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799精品视频天天在看,日韩一区二区三区灯红酒绿,国产xxxxx在线观看,在线911精品亚洲

    <rp id="00a9v"></rp>
      <track id="00a9v"><dl id="00a9v"><delect id="00a9v"></delect></dl></track>
      1. 【吳鉤】蘇軾為什么要赴金陵拜會王安石

        欄目:鉤沉考據(jù)
        發(fā)布時間:2021-06-17 18:11:17
        標(biāo)簽:王安石、蘇軾
        吳鉤

        作者簡介:吳鉤,男,西歷一九七五年生,廣東汕尾人。著有《宋:現(xiàn)代的拂曉時辰》《知宋:寫給女兒的大宋歷史》《宋仁宗:共治時代》《風(fēng)雅宋:看得見的大宋文明》《宋神宗與王安石:變法時代》等。

        蘇軾為什么要赴金陵拜會王安石

        作者:吳鉤

        來源:作者授權(quán) 儒家網(wǎng) 發(fā)布

                  原載于 “我們都愛宋朝”微信公眾號

        時間:孔子二五七一年歲次辛丑五月初七日乙未

                  耶穌2021年6月16日

         

         

         

        蘇軾因“烏臺詩案”被貶謫黃州,在黃州一呆就是四年多。元豐七年正月,神宗給三省發(fā)手札,稱“蘇軾黜居思咎,閱歲滋深,人材實難,不忍終棄”,決定移蘇軾為汝州團練副使。不久又應(yīng)蘇軾的申請,許于常州居住。常州恰好在江寧府之鄰。四月,蘇軾離開黃州赴常州,沿途拜訪朋友、游覽山水,所以走得很慢,七月份才抵達金陵。在金陵,蘇軾拜會了退居鐘山下的前宰相王安石。

         

        應(yīng)該說,元豐七年秋王、蘇的這次會面是十分愉快的,他們共游鐘山,互有詩歌唱和,相談甚歡,但話題可能未涉時政,因為這個話題會令雙方尷尬。跟王安石沾親帶故的蔡絛說,蘇軾與王安石游金陵,“盡論古昔文字,閑即俱味禪悅”,他們所論話題是佛理。這個記載是可信的。蘇軾在致友人滕甫的書信上自述說:“某到此,時見荊公,甚喜,時誦詩說佛也?!薄黄婀?,王安石晚年沉溺于佛老,而蘇軾對于釋道亦深感興趣、頗有研究,佛理正是他們的共同話題。

         

        他們還討論了另一個共同話題——詩歌。對蘇軾的文學(xué)才情,王安石是一直都承認的,據(jù)說金陵相會后,王安石更是由衷贊嘆:“不知更幾百年,方有如此人物!”蘇軾則寫詩表達了對王安石的敬仰之情:“騎驢渺渺入荒陂,想見先生未病時。勸我試求三畝宅,從公已覺十年遲?!笨芍^相見恨晚、惺惺相惜。

         

        因為與蘇軾相處得很是愉快,王安石勸老朋友:不如在金陵購房住下來。蘇軾亦自稱正有此意,蘇詩所言“勸我試求三畝宅,從公已覺十年遲”,說的便是這回事。不過,據(jù)說由于一時找不到合適的房屋,與王安石結(jié)鄰而居的計劃只好作罷,在江寧盤桓了一段時間后,蘇軾便告別王安石,離開金陵,過真州。

         

        在真州,蘇軾又給王安石致信:

         

        軾頓首再拜特進大觀文相公執(zhí)事。近者經(jīng)由,屢獲請見,存撫教誨,恩意甚厚。別來切計臺候萬福。軾始欲買田金陵,庶幾得陪杖履,老于鐘山之下。既已不遂,今來儀真,又已二十余日,日以求田為事,然成否未可知也。若幸而成,扁舟往來,見公不難也。

         

        在這封信中,蘇軾向王安石推薦了他的門生秦觀,并委婉地請王安石向朝廷舉薦秦觀:

         

        向?qū)已愿哙]進士秦觀太虛,公亦粗知其人,今得其詩文數(shù)十首,拜呈。詞格高下,固已無逃于左右,獨其行義修飭,才敏過人,有志于忠義者,其請以身任之。此外,博綜史傳,通曉佛書,講集醫(yī)藥,明練法律,若此類,未易以一一數(shù)也。才難之嘆,古今共之,如觀等輩,實不易得。愿公少借齒牙,使增重于世,其他無所望也。

         

        也許這才是蘇軾過金陵拜見王安石的真實目的。蘇軾寫過一篇《成都圣像藏記》,元豐三年,有人將此記手抄本送給王安石,王安石讀后擊節(jié)嘆賞。消息傳到黃州,蘇軾也很高興,那時即萌生了請王安石薦引秦觀的想法,他與友人計議此事:“知荊公見稱經(jīng)藏文,是未離妄語也,便蒙印可,何哉?《圓覺經(jīng)》紙示及,得暇為寫下卷,令公擇寫上卷。秦太虛維揚勝士,固知公喜之,無乃亦可令荊公一見之歟?”

         

        難怪有研究者提出:“蘇軾過江寧拜訪王安石的真正目的是什么?難道真的如論者所說,為了暢敘‘友誼’、表達對王安石的‘仰慕’、‘尊敬’和‘向往’么?是想在江寧求田問舍、與王安石卜鄰而共老鐘山么?顯然都不是。蘇軾此行的真正目的就是要借王安石之口推薦秦觀”。王安石“約蘇軾‘卜居秦淮’的心意是真誠的,但蘇軾本人卻根本無此打算,除了借荊公之齒牙推薦秦觀外,其他皆屬虛與周旋”。(參見閻笑非:《試談蘇軾與王安石的關(guān)系》)

         

         

         

        王安石似乎也看出了蘇軾的用意,復(fù)信說:“承誨喻累幅,知尚盤桓江北,俯仰逾月,豈勝感悵。得秦君詩,手不能舍?!彪S后筆鋒一轉(zhuǎn):“然聞秦君嘗學(xué)至言妙道,無乃笑我與公嗜好過乎?”巧妙地謝絕了蘇軾的要求。

         

        此后,蘇軾似未再致書王安石。倒是在王安石去世后,因江寧府幕職官周穜上書朝廷,提議以王安石配享神宗廟廷,蘇軾極力反對,多次上章詆毀王氏,并要求正周穜之罪:“昔王安石在仁宗、英宗朝,矯詐百端,妄竊大名,或以為可用,惟韓琦獨識其奸,終不肯進。使琦不去位,安石何由得志?”“竊以安石平生所為,是非邪正,中外具知,難逃圣鑒。先帝蓋亦知之,故置之閑散,終不復(fù)用。”這個時候,蘇大學(xué)士可能忘記了自己所寫的詩句“從公已覺十年遲”。

         

         

        責(zé)任編輯:近復(f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