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799精品视频天天在看,日韩一区二区三区灯红酒绿,国产xxxxx在线观看,在线911精品亚洲

    <rp id="00a9v"></rp>
      <track id="00a9v"><dl id="00a9v"><delect id="00a9v"></delect></dl></track>
      1. 【丁四新】“禮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問題檢討與新論

        欄目:學術研究
        發(fā)布時間:2020-07-02 00:24:03
        標簽:《尊德義》、《禮記》、刑不上大夫、禮不下庶人、郭店簡
        丁四新

        作者簡介:丁四新,男,西元1969年生,湖北武漢人。曾任武漢大學哲學學院教授,現(xiàn)任清華大學人文學院哲學系教授。著有《郭店楚墓竹簡思想研究》《玄圃畜艾——丁四新學術論文選集》《郭店楚竹書〈老子〉校注》《楚竹簡與漢帛書〈周易〉校注》《周易溯源與早期易學考論》等。

        “禮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問題檢討與新論

        作者:丁四新

        來源:《江漢學術》2020年第4期


         

         

        丁四新(1969—),清華大學人文學院哲學系教授,長江學者特聘教授,曾任武漢大學二級教授;主要從事中國哲學與儒家經學的研究。

         

        基金項目:本文系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大項目“出土簡帛四古本《老子》綜合研究”(編號15ZDB006)的階段性成果。

         

        摘要:(1)今人或認為“刑不上大夫”非先秦古法,或將《曲禮上》“禮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兩句分讀,或將它們理解為“禮不施行于庶人之下,刑不施行于大夫之上”,根據(jù)竹書《尊德義》可知,這幾種意見都是不正確的。(2)從歷史主義的眼光看,相對意義上的“禮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說是存在過的,但是在中國古代絕對意義上的“禮不下庶人”說或“刑不上大夫”說是不存在的。(3)從用意看,賈誼、司馬遷主張“刑不上大夫”是為了“勵節(jié)”,以保持士大夫階層的人格尊嚴;而鄭玄、張逸則將其理解為“《刑書》不上大夫”,且與“勵節(jié)”說不相沖突。鄭玄說更為博大,且來源更早。(4)竹書“刑不逮于君子,禮不逮于庶人”兩句話的發(fā)現(xiàn),有助于“禮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問題的解決,前者包含著較強的道德主義味道,而后者則純從社會身份而言,容易令人反感。另外,竹書這兩句話出現(xiàn)得更早。

         

        關鍵詞:禮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禮記》;《尊德義》;郭店簡

         

        一、研究述評與檢討

         

        “禮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兩句,出自《禮記·曲禮上》。這兩句話應當如何理解?在現(xiàn)當代中國成為了一個頗有爭議的學術問題,引起了學者長期的關注和討論。目前,通過知網(www.cnki.net)搜索“禮不上庶人”,有31條結果;搜索“刑不上大夫”,有58條結果;且這些學術成果絕大多數(shù)發(fā)表在1979年之后。在現(xiàn)代“平等”觀念的影響下,“刑不上大夫”的說法容易刺激人們的敏感神經,同時激發(fā)學者的批判熱情,盡管在大多數(shù)時候這種批判是非歷史主義的?!岸Y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這兩句話到底是何意?由于郭店簡《尊德義》有與之非常相近的兩句話——“刑不逮君子,禮不逮小人”【1】,這使得筆者有條件,亦使筆者愿意面對和檢討此一問題。

         

        對“禮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問題的解釋和討論,主要集中在漢唐和現(xiàn)當代兩個時期。而宋元至明清的解釋大抵可以歸并為漢唐注疏一類。在現(xiàn)當代,學者的解釋和研究以1979年后為主,民國時期及1950、1960年代雖然有幾位較為重要的學者對此問題有所討論,但從總體上看,不夠突出。此期的解釋和研究一般受到西化的平等觀念的深刻影響,在1949年后,還受到階級分析法的嚴重左右。概括起來,學者需首先面對“禮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特別是后一命題的真假判斷:若是真命題則肯定之,若是假命題則否定之。一派斷定它們是假命題而否定之,這肇始于東漢的許慎(約58—約147),在當代李啟謙、陳一石等人主張“刑上大夫”【2】。在此斷定下,他們認為全社會所有人都用禮用刑(即庶人有禮、大夫有刑),而無一例外,——它們是兩個全稱判斷。同時,我們看到,在此,“禮”“刑”概念的用法是普遍性的。另一派則斷定它們是真命題而肯定之,這肇端于漢初的賈誼(前200—前168),班固(32—92)、鄭玄(127—200)、何休(129—182)、張逸(鄭玄弟子)、孔穎達(574—648)都主張“刑不上大夫”。宋人陳澔(1260—1341)、清人孫希旦(1736—1784)和朱彬(1753—1834)都繼承了此說,今人大多數(shù)也同意這一說法。這樣,“禮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就是確有其事,是指部分人不用禮和不用刑,——它們是兩個特稱判斷。同時,我們看到,“禮”“刑”兩個概念的用法在此不是普遍的,它們有特定所指。進一步,后一說又可分為多種,傳統(tǒng)注疏及現(xiàn)今大多數(shù)學者持“刑辱說”,李衡眉、呂紹綱等人持“肉刑說”【3】,馬小紅持“宮刑說”【4】。王文艷梳理諸說,認為“刑辱說”是“最為合情合理”【5】。筆者認為,“刑辱說”與“肉刑說”其實不是對立的,它們互為表里,“刑辱”最終要通過“肉刑”得到落實。以上只是從“刑”的概念來作辨析,而如果從“刑不上大夫”來看,那么“勵節(jié)”才是其旨意所在?!靶滩簧洗蠓颉闭f既是貴族特權的體現(xiàn),又是德治主義的一種理想設計,儒家無疑肯定了這一點??偨Y以上兩派學者的爭論,其中最為關鍵的是人們對于“禮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的理解是單線條式的,是非此即彼的。一派學者主張在奴隸社會或封建社會“禮”和“刑”的使用是普遍的,從事實上來看,其例眾多;從理論上來看,統(tǒng)治階級將不會容忍那些危害本階級統(tǒng)治的害群之馬。不過,此派學者沒有否定“禮”“刑”在其適用對象及其適用程度上的差異。一派學者則主張“禮”和“刑”的使用不是普遍的,一般說來“刑”適用于庶人及其下的仆隸,“禮”適用于大夫及其上的貴族。不過,這一派學者并不否認庶人具有一定的禮節(jié),而貴族在特定情況下依然要受到“刑”罰,或者受到像“八議”一類規(guī)則的懲罰。因此,這兩派學者爭論的實質即體現(xiàn)在他們對于“禮”“刑”兩個概念的寬窄定義上,他們的觀點不是尖銳對立的。換一句話說,是站在現(xiàn)代觀念上還是站在歷史主義的角度上來看這兩個概念,這是問題的關鍵。筆者認為,以歷史主義的眼光來看“禮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問題,更為適合。

