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余東海作者簡介:余東海,本名余樟法,男,屬龍,西元一九六四年生,原籍浙江麗水,現(xiàn)居廣西南寧。自號東海老人,曾用筆名蕭瑤,網(wǎng)名“東海一梟”等。著有《大良知學》《儒家文化實踐史(先秦部分)》《儒家大智慧》《論語點睛》《春秋精神》《四書要義》《大人啟蒙讀本》《儒家法眼》等。 |
仁本主義宣言
作者:余東海
來源:作者授權 儒家網(wǎng) 發(fā)布
前言:一個偉大的靈魂
一、仁本主義五觀
二、仁本主義與其它文化體系
四、大同理想和共產(chǎn)主義
五、如何看待自由主義
六、正人君子的責任
前言:一個偉大的靈魂
魂兮歸來,魂已歸來。一個偉大的靈魂,仁本主義的靈魂,中華民族、中華文明和中國歷史的靈魂,已經(jīng)從百年浩劫中悄然復蘇悄悄歸來。
仁本主義是相對于人本主義而稱。相對于人道主義,可稱為仁道主義;相對于人文主義,可稱為仁文主義;相對于唯物主義,可稱為唯仁主義;相對于上帝主義,可稱為天理主義、良知主義。
仁本主義靈魂,以圣人為道德載體,以儒經(jīng)為文化載體,以中華為文明載體。
儒家文化以仁為本,即仁本主義文化。儒家是中華文化的主統(tǒng)和最高代表,中華文明的主要締造者和建設者;仁義禮智信是儒家基本原則,中華特色的五大普世價值。儒家和中華一體兩面:中華是儒家的生命寄托,儒家是中華的精神本質。
集儒家大成的儒家大宗師孔子,乃是圣中之圣,言行最中正,德智最圓滿。信仰孔子即信仰真理,崇拜孔子即崇拜良知,尊重孔子即尊重自心。孔子、儒家和中華,三位一體,一榮俱榮,一損俱損。
儒家文化是最根本的中國特色,是中華民族、中華文明與世界其它民族和文明的根本性區(qū)別。儒家之興亡,直接關乎文明之興亡,道德之興亡,中華之興亡,天下之興亡。顧炎武“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名言就是在這個意義上說的。
中華民族之魂,在文化是儒經(jīng),在道德是五常,在人是孔子。孔子不會在乎世人的嘲笑、批判、詆毀和攻擊,但嘲笑孔子者必淺薄,批判孔子者必顛倒,詆毀孔子者必無知無畏,攻擊孔子者必喪根失本。
孔子是打不倒的。但是,打的人多了,孔子和儒家就會退出政治中心,退向社會邊緣,共同退離民族生命,以致政治野蠻化,社會黑暗化。從這個意義上說,孔子又是可以被打倒的。從五四到文革,就是孔子一步步倒下、馬氏一步步上升的過程,就是率獸食人、人相食而亡天下的過程。
百余年來反孔反儒惡潮泛濫,無異于道德滅師,文化弒父,以致中國喪魂失魄,災難深重。而今儒家一陽來復,昭示著民族復興、中華重建的希望曙光初照。中華重建就是仁本主義道路的重啟。
吳元士認為:“中國會率先進入仁本主義,并引導世界進入仁本主義,為人類文明開啟最輝煌的時代。”這個判斷深同我意。
明清以來,西方對中國先趕后超,從清末開始全面超越中國。但這個超越不會持續(xù)太久,不會超過兩百年。我相信一個仁本主義中國,百年內(nèi)可以趕超西方。
就像非儒家之文化人都有所知障一樣,西方文明也有所知障。人本主義相對于神本、物本和其它主義,文化、政治優(yōu)勢是顯然的。相比仁本主義,人本主義的不足和劣勢也是絕對的,人本主義價值觀反而會成為西方文明升級的一種障礙。
當然,要在百年內(nèi)趕超西方,前提是反經(jīng),即返回儒經(jīng),反本開新,在新的歷史平臺上建設新一輪的仁本主義文明。
這就必須讓越來越多的中國人了解、理解仁本主義,讓越來越多的人明白,清朝的落后不僅與儒家無關,而且恰恰是清朝嚴重偏離王道原則所致,是清朝雙重積弊所致。所謂雙重積弊,首先是歷史的積弊,數(shù)千年的歷史實踐與理論的偏差越來越大;其次是清朝本身的積弊,政治上難以完全擺脫滿族主義傾向。
