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799精品视频天天在看,日韩一区二区三区灯红酒绿,国产xxxxx在线观看,在线911精品亚洲

    <rp id="00a9v"></rp>
      <track id="00a9v"><dl id="00a9v"><delect id="00a9v"></delect></dl></track>
      1. 【郭齊勇】自?。褐腥A人文精神的時代品格

        欄目:思想探索
        發(fā)布時間:2020-07-02 00:18:41
        標簽:中華人文精神
        郭齊勇

        作者簡介:郭齊勇,男,西元一九四七年生,湖北武漢人,武漢大學哲學博士。曾任武漢大學人文學院院長、哲學學院院長,現(xiàn)任武漢大學國學院院長、教授。社會兼職全國中國哲學史學會副會長、中華孔子學會副會長等。著有《中國哲學史》《中國儒學之精神》《中國哲學智慧的探索》《中華人文精神的重建》《儒學與現(xiàn)代化的新探討》《熊十力哲學研究》《熊十力傳論》《守先待后》《文化學概論》《現(xiàn)當代新儒學思潮研究》等。

        自?。褐腥A人文精神的時代品格

        作者:郭齊勇(山東省嘉祥縣曾子研究院名譽院長、教授)

        來源:作者授權儒家網(wǎng)發(fā)表,原載《探索與爭鳴》2020年第4期

        時間:孔子二五七零年歲次庚子閏四月十八日癸未

        ??????????耶穌2020年6月9日

        ?

        新冠肺炎疫情已經(jīng)在全球大流行。對中國來講,目前本土新增病例較少,主要是以輸入型為主,但我們依然要保持高度警醒。中國用兩個月時間把疫情控制在8萬病例的水平,非常不容易,但這是舉全國之力,耗費了大量的人力、財力、物力的結果。新冠肺炎疫情在中國還未結束,后新冠疫情時代接踵而至。病毒在世界擴散,我們的責任和義務及其界限何在?有什么需要總結、反省與深思的呢?

        ?

        中華人文精神中的“自省”品格

        ?

        在抗擊疫情等關乎人類命運的重大時期,我們愈發(fā)看到中華人文精神的思想力量。傳統(tǒng)文化,特別是中華人文精神中的“自省”品格,對于我們約束自身、遵守規(guī)則、團結抗疫、反思總結都有深刻的啟發(fā)意義。

        ?

        儒家思想是中華人文精神的代表之一,儒家思想的一個重要方面就是強調人要常常反省自我,強調修養(yǎng)個人的身心。這對于社會工作者自身的心靈安頓是有積極作用的。每個人在精神上都可能有各種問題,需要調適、引導。儒家思想中居靜、守仁、行義、主敬等各種修養(yǎng)方式都可以利用轉化,為人類自身精神修養(yǎng)的提升起到積極作用。

        ?

        傳統(tǒng)儒家主張先修身、齊家,進而才能治國、平天下。各類社會生產(chǎn)的目的是為了人類社會的福祉,是為了讓人們生活得更好。當國家治理、社會生產(chǎn)、科技進步等人類活動的最終目標是為了追求人類共同幸福時,儒家思想對于提升國家治理者、社會生產(chǎn)者和科技工作者素質的積極作用就凸顯出來。社會只有在正確的價值觀引導下,才能走向進步。儒家思想可以為建立正確的價值觀提供豐富的資源。比如孔子最重要的理念“仁”,講人要有同情心、有慈悲心、有愛心,要對人對物有真切的關懷與愛護。以科學技術為例,如果每一位科技工作者都具有博愛的心胸,那么科技本身并不是目的,而是人類長久幸福憑借的一種手段,這樣科技才是服務于人類的,而不是放任自流,甚至戕害人本身的。

        ?

        自省是儒家修養(yǎng)理論和實踐的重要組成部分,但只有對中華文化精神有自覺的把握,才能深入地體察到中華文化精神的自省品格。費孝通先生講:“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與共,天下大同?!彼J為,現(xiàn)代人應當對中華文化的全部歷史有所自覺,應當保持清醒的認識,有自知之明,有自信,且有文化轉型的自主能力和文化選擇的自主地位。一百多年來,對儒學的批判有許多是非理性的、感情用事的、淺層次或直線性的。要討論21世紀的中國與中國人的文化自覺及社會發(fā)展問題,不能不澄清對儒學的誤解與非難,不能不對儒學有起碼的體認,不能不借鑒、開發(fā)儒家文化的資源。有鑒于此,我們需要以平和的心態(tài)與古代圣賢、智者作平等的心靈交流和思想對話。

        ?

        ?

