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吳鉤作者簡介:吳鉤,男,西歷一九七五年生,廣東汕尾人。著有《宋:現(xiàn)代的拂曉時辰》《知宋:寫給女兒的大宋歷史》《宋仁宗:共治時代》《風(fēng)雅宋:看得見的大宋文明》《宋神宗與王安石:變法時代》等。 |
《清平樂》里的這個手勢,是什么禮儀?
作者:吳鉤
來源:作者授權(quán) 儒家網(wǎng) 發(fā)布
原載于 “我們都愛宋朝”微信公眾號
時間:孔子二五七零年歲次庚子四月初五日庚子
耶穌2020年4月27日
(《清平樂》劇照)
吳按:在電視劇《清平樂》中,我們常??梢钥吹絼≈腥穗p手互握、舉至胸前或放于腰間,這是什么禮儀呢?是流行于唐宋時期的叉手禮。我找了一篇介紹叉手禮的文章,作者是鄭學(xué)富先生,轉(zhuǎn)自公號“古籍”,文章從《韓熙載夜宴圖》說起。我略作了刪節(jié)——
《韓熙載夜宴圖》卷,五代,顧閎中作(宋摹本),絹本,設(shè)色,整幅畫分為琵琶演奏、觀舞、宴間休息、清吹、歡送賓客五段場景,其中有三段畫面出現(xiàn)了叉手禮:
第一段是韓熙載與來賓聚精會神傾聽琵琶演奏的場景,其中有兩人行的是叉手禮。第二段描繪的是韓熙載敲鼓,一歌妓跳舞,眾人觀舞的情景,人群里多了一個和尚,他謙恭有禮,行的就是叉手禮。最后一段描繪了宴會結(jié)束,賓客們陸續(xù)離去的場景,其中有一人回頭向韓熙載告辭,行的也是叉手禮。
韓熙載夜宴圖(局部)
“叉手”一詞常見于早期的漢譯佛典,大體解釋為“兩手交叉”或“手指交叉”。臺灣語言學(xué)家竺家寧說過早期佛經(jīng)中的“叉手”有兩手交叉之意。《說文解字·又部》中寫道:“叉,手指相錯也。從又,象叉之形”?!安媸帧弊畛鯙榉鸾坦逃卸Y儀。東漢時期,佛教語域中用“叉手”表示尊敬。西晉時期逐步發(fā)展出世俗的“叉手”禮,僧俗手禮共用“叉手”一個詞形。隋唐時期,世俗“叉手”禮盛行,“叉手”成為世俗手禮的專用名稱,屬揖禮的一種。
叉手示敬,是唐代盛行的一種恭敬姿勢。唐代叉手禮的行法是兩手交于胸前,左手握住右手,右手拇指上翹。柳宗元的詩,“入郡腰恒折,逢人手盡叉”說明叉手禮成為了當(dāng)時社交的常用禮儀。
南宋末年建州崇安(今屬福建)人陳元靚所撰的《事林廣記》記載:“凡叉手之法,以左手緊把右手拇指,其左手小指則向右手腕,右手四指皆直,以左手大指向上。如以右手掩其胸,收不可太著胸,須令稍去二三寸,方為叉手法也。”翻譯過來就是:“左手緊握右手拇指、左手小拇指指向右手腕、右手四指皆直、左手拇指向上”。至明代《水滸傳》(智取生辰綱)《警世通言》(崔持詔生死冤家)《醒世恒言》(徐老仆義憤成家)等小說中皆有叉手禮的相關(guān)記載。
宋元刻本《事林廣記》“習(xí)叉手圖”
叉手禮如何行呢?宋人《事林廣記》記載:“凡叉手之法,以左手緊把右手拇指,其左手小指則向右手腕,右手四指皆直,以左手大指向上。如以右手掩其胸,收不可太著胸,須令稍去二三寸,方為叉手法也?!?o:p>
叉手禮不像拱手、作揖那樣,行完禮,手就放下了。叉手禮手要放在胸前持續(xù)這一動作。俗話說“叉手不離方寸”,方寸即“心”,這里指的是胸部。
王虛中的《訓(xùn)蒙法》中記載,“小兒六歲入學(xué),先數(shù)叉手,以左手緊把高手,其左手小指指向右手腕,右手皆直,其四指以左手大指向上。如以右手掩其胸也”。叉手禮多在站立時使用,尤其是回話時,常加上這種禮節(jié)動作。
由史書記載和出土實物資料顯示,叉手禮這種行禮方式,出現(xiàn)于唐末,流行于五代、遼、宋、金、元時期的。這種行禮方式無論男女老幼都可行使,是地位低者向地位高者行的一種禮,以示尊敬。
責(zé)任編輯:近復(fù)
儒家網(wǎng)
青春儒學(xué)
民間儒行
儒家網(wǎng)
青春儒學(xué)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