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吳鉤作者簡介:吳鉤,男,西歷一九七五年生,廣東汕尾人。著有《宋:現(xiàn)代的拂曉時辰》《知宋:寫給女兒的大宋歷史》《宋仁宗:共治時代》《風雅宋:看得見的大宋文明》《宋神宗與王安石:變法時代》等。 |
“武大郎與潘金蓮”的所謂真相是怎么來的?
作者:吳鉤
來源:作者授權(quán) 儒家網(wǎng) 發(fā)布
原載于 “我們都愛宋朝”微信公眾號
時間:孔子二五七零年歲次己亥七月十八日丁亥
耶穌2019年8月18日
我曾以《水滸傳》里的潘金蓮與西門慶故事為引子,寫了幾篇介紹宋代司法制度的小文章。結(jié)果不少網(wǎng)友在文章下面留言:“小編,真實歷史不是這樣的哦,歷史上武大郎和潘金蓮很恩愛,并且武大郎不是做燒餅的?!薄靶【?,請多看歷史、少讀小說。”“稍微看過歷史的就不應該這么寫武大郎和潘金蓮,武大是縣令,潘是大家閨秀好不?傻逼小編?!笨吹梦液苁且苫螅阂蝗簳紱]讀過幾本、就扒拉過幾篇網(wǎng)絡地攤文的城鄉(xiāng)接合部小年輕,你們指導我怎么讀歷史的自信究竟是從哪里來的呢?
大談所謂“武大郎和潘金蓮真相”的網(wǎng)絡地攤文章非常多,網(wǎng)上隨便一搜就是一大堆。這些網(wǎng)文都言之鑿鑿地說,武大郎姓武名植,河北清河人,明代進士,曾任山東陽谷縣令,為官清正廉明。潘金蓮是貝州潘知州的千金小姐,知書達理,和武大郎夫妻恩愛,白頭偕老。
那么潘金蓮與西門慶通奸的故事又是從哪里來的呢?網(wǎng)絡地攤文煞有介事地“考證”說,原來武植有個好友,叫做黃堂。武植當上陽谷縣令后,黃堂前往投奔武植,希望謀個一官半職。但武植只是好酒好菜招待,始終沒有提攜他。黃堂很是不滿,于是不辭而別,回鄉(xiāng)路上,四處散布武植妻子潘金蓮與西門慶通奸的謠言。結(jié)果謠言傳遍相鄰州縣的街頭巷尾,施耐庵也聽說了,信以為真,便寫入他的《水滸傳》中。
稍為“嚴謹”一點的網(wǎng)文,則會先標明“據(jù)《清河縣志》的記載”,然后才寫道,“武大郎原名武植,幼時喚作大郎,少時聰慧,家貧,中年中進士,做了山東陽谷縣的知縣,相貌不俗,身材高大,為官清廉,為民除惡,鄉(xiāng)民送萬民傘。武、潘共育四子,后世子孫徙至武家那村,半數(shù)姓武”。
這些網(wǎng)文侃侃而談的所謂“武大郎和潘金蓮真相”,源頭來自河北清河縣武家那村的民間傳說。
武家那村,原叫孔宋莊,后來才改名武家那村。這個村莊的武姓族人一直堅信他們是武大郎(武植)的后裔,他們的先祖武植于明朝永樂年間從山西洪洞縣老槐樹下遷來河北清河縣。在距武家那村約兩公里的地方,還有一個黃金莊,莊中有潘姓人,他們則認為自己是潘金蓮娘家人的后代。由于潘家與武家都相信“兩姓是老親”,因此“多年以來,武、潘兩家不結(jié)兒女親。過去,黃金莊有集市,武家人到黃金莊趕集,潘家人不收武家人的稅錢”。
武家那村里有一個武植墓,現(xiàn)在列為河北省清河縣的文化景點,據(jù)稱以前是古墓,但網(wǎng)文關(guān)于“武植古墓”的記述非?;靵y,發(fā)掘時間有的說是1946年,有的說是1992年,有的說是1994的。莫衷一是。
現(xiàn)在游客看到的武植墓,是上世紀90年代新修的,墓前石碑有碑文曰:“武公,諱植字田嶺,童時謂大郎,暮年尊曰四老。公之夫人潘氏,名門淑媛。公先祖居晉陽郡,系殷武丁裔胄,后徙清河縣孔宋莊定居。公幼年歿父,與母相依,衣食難濟。少時聰敏,崇文尚武,尤喜詩書。中年舉進士,官拜七品,興利除弊,清廉公明,鄉(xiāng)民聚萬民傘敬之。然悠悠歲月,歷歷滄桑,名節(jié)無端詆毀,古墓橫遭數(shù)劫,令良士賢婦飲恨九泉,痛惜斯哉。今修葺墓室,清源正名,告慰武公,以示后人。是為銘記焉?!?o:p>
