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許石林作者簡介:許石林,男,陜西蒲城人,中山大學畢業(yè),現(xiàn)居深圳。國家一級作家、中國作家協(xié)會會員,深圳市文藝評論家協(xié)會副主席、深圳市雜文學會會長、深圳市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保護專家、中國傳媒大學客座教授,曾獲首屆中國魯迅雜文獎、廣東省魯迅文藝獎、廣東省有為文學獎。主要作品:《損品新三國》《尚食志》《文字是藥做的》《飲食的隱情》《桃花扇底看前朝》《幸福的福,幸福的幸》《清風明月舊襟懷》《故鄉(xiāng)是帶刺的花》《每個人的故鄉(xiāng)都是宇宙中心》等。主編叢書《近代學術(shù)名家散佚學術(shù)著作叢刊·民族風俗卷》《晚清民國戲曲文獻整理與研究·藝術(shù)家文獻》《深圳雜文叢書·第一輯》。 |
人生在世,要知道世上的好,會好到什么地步
作者:許石林
來源:作者授權(quán) 儒家網(wǎng) 發(fā)布
原載于 《飲食的隱情》,中國青年出版社,2014年1月,許石林 著
時間:孔子二五七零年歲次庚子正月十二日戊寅
耶穌2020年2月5日
在臺北故宮博物院的青銅展廳,看見一只西漢早期的青銅甑,不大,底部是很整齊的四組斜紋圖案——關(guān)中人叫這種圖案為席篾花??匆娺@只直徑約1尺的西漢青銅素甑,讓我想起關(guān)中的小吃:甑糕。亦可見這種炊具至少西漢就有了。
甑糕這個甑字,讀音如“增糕”。但是,陜西人卻讀為“勁糕”。你在西安和關(guān)中的縣城、小鎮(zhèn),能看見這個小吃的許多寫法,有的寫“晶糕”、有的寫米字邊一個晉字,也有的寫米自邊一個進字……因為這個小吃似乎有音無字,就由著民間隨便創(chuàng)造,好在無論你怎么寫,人都會知道賣的是啥。
正確的寫法還是甑糕——甑是一種炊具,生鐵鑄成,比鐵鍋的口要收一點,像個水缸一樣,底部是通透的斜紋狀即席篾花。據(jù)說蒸糕的時候,底部先鋪一層厚厚的、水發(fā)的紅棗,上面鋪一層泡好的江米,再一層紅棗、再一層江米,大約四五層,上面蓋白布、壓厚木板鍋蓋。然后將甑架在配套的大鍋上隔水猛蒸,蒸五六個小時,棗爛米糯,就可以鏟著吃了。
以上做法是我的猜測,我沒有做過甑糕,家里也沒有甑這種炊具。看見街上有賣甑糕的,將一個大甑放在架子車上,厚厚地包裹著棉被,為的是保溫。寒冬,吃甑糕的人到車子跟前,說:鏟一碗甑糕!賣甑糕的揭開棉被,再掀開甑上面的蓋子,里面棗一層、米一層,棗爛米糯,熱氣和香味兒擴散開來,飄到很遠的地方。賣甑糕的躊躇滿志地一手執(zhí)鏟,一手舉著碗,給你鏟得冒出碗沿兒。
甑糕不貴,有的人特別愛吃。這東西不好消化,吃一大碗,干大半天活兒,也不覺得饑餓。
現(xiàn)在的甑糕多用蜜棗,甜是甜多了,但甜得有點過了,即單純的甜,呴甜呴甜地,沒有棗的香味兒。
其實做甑糕最正宗的是用一種“鈴鈴棗”,棗不大,干透以后,抓一把,兩只手倒一下,會聽到棗的響聲——棗核在里面滾動的響聲,故名鈴鈴棗。這種棗恐怕已經(jīng)滅絕了。我只聽人說過,沒有吃過。
過去賣甑糕的會用秋天的蘆葦葉子包甑糕,包好的甑糕是可以當點心給親戚拜年的。寬大的蘆葦葉子,經(jīng)過霜打,已經(jīng)變白,剪成半截,碼整齊,用的時候取兩片,搭成十字,將甑糕鏟在當中,包成四方型,再用泡好的馬蓮葉兒捆扎,一兩包顯得俊俏,三五寶包看上去大氣,送親戚,很體面。
現(xiàn)在用的塑料包裝袋,方便是方便了,很不好看、也不莊重,軟塌塌地很不成樣子。人圖方便、圖省事兒,變得很不講究。我聽說過去的有錢人家,也不是有錢就吃得一定比沒錢的好。區(qū)別在于有錢人家吃得講究,從收拾擺桌到上菜,以及餐具、用餐的過程、禮儀等比沒錢人家講究。在講究中,培養(yǎng)尊貴感,飯菜卻不一定是珍饈美味,甚至故意不吃好的——77代衍圣公孔德成小時候有一次吃飯說了一句:怎么又吃白菜???他母親就故意讓他吃了半年的白菜,無一餐間斷。尊貴,不是說有條件買得起好東西、消耗好東西,而是看一個人對事物的態(tài)度。石濤評論八大山人,用了四個字:金枝玉葉。楊福音先生解釋說:這就是說人活在世上,要知道世界上的好,會好到什么地步。
一個人很講究,很知道什么是好歹,誰還敢輕易地剝奪他的權(quán)益?
2010年4月12日于臺北中源飯店
責任編輯:近復(fù)
【上一篇】【下一篇】牟鐘鑒 著《君子人格六講》出版
儒家網(wǎng)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
儒家網(wǎng)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