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799精品视频天天在看,日韩一区二区三区灯红酒绿,国产xxxxx在线观看,在线911精品亚洲

    <rp id="00a9v"></rp>
      <track id="00a9v"><dl id="00a9v"><delect id="00a9v"></delect></dl></track>
      1. 【黃玉順】人是什么?——孔子面對“攸關(guān)技術(shù)”的回答

        欄目:學(xué)術(shù)研究
        發(fā)布時間:2021-08-31 17:40:58
        標(biāo)簽:技術(shù)
        黃玉順

        作者簡介:黃玉順,男,西元一九五七年生,成都人,中國社會科學(xué)院哲學(xué)博士。曾任四川大學(xué)哲學(xué)系教授,現(xiàn)任山東大學(xué)儒學(xué)高等研究院教授。著有《易經(jīng)古歌考釋》《超越知識與價值的緊張——"科學(xué)與玄學(xué)論戰(zhàn)"的哲學(xué)問題》《面向生活本身的儒學(xué)--黃玉順"生活儒學(xué)"自選集》《愛與思——生活儒學(xué)的觀念》《儒學(xué)與生活——"生活儒學(xué)"論稿》《儒家思想與當(dāng)代生活——"生活儒學(xué)"論集》《生活儒學(xué)講錄》等。

        人是什么?——孔子面對攸關(guān)技術(shù)的回答

        作者:黃玉順

        來源:作者授權(quán)儒家網(wǎng)發(fā)布,原載《孔子研究》2021年第4

         

         

        【摘要】攸關(guān)技術(shù)正在挑戰(zhàn)關(guān)于“人是什么”的基本價值觀念。所謂“攸關(guān)技術(shù)”是指那些關(guān)乎人的存在與本質(zhì)、從而導(dǎo)致人倫憂患的技術(shù),例如可以在肉體“硬件”方面造人的基因工程,可以在心靈“軟件”方面造人的人工智能,乃至可以靈肉一體地造人的人類克隆??梢?,不論是肉體還是心靈的存在,人本身都不足以保證人之為人的獨特本質(zhì);恰恰相反,正是近代以來的人本主義導(dǎo)致了技術(shù)的狂悖。因此,唯有孔子的“天本主義”才是人類防止人性淪亡、人道泯滅的最后防線。這就是說,人之存在及其本質(zhì)的根本保證不在“人為”,而在“天然”的“自然”。鑒于攸關(guān)技術(shù)不斷突破底線,今天必須發(fā)出一道最強有力的戒令:敬畏天命,禁止造人! 

         

        【關(guān)鍵詞】人;攸關(guān)技術(shù);人造人;孔子;天本主義;天然;自然

         

         

        在攸關(guān)技術(shù)的刺激下,一個問題赫然逼顯出來:人是什么?所謂“攸關(guān)技術(shù)”(TCH:the technologies concerning humanity)是指那些關(guān)乎人的存在與本質(zhì)、從而導(dǎo)致人倫憂患的技術(shù)。漢語“攸關(guān)”通常與“性命”聯(lián)系在一起,故有成語“性命攸關(guān)”。但“性命”并不僅僅指“生命”;“性”指“人性”,“命”指“天命”,兩者其實是一回事,即人的存在與本質(zhì)是天所賦予的。然而今天,攸關(guān)技術(shù)的發(fā)展正在改變這一點:正在走向“人造人”的境地。那么,如果孔子生活在今天,面對攸關(guān)技術(shù),他會怎樣回答“人是什么”這個問題?

         

        一、人的肉體與攸關(guān)技術(shù)

         

        既然這里的話題是自然人(natural man)與人造人(artificial man)的分辨,我們所討論的“人”當(dāng)然就不涉及人的社會地位或精神境界的劃分,即不涉及諸如圣人、君子、小人之類的分別,而只關(guān)注人之為人的共性,即作為“類存在”(a species being)的“人”??鬃釉陬惔嬖诘囊饬x上談到“人”的時候盡管不多,但并非完全沒有;他的其他言論也往往蘊涵著類存在的意謂(詳下)。

         

        孔子對作為類存在的人是非常關(guān)切的?!墩撜Z》載有一個著名的例子:“廄焚。子退朝,曰:‘傷人乎?’不問馬。”邢昺解釋:“不問傷馬與否,是其重人賤畜之意?!盵1] 所謂“重人”,是說不論貴賤,人的生命都應(yīng)當(dāng)珍視。至于“賤畜”,是將動物與人比較而言的,并非完全不關(guān)心動物。朱熹解釋:“非不愛馬,然恐傷人之意多,故未暇問?!盵2] 這是說,比起動物來,孔子當(dāng)然更關(guān)心人。這是儒家一貫的態(tài)度,即“愛有差等”,正如孟子所說:“親親而仁民,仁民而愛物?!盵3] 這當(dāng)然可以說是一種“人類中心主義”。

         

        在這些年的生態(tài)倫理思潮中,有一些學(xué)者嘗試破除人類中心主義,賦予動物與人類平等的價值主體地位,但始終無法提出真正能夠令人信服的論證。而孔子及儒家的“仁愛”觀念一方面是“差等之愛”,一方面是一視同仁的“一體之仁”;不僅如此,這種仁愛背后還有更高的價值根據(jù),即并非所謂“人類中心主義”、“人本主義”,而是“天本主義”(Tianism)(詳下)。

         

        人的生命存在是由兩個方面構(gòu)成的,即肉體與心靈,或肉體與靈魂。因此,我們的討論就從孔子關(guān)于肉體的觀念談起。

         

        (一)孔子論人的肉體生命存在

         

        肉體在古代漢語中叫“身”或“體”。不過,“體”更多指身體的器官,例如《論語》荷蓧丈人所說的“四體不勤”[4],孟子所說的“體有貴賤”、“從其大體為大人,從其小體為小人”[5]。整部《論語》,孔子本人沒有談到過“體”,而只談“身”。

         

        孔子所說的“身”,有兩種用法:

         

        一種用法并不僅僅指身體,而是指靈肉一體的自我存在,即指“自身”(oneself),例如:“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6];“其身正,不令而行”、“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7];“不降其志,不辱其身”[8]。

         