         

        同時,據(jù)竹書《尊德義》篇,在目前的研究中有幾個非常明顯的錯誤可以直接指出。其一,韓國磐認為“‘刑不上大夫’非先秦古法”,是戴圣將賈誼相關說法作為古法編入《禮記》的結果【6】。譚世寶批評把“禮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視為“先秦的古代社會長期實行的禮刑制度”的意見,認為它們是“戰(zhàn)國末至漢初的托古之論”【7】。今天看來,韓、譚二氏的意見是不正確的,因為我們已在戰(zhàn)國簡《尊德義》中發(fā)現(xiàn)了相關文句。其二,王占通、張全民等人跟從宋人陳澔《禮記集說》所載“一說”的解釋而別為句讀,云:“國君撫式,大夫下之;大夫撫式,士下之;禮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刑人不在君側。”他們將“禮不下庶人”隸屬于上一個句群,將“刑不上大夫”歸屬于下一個句群,王氏并認為二句的“意思毫不相干”,張氏認為“禮不下庶人”是指“車乘之禮不下及庶人”的意思【8】;其實,這一句讀是錯誤的,一者于漢唐句讀無征,二者竹書《尊德義》正將類似兩句連抄在一起,且上下相對。其三,謝維揚認為“禮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應該理解為“禮不施行于庶人之下,刑不施行于大夫之上”。換一句話說,謝氏認為,禮下施于庶人而止,刑上施于大夫而止;他并批評傳統(tǒng)注疏承襲賈誼《新書·階級》“禮不及庶人,刑不至君子”之謬,“把《曲禮》原文的‘上’‘下’讀成‘至’‘及’”【9】?,F(xiàn)在看來,謝說是錯誤的?!吧稀薄跋隆?,竹書《尊德義》均作“逮”字。逮者,及也。《曲禮上》的“下”“上”其實就是“下及”“上至”之義。【10】

         

        總之,關于“禮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的傳統(tǒng)注疏應當?shù)玫街匦率崂恚袢说慕忉尲娂嬪e亂,應當受到批判。在新出土材料的映照下,“禮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問題應當受到新的檢討、回答和解決。

         

        二、傳統(tǒng)注疏對“禮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的解釋

         

        上文已指出,以歷史主義的眼光來看待“禮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的問題并肯定其真實性,是恰當?shù)摹?1】。換一句話說,由于古語簡約,《禮記·曲禮上》這兩句話中的“禮”“刑”兩個概念的內涵是特指的,而不是無所不包的。在此基礎上,我們來討論“禮不下庶人”和“刑不上大夫”的問題。

         

        (一)傳統(tǒng)注疏對“禮不下庶人”的解釋

         

        先看“禮不下庶人”。對于“禮不下庶人”,古人大抵有三說。一說,謂酬酢之禮不下庶人?!栋谆⑼āの逍獭吩唬骸岸Y不下庶人,欲勉民使至于士。故禮為有知制,刑為無知設也……禮不及庶人者,謂酬酢之禮也?!薄?2】二說,謂庶人貧,無物為禮,故禮不下庶人?!抖Y記·曲禮上》“禮不下庶人”鄭玄《注》曰:“為其速于事,且不能備物。”孔穎達《正義》申述之,曰:“禮不下庶人者謂庶人貧,無物為禮,又分地是務,不暇燕飲,故此禮不下與庶人行也?!薄?3】三說,謂庶人不備禮,其有事則假士禮行之,這是鄭玄弟子張逸的說法?!墩x》引張逸曰:“庶人,非是都不行禮也,但以其庶務不能備之,故不著于經文三百威儀三千耳。其有事,則假士禮行之?!薄?4】除以上三說外,張全民《“禮不下庶人”發(fā)覆》一文還列出了今人的三說,分別是“戰(zhàn)國以前禮不下庶人說”“貴族之禮不下庶人說”和“宗法禮不下庶人說”?!?5】這些說法,其實都是對于漢代三種說法的推演,不過其中參有己意而已。

         

