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799精品视频天天在看,日韩一区二区三区灯红酒绿,国产xxxxx在线观看,在线911精品亚洲

    <rp id="00a9v"></rp>
      <track id="00a9v"><dl id="00a9v"><delect id="00a9v"></delect></dl></track>
      1. 【常檣】武訓:八大“對立統(tǒng)一”集一身

        欄目:教規(guī)義訓
        發(fā)布時間:2021-09-12 23:29:33
        標簽:對立統(tǒng)一、武訓
        常檣

        作者簡介:常檣,本名常強,男,西元1983年12月生,山東臨清人,現(xiàn)任職尼山世界儒學中心中國孔子基金會秘書處,山東大學儒學高等研究院。主要研究儒家哲學、儒家文化傳承發(fā)展與普及應(yīng)用。著有《問道三人行》《孔子學堂微訪談》《孔子百問》《儒此便好》《走近孔子,發(fā)現(xiàn)自己》等。

        武訓:八大“對立統(tǒng)一”集一身

        作者:常檣

        來源:作者授權(quán) 儒家網(wǎng) 發(fā)布

        ??????????原載《書屋》2021年第9期

        ?

        ?

        ?

        山東冠縣柳林鎮(zhèn)武訓詞

        ?

        著名哲學家唐君毅先生在《孔子與人格世界》(載《人文精神之重建》一書)一文中,把“人格”分成了六種,其中有兩種為“圣賢”:一種為“超越的圣賢”,一種為“圓滿的圣賢”。他把三大宗教領(lǐng)袖耶穌、釋迦摩尼、默罕默德和印度“圣雄”甘地,以及中國晚清的乞丐武訓并稱為“超越的圣賢”,而把孔子及受到孔子教化的諸圣賢稱為“圓滿的圣賢”。

        ?

        如果單純從文明史的標準看,以上幾位歷史人物中,大多為具有全球性影響的思想文化巨擘,耶穌代表著基督教文明,釋迦摩尼代表著佛教文明,默罕默德代表著伊斯蘭教文明,甘地代表著印度教文明,孔子代表著儒家文明。那么,我們不禁要發(fā)問,誕生于今山東冠縣柳林鎮(zhèn)、一生主要以乞討為“主業(yè)”的武訓又代表著什么呢?唐先生緣何把武訓抬高到和宗教領(lǐng)袖并列的位置呢?依照唐先生的觀點,武訓與其他幾位“超越的圣賢”一樣,都具有“宗教性之人格”,他特別指出武訓“只有一絕對犧牲自我忘掉自我之宗教精神”??梢哉f,與孔子一樣,武訓同樣為儒家文明的典型代表,只不過,孔子因其高明性和中庸性而顯圓滿,武訓因其高明性和絕對性而顯超越。

        ?

        在中國諸省份中,山東最“盛產(chǎn)”圣人,“文圣”“兵圣”“科圣”“工圣”“智圣”“算圣”“農(nóng)圣”等不勝枚舉且聲名遠播,但還應(yīng)加上武訓這個知名度有待提升的“丐圣”。我們稱武訓為“丐圣”,倒不是出于他為乞討者樹立起什么“行業(yè)”標準,或?qū)ζ蛴懕旧碛惺裁聪到y(tǒng)思考和高深見解,而在于他于乞討者群體中,靈魂最為高潔,胸懷最為博大,自找的苦難最為深重,最重要的是,其公而忘私的奉獻精神最為突出!武訓乞討興學,以最卑微的姿態(tài)和最艱辛的生計來經(jīng)營最高尚的事業(yè),展現(xiàn)出了“窮亦兼善天下”之偉大的儒家風范。

        ?

        回望“超越的圣賢”武訓之一生可見,在其身上,共有八種彼此“對立”的現(xiàn)象和品質(zhì),竟然能夠完美地“統(tǒng)一”在一起。通過審視此八大“對立統(tǒng)一”,武訓之“超越”境界及精神便完全地凸顯在了我們的面前。

        ?

        一是目不識丁與尊師重教的對立統(tǒng)一。武訓是唯一在“二十四史”中擁有傳記的乞討者。據(jù)《清史稿·武訓傳》所載,他7歲喪父,后與母親以乞討為生,對母親特別孝敬。母親去世后,他“且傭且乞”。據(jù)說,他兒時曾到學堂旁聽,被教書先生趕了出來;做雇工時,他因不識字又遭人算計。性本善良的武訓并未因遭人薄待而怨恨他人,卻恨起了自己,“自恨不識字,誓積資設(shè)義學?!边@正體現(xiàn)出儒家的反躬自省之精神。倘論知識與學問,武訓無疑屬文盲;倘論覺悟與境界,他不愧為圣賢。叩首行禮是他表達尊師重教的直接體現(xiàn)。在開學典禮上,他先叩拜先生,再叩拜學生,宴請先生時,他卻以“我乞者,不敢與師抗禮也”為由站立門外,待食殘羹冷炙。如此舉動,為儒家所推崇的“夫禮者,自卑而尊人”(《禮記·曲禮》)之說作下最佳注腳。

        ?