        另一種用法即特指的肉體,但實際上也是指的個體生命的存在,這正是我們這里要討論的話題。如孔子說:“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盵9] 這里的“求生”是說的保存生命,“殺身”是說的犧牲生命,即“身”與“生”互文同義,皆指個體生命存在。

         

        顯然,這里蘊涵著一種觀念:靈肉一體的整個生命存在是依賴于肉體存在的,肉體的死亡也就意味著整個生命的不復(fù)存在。唯其如此,孔子非常重視肉體之“身”的生命存在。例如,他說:“一朝之忿,忘其身以及其親,非惑與?”邢昺解釋:“若人有犯己,一朝忿之,不思其難,則忘身也;辱其身,則羞其親?!盵10] 意思是說:因一時的忿怒而“忘身”,從而危及自己的生命,這是羞辱自己的父母。

         

        孔子為什么這樣講?后來《孝經(jīng)》引孔子的話,加以解釋:“身體發(fā)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盵11] 連頭發(fā)和皮膚都不敢毀傷,何況生命!身體之所以可貴,就因為它是父母給予的,因此,愛敬父母也就意味著必須愛護(hù)自己的身體,否則就是不孝之子?!墩撜Z》記載:“曾子有疾,召門弟子曰:‘啟予足!啟予手!《詩》云:“戰(zhàn)戰(zhàn)兢兢,如臨深淵,如履薄冰。”’”邢昺解釋:“曾子以為受身體于父母,不敢毀傷,故使弟子開衾而視之也?!盵12] 至于“父母給予肉體生命”背后的更為深刻的形上超越意義,下文還會討論。

         

        但應(yīng)注意,以上并不表明孔子贊同“貪生怕死”;相反,孔子主張“殺身成仁”[13],正如孟子主張“舍生取義”,因為存在著比個人生命更高的價值:“生,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死,亦我所惡,所惡有甚于死者”。[14] 這個話題超出了本文的討論范圍。但無論如何,在孔子看來,個人的肉體生命具有崇高的價值,因此,他說:“未知生,焉知死?”[15]

         

        (二)攸關(guān)技術(shù)的肉體生命突破

         

        上文談道,孔子之所以重視肉體生命,是因為肉體乃是父母給予的,因而具有特別重要的價值。但是,如果肉體生命可以不由父母給予呢?

         

        這正是攸關(guān)技術(shù)所提出的嚴(yán)峻問題。攸關(guān)技術(shù)不僅能夠部分地制造出人的肉體,例如部分地由人造的肢體、器官等“義體”(prosthesis)構(gòu)成所謂“義體人類”(cyborg);而且甚至能夠整體地制造出人的肉體,最極端的例證就是將屬于基因技術(shù)的克隆技術(shù)(cloning technology)用于人類克?。╤uman cloning)而造成所謂“克隆人”(cloned human)。這就是攸關(guān)技術(shù)在肉體“硬件”方面造人。

         

        這就表明,肉體的存在并不足以保證人之為人的獨特存在,即不能界定人的本質(zhì),因為:動物也有肉體的存在;不僅如此,基因技術(shù)使得人造的肉體生命存在成為可能,如克隆人。近年來,在梅洛-龐蒂(Maurice Merleau Ponty)的“身體現(xiàn)象學(xué)”(phenomenology of body)影響下,人們都時髦地大談“身體”,乃至賦予身體以本體論的地位;但攸關(guān)技術(shù)表明,對于確定人的本質(zhì)來說,身體并非那么重要。

         

        總之,對于“人是什么”這個問題來說,肉體生命的存在遠(yuǎn)非孔子的最終回答。

         

        二、人的心靈與攸關(guān)技術(shù)

         

        上節(jié)的討論表明,人類與非人類的本質(zhì)區(qū)別并不在肉體方面;那么,在心靈方面嗎?過去的觀點認(rèn)為,技術(shù)縱然能造出人的肉體,卻不能造出人的心靈。但是,這一點也正在被今天的攸關(guān)技術(shù)突破,人工智能正在具備、甚至超越人類心靈的能力,這些能力不僅關(guān)乎認(rèn)知方面的智能(intelligence),而且關(guān)乎包括情感與意志在內(nèi)的整個心靈。

         

        與本文的話題密切相關(guān),儒學(xué)中有一個極為重要的論題,即“人禽之辨”。[16] 最著名的是荀子的說法:“水火有氣而無生,草木有生而無知,禽獸有知而無義,人有氣、有生、有知,亦且有義,故最為天下貴也?!盵17] 他所說的“義”或“分義”是指的“禮義”,是指向“禮”(社會規(guī)范)的。但禮是外在的東西,并不內(nèi)在于心靈。

         

        將“人禽之辨”內(nèi)在化的是孟子。他的思想基于“類”的觀念,以揭示作為類存在的人的本質(zhì):一方面,“犬馬之與我不同類也”;而另一方面,“凡同類者,舉相似也,何獨至于人而疑之?圣人與我同類者。……口之于味也,有同嗜焉;耳之于聲也,有同聽焉;目之于色也,有同美焉。至于心,獨無所同然乎?心之所同然者何也?謂理也,義也?!盵18] 而他所說的“義”與荀子不同,是內(nèi)在的。[19] 這就是他所說的“人之所以異于禽獸者幾?!盵20],也就是“仁義而已”[21]。

         

        那么,孔子的“人禽之辨”思想如何呢?人們最容易想到的就是作為“德”的“仁”。但事實上,孔子、乃至后世許多儒家都不僅僅以“仁”論證人的獨特性。首先是“類”意識,孔子說:“鳥獸不可與同群?!盵22] 所謂“人禽之辨”其實也就是“類別”,即人類與非人類的辨別。然后指出:這種本質(zhì)區(qū)別不能僅僅以“仁”之“德”來論,因為“德”之為“得”,乃得乎天,人類與非人類皆然,各有其“德”。如孔子說,“驥不稱其力,稱其德也”[23],即馬亦有其“德”。

         

        所以,問題在于人之“德”與動物之“德”的區(qū)別??鬃邮菑闹⑶?、意三個方面來綜合地闡明人之“德”、進(jìn)而揭示“人禽之辨”的。

         

        (一)人的認(rèn)知能力與攸關(guān)技術(shù)

         