        ?

        張岱年先生多次發(fā)表文章與演講指出:“人們總是說,國民性中有劣根性,誠然如此,是否也有良根性呢,假如中華民族只有劣根性,那中華民族就沒有在世界上存在的資格了,這就等于否定自己民族存在的價值。一個延續(xù)了5000余年的民族必定有一個在歷史上起主導作用的基本精神,這個基本精神,就是這個民族延續(xù)發(fā)展的思想基礎和內(nèi)在動力?!苯裉煳覀兲幵诟蟮奈幕涣鞯臅r代,因此一定要保持人文的自省,深入開展文明的對話。中國文化以“人文”為中心,消化、吸收不同的宗教、文化,如果沒有文化的自覺、不了解自家文化,我們?nèi)绾芜M行文明對話呢?我們首先要認識尊重自己的傳統(tǒng)文化,進而尊重其他文明傳統(tǒng),這樣才有益于自身文明的創(chuàng)造性轉化及世界各民族文化的相互理解與對話。

        ?

        對人與自然關系的省思

        ?

        中華人文精神讓我們不斷省思人在世界中位置、人與自然的關系。儒學就是生命的學問,其精髓是做人的道理,并將這些道理身體力行,落實到日常生活中去。儒學是為己之學,而不是為人之學。也就是說,儒者的修養(yǎng),主要是依靠自我覺悟、自我挺立,進而提升自己、成就自己,最終實現(xiàn)自己的價值。儒家文化強調自省、慎獨等人格修養(yǎng)方式,千年來被證明是提升個人修養(yǎng)、思想覺悟的有益方式。中華人文精神這種自省的品格不僅使得個人的修養(yǎng)得以提升,而且也使得人類共同體去不斷省思人與自然的關系。

        ?

        人類歷史上重大的人畜共患的疾病,如瘋牛病、口蹄疫、猴天花,以及SARS、禽流感、埃博拉病毒等,其宿主多數(shù)被認為來自動物。這些疫病的擴散也與環(huán)境受破壞、全球變暖及人與動物距離太近等因素息息相關。人類無節(jié)制地開發(fā)、索取、占有、破壞大自然,已引起災難性后果。這并非良性的“文明發(fā)展”。新能源、新材料、新技術在第二次工業(yè)革命中異軍突起,使得資源的不合理利用更加嚴重。高科技的后果是:土地和水資源被污染,引發(fā)淡水危機,生物多樣性被破壞,造成生態(tài)環(huán)境惡化,而這些又與人的疾病息息相關。人們沒有保護好生態(tài)環(huán)境,會帶來意想不到的災害——傳染病。那種只顧自身與當代的享受,忽視子孫后代的利益、忽視自然環(huán)境的保護、忽視各方面的平衡發(fā)展的做法,是一種錯誤的發(fā)展觀,現(xiàn)今為止已飽受世界各國人民的質疑。無知與貪婪帶來可怕的后果。生態(tài)惡化,地球萬物發(fā)出了痛苦的呻吟。人類要善待我們的朋友,拯救我們共同的家園。

        ?

        ?

        ?

        首先,中華文化精神的反省品格不僅體現(xiàn)為個人修養(yǎng)的省思,也體現(xiàn)了對于人和天地、自然關系的省思。這種反思不是靜態(tài)的,而是動態(tài)的,這種動態(tài)的反省體現(xiàn)為:深受中華文化精神和傳統(tǒng)文化熏陶的中國思想家們,幾千年來一直不斷追問和省思人與自然的關系問題。這種省思的結果也建構了中國文化對于人與自然關系的主流看法。比如,中國文化中關于人與天地自然萬物和人與社會他人的關系,從沒有孤立隔絕的看法,不把天、地、人、物看作是外在于我的。中國古人有著對天、天地精神的信仰及對天命的敬畏,相信人與天在精神上的契合,由此對天下萬物、有情眾生之內(nèi)在價值,油然而生出博大的同情心,進而洞見天地同根、萬物一體。儒家立己立人、成己成物、博施濟眾、仁民愛物之仁心;道家強調自然與人是有機的生命統(tǒng)一體,肯定物我之間的同體融合,贊美天籟齊物之寬容;佛家普度眾生、悲憫天下之情懷,都是這種精神的結晶。傳統(tǒng)中國人對“自然”的看法也是如此,即不承認有所謂絕對獨立客觀的自然,人與自然即相不離,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直到七十多年前,受蘇聯(lián)哲學界的影響,我們的哲學教科書才特別強調自然的客觀獨立性。實際上按中國文化傳統(tǒng),離開人的自然,或離開自然的人,都無意義。注意,這不是講不存在,不否定自然及其規(guī)律,而是說不能離開人講天(天地),反之亦然。

        ?