故清朝雖屬古典仁本主義,但在雙重積弊之下,不堪重負,嚴重出偏,無法成功轉型為現(xiàn)代仁本主義?,F(xiàn)代仁本主義有待于重起爐灶另開張,開出與時偕宜的王道學術和禮制模式來。這是當代儒家不可推卸的歷史責任和天賦使命。
走仁本主義道路,就是新時代的獨尊儒術。很多事過猶不及,唯獨尊儒,只有不及沒有過,不會過。因為儒家原則是中道,是誠正,是仁義。于個體,追求從心所欲的圣德;于政治,倡導敬天保民的仁政,都只有不及之憂,絕無過度之虞。
走仁本主義道路,就是以儒立國和治國,以中道為意識形態(tài),以五常道為普世價值,將仁義道德上升為國家精神,落實于中華憲政,建設兼?zhèn)湮鞣矫裰髦?、上古禪讓制精華的新禮制。
走仁本主義道路,就要了解仁本主義思想。
一、仁本主義五觀
仁本主義是儒家現(xiàn)代版。在依據(jù)和繼承四書五經(jīng)的道德、政治原則的基礎上,我提出仁本主義五觀,是對儒家原則集中而全面的闡述。
儒家倡導、追求、堅持三正確:思想正確,行為正確,政治正確。衡量、判斷正確與否的最高標準就是仁本主義五觀。依此而觀,一切是非、正邪、善惡、華夷、人禽、圣賊之辨,無不一目了然,若示諸掌,一切妖魔鬼怪皆無所遁形。
五觀是新儒家五個原則觀點,也是仁本主義靈魂的五個支柱。儒家一切立場、觀點和方法,無不源于仁本主義五觀,即:乾元為首的世界觀、本性至善的人性觀、五常統(tǒng)帥的價值觀。體現(xiàn)于外王,則是以民為本的政治觀,用之于歷史,為仁本主義歷史觀,簡稱唯仁史觀。
仁本主義世界觀的要義是,太極是世界的本源,物質和意識都是派生的。太極是本體即本質,生生不息地變易出宇宙萬物。物質和意識都是現(xiàn)象,本質所現(xiàn)之象,宇宙萬物包括肉體身、意識心都屬于現(xiàn)象。本質決定現(xiàn)象。太極第一性,物質和意識第二性。在產(chǎn)生的順序上,物質先來,意識后到。在堅持太極第一性的前提下,承認肉體和意識是物質世界長期發(fā)展的產(chǎn)物,承認意識對物質有依賴性。太極統(tǒng)攝乾元坤元,乾元在太極中占據(jù)主導地位。故太極第一性可說為乾元第一性。
仁本主義人性觀的要義是,本性至善,習性易惡。人之本性即天性,是萬德之本,眾善之長,價值之源,是一種絕對價值、絕對的道德和絕對的善,故可以稱之為至善,也可以稱為超善,超越善惡概念,超乎一切相對的價值和道德元素,不能用世間善惡概念和標準去衡量。其次,人類習性有善惡之別,善習具有根本性,是本性的直接作用。惡習無論怎樣根深蒂固,相對善習,都是后起和派生的。
仁本主義價值觀的要義是,以仁義禮智信五常道為五大普世價值,普適于一切社會一切國家一切時代一切人類,放之四海而皆準,傳之萬古而無疑,是辨別王與霸、義與利、華與夷、是與非、善與惡、正與邪等等的五個原則和標準,其中仁義又是核心原則和最高標準。人生的最高價值在于成仁取義,外而成就人類文明,內(nèi)而成就良知光明。人生的價值取決于良知的光明度。
價值觀具有根本性的導向作用。價值觀是人們對事物價值的總看法和根本觀點,價值觀對社會存在具有根本性作用,對人們的行為具有重要的驅動、制約和引導作用。價值觀對人類認識和改造世界的活動具有導向作用,對人生道路的選擇具有導向作用。不同的價值觀具有不同的導向作用,正確的價值觀有促進作用,錯誤的價值觀有阻礙作用。
仁本主義政治觀的要義是,以民為本,三權分立:主權在民,治權在君,教權在儒。太極是天道,于人類稱人極,于政治稱皇極。太極是宇宙中道,人極是人類中道,皇極是政治中道,三者完全一致,因角度不同,側重不同,故稱謂不同。
天道稱太極,圣人立人極,大人立皇極。關于仁本主義世界觀、人性觀、價值觀、政治觀,在《仁本主義》一書中皆有詳述,茲不詳論。
