯示了以士紳為領袖的民間社會在維持學術自治與自主辦學上的智慧與技藝,那么書院在元代的際遇,則讓我們不得不相信:這種自治的精神與能力必為專制皇權所忌憚。元代的書院出現(xiàn)嚴重的官學化,書院創(chuàng)建必須呈報官府,經層層審核,獲批準后方準修建;書院山長由官府任命;官府還委派“直學”掌管書院財政。審批制、人事權、財權都掌握在有司手里。

         

        書院淪為權力的附庸,這是一切學術與教育開始敗壞的淵藪,所以我們不用奇怪,元代為什么會“書院之設日加多,其弊日加甚”,為什么書院的建設者“徒知假寵于有司,不知為教之大”。毫無疑問,重振學術與講學之正途,當然是回歸自主辦學之道,書院“既不隸于有司,而教育之功乃得專焉”。

         

        責任編輯:劉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