        無論從實踐還是從規(guī)范來看,庶人在絕對意義上是有行禮的規(guī)定和要求的【16】,這一點是確定的。例如《禮記·內則》曰:“凡接子,擇日,冢子則大牢,庶人特豚,士特豕,大夫少牢,國君世子大牢?!庇衷唬骸笆藷o側室者。”同書《曲禮上》曰:“為大夫累之,士疐之,庶人龁之?!薄肚Y下》曰:“問庶人之子:長,曰能負薪矣;幼,曰未能負薪也?!庇衷唬骸皢柺酥唬瑪?shù)畜以對?!薄秶Z·周語上》曰:“膳夫贊王,王歆大牢,班嘗之,庶人終食?!蓖瑫冻Z下》曰:“祀加于舉。天子舉以大牢,祀以會;諸侯舉以特牛,祀以太牢;卿舉以少牢,祀以特牛;大夫舉以特牲,祀以少牢;士食魚炙,祀以特牲;庶人食菜,祀以魚。上下有序則民不慢?!边@些引文完全證明了在絕對的意義上“庶人有禮”說是正確的。這樣一來,如果承認“禮不下庶人”這個陳述是正確的,那么就必須對其中的“禮”字作出特別的規(guī)定。換一句話說,“禮不下庶人”中的“禮”字不是一個無所不包,而是有特定所指及其適用范圍的詞語。

         

        事實上,在絕對的意義上,傳統(tǒng)注疏者都承認庶人有禮的說法,鄭玄的弟子張逸甚至說:“其有事,則假士禮行之?!比欢麄冇滞瑫r承認“禮不下庶人”的說法,其原因即在于他們所肯定的這個“禮”的概念有其特定含意及其適用范圍。而在此基礎上,《白虎通·五刑》進一步將其指實為“酬酢之禮”,鄭《注》孔《疏》將其指實為“燕飲之禮”,并且孔《疏》申述鄭意說“庶人貧,無物為禮,又分地是務”,故“禮不下庶人”的用意是良善的,并不是為了歧視庶人。今人楊向奎的說法,與鄭《注》孔《疏》一致,他說:“在封建社會嚴密的等級制度下,只有四體的庶人,‘禮’對于他們是無用的,在日常生活中,士族處處有禮,而‘禮’對于庶人真是無用武之地了,此所以有‘禮不下庶人’的規(guī)定,庶人也可以稱為庶民,或者是小人?!薄?7】又,楊志剛在孫希旦意見【18】的基礎進一步指出:“(1)在《儀禮》十七篇中,冠、婚、喪、相見為士禮,鄉(xiāng)飲、鄉(xiāng)射通于士與大夫之間,少牢饋食、有司徹為大夫禮,燕、聘、公食大夫為諸侯禮,覲為諸侯見天子禮,唯獨沒有庶人禮。不寧如斯,庶人之禮在先秦沒有任何已形成文本的痕跡。在這個意義上,清人孫希旦所說的‘制禮士以上’,‘不為庶人制禮’,無疑是正確的……(2)文獻中提到庶人行禮的條文,大抵都是在與天子、諸侯、大夫、士的對比中出現(xiàn)的……(3)從周禮的整個內容看,庶人所行之禮僅是其中極小的一部分。”并得出結論說:“基于以上三點,我們認為,先秦確是‘禮不下庶人’?!薄?9】總之,從相對的意義來說,“禮不下庶人”是可以成立的,它有其特定的含義和適用范圍。至于《白虎通·五刑》曰“禮不下庶人,欲勉民使至于士”,這不一定是其本來用意,但可以看作今文經學家闡發(fā)其積極意義的一種努力。另外,與“禮不下庶人”相對,也存在所謂“禮下庶人”的說法。而“禮下庶人”又是從什么時候開始的呢?這個問題因為不在本文主題的范圍內,故在此不作討論。

         

        (二)傳統(tǒng)注疏對“刑不上大夫”的解釋

         

        再看“刑不上大夫”的問題。無論是封建社會還是后來的君主集權社會,都不存在所謂絕對意義上的“刑不上大夫”說。換言之,從廣義的“刑”概念來看,高等貴族也是有用刑問題的。許慎《五經異義》曰:“《禮戴》說:‘刑不上大夫?!拧吨芏Y》說:‘士尸肆諸市,大夫尸肆諸朝。’是大夫有刑。許慎謹案,《易》曰:‘鼎折足,覆公餗,其刑渥,兇?!療o刑不上大夫之事,從《周禮》之說?!保追f達《正義》引)【20】許慎之說,得到了一些現(xiàn)代學者的支持。從許慎的角度或從廣義的“刑”概念來看,古代“大夫有刑”,這無疑是正確的。但是,問題在于《禮記·曲禮上》“刑不上大夫”說,是就普遍意義的“刑”概念及其用法來說的嗎?這是需要審慎回答的問題。其實,古代注家?guī)缀醵疾环穸◤V義的大夫用刑說,然而為什么他們,例如賈誼、班固、何休、鄭玄、張逸、孔穎達這些人都沒有否定“刑不上大夫”說呢?難道僅僅因為他們相信并推崇《禮記》,還是因為個中別有原因和含意呢?答案顯然只能是后者。

         

        古代為何要施行“刑不上大夫”的制度?人們認為,對于高等貴族不應當輕易用刑罰以羞辱其身,而應當用禮以激勵其節(jié)行。這是泛道德化的理想解釋,很可能受到了儒家文化的影響。賈誼和司馬遷最先提出了“勵節(jié)”說。賈誼曰:

         

        故古者“禮不及庶人,刑不至君子”,所以厲寵臣之節(jié)也……故其在大譴大何之域者,聞譴何則白冠牦纓,盤水加劍,造請室而請罪耳,上不執(zhí)縛系引而行也。其有中罪者,聞命而自弛,上不使人頸盭而加也。其有大罪者,聞命則北面再拜,跪而自裁,上不使捽抑而刑之也,曰:“子大夫自有過耳!吾遇子有禮矣?!庇鲋卸Y,故群臣自憙;嬰以廉恥,故人矜節(jié)行。上設廉恥禮義以遇其臣,而臣不以節(jié)行報其上者,則非人類也?!?1】

         

        司馬遷在《報任安書》中說:

         

        太上不辱先,其次不辱身,其次不辱理色,其次不辱辭令,其次詘體受辱,其次易服受辱,其次關木索、被箠楚受辱,其次鬄毛發(fā)、嬰金鐵受辱,其次毀肌膚、斷支體受辱,最下腐刑,極矣?!秱鳌吩唬骸靶滩簧洗蠓颉!贝搜允抗?jié)不可不厲也?!?2】

         

        根據(jù)上引兩段話,“刑”指刑具與具體刑罰措施。刑罰加于身,這對于古代重視人格尊嚴的士大夫階層來說是難以忍受的羞辱。司馬遷在《報任安書》中詳細列舉了不同程度且不同種類的刑辱,可以指實“刑不上大夫”之“刑”的內涵。人君對于貴族的統(tǒng)治,賈誼主張用禮義以節(jié)制之,這樣做的目的是為了增強士大夫的羞恥感,激勵其節(jié)行,促使他們更自覺地遵守規(guī)矩和忠于朝廷。由此可知,賈誼當然批評刑辱舉措。這套說法,司馬遷作了繼承。進一步的問題是,為何士大夫階層用禮、老百姓用刑來統(tǒng)治,是可能且有效的?這在《白虎通·五刑》篇中有說明,曰:“禮為有知制,刑為無知設?!薄坝兄笔恰坝凶杂X性”的意思,具體指“有知者”;“無知”是“無自覺性”的意思,具體指“無知者”。正是基于是否有禮義的自覺(道德的自覺),圣王得以制禮和設刑的。應該說,這兩句話指出了“禮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的主體性根據(jù)。

         

        此后,鄭玄、張逸、孔穎達等學者雖然對賈誼、司馬遷的“勵節(jié)”說作了一定程度的繼承,肯定其對于德賢人格的尊重,但無疑他們的解釋有重大的不同,實為另一說,筆者將其稱之為“《刑書》不上大夫”說。鄭玄《注》曰:“不與賢者犯法,其犯法則在《八議》,輕重不在《刑書》?!笨追f達《正義》曰:“‘刑不上大夫’者,制五刑三千之科條,不設大夫犯罪之目也。所以然者,大夫必用有德。若逆設其刑,則是君不知賢也?!辈⒁龔堃菰疲骸爸^所犯之罪,不在夏三千、周二千五百之科。不使賢者犯法也,非謂都不刑其身也。其有罪則以《八議》議其輕重耳?!薄?3】結合張逸說和孔氏《正義》來看,鄭玄說的要點是將對大夫的用刑和對庶人的用刑分別開來:《刑書》針對庶民犯罪,其條目為“五刑三千之科條”,其執(zhí)行在公開場合(例如“市”“朝”);而大夫犯法,不用《刑書》,《刑書》中沒有設立相關條款,而其罪行的輕重以《八議》為根據(jù),且由師甸氏不公開執(zhí)行。所以在鄭玄等人看來,大夫犯法并非不用刑、不行刑、不定其罪,而僅僅是不用《刑書》而已矣。這種區(qū)別性對待貴庶犯法的觀念和方法,非常符合當時的實際。歸結起來,“刑不上大夫”的“刑”字應該加上書名號,作《刑書》理解,具體內容為“五刑三千之科條”。而此《刑書》與《八議》其實都從屬于一般意義的“刑書”概念。孔穎達《正義》對此有詳細的疏辨【24】,而許慎與鄭玄理解之不同,即體現(xiàn)在此“刑不上大夫”之“刑”字含義的不同上。

         

        李衡眉、呂紹綱的“肉刑”說,看似繼承了鄭玄的說法,但又與鄭玄說有很大的不同。李、呂二氏說:“所謂“刑不上大夫”,只是說肉刑不上大夫,并非死刑也不上大夫。古人使用刑字這個概念,有時外延包括極廣,一切刑罰均在內……而在更多的情況下,刑字的外延是有限的,往往只有肉刑一義。肉刑稱刑或稱刑罪,死刑稱殺或稱死罪。刑不含殺義,殺亦不稱刑,刑殺有別,各有所指,這幾乎是古人行文的通例?!庇终f:“到了漢代,把刑與殺分別開來的行文方法更為嚴格、更為明確了。刑,就是指肉刑,死刑不稱刑而稱殺,兩者絕少相混?!薄?5】《尚書·堯典》《皋陶謨》《呂刑》三篇有“五刑”的名詞,通常所謂“五刑”概念指墨、劓、剕、宮、大辟這五種主要刑罰方式,因其加之于身,故又稱“肉刑”。李、呂二氏別出新的肉刑說,他們將“刑”“殺”兩個概念區(qū)別開來,謂“刑”指“肉刑”,“殺”專指“死刑”(即將墨、劓、剕、宮四者稱之為“肉刑”,將大辟稱之為“殺”),這個說法與鄭玄的解釋大殊。鄭玄將“五刑”均稱為“刑”,并以“刑”為“《刑書》”。不過,李、呂的肉刑說與司馬遷的“勵節(jié)”說較為相近。順便指出,李、呂二氏的肉刑說在近現(xiàn)代的直接來源是夏曾佑,夏氏認為春秋時代“劓、刵、黥之法,惟行之于民,而貴族無之。貴族有罪,止殺而已,其次則為執(zhí)、為放?!薄?6】

         