仁本主義歷史觀即唯仁史觀的要義有四個方面如下:
其一、社會存在與文化意識關系:文化意識決定社會存在和社會意識。文化意識的變化、發(fā)展決定社會存在和社會意識的變化、發(fā)展;正確的文化意識對社會發(fā)展起積極的推動作用,錯誤的文化意識對社會發(fā)展有阻礙作用。儒家社會發(fā)展較快,儒家文化影響度與政治社會文明度成正比,原因就在于此。同時,社會存在、社會意識各有相對的獨立性,對文化意識有反作用。
其二、生產(chǎn)關系與生產(chǎn)力的關系:生產(chǎn)關系對生產(chǎn)力具有決定性影響。當生產(chǎn)關系適合生產(chǎn)力發(fā)展狀況時,它對生產(chǎn)力的發(fā)展起推動作用;當生產(chǎn)關系不適合生產(chǎn)力發(fā)展狀況時,它對生產(chǎn)力的發(fā)展起阻礙作用。
其三、上層建筑與經(jīng)濟基礎的關系:上層建筑對經(jīng)濟基礎具有決定性影響。當上層建筑適合經(jīng)濟基礎狀況時,可促進經(jīng)濟基礎的鞏固完善;當它不適合經(jīng)濟基礎狀況時,則阻礙經(jīng)濟基礎的發(fā)展和變革。同時經(jīng)濟基礎對上層建筑對具有反作用。
其四、社會發(fā)展總趨勢:社會歷史發(fā)展是螺旋式的,發(fā)展的過程是曲折的,善是推動社會歷史發(fā)展的直接動力。圣賢豪杰是歷史的引領和創(chuàng)造者,是推動社會發(fā)展的決定性力量。
仁本主義五觀是儒家五大文化支柱和道德根本,來不得絲毫模糊、混淆和動搖。是否儒學,學之純雜正偏,皆由此而決。五觀堪稱儒家五界碑。進入五碑之界內(nèi),就是儒家;有一違離,就非儒家,或為雜儒或儒門外道。如荀子,有違性善論,便為儒門外道。外道之正邪,以與此五碑關系為準。全部背反為邪,有所接近便正。
明乎仁本主義五觀,一切如示諸掌。也就是說,立穩(wěn)了五大界碑,就抓住了大象,就可以此解釋中國,以此觀照和解釋西方,以此反本開新,返回仁本主義之道德和政治原則,在學術上與時偕宜、因地制宜地開出新的思路和觀點,在政治上,建設新的王道仁政和禮樂制度,開辟中華文明新境界,對古今中西各門各派之高低優(yōu)劣正邪善惡,亦可洞若觀火。
二、仁本主義與其它五大文化體系
古今中外文化體系甚多,概乎言之有六:仁本主義,人本主義,道本主義,神本主義,君本主義,物本主義。
儒學為仁本主義,自由主義為人本主義,佛道統(tǒng)稱道本主義,耶教伊教為神本主義,馬學為物本主義??煞Q為文化六大門派,分別為仁本派,人本派,道本派,君本派,神本派,物本派。論文化品格,仁本主義最高,其次人本主義,其次道本主義,其次君本主義,其次神本主義,其次物本主義。
儒佛道都可以稱為道本主義,都有得乎道。唯儒家能得乎道之全,徹證圓證“性與天道”,徹上徹下,徹內(nèi)徹外,古今中外,獨此一家。故特名之為仁本主義。佛道兩家,于道有得,然得之不全。道家有得乎天道而未能徹下,佛教有得乎本性而未能徹外。
道家喜歡黃老并稱,稱道家文化為黃老之道,其實不對。老子是道家,黃帝卻不是。黃帝敗炎帝,殺蚩尤,一華夏,在位期間,播種百谷草木,大力發(fā)展生產(chǎn),制衣冠、建舟車、制音律、創(chuàng)醫(yī)學等等,是個大有為的天下共主,披山通道,未嘗寧居,武功文治,卓然無匹。黃帝的政治思想和行為,顯然與老子和道家大不同。將黃帝劃為道家,顯然不符。
五帝政治及其思想必有其連貫性,同為中道無疑。黃帝作為五帝之首,必能“允執(zhí)厥中”?!兑捉?jīng)》將黃帝堯舜并稱:“神農(nóng)氏沒,黃帝堯舜氏作,通其變,使民不倦,神而化之,使民宜之。易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是以自天祐之,吉無不利。黃帝堯舜垂衣裳而天下治,蓋取諸乾坤?!保ā断缔o下》)