        人雖然并不能“生而知之”[24](孔子甚至自謙“無知”[25]),但是先天地具有能知的智能??鬃诱f:“君子不可小知,而可大受也;小人不可大受,而可小知也?!敝祆浣忉專骸吧w君子于細(xì)事未必可觀,而材德足以任重;小人雖器量淺狹,而未必?zé)o一長可取?!盵26] 這也表明,撇開君子、小人的分別,人都具有獲得某種知識的智能,說明人都是有先天的認(rèn)知能力的。荀子后來加以發(fā)展,認(rèn)為人都具有能知的智能:“凡以知,人之性也;可以知,物之理也?!盵27] 這里,荀子明確地將認(rèn)知能力認(rèn)定為每個人都具有的先天人性。[28]

         

        但是,認(rèn)知能力并不足以保證人之為人的特有本質(zhì)。甚至荀子也說“禽獸有知”,更不用說今天不少科學(xué)家都認(rèn)為動物也有不同程度的智能。因此,正如康德所說:“理性對人類的用途如果也與本能對畜類的用途一樣,那末人類雖然賦有理性,那也并不能把他的價值提高在純粹畜類之上?!盵29] 由此可見,亞里士多德的命題“人是理性的動物”[30],并不能揭示人的獨特本質(zhì)。

         

        這就表明,智能并不能界定人的本質(zhì)。當(dāng)然,動物縱然具有智能,但其水平遠(yuǎn)不能與人類相比。然而,攸關(guān)技術(shù)對人類心靈能力的突破,首先就是在智能方面。人工智能不僅能夠儲存、記憶知識,甚至還能夠“溫故而知新”[31],具有學(xué)習(xí)的能力。人工智能的認(rèn)知能力不僅遠(yuǎn)超動物,而且在許多方面都遠(yuǎn)超人類。上文提到的關(guān)于“義體人類”(cyborg)的攸關(guān)技術(shù),已經(jīng)不僅在肉體上部分地造人,而且擴展到心靈上,盡管還只涉及智能方面,一個顯著的例子就是近來沸沸揚揚的馬斯克(Elon Musk)“腦機接口”技術(shù)(brain computer interface or brain-machine interface)。

         

        (二)人的情感能力與攸關(guān)技術(shù)

         

        鑒于人工智能的上述優(yōu)越性,許多人認(rèn)為,人與機器人的本質(zhì)區(qū)別不在智能,而在情感。對情感的強調(diào),正是孔子及儒家的一大特色。著名哲學(xué)家蒙培元先生甚至將儒家哲學(xué)乃至整個中國哲學(xué)界定為“情感哲學(xué)”[32],指出“人是情感的存在”[33],以揭示人的本質(zhì)。

         

        眾所周知,孔子不僅廣泛論述了人的種種情感(包括感觸、情緒、感情)[34],而且將一種特殊的情感規(guī)定為人的本質(zhì),從而規(guī)定為儒學(xué)的核心范疇,這就是“仁”。那么,什么是仁?“樊遲問仁。子曰:‘愛人?!盵35] 這就是說,仁就是愛的情感。

         

        當(dāng)然,孔子的許多言論,似乎將“仁”看得很高,并非人人都能達(dá)到的境界,看起來不是作為類存在的人的共性。他甚至說:“若圣與仁,則吾豈敢?”[36] 其實,這是因為孔子區(qū)分了不同境界的“仁”。孔子實際上講了三種境界:自發(fā)境界、自為境界、自如境界。[37] 自為境界、特別是自如境界的仁確實是很難達(dá)到的;然而自發(fā)境界的仁,則是人人都具有的天性。所以,孔子指出:“民之于仁也,甚于水火?!盵38] 朱熹解釋:“民之于水火,所賴以生,不可一日無。其于仁也亦然。”[39] 這就是說,仁愛的情感乃是人之生命存在的必要條件,也就是人的本質(zhì)規(guī)定??鬃舆€說:“有能一日用其力于仁矣乎?我未見力不足者。”[40] 這就是說,人人都有仁愛的先天能力。

         

        這也就是孟子所說的“不學(xué)而能”的“良能”。[41] 正因為如此,孔子才會說:“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42]“仁遠(yuǎn)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43] 后來孟子加以發(fā)揮,指出這種自發(fā)境界的仁愛情感就是“惻隱之心,人皆有之”[44],“無惻隱之心,非人也”[45]。

         

        然而,攸關(guān)技術(shù)的進(jìn)展表明:情感未必能夠界定人的存在與本質(zhì)。人工智能不僅具有了認(rèn)知能力,而且可以具有情感能力。目前,一些科學(xué)家正在研究“情感機器”(emotional machine)乃至于“情感機器人”(emotional robot),意在通過“感性工學(xué)”(kansei engineering)、“情感計算”(affective computing)等技術(shù)來創(chuàng)造“人工情感”(machine emotion),包括情感識別(emotion recognition)、情感理解(emotion understanding)或情感思維(emotion thinking)、情感表達(dá)(emotion representation)等。這方面最著名的進(jìn)展,如美國的情感機器人“Nexi”,日本的情感機器人“Little IF”,英國的情感機器人“Heart Robot”,等等。

         

        當(dāng)然,“人工情感”最終究竟是否可能,存在著爭議;然而這種爭論限于人工智能領(lǐng)域,即機器人究竟能不能真正具有人的情感能力。那么,除機器人外,例如克隆人呢?試想:克隆人既然也是活生生的人,也就會像自然人一樣地成長,從而會具有智能與情感,也會有愛的能力。所以,問題不僅在于“機器人是不是人”,而且在于“克隆人是不是人”。

         

        (三)人的意志能力與攸關(guān)技術(shù)

         

        人不僅具有智能與情感,而且具有意志。一般說來,人的情感總是對象性、指向性的,會導(dǎo)致某種意欲(desire、wish),乃其意志(will、volition)的體現(xiàn);進(jìn)一步,意志又導(dǎo)致行動??梢娨庵締栴}與情感問題是密切相關(guān)的,皆屬于意向性(intentionality)問題。

         

        在儒家的話語中,意志屬于“欲”的范疇。朱熹就認(rèn)為,“欲”也是人性的表現(xiàn):“人生而靜,天之性也;感于物而動,性之欲也?!盵46] 孔子肯定“人欲”,他說:“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貧與賤,是人之所惡也”。[47] 這就是說,作為類存在的人,都有一種基本的欲望:富貴。這是一種基本的生存意志。