        總之,漢代流行兩種“刑不上大夫”說,一種是賈誼、司馬遷的“勵節(jié)”說,一種是鄭玄、張逸的“《刑書》不上大夫”說?!皠罟?jié)”說的基礎是意識到刑辱問題的存在,由“刑辱”意識,人們進而得出對“刑”的否定,肯定或提出了“刑不上大夫”之說。據(jù)司馬遷《報任安書》,“刑辱”包括辱先、辱身、辱理色、辱辭令、詘體受辱、易服受辱、關木索被箠楚受辱、鬄毛發(fā)嬰金鐵受辱、毀肌膚斷支體受辱和腐刑這些內容,但不包括“大辟”在內。而所謂“刑不上大夫”,即是對于這些刑辱項目的否定,或加“不”字的行為。從用意看,“刑不上大夫”的提出在賈誼、司馬遷看來,即是為了“勵節(jié)”,保持士大夫階層的人格尊嚴。而鄭玄、張逸對“刑不上大夫”的理解可以歸結為“《刑書》不上大夫”說,鄭、張二人并不否定大夫、庶人均用刑,但庶人用刑以《刑書》為根據(jù),大夫用刑以《八議》為根據(jù),二者所依據(jù)的法則、用刑場所及用刑之意圖均有所不同。鄭玄是在批評許慎“無刑不上大夫之事”說的基礎上提出“《刑書》不上大夫”說的,此說同時融合了賈誼、司馬遷的“勵節(jié)”說。鄭說最為博大。從內容看,鄭、張所說的《刑書》指“五刑”,包括大辟在內,這與司馬遷所述內容不同。筆者認為,司馬遷所說內容比較可能是西漢時期流行的“刑不上大夫”說,而鄭玄、張逸說則很可能系他們推考古說的結果,來源更為久遠,因此所謂“刑不上大夫”說應當跟從鄭、張二氏來作解釋。在此,“刑”特指所謂“《刑書》”或“五刑三千之科條”而已?!?7】

         

        三、從竹書《尊德義》看“禮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問題

         

        (一)《尊德義》相關文句的討論

         

        在當前,對于《禮記·曲禮上》“禮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問題的研究進入到了一個嶄新的階段,這即是郭店簡《尊德義》帶來的新材料和新視角。竹書《尊德義》曰(引文從寬式)【28】:

         

        為古率民向方者,唯德可。德之流,速乎置郵而傳命。其載也無厚焉,交矣而弗知也。無德者,且莫大乎〔無〕禮樂焉。治樂和哀,民不可惑也。反之此,妄矣。刑不逮于君子,禮不逮于小人。功〔則〕往者復依,惠則民財足,不時則無勸也。不愛則不親,不施則弗懷,不勑則無畏,不忠則不信,弗勇則無復。(簡28—29+簡31—34)

         

        上述引文的“矣”字以上當為一章,“刑”字以下當為另一章。難能可貴的是,上述引文有兩句類似于《禮記·曲禮上》的話——“刑不逮于君子,禮不逮于小人”,且與《曲禮上》“禮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很相近。所不同者,其一,上下句顛倒;其二,竹書兩“逮”字,《曲禮上》分別作“上”“下”;其三,竹書“君子”“小人”,《曲禮上》分別作“大夫”“庶人”。

         

        就句序來看,《尊德義》的句序被《白虎通·五刑》《孔子家語·五刑解》所繼承,《曲禮上》的句序則被賈誼所繼承,這可以參見《新書·階級》或《漢書·賈誼傳》。孤立地看這兩句的句序,有什么特別含意嗎?答案是否定的。不過,從各自所在的文本來看,《尊德義》作“刑不逮于君子,禮不逮于小人”,而《曲禮上》作“禮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其句序是符合其上下文的敘述邏輯(語境)的。據(jù)此來看,有人將《曲禮上》的“禮不下庶人”歸之于上一個句群,將“刑不上大夫”歸之于下一個句群,然后作所謂新的解釋,這顯然是靠不住的。

         

        《尊德義》的兩“逮”字,均訓為“及”,見《說文·辵部》?!肚Y上》的“上”“下”二字,即上至、下及之義,與竹書作“逮”字義正同?!缎聲るA級》作“禮不及庶人,刑不至君子”,《白虎通·五刑》作“刑不上大夫,禮不下庶人”,后一句同書又作“禮不及庶人”,它們都證明了《曲禮上》的“上”“下”二字即是上至、下及之義。有學者將《曲禮上》的“下庶人”“上大夫”解釋為“在庶人之下”和“在大夫之上”,這是完全錯誤的。

         

        《尊德義》的“君子”“小人”的含義,與《曲禮上》作“大夫”“庶人”是否有一定的差別?這是一個可以探討的問題。古者,士以上即可尊稱為“君子”,但通常情況下“君子”指大夫及以上男性貴族。包士而言的“君子”多從德行而言,不包士而言的“君子”則或從爵位而言,或從德行而言?!肚Y上》作“大夫”,其身份是很明確的?!缎聲るA級》以“庶人”“君子”對言,且《漢書·賈誼傳》《群書治要·傳》引作“大夫”,則《新書》的“君子”指“大夫”,這也是很明確的。關于竹書的“君子”“小人”的身份問題,目前有兩種意見。一種是廖名春的說法,廖氏認為竹書的“君子”就是“大夫”,“小人”就是“庶人”。【29】另一種是劉信芳的說法,他認為竹書的“君子”“小人”均從德行言,其含義與《曲禮上》的“大夫”“庶人”不同。他給出了一個硬證據(jù),云:“遍檢先秦典籍,只有大夫犯法受辱被刑的事例,而絕無刑君子、殺君子、轘君子之類的記載?!庇纱怂贸鼋Y論說:“‘刑不逮于君子’是合情合理且合于文獻記載的;而‘刑不上大夫’,無論注家如何費盡心思,其解釋都不可能是通暢的?!薄?0】在古書中,“君子”與“小人”、“大夫”與“庶人”是兩對概念,經常成對出現(xiàn);但“小人”可以表示庶人,“君子”可以表示大夫,這是毫無疑義的。“大夫”“小人”是一個純粹的表示政治身份和社會地位的名詞,而“君子”“小人”則包含著德行之意,有其價值取向。對于《尊德義》來說,作“君子”“小人”是恰當?shù)?,因為竹書全篇是講德政與德教問題,而無疑以德行為核心思想。但我們不能因此得出“刑不逮于君子,禮不逮于庶人”的“君子”“小人”,就必定只能是德行意義上的“君子”“小人”。筆者認為,竹書此處的“君子”“小人”大抵相當于“大夫”“庶人”,但同時包含著德行之義。《新書·階級》篇以“庶人”“君子”對言,說明竹書的“君子”包含著“大夫”之義。又,《荀子·致仕》曰:“賞不欲僭,刑不欲濫。賞僭則利及小人,刑濫則害及君子。”這則引文說明君子在先秦是可能遭受刑殺之難的。從道理上講,我們不能說遭受刑殺的人就一定不是君子,或君子一定不會遭受刑殺??鬃又鲝垺皻⑸沓扇省保ā墩撜Z·衛(wèi)靈公》),孟子主張“舍生取義”(《孟子·告子上》),而此仁人義士我們不能不謂之為“君子”。據(jù)此,劉信芳認為所謂“刑不逮于君子”的文本是合理的而“刑不上大夫”的文本是不通暢的的說法,則未必是可靠的。