可見黃帝與堯舜一樣,乾坤雙取,陰陽并重,其無為政治是儒式無為,是建立在大有為、無不為基礎上的無為?!俄n詩外傳》明言:“黃帝即位,施惠承天,一道修德,惟仁是行?!秉S帝大道大仁,大異于老子“絕仁棄義”的主張和“大道廢有仁義”的認識?!栋谆⑼ā访鞔_指出黃帝所得所行就是中和之道:“黃者,中和之色,自然之性,萬世不易。黃帝始作制度,得其中和,萬世長存,故稱黃帝也?!?o:p>
不同的文化體系有不同的世界觀。仁本主義以乾元為第一性,世界統(tǒng)一于乾元,物質和意識都是現(xiàn)象,乾元所現(xiàn)之象。道本主義以道或佛性為第一性,世界統(tǒng)一于道或佛性。物本主義以物質為第一性,世界統(tǒng)一于物質。神本主義以神為創(chuàng)世造人的主體。
不同的文化體系有不同的人性觀。仁本主義是性善論,人本主義是準性善論,西方自由主義大家,對人性中的善質都有不同程度的認識。道本主義主流是性善論,神本主義是原罪論,可稱為準性惡論。法家君本主義持性惡論,物本主義持“階級性論”和“社會關系的總和論”,近性惡論。
不同的文化體系有不同的價值觀和道德標準。仁本主義是仁義禮智信,人本主義是自由民主平等人權法治,我稱之為自由主義五常道。道本主義中,佛教核心道德是慈悲和空寂,道家核心道德是虛靜和逍遙。君本主義核心價值是效忠于君,君貴民輕。神本主義核心價值是效忠于神,神貴人輕。物本主義在哲學上以物為本,政治上以黨為本,以之為兩大價值標準。
不同的文化體系還有不同的人生觀、政治觀,開出來的文明和制度模式也因之而異。人本主義開出民主制和私有制,神本主義開出政教合一的教主制,物本主義開出黨主制和公有制,君本主義開出君本位的君主制,君主獨裁主義,與儒家民本位的君主制性質和模式皆大不同。道本主義為出世法,開不出制度來。
注意,耶教和伊教都屬于神本主義,然有優(yōu)劣之別。伊教本質是宗教極端主義,劣于耶教,與物本主義差堪仿佛。在政治上,耶伊兩教導出來的都是教主制,但耶教相對溫和,伊教特別嚴酷,很容易進一步導出暴力恐怖主義,與物本主義異質同劣,共同構成兩大人道災難源。
仁本主義文化開出來的文明,是王道政治和禮樂制度,其中政治制度為君主制,包括公天下君主制和家天下君主制;經(jīng)濟制度為民有制,包括不能買賣繼承的井田制和可以買賣繼承的私有制。其學制為科舉制。科舉制是古代多種取士之法中最科學者,可以改革,不可廢除。東海《仁本主義》一書和《中華憲政綱要》、《儒家特區(qū)構想》諸文,可以作為新一輪仁本主義文明的綱領性文件。
論政治文明度、社會和諧度和人民幸福度,仁本主義國家最高,人本主義國家次之,其它以此類推。故選擇、信奉什么樣的文化,關乎個人之吉兇憂樂,也關乎民族之強弱榮辱,國家之興衰存亡。
東海察遍古今中外,可用以立國即作為意識形態(tài)的文化體系只有兩種:儒學和自由主義,即仁本主義和人本主義。其它任何思想文化體系,包括佛本主義、神本主義、物本主義及民族主義、國家主義等各種集體主義統(tǒng)統(tǒng)不行。也就是說,所有政治學中,儒家外王學品質最高,其次是自由主義。其它學說都不良。
至于三民主義,雖非邪說,品格低下,立不起國,可謂不好不壞。國黨政治凝聚力、社會控制力低下,就源于三民主義的不壞不好。不壞,對于刁民暴徒盜賊黑社會惡勢力都沒有吸引力;不好,沒有形上信仰和道德根基,團結不起更培養(yǎng)不出君子。國民黨對于民眾,無德以導之,無禮以齊之,對人民不負責任,負不起政治領導、文化啟蒙、道德教化的責任,根本原因在此。