         

        而有一種哲學(xué)觀點認(rèn)為,人之為人的本質(zhì)在于自由意志(free will)。那么,孔子是否具有自由意志的觀念呢?這當(dāng)然是可以討論的。在我看來,如果自由意味著主體的自主選擇,那么,孔子無疑具有自由意志的觀念,因為孔子認(rèn)為:人可以選擇“欲”,也可以選擇“不欲”。選擇“欲”,例如“我欲仁,斯仁至矣”[48],“從心所欲、不逾矩”[49];而選擇“不欲”,例如“褅,自既灌而往者,吾不欲觀之矣”[50],“公綽之不欲”(“廉如公綽”)[51]。

         

        欲或不欲,孔子的原則乃是“欲而不貪”[52]、“見利思義”[53]。這也就是通常所謂“無欲則剛”,正如《論語》所載:“子曰:‘吾未見剛者!’或?qū)υ唬骸陾??!釉唬骸畻栆灿?,焉得剛?’”[54] 這里的“欲”指過度的貪欲??鬃訉⒂c不欲的選擇原則推廣為普遍的倫理原則:“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dá)而達(dá)人”[55];“己所不欲,勿施于人”[56]。所以,孔子肯定學(xué)生子貢的說法:“我不欲人之加諸我也,吾亦欲無加諸人?!盵57] 其實,“不欲”也是一種“欲”,即也是自由意志的一種體現(xiàn)。

         

        然而,攸關(guān)技術(shù)的進(jìn)展表明,意志同樣不能界定人之為人的本質(zhì),因為基于人工智能的機器人也可以具有意志能力。因此,學(xué)者指出:“自由意志乃是人工智能時代的科學(xué)和技術(shù)所帶來的一系列棘手難題之中的硬核,人類在這個時代所面臨的考驗最終都會還原或歸結(jié)為對其自由意志的挑戰(zhàn)。”[58] 霍金(Stephen Hawking)甚至發(fā)出警告:“人工智能未來還將發(fā)展出自己的意志,這種意志將與人類的意志產(chǎn)生沖突”,因此,“人工智能的全面發(fā)展將宣告人類的滅亡”。[59] 其實,不只有基于人工智能的機器人的自由意志問題,更有基于基因工程的克隆人的自由意志問題:這樣的“人類”當(dāng)然也會隨著成長而具有自己的意志。

         

        綜上所述,當(dāng)出現(xiàn)人造人的時候,無論是肉體的存在,還是智能與意向(情感、意志)的心靈存在,都將不再是人的特有本質(zhì)。這就是說,“意向性的智能存在者”并不足以成為“人”的定義。

         

        那么,這是否意味著孔子對“人”的上述種種本質(zhì)規(guī)定就站不住腳呢?其實不然,上述一切均非孔子的最終回答,因為在孔子那里,人之為人的上述種種規(guī)定背后還有其更為根本的根據(jù),那就是“天”。

         

        三、天的超凡性

         

        關(guān)于“人是什么”的問題,孔子的最終回答乃是:人是天然的存在者,而不是什么人造的東西。為此,必須糾正長久以來對孔子的一種誤解。自從西方的人本主義傳入中國以來,孔子的思想就被視為一種人本主義。然而造成上述攸關(guān)技術(shù)之狂悖的重要原因之一,恰恰是近代以來的人本主義。[60] 其實,孔子所繼承和發(fā)展的中國前軸心期的古老傳統(tǒng),并非人本主義,而是天本主義,猶如西方保守主義傳統(tǒng)的神本主義。這涉及儒家哲學(xué)乃至整個中國哲學(xué)的最根本的關(guān)注點,即天人之際的問題。如果不解決天人之際的問題,就不能徹底揭示人的本質(zhì)。所謂“天本主義”是說,一切皆出于天而歸于天,此即孔子所說的“唯天為大”[61]。

         

        (一)“天生”:天的創(chuàng)生性

         

        通常認(rèn)為,孔子、儒家沒有基督教式的上帝“創(chuàng)世”(genesis or the creation of the world)的觀念。這其實是大可商榷的??鬃又赋觯骸疤旌窝栽??四時行焉,百物生焉?!盵62] 這其實就是講的天的創(chuàng)生性(creativeness):萬物皆由天所創(chuàng)生。這里的“焉”絕不是所謂“句末語氣詞”,而是“于此”、“由此”的意思?!八臅r行焉,百物生焉”即“四時于此而行,百物由此而生”,這里的“此”即上句的“天”?!鞍傥锷伞奔础叭f物生于天”的意思。

         

        天所創(chuàng)生的萬物包括人,所以孔子才會說“天生德于予”[63]??鬃拥膶W(xué)生子夏說:“死生有命,富貴在天?!毙蠒m解釋道,“人死生短長,各有所稟之命,財富位貴則在天之所予”[64],即人的一切都是天所給予的。朱熹也說:“命稟于有生之初,非今所能移;天莫之為而為,非我所能必,但當(dāng)順受而已?!盵65] 這就是說,人應(yīng)當(dāng)順從地接受天之所生與天之所命,亦即“天命”。

         

        (二)“天命:天的神格性

         

        那么,天怎樣創(chuàng)造人、創(chuàng)造世界?就是“天命”。邢昺解釋“天何言哉”是“天亦不言而令行”[66]。天雖然“不言”,卻能夠“令行”,即是無言之令,此即“天命”的本義,乃是“天意”(The Will of Tian)的表達(dá)?!懊弊钟伞翱凇焙汀傲睢苯M成,本義即發(fā)號施令(許慎解釋為“命,使也”[67],朱駿聲糾正道:“命,當(dāng)訓(xùn)‘發(fā)號也’”)[68]。天能夠“發(fā)號施令”,所以才叫做“天命”。

         

        孔子自述“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69],即達(dá)到了“圣”的境界?!奥}”字由“耳”和“口”組成,意思是能夠傾聽(耳)天命而言說(口)天命。圣人能夠傾聽而言說天命,猶如古希臘的神的信使赫耳墨斯(Hermes)能夠傳達(dá)神的旨意,這就是“詮釋學(xué)”(hermeneutics)這個概念的來源?!疤烀弊鳛樯裰迹耸菬o聲的號令,猶如God用無聲的語言來創(chuàng)造世界,海德格爾謂之“默然無聲的道說”[70]、“寂靜之音”[71],這是中西相通的一種觀念。[72]