許多編網(wǎng)文的寫手都以為這則碑文是從“武植古墓”出土的,拿來作為“武大郎和潘金蓮真相”的佐證。其實,碑文是今人重修武植墓時所撰寫。武植墓并沒有出土碑志、譜牌,也沒有任何出土文物與文獻史料可以證實當?shù)仃P(guān)于武植的傳說。
武家那村的武植塑像
那么《清河縣志》關(guān)于武大郎與潘金蓮的記載又是怎么回事?據(jù)新編《清河縣志》主編沈世遠先生的說法,“《清河縣志》自明朝嘉靖二十九年首次修志以來,先后七次重修,但都沒有關(guān)于武潘的任何記載。鑒于民間言傳的原因,新編《清河縣志》第二十二編‘文化’條目里,以民間文學的形式收錄了《武大郎與潘金蓮》?!闭堊⒁?,歷代《清河縣志》都沒有記載武植的姓名與事跡,只是今人新編縣志,才以“民間文學的形式”收錄了武植的故事。在方志中收入民間傳說,絕不是可取的修史態(tài)度,很容易誤導人,不明就里的作者往往會將民間傳說當成嚴肅的文獻記載來使用。
沈世遠先生又自述,為了求證武植任陽谷知縣一說,他“曾經(jīng)先后兩次前往陽谷縣,求證此事的真假。翻看《陽谷縣志》,縣志內(nèi)記載的從宋朝到明朝的官吏,均無武姓者,就是吳姓的官吏也沒有一個”。
到目前為此,關(guān)于武植是明代陽谷知縣、潘金蓮為貝州潘知州千金小姐的所謂“歷史真相”,還沒有任何文獻史料與出土文物可以提供佐證,只是清河縣潘氏家譜與武氏家譜有記錄、黃金莊與武家那村一帶流傳的民間傳說。完全不值得歷史研究者采信。
至于那個講述黃堂造謠陷害武植與潘金蓮的故事,其本身更像捏造出來的謠言,破綻百出:其一,按那個故事所說,黃堂從山東陽谷縣回河北清河縣,一路散布潘金蓮的謠言,傳入相鄰州縣,被施耐庵聽到了。但施耐庵一直生活在江浙好不好?在通信技術(shù)極不發(fā)達的明代,一個小小縣令的家庭八卦居然能夠從河北傳到江浙?誰相信?
其二,好吧,就算黃堂傳謠的本事太厲害了,雇了大量水軍在網(wǎng)上刷帖,真的將謠言傳到江浙一帶,但施耐庵也絕無可能聽到了,因為所謂的“武大郎真相”稱武植是永樂年間的官員,據(jù)此可推知,黃堂傳謠的時間也必定是在永樂年間,但施耐庵早在洪武初年便去世了。
其三,《水滸傳》其實并不是施耐庵憑空創(chuàng)作出來的,自南宋以來,民間便有水滸故事流傳,元雜劇中便有不少“水滸戲”,其中有一出《雙獻頭武松大報仇》,講的就是“武松殺嫂”的故事。《水滸傳》的相關(guān)情節(jié)顯然從元代“水滸戲”發(fā)展而來,跟明代的什么武植、什么黃堂(假如確有這么兩個人)毫無關(guān)系。
可笑的是,據(jù)說2009年,曾有施耐庵的后人專程跑到清河縣武大郞祠堂,代表先人向武氏后人道歉。真是滑天下之大稽,就不怕你們家先祖施耐庵在九泉之下喊冤么?
依我看,武大郞也好,潘金蓮也好,都是“民間傳說+文人杜撰”而產(chǎn)生出來的文學形象,歷史上未必真有這么一號人物。武姓人與潘姓人又何必亂攀親?
當然,也許清河縣武家那村的武姓家族確實有一位先祖叫做武植,真的是明代的進士,擔任過陽谷知縣,但他跟《水滸傳》里的武大郎未必有什么關(guān)系,可能僅僅是同名同姓而已。
責任編輯:近復
儒家網(wǎng)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
儒家網(wǎng)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