文化體系作為觀念、觀點、概念、思想、價值觀等要素的總和,又稱為意識形態(tài),對一個國家的文明程度具有決定性作用和影響??鬃诱f:“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事不成則禮樂不興,禮樂不興則刑罰不中,刑罰不中則民無所措手足。”(《論語·子路》)意識形態(tài)就是最大最根本的名。
一個國家,民德不良好說,有官員在,可以道德教化;官德不良好說,有制度在,可以制約和懲罰;制度不良也好說,有文化人和文化在,可以依據(jù)文化原則進行改良。但是,如果作為文化主體、指導思想和立國精神的意識形態(tài)本身邪惡,那就一惡俱惡,伊何底止,無可救藥。
四、大同理想和共產(chǎn)主義
儒經(jīng)有兩處提及大同,一是《禮記-禮運》中眾所周知的那段名言,一是《尚書-洪范》:“汝則有大疑,謀及乃心,謀及卿士,謀及庶人,謀及卜筮。汝則從,龜從,筮從,卿士從,庶民從,是之謂大同。”兩者涵義不同而相通,天心民意上下各方認知高度一致,正是大同社會的特征。
堯舜禹前三代,可稱為大同的古典模式。(詳見東?!度寮椅幕瘜嵺`史》一書)
其基本原則是:“大道之行也,大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保ā抖Y記禮運篇》)
未來的大同社會同此原則,未來新禮制即中華憲政,可以充分汲取古代禪讓制和西方民主制的優(yōu)點和精華。
馬克思認為人類終結于共產(chǎn)主義,福山認為自由民主是人類歷史的真正終結,邪正有別,都是昧于德性的思想狂妄。人類文明進步永無止境,文化的發(fā)展、道德的上升和制度的完善永無止境。就是大同理想實現(xiàn),也非歷史的終結,而是意味著人類新一輪高級文明的開幕。
儒家的眼光和理想是世界性的。在仁本主義思想指導下,重建中華,繼而重建大中華文明圈、東亞共榮圈,繼而追求“首出庶物,萬國咸寧”的大同理想。當然,前提是驅馬興儒,這是所有君子和華人的責任。
天道無限,宇宙無限,良知無限,智慧無限,人類文明包括政治文明、物質文明、精神文明、科技文明的發(fā)展不可限量,宇宙和生命都存在著無限的可能性。文明進程只要不被極權主義惡意摧毀和中斷,人類未來的美好不可思議。全球儒化、天下大同之后,人類探索的觸角將向宇宙深處挺進。
那時,人類消除了戰(zhàn)爭和一切惡性競爭,人類道德和智慧大幅度提高,發(fā)展科學技術、開發(fā)利用物質、獲取各種資源的能力也將加速度提升,開發(fā)宇宙、探索外星將成為很多人的主要興趣和人類的第一要務,其成果將難以想象,長生永生等科幻小說所想,完全可能夢想成真。
全球儒化是大同理想實現(xiàn)的前提。全球儒化,進而全世界統(tǒng)一于仁本主義大旗之下,自由而有序,就像宇宙萬物自由而有序地統(tǒng)一于乾綱之下一樣。儒化全球,首先從儒化中國、重建中華開始,首先要將中國建設成為王道樂土,成為仁本主義文明始發(fā)站和大同理想的根據(jù)地。
王道消亡,霸道稱王。以美國為代表的民主政治有一定的道義性,但又不中正,相當于霸道,比蠻夷大有余,比極權大有余,比王道政治大不足。王道只能筑基于禮制,由仁本主義導出來。仁本主義作為中華民族的文化主體和道德血脈,具有至高無上的普世性。當仁本主義成為世界第一學科的時候,大同理想水到渠成。
總有人將共產(chǎn)主義與大同理想相提并論,肯定共產(chǎn)主義的偉大,殊不知兩者的理論基礎和指導思想,選擇的道路和方向,追求的方式和手段,無不截然相反,性質天地懸殊。大同是正善的理想,共產(chǎn)主義純屬空想。
共產(chǎn)主義與大同理想所展示的境界大不同。大同重在道德之大、文化之同,大則群龍無首,同則天下歸仁。人類大同,是統(tǒng)一于道統(tǒng)即仁本主義文化之下,人人皆有士君子之行。共產(chǎn)主義理想重在物產(chǎn)的取之不盡和共有共享,土豪式的愿景?!肮伯a(chǎn)”這個概念就暴露了其“理想”的低劣。