        二是簞食瓢飲與樂善好施的對立統(tǒng)一。在物質(zhì)水平上,武訓與孔子最喜愛的弟子顏回相差無幾;在精神境界上,武訓與顏回簡直一脈相承??鬃涌滟濐伝氐溃骸耙缓勈常黄帮?,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論語·雍也》)與顏回一樣,武訓的物質(zhì)條件和生活水平是極其差的,但他卻能因求道而樂,因奉獻而樂,可謂“君子謀道不謀食”(《論語·衛(wèi)靈公》)。與顏回不同的是,顏回家境貧寒,本身所擁有的物質(zhì)財富極少,而武訓則因乞討而積累下在當時看來也算不菲的財富,并且他非常善于理財。但難得的是,武訓卻絲毫未將個人財富用于個人生活享受,而是將其全部用在了興辦義學上。武訓的質(zhì)樸善良,表現(xiàn)在諸多方面,除興辦義學外,他還樂于扶危濟困。據(jù)《清史稿·武訓傳》記載,與他同縣(時為堂邑縣)的婦女張陳氏因家貧而割肉奉養(yǎng)婆婆,后武訓將十畝地送給了這位孝婦;他遇到其他孤寒之人,也會慷慨地接濟他們。正因如此,當時任山東巡撫張曜向清廷奏請給與武訓“樂善好施”評價時,得到了光緒皇帝的批準。

        ?

        三是卑躬屈膝與賢身貴體的對立統(tǒng)一。據(jù)傳說,為了能夠討得錢財,武訓拋棄掉個人尊嚴,常年打扮成一副小丑模樣,逢人便卑躬屈膝,甚至做滑稽表演,他頭上只留著一撮頭發(fā),以丑角形象來換取他人的親近與支持。這與說出“吾少也賤,故多能鄙事”(《論語·子罕》)的孔子,在本質(zhì)上是完全相契的。武訓其實是個聰明人,不僅懂得戲彩娛人,還會自編順口溜。幽默形象加之真誠感人、易于傳播的順口溜,為他贏得了大批良善之士的同情和支持?!拔曳e錢,我置田,修個義學為貧寒?!薄皠e看我討飯,早晚修個義學院?!边@些朗朗上口的順口溜,無不是武訓勸人向善和用以自勉的金玉良言。武訓只活了59歲,短壽應(yīng)與其幾十年如一日的不衛(wèi)生之生活有關(guān)。雖然武訓整日污手垢面,身體是骯臟的,但他卻擔得起“真君子”“偉丈夫”之盛名,受得起“賢身貴體”之美譽。這世上,外表光鮮而內(nèi)心骯臟的人,還少嗎?

        ?

        四是精于算計與慷慨大方的對立統(tǒng)一。不可否認,武訓是個理財高手,他精于算計,懂得利用民間金融工具和地權(quán)市場來整合社會資源,他曾通過與同鄉(xiāng)的開明士紳楊樹坊、武進士婁峻嶺合作,實現(xiàn)了自身財富的保值增值。武訓靠乞討等方式,共獲得田產(chǎn)230畝,對于這些財產(chǎn),他當然不是用于自身享受,而是將其作為校產(chǎn)進行出租,以租金來維持義學的正常運轉(zhuǎn)。對于義學,他會根據(jù)具體花費來出資。傾其一生,共成功興辦了三所“希望學?!薄靡亓智f義塾(堂邑時為縣,柳林現(xiàn)屬冠縣)、館陶楊二莊義塾(楊二莊時屬館陶,現(xiàn)屬臨清)、臨清御史巷義塾。興建堂邑柳林莊義塾,“費錢四千余緡,盡出所積田以資塾”;對于館陶楊二莊義塾,他是在其主要創(chuàng)辦人僧了證資金不足時,才“出錢數(shù)百緡助其成”;而對于臨清御史巷義塾,則靠他“積金千余”而成。(《清史稿·武訓傳》)可以說,在財產(chǎn)運作及個人生計上,武訓精于算計;但在資助義學上,他卻慷慨大方,毫不吝嗇。

        ?

        五是志存高遠與腳踏實地的對立統(tǒng)一。對于出身貧寒的武訓來說,能夠填飽肚皮便非易事一樁,但他卻把人生目標確定為最難看到立竿見影之效果,卻又不失為最偉大最神圣之事業(yè)的捐資助學上。武訓之志向是遠大的,而他的腳步卻是堅定務(wù)實的。他認準了興辦義學這個目標,持之以恒奮斗達三十年,期間,他打工、討錢、節(jié)衣縮食、發(fā)起募捐、存錢生息,足跡遍布山東、河北、河南、江蘇等省份。武訓的辦學資金,用流傳在魯西北的一句俗語講,是靠汗珠子砸腳面換來的。難怪張學良把他評價為“行兼孔墨”。在當時,有人說他犯了“義學癥”,張口閉口都是“義學”,想的做的都是“義學”,他用一生的堅實腳步,書寫出了一個大大的“義”字!當他在臨清御史巷義塾病危時,聽到孩子們的朗朗誦讀聲,臉上露出了滿意的笑容。

        ?