         

        因此,孔子強調(diào)“畏天命”,邢昺解釋:“天命無不報,故可畏之”;“作善,降之百祥;作不善,降之百殃”[73]??鬃淤潎@帝堯:“唯天為大,唯堯則之?!毙蠒m解釋:“巍巍然有形之中,唯天為大,萬物資始,四時行焉,唯堯能法此天道而行其化焉。”[74] 這就是說,人要敬畏天命、遵從天道。

         

        那么,天是什么?孔子心目中的“天”之所以具有創(chuàng)生性,是因為具有超凡性(transcendent)與神格性(godhood),這與后來宋明理學(xué)的“天”觀念是截然不同的。超凡性是說天是超越凡俗世界的;神格性是說天是具有人格的。然而最近數(shù)十年來,出于某種特定的思想背景,有些學(xué)者竟然將孔子描繪為一個無神論者乃至唯物主義者,這其實是大謬不然的。傅斯年曾指出,“孔子所信之天命仍偏于宗教成分為多”[75];今有學(xué)者指出,孔子的天“相當(dāng)程度上仍然是一個具有意志的人格神”[76]。中國的《詩》《書》時代,“天”也叫做“上帝”(the Paramount Emperor),是一個至上的超越者(the Supreme Transcendent),與西方的“God”一樣是至上神(所以漢語用“上帝”去翻譯“God”)??鬃铀^承的“天”其實就是這樣一個人格神。因此,孔子心目中的“天”具有“知、情、意”。[77]

         

        1、天的智能

         

        孔子曾說:“知我者,其天乎!”邢昺解釋道:“唯天知己志也?!盵78] 這就是說,天能“知”我??鬃佑终f:“吾誰欺?欺天乎?”邢昺解釋道:“既人不可欺,乃欲遠(yuǎn)欺天乎?”[79] 這就是說,天是不可能被欺騙的。為什么?因為天乃是無所不知的。這就說明,天是具有智能的。

         

        2、天的情感

         

        《論語》記載:“子見南子,子路不說(悅)。夫子矢(誓)之曰:‘予所否者,天厭之!天厭之!’”[80] 天對于某種行為的厭棄,顯然是一種情緒表達(dá)??鬃舆€說:“獲罪于天,無所禱也?!毙蠒m解釋:“如得罪于天,無所禱于眾神?!盵81] 天是眾神之中的至上神,因此,如果得罪了天,向眾神祈禱是沒用的?!暗米镉谔臁保词艿教斓墓肿?,這當(dāng)然也是一種情緒。天能厭棄人、怪罪人,說明天是具有情感的。

         

        3、天的意志

         

        《論語》記載:“子畏于匡,曰:‘文王既沒,文不在茲乎?天之將喪斯文也,后死者不得與于斯文也;天之未喪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邢昺解釋:“天將喪此文者,本不當(dāng)使我與知之;今既使我知之,是天未欲喪此文也?!盵82] 這里所說的天之所“欲”,當(dāng)然是天的意志?!墩撜Z》又載:“顏淵死。子曰:‘噫!天喪予!天喪予!’”[83] 所謂“天喪予”,即“天要我的命”,這當(dāng)然是說的天的意志。天可以使文喪、使人喪,這也說明天是具有意志的。

         

        四、人的天然性

         

        如果要給“人”下一個足以應(yīng)對攸關(guān)技術(shù)挑戰(zhàn)的定義,可以這樣說:人是天然的意向性的智能存在者。這就是說,人之為人的本質(zhì)不僅在于肉體與心靈,也不僅在于智能與意向(情感、意志),而在于另一個本質(zhì)規(guī)定,即天然性。

         

        那么,何謂“天然”?

         

        (一)“天然”的概念

         

        所謂“天然”是說“天使之然”,即天令其如此這般。這里有必要對“天然”與“自然”這兩個概念加以區(qū)分。其實,從本源上來看,所謂“自然”并非自然的,而是“天然的”。漢語“自然”與“天然”的側(cè)重點不同:“自然”意謂“自己如此”,通常是指人或事物的本性、固有的性狀,可譯為“self-given”(innate),這是“natural”的本義;“天然”則是進(jìn)一步揭示這個“自己”本身的來源,即“天令其如此”,可譯為“God-given”或“Tian-given”,而如果譯為“natural”就不太確切。

         

        例如,朱熹這一番話就特別值得分析:“向見一女童,天然理會得音律,其歌唱皆出于自然,蓋是稟得這一氣之全者?!盵84] 這個女童善于歌唱,不是別人教她的,而是與生俱來的,所以叫“自然”,即她自己的本性如此;而她這種領(lǐng)悟音律的能力乃是“稟得”的,即得自“氣”(這一點不同于孔子),實即“天賦”,所以叫“天然”,即天令她如此。這是宋儒對人性之來源的一種解釋,即源于“理”與“氣”,而孔子則歸之與“天”。

         

        (二)人的天然性

         

        誠然,儒家“十三經(jīng)”及《荀子》均無“天然”這個詞語,《老子》《莊子》亦無;但兩家實際上都有“天然”的觀念??鬃訜o疑亦有“天然”、即“天令其如此”的觀念,那就是上文談過的天的創(chuàng)生性??鬃诱f“天生德于予”,這里的“天生”顯然就是“天然”觀念。對于天而言,人只是被創(chuàng)造者、被給予者(the given),即是“天生”的、“天然的”。這也就是《詩經(jīng)》所說的“天生烝民,其命匪諶”,孔穎達(dá)解釋道,“民生自有此性”[85]?!白杂写诵浴奔慈诵浴白匀弧?,“天生”即人性“天然”。

         

        1、人的肉體生命存在的天然性

         

        在孔子看來,人的肉體生命當(dāng)然是父母所給予的;然而實質(zhì)上卻是天所給予的?!缎⒔?jīng)》指出:“子曰:‘夫孝,天之經(jīng)也,地之義也,民之行也?!斓刂?jīng),而民是則之?!盵86] 這就是說,對父母的孝乃是天的法則?!白釉唬骸斓刂裕藶橘F?!酥校笥谛?。孝,莫大于嚴(yán)父。嚴(yán)父,莫大于配天。……其所因者,本也?!改干?,續(xù)莫大焉?!盵87] 這就是說,父母生育子女乃是“續(xù)天”,其“本”其“因”乃天,所以,孝敬父母乃是“配天”。“事父孝,故事天明?!盵88] 這就是說,“事父”就是孟子所說的“事天”[89]。所以張載說“乾稱父,坤稱母”[90],即天地是最高最大的父母。