馬家千經(jīng)萬論搞來搞去,無非圍繞著“物”和“產(chǎn)”兩個字轉悠,連最高理想都要以“共產(chǎn)”為中心。說是農(nóng)民的空想都是對農(nóng)民的侮辱,只能稱為三民(愚民刁民暴民)主義的夢想。
不識道體和本性,是唯物主義與生俱來的宿疾和死穴,所以只知意識的能動性,不知良知的主動性,所以唯物、唯產(chǎn),將物質、物產(chǎn)、生產(chǎn)力、經(jīng)濟基礎的作用放在決定性的地位,社會主義道路和公有制,無非拿“產(chǎn)”做文章,以無產(chǎn)有產(chǎn)區(qū)分階級和好壞,以共產(chǎn)主義為理想,著眼點都在于“產(chǎn)”字。
其實,即使是這種土豪式的愿景,也不可能通過無產(chǎn)階級專政和社會主義道路實現(xiàn)---這條道路只能通往共同貧窮、窮折騰和尸山血海。所謂的共產(chǎn)主義只能是徹頭徹尾的空中樓閣。大同則是實實在在的理想,那是人類道德智慧高度發(fā)達,政治制度精神物質高度文明的水到渠成。
有教授說:“社會主義思想,在中國古代體制中和古代思想家、例如儒家的體系中,早就有了某種程度的表現(xiàn)…馬克思提出的某些理想,很多暗合了儒家思想中的某些東西”云,無知妄言也。重視社會與社會本位,文化道德之大同憧憬與物質經(jīng)濟上的共產(chǎn)追求,截然不同。
或說毛氏是大同理想追求者。更是大謬。大同理想的追求過程,必須堅持道德仁本、政治民本和世界人本三大原則,以人為目的。孟子和荀子都強調:“殺一無辜而得天下,不為也?!币匀藶楣ぞ吆褪侄?,通過犧牲無辜和邪惡手段去追求的所謂理想,只能是空想和災難。
撇開儒家,沒有大同可言。這一最高社會理想,只有建立在仁本和民本基礎上的王道才能通往。各種民粹主義、極權主義、集體主義與之背道而馳,自由主義非中道,道德精神不足,其政治非王道,法度缺陷弊端多多,足以“與能”不足以“選賢”,也不能通往大同。
佛學很高明,但作為出世法,不關心政治文明建設。佛智有內(nèi)無外,唯上達無下學,缺乏格物致知、開物利用的科學智慧,缺乏修齊治平、制禮作樂及改良革命的政治智慧,不足以導向大同。
唯儒家將世出世間、形上形下、內(nèi)圣外王打成一片,作用四通八達。要成就個體圣德政治王道,要建設人間樂園實現(xiàn)大同理想,皆非儒智莫屬。
儒學對宇宙生命本質認證最中正,三觀最正確。她的好體現(xiàn)于三方面:一可以培養(yǎng)最好的人,是最好的道德學和人格主義學說;二可以建設最好的政治和社會,是最好的政治學。只有接受儒學指導,個體才有望抵達“不逾矩”的圣境,社會才有望實現(xiàn)“人人皆有士君子之行”的大同理想。
儒學無漏,一是理論圓滿:徹上徹下,全體大用,徹里徹外,內(nèi)圣外王;二是理想圓滿:人格理想為圣人,從心所欲不逾矩,社會理想為大同,群龍無首,萬物咸寧,人人皆有士君子之行。儒家個體和政治之理想,可以通過“格致誠正修齊治平”的實踐逐步抵達。
嬴政焚書坑儒之后,迎來了兩千多年中華文明的輝煌;毛氏反孔滅儒之后,迎來的仁本主義文明輝煌,可不止兩千年五千年,而是永遠。由中華民族主導的大同理想實現(xiàn)后,人人皆有士君子之行,人人良知光明,政治文明建設將讓位于科技文明追求,啟動的將是開發(fā)星河的宇宙文明工程。
五、如何看待自由主義
對于自由主義,國人有兩種截然相反的態(tài)度:或喜愛贊賞,或排斥反對。這都正常,唯希望反對者“惡而知其美”,了解其優(yōu)點所在,不至于敵視之;喜愛者“好而知其惡”,了解其不足之處,可以增強文化自信并更好地取其精華。