         

        (二)《尊德義》與《禮記·曲禮》相關文句出現(xiàn)的先后

         

        最后,我們來看竹書《尊德義》“刑不逮于君子,禮不逮于小人”和《禮記·曲禮上》“禮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哪一個文本在歷史上首先出現(xiàn)的問題。對于這一問題,目前有兩種看法。一種是廖名春、王諤的說法,另一種是劉信芳的說法。廖氏認為“簡文和賈誼說都源于《曲禮》”,根據(jù)在于“《禮記·曲禮》明言‘曲禮曰’”【31】。筆者認為,這個根據(jù)未必可靠。在《禮記·曲禮》成篇之前,“曲禮”肯定是存在的。曲禮,禮之細者也,與經禮相對。但《曲禮》何時成篇?僅以《禮記·曲禮》篇首三字“曲禮曰”為據(jù),這還是難以回答的問題。郭店簡《五行》開篇即曰“五行”,以總冒下文,這是一個類似的文例。由此,《禮記·曲禮》篇首三字“曲禮曰”可以有兩種理解,一種讀作“曲禮曰”,一種讀作“《曲禮》曰”。而即便是后一種讀法,其所謂《曲禮》究竟是何時形成的,目前這還是難以回答的一個問題。至少,我們無法僅據(jù)此即得出竹書《尊德義》晚于此《曲禮》成篇的觀點。王諤同意廖氏的看法,認為“郭店楚簡《尊德義》是征引《曲禮》”,其根據(jù)在于他推考“《曲禮》之成篇當在春秋末期戰(zhàn)國初期,即曾子中后期”,而《尊德義》被他看作是戰(zhàn)國中期的著作?!?2】盡管《曲禮》“成篇于春秋末期、戰(zhàn)國初期”的意見是可能的【33】,但在筆者看來,它是否早于竹書《尊德義》的成篇,則是一個值得商榷的問題。王氏沒有意識到《尊德義》有可能為孔子自著的問題,他徑直將此篇竹書的寫作時代定在戰(zhàn)國中期,這是武斷的。劉信芳與廖、王二氏的意見相反,他認為竹書“刑不逮于君子,禮不逮于庶人”是“在先秦‘禮經’中的原貌”,而《禮記·曲禮上》的“禮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是“出于秦火以后的經典重建”【34】。筆者認為,劉說大意可靠,但他說《禮記》“禮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在秦火以后重建的,這恐怕是不恰當?shù)摹?o:p>

         

        筆者認為,《尊德義》“刑不逮君子,禮不逮小人”這兩句應該早于《禮記·曲禮上》“禮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兩句而出現(xiàn)。對此,筆者提供三條理由。第一條,《尊德義》這篇文章很可能出自孔子的手筆【35】,是孔子本人的作品;而《禮記·曲禮》或所謂古《曲禮》的寫作時間則在孔子之后,大概是在春秋末季至戰(zhàn)國早期。第二條,“刑不逮君子,禮不逮小人”兩句在總體上符合竹書《尊德義》的德政與德教的篇意;此兩句上下對稱,正與其所處一章的總體表達結構一致;而且這兩句話所要表達的是政治的理想境界:不以五刑侮辱君子,不以禮樂煩擾小人。與此相對,《曲禮上》上句“禮不下庶人”看似與上文“國君撫式,大夫下之;大夫撫式,士下之”相近,下句“刑不上大夫”看似與下文“刑人不在君側”一致,但其實根據(jù)傳統(tǒng)注疏的解釋,“禮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是孤懸著的,在此章中與上下文并不連貫。第三條,“君子”“小人”成對出現(xiàn)在先秦文本中的頻率很高,春秋時期已頗流行;與此相對,“大夫”“小人”在先秦傳世古籍中成對出現(xiàn)則比較少見。綜合起來,《尊德義》的“刑不逮君子,禮不逮小人”兩句早出,而《禮記·曲禮上》的“禮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二句晚出,且后者有可能受到了前者的影響,系對前者的改作。不過,《曲禮上》的這兩句話未必是在秦朝之后才被加入其中的,我們沒有根據(jù)可以否定其出現(xiàn)在先秦《禮記》古本中的那種可能。

         