         

        2、人的心靈存在的天然性

         

        孔子講“天生德于予”[91],《中庸》講“天命之謂性”[92],都是這個意思:人性或人的本質(zhì)乃是天之所予。后來孟子講人心的來源,也說“此天之所與我者”[93]??鬃釉?jīng)引證《詩經(jīng)》:“天生烝民,有物有則;民之秉彝,好是懿德?!笨追f達(dá)解釋道:“天生其眾民,使之心性有事物之象,情志有去就之法,既稟此靈氣而有所依憑?!盵94] 而孔子評論道:“為此詩者,其知道乎!故有物必有則,民之秉彝也,故好是懿德。”孫奭解釋:“此章指言天之生人,皆有善性?!盵95] 朱熹指出:“民所秉執(zhí)之常性也,故人之情無不好此懿德者”[96],“孟子引之,以證性善之說”[97]。

         

        總之,無論肉體還是心靈,人的生命存在是“天然”的。

         

        五、人的自然性

         

        當(dāng)然,并非所有人都承認(rèn)天的神格性;特別是近代人本主義興起以來,人們逐漸喪失了對天或神的敬畏。于是,人們往往將“天”理解為與神無關(guān)的“自然”,并且狂妄地企圖“征服自然”,其后果是不僅破壞了“自然界”,而且危及了“人”本身。

         

        (一)孔子的“天性”觀念

         

        所謂“人性”,作為一種“自然”,在孔子看來,根本上乃是“天然”,所以叫做“天性”。當(dāng)然,“天性”這個概念在《論語》里沒有出現(xiàn),而首次出現(xiàn)于《孟子》:“形色,天性也。”[98] 朱熹解釋:“人之有形有色,無不各有自然之理,所謂天性也?!套釉唬骸w人得天地之正氣而生,與萬物不同?!盵99] 這里明確指出,人性的“自然”不僅是得之于天的“天性”,而且具有“與萬物不同”的獨特性。我們也可以說,人的“天性”的獨特性乃是“天然”的。

         

        誠然,孔子沒有“天性”的概念;但是,《論語》唯一出現(xiàn)的“性”概念實際上就是講的天性:“性相近也,習(xí)相遠(yuǎn)也?!盵100] 朱熹說:“程子曰:‘此言氣質(zhì)之性,非言性之本也。”[101] 這恐怕并不是孔子的本意,因為孔子本人并沒有區(qū)分所謂“天命之性”與“氣質(zhì)之性”。值得注意的是劉寶楠所引戴震《孟子字義疏證》的說法,即以作為類存在的“類”概念加以解釋:“氣化生人、生物以后,各以類滋生久矣?!宋镆灶愖躺?,皆氣化之自然。……然性雖不同,大致以類為之區(qū)別,故《論語》曰‘性相近也’,此就人與人近言之也。孟子曰:‘凡同類者舉相似也,何獨至于人而疑之?圣人與我同類者?!盵102] 這就是說,孔子的“性”概念也就是孟子的“天性”概念,所強調(diào)的是“天”所賦予的人之“類”本質(zhì),其實就是孔子所說的“天生德于予”、《中庸》所說的“天命之謂性”。

         

        (二)孔子的“自然”觀念

         

        這些年來,人們越來越多地將“天”與“自然”等同起來。這其實是很成問題的,因為“自然”并不是一個名詞,而是一個形容詞,其中“然”是形容詞的詞綴,表示“如此這般”。所謂“自然”是說:人或物本質(zhì)上自己如此。所以,將“自然”譯為名詞“nature”是不對的,只能譯為“natural”;即便要將它名詞化,也應(yīng)當(dāng)是“naturalness”(自然性)。因此,嚴(yán)格說來,可以說“天是自然的”、“人是自然的”,卻不能說“天是自然”、“人是自然”。而且必須注意:在“人是自然的”中,這個“自然的”前提乃是“天然的”。

         

        當(dāng)然,孔子和孟子那里都沒有“自然”這個說法。道家《老子》多講“自然”,如“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這個“天”不同于孔子之“天”),道法自然”;“道之尊,德之貴,夫莫之命,而常自然”。[103] 莊子兩次談到“自然”:“不以好惡內(nèi)傷其身,常因自然而不益生也”[104];“順物自然,而無容私焉,而天下治矣”[105]。

         

        至于儒家,從荀子開始講“自然”:“不事而自然謂之性”[106];“目好色,耳好聲,口好味,心好利,骨體膚理好愉佚,是皆生于人之情性者也,感而自然,不待事而后生之者也”[107]。這是在講人性的特征:按其本性“自己如此”。這里需要再次強調(diào):從根源上來講,所謂“自己如此”首先是“天令其如此”。

         

        至于孔子,雖然沒有用過“自然”這個詞語,但其實已具有這種觀念。他說:“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dá)而達(dá)人。能近取譬,可謂仁之方也已?!盵108] 朱熹解釋:“近取諸身,以己所欲譬之他人,知其所欲亦猶是也?!盵109] 這是訴諸作為類存在的人的普遍人性,即人人皆“自己如此”、自然而然,亦即朱熹所謂“天理之公”,邢昺謂之“皆恕己所欲而施之于人,己所不欲弗施于人”[110]。所以,孔子指出:“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111] 朱熹解釋:“仁者,心之德,非在外也”;“反而求之,則即此而在矣”。[112] 這就是說,“為仁”也是人的本性“自己如此”之“自然”。

         

        作為這種“自然”觀念在政治上的體現(xiàn),不妨將孔子與《老子》的“自然無為”思想加以比較?!独献印氛f:“圣人……以輔萬物之自然,而不敢為”;“太上,下知有之……功成事遂,百姓皆謂我自然”。[113] 孔子說:“無為而治者,其舜也與!夫何為哉?恭己正南面而已矣?!盵114] 顯然,這種“無為”就是“自然”,即政治家同樣應(yīng)當(dāng)遵循人類的普遍自然本性。

         

        總之,人是自然的,因為人是天然的;反之,機器人或克隆人不是自然的,而是人為的,即是逆天的、僭天的。

         

        結(jié)語

         

        回到本文開頭的問題:人是什么?以上討論已經(jīng)表明:人是天的創(chuàng)造物,即天然的存在者。因此,必須敬畏天命,即敬畏人的天然性與自然性。而人造人乃是反天然、反自然,亦是對天的僭越。所以,禁止人造人,乃是天的戒令(commandment)。對于防止人性淪亡、人道泯滅、乃至人本身之存在危機來說,天的這種超越性乃是人類的最后一道防線。鑒于攸關(guān)技術(shù)的不斷突破,今天亟需發(fā)出一道最強有力的道德律令(injunction):敬畏天命,禁止造人!