托爾斯泰名言,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東海學舌曰,良性的學說都有相似性。儒家和自由主義,各有各的立場觀點方法,差異很大,相似性相通處也很多。求通辨異、明辨兩者的同異,正是當代君子的責任。
自由主義五常道是自由、民主、平等、人權、法治,這是價值觀和政治觀而非道德觀。自由主義也有一定的道德關懷,也能堅持某種底線道德,其五常道與王道原則也有相通處。但是,自由主義并無統(tǒng)一的道德觀。自由主義學者對道德的認知具有狹隘性、膚淺性和多樣性,因人而異。對于道德,或重視,或輕視,或反對,或中立,或道德虛無主義。即使重視道德者,對道德的認知也是有限的。
自由主義的哲學背景是人本主義,立足人道而不明天道。與王道政治的民本原則有所近似,故有一定的正義性文明性。其優(yōu)點在此,遠遠優(yōu)于各種集體主義;其不足亦在此,遠遠遜于仁本主義。不明性與天道,必然缺乏明辨功夫。百年來無數(shù)自由派墮落為民粹分子和反儒分子,根本原因在此。
自由主義與儒家都講人道。但儒家天道與人道統(tǒng)一,內(nèi)圣與外王不二,非自由主義所能媲美。
文化教育和制度建設雙優(yōu),人格培養(yǎng)和人權維護并重,這是仁本主義文化一大特征,故東海一向強調,追求王道,內(nèi)立尊嚴,外求自由;內(nèi)建人格,外保人權。徐復觀先生人權人格并立之說,深得吾心之所同然。他說:
“所以人格的完善,同時必須人權的樹立。人格與人權,真正是相依為命而不可分離。從教化上立人格的命,同時從政治上立人權的命,這才是立命之全,得生命之正,使前者有一真確的基礎,使后者有一真實的內(nèi)容,于是生民的命才算真正站立起來了?!保ㄐ鞆陀^《為生民立命》)
自由主義的自由是政治性的,可作為比五常道次一等的價值,在新禮制下獲得相應安頓,蓋儒家也是很重視自由的。在政治上,禮樂制度提供的是秩序和自由的雙重保障:既保障良好的秩序,又保障官民享有各自的自由。官員的自由以禮為邊界,民眾的自由以法為邊界。
天人不二。不能上達天道,缺乏內(nèi)圣功夫,人道實踐、人格建設必然大受局限。故自由主義可以培養(yǎng)善人,培養(yǎng)不出圣賢君子;可以建設民主,建設不起王道政治。自由主義導出來的現(xiàn)代西方文明屬于人本主義文明,優(yōu)點多多,缺點和弊端也很多。故我們學習之、借鑒之是必須的,未來超越之也是必然的。
但必須強調,民主法治、自由政治固然不如德治禮制王道政治,卻非極權主義人治所能望塵。自由政治把權力關進籠子,極權政治把人民關進籠子。自由社會人民享有四大自由,極權社會權力享有四大自由:不受有效監(jiān)督的自由,不受法律制約的自由,剝奪人民自由的自由,按權分配、依制腐敗的自由。所謂依制腐敗,指制度賦予的各種特供、特服、特殊待遇。
對于人民,儒家主張作之君,作之師,作之親;自由政治可以作之友,作之兄,作之弟;民粹主義主張作之生,作之子,作之奴;極權主義必然作之盜,作之賊,作之敵!論道德水平,自由社會的黑社會,都高于極權主義官場。例如,日本和西方某些黑社會的德性,包括惻隱、羞惡、是非、辭讓之心和社會責任感,都是馬官群體望塵莫及的。
自由和人道,是仁本主義與自由主義的共識。
儒家崇尚天道,然天道不能空談,必須一層層落實下來。落到世界便是人道,以人為主,萬物鬼神皆為客;落到文化便是中道,以仁為體,義禮智信皆為用;落到政治便是王道,以民為本,國家君主皆為末;落到制度便是禮制,禮樂刑政,德主刑輔;落到法律便是祥刑,刑罪相稱,世輕世重。禮制和祥刑旨在保障有序自由,保障人民主權、政府治權和儒家教權,追求秩序和自由品質雙高。秩序是天秩天序,自由是天賦自由,人民主權、政府治權和儒家教權,無非天賦。