        總之,竹書《尊德義》“刑不逮君子,禮不逮小人”這兩句話可能早于《禮記·曲禮上》“禮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這兩句話而出現(xiàn)?!按笔恰凹啊钡囊馑?。這兩句話的發(fā)現(xiàn),對于解決“禮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問題有一定的學術價值,證明后者的“上”“下”應當訓釋為“上及”和“下至”,同時證明傳世文獻或傳統(tǒng)注疏對后者作“勵節(jié)”說的解釋在大方向上是正確的,符合德政的思想特質。至于“禮”“刑”的具體內容,則需要依據(jù)其他文獻,特別是根據(jù)司馬遷《報任安書》和鄭玄、孔穎達的注疏來擬定。當然,竹書的這兩句話包含著較強的道德主義味道,而《禮記·曲禮上》的那兩句話則純從社會身份而言,容易引起今人的反感和誤解。此種不同是需要我們多加注意的。

         

        注釋

         

        【1】參見荊門市博物館編:《郭店楚墓竹簡》,文物出版社1998年版,第174頁。

         

        【2】李啟謙:《“禮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嗎?——談先秦史研究中的一個問題》,《齊魯學刊》1980年第2期,第20—25頁;陳一石:《“禮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辨》,《法學研究》1981年第1期,第49—53頁。

         

        【3】李衡眉、呂紹綱:《“刑不上大夫”的真諦何在?——兼與陳一石同志商榷》,《史學集刊》1982年1期,第20—23頁。

         

        【4】馬小紅:《釋“禮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法學研究》1987年第2期,第83—85、71頁。

         

        【5】參見王文艷:《試論“刑不上大夫”在〈二十四史〉正文、譯文中的正解與誤解》,《語文學刊》2018年第5期,第48頁。王氏贊成呂友仁的“刑辱說”。呂友仁說:“這個‘刑’字當作‘刑辱’解,即種種刑訊手段給當事人帶來的羞辱?!币娛现骸抖Y記研究四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第133頁。

         

        【6】韓國磐:《“刑不上大夫”非先秦古法》,《廈門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2年第4期,第4頁。

         

        【7】譚世保:《“禮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考辨》,《廣西民族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1979年第4期,第42、39頁。

         

        【8】王占通:《奴隸社會法律制度中不存在“禮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的原則》,《吉林大學學報》1987年第5期,第4頁;張全民:《“禮不下庶人”發(fā)覆》,《吉林大學學報》1997年第1期,第56頁。宋人陳澔《集說》曰:“一說,此為相遇于途,君撫式以禮大夫,則大夫下車;大夫撫式以禮士,則士下車,庶人則否。故云‘禮不下庶人也’。”見(元)陳澔:《禮記集說》(宋元人注《四書五經》),中國書店1985年第2版,第13頁。

         

        【9】謝維揚:《“禮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辨》,《學術月刊》1980年第8期,第76頁。

         

        【10】此外,近年還有一種綜合以上諸種錯誤的所謂顛覆性解釋。郭淑新說:“這段話的意思是:國君在途中遇到大夫,便扶軾示禮,而大夫則須下車還禮;大夫在途中遇到士,同樣需扶軾示禮,而士也須下車還禮。而在途中遇到百姓,則無須像上述那樣撫式示禮,而刑法也不用來懲治在君主身旁盡職的賢明的大夫?!庇终f:“‘上’‘下’二字,是可作‘置于上’‘置于下’之詮釋……可將‘禮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詮釋為:‘禮不將庶人置于下,刑不將大夫置于上。’……進而將此話語詮釋為:禮不卑庶人,刑不尊大夫,抑或庶人不因不懂得禮制而無須遵守禮;而大夫不因懂得刑法而對其加重責罰?!币娛现丁岸Y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新詮——讀“三禮”有感》,《理論與現(xiàn)代化》2018年第1期,第82、84頁。

         

        【11】孟子、荀子等即有相關說法?!睹献印るx婁上》曰:“君子犯義,小人犯刑。”《荀子·富國》曰:“由士以上則以禮樂節(jié)之,眾庶百姓則必以法數(shù)制之?!边@兩段話都包含著小人用刑、君子用禮之義?!吨芏Y·秋官·小司寇》曰:“凡命夫命婦不躬坐獄訟?!贝送狻吨芏Y》還有“八議之法”,都表明貴賤的身份不同,則其是否用刑及如何用刑是不同的。

         

        【12】對于“禮不下庶人”,《白虎通·喪服》亦有解釋,云:“禮不下庶人何?所以為民制何?禮不下庶人者,尊卑制度也。服者,恩從內發(fā),故為之制也。”

         

        【13】(清)阮元校刻:《十三經注疏·禮記注疏》卷三,清嘉慶南昌府學刊本,第7頁。

         

        【14】(清)阮元??蹋骸妒涀⑹琛ざY記注疏》卷三,清嘉慶南昌府學刊本,第7頁。

         

        【15】張全民:《“禮不下庶人”發(fā)覆》,《吉林大學社會科學學報》1997年第1期,第60—62頁。

         

        【16】參見謝維揚:《“禮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辨》,《學術月刊》1980年第8期,第74—75頁。

         

        【17】楊向奎:《裼襲禮與“禮不下庶人”解》,《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學報》1998年第6期,第19頁。

         

        【18】孫希旦曰:“愚謂庶人非無禮也……而曰‘禮不下庶人’者,不為庶人制禮也。制禮自士以上,《士冠》《士昏》《士相見》是也。庶人有事,假士禮以行之,而有所降殺焉。蓋以其質野則于節(jié)文或有所不習,卑賤則于儀物或有所不能備也。”(清)孫希旦:《禮記集解》,中華書局1989年,第81—82頁。

         

        【19】以上兩條引文,見楊志剛:《“禮下庶人”的歷史考察》,《社會科學戰(zhàn)線》1994年第6期,第118—119頁。

         