        其次,中華人文精神讓我們重新省思人應該如何合理地利用科技。從中華人文精神的視角看,第一,我們要警醒人類無節(jié)制地放縱自己的欲求對人性完善的損害,在借助科學技術對自然資源的取用時,力求做到有理有節(jié)。因此我們必須批判人類中心主義,重建生命倫理,從天人合一的高度去思考,應當善待其他的類的存在,回到中國傳統(tǒng)的“人與天地萬物為一體”的境界。第二,我們要反思“人是目的”這個命題,該命題仍然有人類中心主義的傾向。人應珍視動植物乃至天地萬物,人與天地萬物為一體,都是目的??萍及l(fā)展應有限度,高科技應受到制約,應當受制于“人類命運共同體”和“人與天地萬物為一體”,這應是制約的總綱。第三,我們要利用好自然科學,為人與自然的和諧發(fā)展服務。要言之,人文與科技的關系復雜,應調動人文理性、道德價值來批評、監(jiān)督高科技的沖動與發(fā)展??萍冀缬新殬I(yè)道德、科技倫理,受人之底線和人類基本倫理的制約。除了道德審查,更應有國際國內(nèi)各種嚴格的法律的制約。中國的科學家有自己的生活態(tài)度與做人原則,用科學的方法做事,以圣賢的榜樣去做人。

        ?

        從個人的自省到對文明的自覺:

        中華人文精神的當代價值

        ?

        綜上所述,我們須從傳統(tǒng)儒學中提取具有開放性的價值理念作為思想資源,以儒學等為代表的中華人文精神才能在當代煥發(fā)生機,更切中當代的社會現(xiàn)實問題。儒家思想中的自省、自反、慎獨等思想,正是這種開放性、跨越時代的價值理念。不僅前現(xiàn)代社會的個人修養(yǎng)、社會道德的培育需要自省的精神,現(xiàn)代社會仍然需要這種精神。但這種開放性的價值理念一定是植根于更為深厚的文明和文化之中的,對自省內(nèi)涵的深度把握,離不開對于中國文化和文明的自覺與自信,從個人修養(yǎng)、行為的自省,到對中華文明、中國文化的自覺,是一以貫之的。因此,我們迫切的任務是要有中國文化的自覺與自信,建立起中國文化的主體性,理性地去思考中國文化的根源性與現(xiàn)代性的問題。

        ?

        在高科技、大數(shù)據(jù)、互聯(lián)網(wǎng)時代,現(xiàn)代人不得不面對這樣一個問題:作為一個活生生的感性生命而非抽象的人的生活意義何在?現(xiàn)代性的利弊俱在。我們應當用其利、去其弊,利用現(xiàn)代社會以高科技為代表的新條件來豐富我們的人性,養(yǎng)育我們的人性,使人更加成其為人,使人的豐富性、全面性得以發(fā)展,做到真、善、美的統(tǒng)一,在這一背景下,我們肯定“思要出位”,就是老百姓的思考、思想,也可以越出其地位,為國家治理,為社會自治做出自己的貢獻。

        ?

        ?

        ?

        “后新冠疫情時代”即將到來,“全球化”仍然是不可阻擋的趨勢,中國應當堅定不移地推進全球化,積極引領全球治理與全球化再平衡。與此同時,我們應重新思索和重視中華人文精神中的反省品格,這對省思與批判全球化與現(xiàn)代性帶來的諸多社會現(xiàn)實問題也將十分有益。古代哲人對人與自然的不斷省思使他們堅定“人與天地萬物一體”的信仰,主張敬畏天道,尊重生命,調整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內(nèi)在自我的關系,使人得到全面的發(fā)展。這些思想都凝聚成中華文化精神,啟示我們要善處人與人、人與自然、人與社會、國家與國家、民族與民族的關系,消解自我中心,警惕文化自大主義的死灰復燃。疫情在全球的擴散已經(jīng)使得世界經(jīng)濟全球化受到重大沖擊,其脆弱性已現(xiàn)端倪。面對新冠肺炎疫情的重大沖擊,我們需要發(fā)揮中華人文精神中的自省意識,全面推進經(jīng)濟、政治與社會的相應改革。中國的發(fā)展,因機緣、機遇,又有飛躍的可能。但我們一定要謙虛謹慎,重視自身的短板,尤其應當重視提升國民的人文素養(yǎng),發(fā)揮中華人文精神的當代價值。

        ?

        責任編輯:近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