反過來,自由本于禮法,禮法本于仁義,義又本于仁。仁徹里為圣,徹外為王,徹上為天,仁之形而上,即性與天道。所以,儒家之自由與天道一脈相承,一氣貫通。王道政治之主權、治權和教權,無不本之于天。
六、正人君子的責任
僅有自由是遠遠不夠的,沒有自由是絕對不行的。
自由是最大的軟實力。這里的自由,相對于極權而言,通法治自由與禮制自由而言。法治自由本于西學,禮制自由本于儒學。禮制自由即王道自由。王道本于天道,人權本于天性,自由本于仁義。就文化言,儒學是最大的軟實力;就道德言,仁義是最大的軟實力;就政治和制度言,自由是最大的軟實力。
沒有自由就意味著制度不良、國格敗壞和人權喪失,意味著國人奴隸化和奴才化。奴隸和奴才,普遍匱乏智力、活力、潛力、感召力、生產(chǎn)能力、創(chuàng)造創(chuàng)新能力、團隊協(xié)作能力等等。國家軟實力是個人軟實力的總和。個人軟實力低下,國家軟實力必然低弱。軟實力低弱,經(jīng)濟科技軍事等等硬實力的發(fā)展就會嚴重受限。所有非自由國家,實力都不行,軟硬都不行,根本因在此。
不僅此也,自由更是人道的基礎設施和人類的共同追求。自由派說:哪里有自由,哪里就是我的祖國。東海曰:哪里有儒家,哪里就應該有自由。
沒有自由選擇的道德是偽道德,沒有自由保障的政治是惡政治,沒有四大自由的社會是惡社會。沒有自由就沒有人格尊嚴,沒有自由就沒有人權乃至生命安全。
法國羅蘭夫人臨刑前說出了一句名言:“自由,自由,多少罪惡假汝之名以行!”以此警惕偽自由,以此反對自由則不大錯特錯。不能因為有偽君子存在就反對君子,不能因為有罪惡冒充自由,就放棄自由追求甚至反對自由。
天下興亡,匹夫有責;追求自由,人人有責。
沒有表達自由,更要自由表達。在沒有自由的環(huán)境中,自由表達的意義特別重大。沒有外在自由,更需要心靈、意志和道德的自由。在不自由的社會做一個自由人,堅持自由表達,是抗爭極權、追求自由的一種方式,一種至關重要、不可或缺的方式。在豺狼當?shù)馈Ⅹ椚v橫的社會做一個人,一個堂堂正正的中國人,是多么光榮而值得自豪。
在所有英雄中,自由英雄最偉大。儒家的責任:先為自由奮斗,再為英雄塑像。
當年曾有籌建“中華詩人園”的計劃,但被自己強烈的自由沖動打入了冷宮?!爸腥A詩人園”屬于不急之務,可以慢慢來。中國自由化或儒家化了,當首先建立“中華英雄園”,為那些為了自由事業(yè)而做出巨大犧牲的英雄樹碑立傳。
極權勢力欲與儒家達成共識,必須全面放棄極權主義,包括其邪說、惡制和特權,堅決擁抱仁本主義,認同王道仁政即儒家憲政。若能擁抱人本主義,也值得歡迎。自由憲政就是政治上的底線共識。
當代正人君子的責任有三:追求自由,批判馬家,弘揚儒家。三者相輔相成,構成追求和建設良制良法三個不可或缺的前提,其中弘揚儒學最為根本。唯有儒學在憲,才能建設最好的制度,新禮制;唯有儒學在心,才能為自由追求提供源源不絕的道德內(nèi)力。所以,弘揚儒學,是更新道德、追求自由、改良社會、改革政治、重建中華最好方式。何以最好?最實在、最正確、最有效故。
儒學弘揚到最高,即取得憲位,在憲法層面確立儒學的道統(tǒng)地位,重新讓道統(tǒng)高于政統(tǒng),這是歷史大趨勢,是人類最偉大的事業(yè)。有了乾元的一元化,才有宇宙萬物的多元化;有了道統(tǒng)的一元化,自有諸子百家的多元化,自有王道政治的重建、國格族魂的重塑和新一輪中華文明的空前輝煌。
全世界有德者聯(lián)合起來,全世界正人君子和正義力量聯(lián)合起來!
余東海造于邕城青秀山下獨樂齋
責任編輯:近復
儒家網(wǎng)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
儒家網(wǎng)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