        【20】(清)阮元??蹋骸妒涀⑹琛ざY記注疏》卷三,清嘉慶南昌府學刊本,第7頁。

         

        【21】《漢書》卷四十八《賈誼傳》。這段話又見于賈誼《新書·階級》。

         

        【22】《漢書》卷六十二《司馬遷傳》。

         

        【23】(清)阮元??蹋骸妒涀⑹琛ざY記》,清嘉慶南昌府學刊本,第7頁。

         

        【24】孔穎達《正義》曰:“與猶許也。不許賢者犯法,若許之,則非進賢之道也。大夫無刑科,而《周禮》有犯罪致殺放者,鄭恐人疑,故出其事,雖不制刑書,‘不與賢者犯法,其犯法則在《八議》輕重,不在《刑書》’。若脫或犯法,則在《八議》,議有八條,事在《周禮》:一曰議親之辟,謂是王宗室有罪也;二曰議故之辟,謂與王故舊也;三曰議賢之辟,謂有德行者也;四曰議能之辟,謂有道藝者也;五曰議功之辟,謂有大勛立功者也;六曰議貴之辟,謂貴者犯罪,即大夫以上也;(鄭司農云:‘若今之吏墨綬有罪先請者?!笣h時墨綬者是貴人也。)七曰議勤之辟,謂憔悴憂國也;八曰議賓之辟,謂所不臣者,三恪二代之后也?!懂惲x》:‘《禮戴》說刑不上大夫?!豆胖芏Y》說士尸肆諸市,大夫尸肆諸朝。是大夫有刑。許慎謹案:《易》曰:鼎折足,覆公餗,其刑渥,兇。無刑不上大夫之事,從《周禮》之說?!嵖党神g之云:‘凡有爵者,與王同族。大夫以上適甸師氏,令人不見,是以云刑不上大夫?!玎嵵?,則于《戴禮》及《周禮》二說俱合,但大夫罪未定之前,則皆在《八議》,此經《注》是也。若罪已定,將刑殺,則適甸師氏是也。凡王朝大夫以上及王之同姓,皆刑之於甸師氏,故《掌戮》云‘凡有爵者及王之同族有罪,則死刑焉’是也。若王之庶姓之士,及諸侯大夫,則戮於朝。故《襄二十二年》,楚殺令尹子南,尸諸朝,是大夫於朝也。列國大夫入天子之國曰某士,明天子之士亦在朝也。諸侯大夫既在朝,則諸侯之士在市,故《檀弓》云:‘君之臣不免於罪,則將肆諸市朝?!嵲啤蠓蜢冻快妒小且??!保ㄇ澹┤钤?蹋骸妒涀⑹琛ざY記》,清嘉慶南昌府學刊本,第7頁。

         

        【25】上引兩條,俱見李衡眉、呂紹綱:《“刑不上大夫”的真諦何在?——兼與陳一石同志商榷》,《史學集刊》1982年1期,第21頁。

         

        【26】(清)夏曾佑:《中國古代史》,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第191頁。夏書初名《最新中學中國歷史教科書》,簡稱《中國歷史教科書》,出版于20世紀初。1933年商務印書館出版,改名《中國古代史》。

         

        【27】此外,王充對“刑不上大夫”另有一說,《論衡·辨崇》曰:“‘刑不上大夫’,圣王于貴者闊也。圣王刑賤不罰貴,鬼神禍貴不殃賤,非《易》所謂‘大人與鬼神合其吉兇’也?!蓖醭湓诖岁U明了中國古代社會用“刑”的不平等性問題。法家大概有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除君主外)的理想主張,但事實上,中國人在法律上的平等地位的建立,是近一百多年來的事情,是受到西方法律觀念和權利觀念影響的結果。

         

        【28】下引文的竹簡編聯(lián)和釋讀,綜合了一些學者的意見,參見武漢大學簡帛研究中心、荊門市博物館編著:《楚地出土戰(zhàn)國簡冊合集(一)·郭店楚墓竹書》,文物出版社2011年版,第87—98頁;單育辰:《郭店〈尊德義〉〈成之聞之〉〈六德〉三篇整理與研究》,科學出版社2015年版,第19—103頁。

         

        【29】廖名春:《郭店楚簡儒家著作考》,《孔子研究》1998年第3期,第77頁。廖氏后在《郭店楚簡研究》(《中國哲學》第20輯,遼寧教育出版社1999年)上發(fā)表了《荊門郭店楚簡與先秦儒學》一文,此文包括了《郭店楚簡儒家著作考》的內容。

         

        【30】以上引文,均見劉信芳:《“禮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辨疑》,《中國史研究》2004年第1期,第27—28頁。

         

        【31】廖名春:《郭店楚簡儒家著作考》,《孔子研究》1998年第3期,第77頁。

         

        【32】以上引文,均見王諤:《〈禮記·曲禮〉成篇年代考》,《南京師范大學文學院學報》2006年第3期,第95—97頁。

         

        【33】王諤:《〈禮記·曲禮〉成篇年代考》,《南京師范大學文學院學報》2006年第3期,第97頁。王氏提供了兩個證據(jù),一個,《孟子》所引兩條“《禮》曰”,均見于《禮記·曲禮》;二個,《大戴禮記·曾子事父母》《曾子本孝》等書篇有與《禮記·曲禮》相同的文字(見王文第95—96頁)。第一個證據(jù)毫無疑問證明了《曲禮》成篇于孟子之前,第二個證據(jù)在較大程度上證明了《曲禮》作于戰(zhàn)國早期甚至春秋末季。

         

        【34】劉信芳:《“禮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辨疑》,《中國史研究》2004年第1期,第27、28頁。

         

        【35】參見拙作《關于郭店簡〈尊德義〉篇是孔子本人著作的證明》,未刊稿。

         

        責任編輯:近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