        六是孜然一身與景從云集的對立統(tǒng)一。武訓一生未曾娶妻,是個十足的光棍漢;不僅如此,他也不曾用錢財來幫助本不富裕的兄弟姊妹。他舍了小家,顧了大家。據(jù)傳,武訓年過半百后,曾唱道:“人生七十古來稀,五十三歲不娶妻。親戚朋友斷個凈,臨死落個義學癥?!北M管武訓在家庭生活上是孤獨的,但他在事業(yè)上卻并不孤獨,他生前身后擁有大量的擁護者和支持者——義學的錢財,多是無數(shù)善男善女捐贈的,這些以綿薄之力默默支持武訓的人,雖然沒有在歷史上留下名姓,但同樣值得我們敬佩!武訓去世后,社會各界賢達紛紛高調(diào)贊譽他、宣傳他、效法他,可見,他并不孤單寂寞。武訓的成功,可謂是一群人、幾代人的成功,更是受孔孟之道影響甚深之中華民族的成功!我們甚至還可以說,一切武訓精神宣揚者,都是他的同道中人和精神意義上的“子孫后代”。

        ?

        七是凡夫俗子與民族楷模的對立統(tǒng)一。武訓出身窮苦人家,最初連名字都沒有,因排行老七,故名武七,因興辦義學而稍有名氣后,才被政府賜名曰武訓。在當時,盡管他晚年曾受到各級政府褒獎,但仍不失為一凡夫俗子,如其他與之同時代的賢良人士一樣,他們都在以自己力所能及的形式和方法,默默貢獻著有益于他人和社會的力量。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把武訓精神總結(jié)為“三個無、四個有”:無錢、無靠山、無學校教育,有合于大眾的宏愿、有合于自己能力的辦法、有公私分明的廉潔、有盡其在我堅持到底的決心?!叭齻€無”表明武訓是平凡的、普通的,甚至是卑微低賤的,而“四個有”則又把他推上了民族精神代言者的尊貴之位。1949年以前,武訓之譽,超越社會階層和職業(yè),為眾人所共同尊崇,他本人被冠以“丐王”“千古義丐”“丐圣”等稱號。著名哲學家馮友蘭先生在《新世訓:生活方法新論》一書中曾言:“在道德方面,及理智方面均完全底人,即是圣人。”照此標準來看,凡人武訓是擔得起圣人及民族楷模之稱的。

        ?

        八是佛道生計與儒家事業(yè)的對立統(tǒng)一。就個人生活而言,武訓節(jié)衣縮食、顛沛流離、終生不娶,過著苦行僧般的生活,其一生可概括為佛道生計。但作為扛起義學大旗的義丐來說,他的一生又是主動踐行儒家價值觀念的光彩一生。一個“義”字,承載了太多太重的道德蘊涵和人文素養(yǎng)。依照儒家的解釋,“義”含兩大原則——正當性、適宜性。觀舍生取義之武訓的言行可見,他完全符合這兩點。那么,武訓捐資助學的精神到底從何而來呢?如唐君毅先生所言,“是從孔子之圣賢教化、對人類教育文化之絕對尊重之教而來。”作為中國百姓“日用而不知”的儒學價值觀,不一定靠刻意教育而得來,往往因人之耳濡目染而深入人心。換言之,儒學的生命力,不僅在書本里、口頭上,更在行動中、人倫日用間。盡管武訓沒有接受過系統(tǒng)的儒家教育,但中華民族千百年來奉行的崇文重道、舍生取義之儒家精神價值,早已根植到一代又一代華夏兒女心靈家園之中,故而武訓之崇高精神覺悟,不教而自成,無師而自通,恰如馮友蘭先生在《新事論:中國到自由之路》一書中所言:“一個人的‘做人’,不靠‘教’而靠‘化’,至少可以說,不大靠‘教’而大靠‘化’?!?o:p>

        ?

        人只有按照儒家所規(guī)定的價值原則全力踐行,才能為生命涂上一抹精彩的亮色,才能締造出一個有意義的美好生命。武訓身上所展現(xiàn)出來的八大“對立統(tǒng)一”,其靈魂正是唐君毅先生所說的“絕對忘我之無限精神”,而這種精神的思想源泉,就是儒家核心價值理念。所以我們認為,武訓由行動的儒化,而最終帶來了其生命的美化。作為“超越的圣賢”,其在本質(zhì)上與“圓滿的圣賢”并無差別,他們的精神是一以貫之的,他們的事業(yè)是一脈相繼的。

        ?

        筆者祖籍在冠縣柳林,生長在臨清,與武訓是十足的同鄉(xiāng),自認為與武訓有“緣”。除特殊的地緣外,筆者亦是在以儒者之底色,揚善者之風范。只不過,“武訓”這座高山,實在是“仰之彌高,鉆之彌堅”,值得吾輩小生終生追奉。

        ?

        責任編輯:近復(f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