         

        當(dāng)然,最后必須指出:以上討論并非反對科技的發(fā)展。事實上,科技可以為人類帶來福利,這是毫無疑問的。其實,問題之所在并非技術(shù)本身,而是攸關(guān)技術(shù)的運用,尤其是其背后的控制著技術(shù)運用的資本與權(quán)力:要么是資本所控制的權(quán)力,要么是權(quán)力所控制的資本。要記住的是,科學(xué)家、工程師通常沒有權(quán)力;需要警惕的是他們所供職的公司、能夠控制公司的權(quán)力。我曾打過一個比方:“這就猶如有人以刀殺人,這并不是刀的問題,而是人的問題”;“一把菜刀之所以成其為菜刀,并非因為它已經(jīng)是一把菜刀,然后我們用它去切菜;而是因為我們用它去切菜,它才成其為一把菜刀;假如用它去殺人,它就不成其為一把菜刀了”[115]。攸關(guān)技術(shù)亦然。

         

         

        注釋:
         
        [1]《論語注疏·鄉(xiāng)黨》,《十三經(jīng)注疏》,中華書局1980年影印版,第2495頁。
         
        [2] 朱熹:《論語集注·鄉(xiāng)黨》,《四書章句集注》,中華書局1983年版,第121頁。
         
        [3]《孟子注疏·盡心上》,《十三經(jīng)注疏》,中華書局1980年影印版,第2771頁。
         
        [4]《論語注疏·微子》,第2529頁。
         
        [5]《孟子注疏·告子上》,第2752、2753頁。
         
        [6]《論語注疏·里仁》,第2471頁。
         
        [7]《論語注疏·子路》,第2507頁。
         
        [8]《論語注疏·微子》,第2529頁。
         
        [9]《論語注疏·衛(wèi)靈公》,第2517頁。
         
        [10]《論語注疏·顏淵》,第2504頁。
         
        [11]《孝經(jīng)注疏·開宗明義》,《十三經(jīng)注疏》,中華書局1980年影印版,第2545頁。
         
        [12]《論語注疏·泰伯》,第2486頁。
         
        [13]《論語注疏·衛(wèi)靈公》,第2517頁。
         
        [14]《孟子注疏·告子上》,第2752頁。
         
        [15]《論語注疏·先進(jìn)》,第2499頁。
         
        [16] 參見陳科華:《先秦儒家的“人禽之辨”》,《倫理學(xué)研究》2019年第3期。
         
        [17]《荀子·王制》,王先謙《荀子集解》,中華書局1988年版,第164頁。
         
        [18]《孟子注疏·告子上》,第2749頁。
         
        [19]《孟子注疏·告子上》,第2748頁。
         
        [20]《孟子注疏·離婁下》,第2727頁。
         
        [21]《孟子注疏·梁惠王上》,第2665頁。
         
        [22]《論語注疏·微子》,第2529頁。
         
        [23]《論語注疏·憲問》,第2512頁。
         
        [24]《論語注疏·述而》,第2483頁。
         
        [25] 朱熹:《論語集注·子罕》,第110頁。
         
        [26] 朱熹:《論語集注·衛(wèi)靈公》,第168頁。
         
        [27]《荀子·解蔽》,第406頁。
         
        [28] 黃玉順:《荀子的社會正義理論》,《社會科學(xué)研究》2012年第3期。
         
        [29] 康德:《實踐理性批判》,商務(wù)印書館1960年版,第62頁。
         
        [30] 亞里士多德:《政治學(xué)》,商務(wù)印書館1985年版,第385頁。
         
        [31]《論語注疏·為政》,第2462頁。
         
        [32] 參見黃玉順:《情感儒學(xué):當(dāng)代哲學(xué)家蒙培元的情感哲學(xué)》,《孔子研究》2020年第4期,第43–47頁。
         
        [33] 蒙培元:《人是情感的存在——儒家哲學(xué)再闡釋》,《社會科學(xué)戰(zhàn)線》2003年第2期,第1–8頁。
         
        [34] 參見黃玉順:《愛與思——生活儒學(xué)的觀念》(增補本),四川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第73–94頁。
         
        [35]《論語注疏·顏淵》,第2504頁。
         
        [36]《論語注疏·述而》,第2484頁。
         
        [37] 黃玉順:《愛與思——生活儒學(xué)的觀念》(增補本),第四講第三節(jié)“境界問題”,第167–186頁。
         
        [38]《論語注疏·衛(wèi)靈公》,第2518頁。
         
        [39] 朱熹:《論語集注·衛(wèi)靈公》,第168頁。
         
        [40]《論語注疏·里仁》,第2471頁。
         
        [41]《孟子注疏·盡心上》,第2765頁。
         
        [42]《論語注疏·顏淵》,第2502頁。
         
        [43]《論語注疏·述而》,第2483頁。
         
        [44]《孟子注疏·告子上》,第2749頁。
         
        [45]《孟子注疏·公孫丑上》,第2691頁。
         
        [46] 朱熹:《詩集傳·序》,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第1頁。
         
        [47]《論語注疏·里仁》,第2471頁。
         
        [48]《論語注疏·述而》,第2483頁。
         
        [49]《論語注疏·為政》,第2461頁。
         
        [50]《論語注疏·八佾》,第2466頁。
         
        [51]《論語注疏·憲問》,第2511頁。
         
        [52]《論語注疏·堯曰》,第2535頁。
         
        [53]《論語注疏·憲問》,第2511頁。
         
        [54]《論語注疏·公冶長》,第2474頁。
         
        [55]《論語注疏·雍也》,第2480頁。
         
        [56]《論語注疏·顏淵》,第2502頁。
         
        [57]《論語注疏·公冶長》,第2474頁。
         
        [58] 韓水法:《人工智能時代的自由意志》,《社會科學(xué)戰(zhàn)線》2019年11期,第1–11頁。
         
        [59] 霍金在劍橋大學(xué)利弗休姆未來智能研究中心(Leverhulme Centre for the Future of Intelligence)成立儀式上的演講,見《霍金:人工智能未來將發(fā)展出自己的意志,與人類意志沖突》,見“騰訊科技”(https://tech.qq.com/a/20161026/028155.htm)2016年10月26日。
         
