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吳鉤作者簡介:吳鉤,男,西歷一九七五年生,廣東汕尾人。著有《宋:現(xiàn)代的拂曉時辰》《知宋:寫給女兒的大宋歷史》《宋仁宗:共治時代》《風雅宋:看得見的大宋文明》《宋神宗與王安石:變法時代》等。 |
老婆撕老公的故事,及背后的法律問題
作者:吳鉤
來源:作者授權(quán) 儒家網(wǎng) 發(fā)布
??????????原載于 “我們都愛宋朝”微信公眾號
時間:孔子二五七零年歲次己亥九月廿六日甲午
??????????耶穌2019年10月24日
許多人都知道,宋代著名女詞人李清照曾經(jīng)離過婚,她與第一任丈夫趙明誠情投意合、志同道合,可惜造化弄人,靖康事變后,趙李二人輾轉(zhuǎn)南下,過著顛沛流離的生活,建炎三年(1129),趙明誠病逝于建康,李清照孤苦無依,只好于紹興二年(1132)再嫁張汝舟。誰知張汝舟娶李清照,只是覬覦她隨身攜帶的珍貴收藏品,當婚后發(fā)現(xiàn)妻子并無多少財產(chǎn)時,竟然對李清照大打出手。
看透了第二任丈夫真面目的李清照,決定擺脫這段失敗的婚姻,離開張汝舟,保全第一任丈夫趙明誠留給她的遺產(chǎn)。
為了跟張汝舟離婚,李清照用了一個很絕的絕招:向官府揭發(fā)張當舟掩蓋多年的犯罪事實:張汝舟偽造履歷、騙取功名。這到底是怎么回事?原來,宋朝的科舉考試有一項政策:屢考不中的舉子,如果應考的次數(shù)達到若干次,可以得到朝廷的照顧,賜予進士出身。張汝舟考不中進士,又想撈到一官半職,只好在履歷上造假,謊報應試次數(shù),騙得進士功名。這個秘密外人不知情,但李清照這個枕邊人是知道的。
結(jié)果,張汝舟被開除公職,押送到柳州服役。李清照也如愿以償跟張汝舟離了婚。
原來,宋朝有一條法律:“在法:已成婚而移鄉(xiāng)編管,其妻愿離者聽。”丈夫犯罪,被判“移鄉(xiāng)編管”之刑(即強制移送他鄉(xiāng)服役),妻子若提出離婚,將得到法律的支持。
說到這里,我馬上就想到一個例子:《水滸傳》里,林沖受高太尉陷害,被刺配滄州服刑,臨行之前,林沖給娘子留了一封休書:“東京八十萬禁軍教頭林沖,為因身犯重罪,斷配滄州,去后存亡不保。有妻張氏年少,情愿立此休書,任從改嫁,永無爭執(zhí)。委是自行情愿,即非相逼??趾鬅o憑,立此文約為照。年月日”
林沖之所以要寫休書,應該是不希望看到妻子受了自己的拖累,耽誤了青春。這也是林沖講情義的體現(xiàn)。有人從傳統(tǒng)律法的角度對林沖休妻的法律效力提出質(zhì)疑,因為《唐律疏議》與《宋刑統(tǒng)》均規(guī)定,“諸犯流應配者,……妻妾從之”,“妻妾見已成者,并合從夫。依令:犯流斷定,不得棄放妻妾”?!洞竺髀衫芬嘤蓄愃频囊?guī)定,“凡犯流者,妻妾從之?!备鶕?jù)這樣的立法,林沖是不可以休妻的,林沖的妻子有義務跟隨丈夫到滄州服役。
這么分析的朋友可能不太了解宋代的法律特點:《宋刑統(tǒng)》不少條款在宋朝其實是存而不論的,宋政府已經(jīng)通過編敕的方式擴展了妻子主動離婚的權(quán)利。按“已成婚而移鄉(xiāng)編管,其妻愿離者聽”的宋朝新立法,即使林沖不愿意寫休書,林娘子也是可以主動要求離婚的。李清照與張汝舟鬧離婚的策略,很可能也是利用了丈夫編管、“妻愿離者聽”的法律——不愧是一位聰明的女子。
不過,李清照雖然達到了離婚的目的,卻因此“居囹圄者九日”,坐了九日牢房。有一些網(wǎng)文甚至演繹說:李清照的例子說明,宋代女性起訴離婚,將會受到監(jiān)禁——這當然是誤解。
那么,李清照坐牢的原因是什么呢?研究者認為,是因為法律有規(guī)定。制訂于北宋初的《宋刑統(tǒng)》明文規(guī)定,妻告夫罪,“雖得實,徒兩年”。李清照揭發(fā)丈夫,依律當判徒刑兩年。
為什么《宋刑統(tǒng)》中會有這么一條以今人眼光看來很奇葩的條款?立法者的初衷,應該是為了強調(diào)一項禮法原則:親親得相首匿。親人犯了罪,禮法允許你替其隱匿罪行。
如果完全按照《宋刑統(tǒng)》,李清照舉報丈夫張汝舟弄虛作假,作為妻子的李清照將被“徒二年”,而犯下罪行的張汝舟將獲得原諒。我們一定會覺得這樣的判決非?;闹?。
其實宋朝人也覺得荒謬。宋仁宗時,開封府發(fā)生過一個案子:“有民馮懷信,嘗放火,其妻力勸止之。他日,又令盜摘鄰家果,不從,而脅以刃,妻懼,告夫”。開封府法官作出判決:“準律,告夫死罪當流,而懷信乃同日全免”。這樣的判決完全以法律為準繩,但又嚴重違背了情理。所以案子上報御前時,仁宗皇帝對法官的司法教條主義非常不滿:“此豈人情耶?”遂下詔:“懷信杖脊刺配廣南牢城,其妻特釋之”。
我們?nèi)z索南宋《名公書判清明集》收錄的妻子檢控丈夫的訴訟案,便會發(fā)現(xiàn),在宋朝的實際司法過程中,“雖得實,徒二年”的立法基本都未被執(zhí)行過。李清照訴張汝舟一案也可以證明這一點。按《宋刑統(tǒng)》,妻子揭發(fā)丈夫之罪,視為丈夫自首,減免其罪責,但張汝舟最后還是受到開除公職、發(fā)配遠方的處罰。顯然法官并沒有嚴格按《宋刑統(tǒng)》來裁決。
李清照亦未被“徒二年”——你也許會說,那是因為綦崇禮等人施以援手了。但我們可以提出新的解釋:實際上法官從未判處李清照徒二年之刑,因為在類似的訴訟案中,檢控丈夫的妻子都獲得了豁免。
李清照自述的“居囹圄者九日”,并非徒二年的刑期,而是訴訟期間的羈押程序,因為按宋朝的“折杖法”,所有的徒刑都會折成杖刑來執(zhí)行,而不是真的監(jiān)禁多少年。如果法院真的判李清照“徒二年”,只會將她決脊杖十五,然后釋放,而不是關(guān)在監(jiān)獄中服刑。因此,所謂“居囹圄者九日”必是訴訟羈押期無疑。當然,李清照也沒有被決脊杖十五。
最后,如果讓我來評價李清照訴張汝舟一案,我會說:張汝舟確實是一個渣男,離婚是正當?shù)?;但妻子告官揭發(fā)丈夫陰私,絕不值得稱道與鼓勵——這也是古人為什么要將“親親相隱”入法的初衷。
責任編輯:近復
儒家網(wǎng)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
儒家網(wǎng)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