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許石林作者簡介:許石林,男,陜西蒲城人,中山大學畢業(yè),現(xiàn)居深圳。國家一級作家、中國作家協(xié)會會員,深圳市文藝評論家協(xié)會副主席、深圳市雜文學會會長、深圳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專家、中國傳媒大學客座教授,曾獲首屆中國魯迅雜文獎、廣東省魯迅文藝獎、廣東省有為文學獎。主要作品:《損品新三國》《尚食志》《文字是藥做的》《飲食的隱情》《桃花扇底看前朝》《幸福的福,幸福的幸》《清風明月舊襟懷》《故鄉(xiāng)是帶刺的花》《每個人的故鄉(xiāng)都是宇宙中心》等。主編叢書《近代學術名家散佚學術著作叢刊·民族風俗卷》《晚清民國戲曲文獻整理與研究·藝術家文獻》《深圳雜文叢書·第一輯》。 |
這就是“鄉(xiāng)土中國”
——它土,卻不愚
作者:許石林
來源:作者授權 儒家網 發(fā)布
原載于 “許石林”微信公眾號
時間:孔子二五七一年歲次辛丑十月廿一日丁丑
耶穌2021年11月25日
玉米
陜西關中東府,蒲城西南片,地理氣候所致,秋天必有霖雨,數(shù)年例有大霖,使原屬半干旱地區(qū),連月雨澇,鹵泊灘一帶,地勢低卑,尤易淹浸,水不下潤,難以瀉排,秋莊稼難以收獲,麥子種不下去。今年正值秋莊稼將熟之季,雨勢大而時長,頃成澤國。
六爸從來勤儉,過日子細致,種地不惜力,一天到晚,不是在地里干活,就是在去干活或收工的路上,他對自己所務莊稼十分愛惜,他的莊稼也仿佛總比別人的長勢好。
六爸今年有數(shù)畝玉米,以青秫悉賣與臨村養(yǎng)牛戶作飼料,交易畢。次日,大雨至,十數(shù)日不斷,村莊田地遂為水淹,無法收割。六爸找到養(yǎng)牛戶,將錢悉數(shù)退回,說:這地收不成了,還算我的,不能讓你受吃虧。
養(yǎng)牛戶稱謝不已。
——這就是“鄉(xiāng)土中國”,正如費孝通先生說的:它土,卻不愚。
張岱《快園道古》記載明朝故事——南陽李文達大父家種棉花,載賣湖湘。有三商交值三百兩訖,忽邸舍失火燒罄。三商窮蹙,幾欲自盡。公慰之曰:“汝貨未及船,尚為我物。物失值存,我應還汝,汝若失此貨本,何以為生?”即悉還之。此故事被歸入“盛德部”。
轉換成白話——明朝南陽鄧州人李賢的祖父種棉花,將棉花運到南方去賣。與三位客商買主交易完畢,當天晚上就發(fā)生了火災,將棉花燒成了灰。三位客商欲哭無淚,難受得都想自殺。李賢的祖父找到三位客商說:你們的船還沒有離岸,發(fā)生火災,棉花還算我的,我應該把錢還給你們。你們沒有了這些本錢,拿什么生活?將貨款全部退給客商。
李賢(1408---1466)字元德,明朝鄧州人。1433年中進士,官至內閣首輔(即宰相,正一品)。曾輔佐宣宗、英宗、代宗、英宗、憲宗五朝四位皇帝,人稱五朝元老,從政三十余年,為官清廉正直,政績卓著,是明朝文官中難得的治世良臣。死后謚“文達”,人稱李文達或李閣老。
連續(xù)兩個周六下午,在光明區(qū)圖書館“光明大講堂”講《鄉(xiāng)土中國》導賞。10月30日第一場,結束后有位70后男聽眾走到臺前,說他聽講過程中有兩次想落淚,說老師您講的人和事,讓我想起我在北方老家的父親——“我爸爸就是那樣的?!彼f著又抹了抹眼圈。
我舉的還是今年秋季老家受災玉米地——我們村玉米地全被淹了,玉米泡在積水里,無法收獲,眼看倒臥霉爛,滿目狼藉,簡直無法收。但農民會堅持想辦法收。收玉米所付出的人工還不算,但是其他投入,均遠大于玉米所值。因此從價值利害計,明顯絕對劃不來。如果計價值利害,就應該不收,讓它爛下去,等水干了,再收拾整理種別的。但農民絕不那么干,非要眼睜睜明明白白做這個虧本的事。平時過日子仔仔細細、斤斤計較的農民,卻絲毫不計算這個成本與付出,為什么?你問他們,他們很詫異:不收?那咋能行!地撂荒在那里,難看得很,路上過來過去的人見了,罵哩!說這是誰家爛貨什兒的,不像個正經過日子人……
——你看,這就是城里人鄙視的農村人,他們只憑這代代相傳的樸素自覺,就踐行著孔子的話:“爾愛其羊,我愛其禮?!?o:p>
2021年11月3日
責任編輯:近復
儒家網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
儒家網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