        [60] 黃玉順:《中國哲學(xué)“內(nèi)在超越”的兩個教條——關(guān)于人本主義的反思》,《學(xué)術(shù)界》2020年第2期,第68–76頁。
         
        [61]《論語注疏·泰伯》,第2487頁。
         
        [62]《論語注疏·陽貨》,第2526頁。
         
        [63]《論語注疏·述而》,第2483頁。
         
        [64]《論語注疏·顏淵》,第2503頁。
         
        [65] 朱熹:《論語集注·顏淵》,第134頁。
         
        [66]《論語注疏·陽貨》,第2526頁。
         
        [67] 許慎:《說文解字·口部》,大徐本,中華書局1963年版,第32頁。
         
        [68] 朱駿聲:《說文通訓(xùn)定聲·口部》,中華書局1984年版,第845頁。
         
        [69]《論語注疏·為政》,第2461頁。
         
        [70] 海德格爾:《〈今日神學(xué)中一種非客觀化的思與言問題〉的神學(xué)談話中主要觀點的若干提示》,孫周興譯,見《海德格爾與有限性思想》,劉小楓選編,華夏出版社2002年版,第19頁。
         
        [71] 海德格爾:《在通向語言的途中》,孫周興譯,商務(wù)印書館1997年版,第183頁。
         
        [72] 參見黃玉順:《生活儒學(xué)的“生活”觀念》,載《儒家思想與當(dāng)代生活——“生活儒學(xué)”論集》,北京:光明日報出版社2009年版,第71–73頁。
         
        [73]《論語注疏·季氏》,第2522頁。
         
        [74]《論語注疏·泰伯》,第2487頁。
         
        [75] 傅斯年:《性命古訓(xùn)辨證》,見《中國現(xiàn)代學(xué)術(shù)經(jīng)典·傅斯年卷》,河北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第54頁。
         
        [76] 趙法生:《儒家超越思想的起源》,中國社會科學(xué)出版社2019年版,第9頁。但趙法生認(rèn)為孔子的超越既有外在面向、亦有內(nèi)在面向,謂之“中道超越”(第14–15頁),這是可以討論的。
         
        [77] 參見黃玉順:《生活儒學(xué)的內(nèi)在轉(zhuǎn)向:神圣外在超越的重建》,《東岳論叢》2020年第3期,第160–171頁。
         
        [78]《論語注疏·憲問》,第2513頁。
         
        [79]《論語注疏·子罕》,第2490頁。
         
        [80]《論語注疏·雍也》,第2480頁。
         
        [81]《論語注疏·八佾》,第2467頁。
         
        [82]《論語注疏·子罕》,第2490頁。
         
        [83]《論語注疏·先進(jìn)》,第2498頁。
         
        [84]《朱子語類》卷九十二,黎靖德編,王星賢點校,中華書局1986年版,第2349頁。
         
        [85]《毛詩正義·大雅·蕩》,《十三經(jīng)注疏》,中華書局1980年影印版,第552頁。
         
        [86]《孝經(jīng)注疏·三才章》,第2549頁。
         
        [87]《孝經(jīng)注疏·圣治章》,第2553–2554頁。
         
        [88]《孝經(jīng)注疏·感應(yīng)章》,第2559頁。
         
        [89]《孟子注疏·盡心上》,第2764頁。
         
        [90] 張載:《正蒙·乾稱篇》,《張載集》,中華書局1978年版,第62頁。
         
        [91]《論語注疏·述而》,第2483頁。
         
        [92]《禮記正義·中庸》,《十三經(jīng)注疏·禮記正義》,中華書局1980年影印版,第1625頁。
         
        [93]《孟子注疏·告子上》,第2753頁。
         
        [94]《毛詩正義·大雅·烝民》,第568頁。
         
        [95]《孟子注疏·告子上》,第2749頁。
         
        [96] 朱熹:《孟子集注·大雅·烝民》,第329頁。
         
        [97] 朱熹:《詩集傳·大雅·烝民》,第214頁。
         
        [98]《孟子注疏·盡心上》,第2770頁。
         
        [99] 朱熹:《孟子集注·盡心上》,第360–361頁。
         
        [100]《論語注疏·陽貨》,第2524頁。
         
        [101] 朱熹:《論語集注·陽貨》,第176頁。
         
        [102] 劉寶楠:《論語正義·陽貨》,中華書局1990年版,第676頁。
         
        [103]《老子》,王弼《老子道德經(jīng)注》,《諸子集成》本,中華書局1957年版,第二十五章、第五十一章。
         
        [104]《莊子·內(nèi)篇·德充符》,王先謙《莊子集解》,成都古籍書店1988年影印版,第35頁。
         
        [105]《莊子·內(nèi)篇·應(yīng)帝王》,第46頁。
         
        [106]《荀子·正名》,第412頁。
         
        [107]《荀子·性惡》,第438頁。
         
        [108]《論語注疏·雍也》,第2480頁。
         
        [109] 朱熹:《論語集注·雍也》,第92頁。
         
        [110]《論語注疏·雍也》,第2480頁。
         
        [111]《論語注疏·顏淵》,第2502頁。
         
        [112] 朱熹:《論語集注·顏淵》,第100頁。
         
        [113]《老子》,第六十四章、第十七章。
         
        [114]《論語注疏·衛(wèi)靈公》,第2517頁。
         
        [115] 黃玉順、李濤:《新科技時代的信仰重建與價值傳播——黃玉順先生訪談錄》,《吉林師范大學(xué)學(xué)報》2020年第3期,第1–6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