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吳鉤作者簡介:吳鉤,男,西歷一九七五年生,廣東汕尾人。著有《宋:現(xiàn)代的拂曉時辰》《知宋:寫給女兒的大宋歷史》《宋仁宗:共治時代》《風雅宋:看得見的大宋文明》《宋神宗與王安石:變法時代》等。 |
宋制既不是“君主立憲”,也不是“皇權專制”
作者:吳鉤
來源:作者授權 儒家網 發(fā)布
原載于 《宋仁宗:共治時代》
時間:孔子二五七一年歲次辛丑十一月初八日癸巳
耶穌2021年12月11日
日本的漢學家曾提出一個著名的論斷,即“唐宋變革論”,認為唐宋之際,中國的政治、經濟、社會制度都發(fā)生了一場深刻的變革,體現(xiàn)在政制上,唐朝政治還保留著“貴族共和”的特點,宋朝則形成了“君主獨裁”的制度。
需要說明的是,日本學者所指的“君主獨裁”,并不是說君主“能夠在政治上恣意而為”。宮崎市定對所謂的宋代“君主獨裁制”作出過解釋:“從官制上來說,這種體制指的是盡可能多地將國家機構置于君主的直接指揮之下,方方面面的國家運作,均由君主一個人來統(tǒng)轄?!斕熳影l(fā)生意外無法聽政時,則由太后或者皇太子臨時攝政,掌握實權,而不像中世紀那樣將國政委托給外戚或大臣?!?o:p>
但宮崎市定的解釋也未必符合宋代的政制,因為在宋代,統(tǒng)轄國家機關的權力中樞一直都是“兩府”(中書門下、樞密院),君主并不直接指揮有司(政府部門)。不過,趙宋立國之初,確實出現(xiàn)了君權實體化的趨勢,主要表現(xiàn)為君主從幕后走上前臺,積極參與日常政治決策,并控制了決策終端。宋朝的所謂“君主獨裁”,應該從這個角度來理解。
宋人回憶說,“舊制,宰相早朝上殿,命坐,有軍國大事則議之,常從容賜茶而退。自余號令除拜,刑賞廢置,事無巨細,并熟狀擬定進入。上于禁中親覽,批紙尾用御寶,可其奏,謂之印畫,降出奉行而已”。這里的“舊制”,指唐朝政制,宰相總攬政治決策,君主只是對宰相的決議(熟狀)表示同意,君權通常表現(xiàn)為“同意權”。入宋之后,宋太祖任用后周舊臣范質、王溥、魏仁溥為相,范質等人“憚太祖英睿,具札子面取進止,朝退各疏其事,所得圣旨,臣等同署字以志之”,將決策權交還君主。
宋人又回憶說:“唐之政令雖出于中書門下,然宰相治事之地別號曰‘政事堂’,猶今之都堂也。故號令四方,其所下書曰‘堂帖’。”唐朝的宰相可直接以“堂帖”的形式號令四方。入宋后,宋太祖因為宰相趙普“權任頗?!保疤锰麆萘χ赜陔访?,遂下詔禁止宰相以堂帖處分公事。但宰相作為權力中樞,必須有政務指揮權,堂帖既禁用,慢慢地,便開始用“札子”出令。至道年間,宋太宗又收回宰相便宜處分公事的權力,要求“自今但干近上公事,須降敕處分;其合用札子,亦當奏裁,方可行遣,宰相可出札子,但須先經君主批準。
宋太宗還確立了每日御殿聽政的日朝制度,而按唐制,君主通常是單日坐殿聽政,雙日不視朝,節(jié)假日放假。淳化年間,有朝臣提議:“臣欲望陛下依前代舊規(guī),只日視朝,雙日不坐。其只日遇大寒、盛暑、陰霪、泥濘,亦放百官起居?!毕M诨謴吞瞥瘑稳兆呐f制,但太宗并沒有聽從,堅持每日視朝。
按太祖、太宗朝形成的這套制度,君主不但要每日視朝聽政(節(jié)日、假日、伏日通常會休務放假),還要裁決宰相的上行文書(相當于唐朝熟狀的札子),審核宰相的下行文書(相當于唐朝堂帖的札子)。如此一來,君主固然掌握了更大的決策權,卻也要為處理政務付出更多的精力。
太祖與太宗作為強勢君主,精力充沛,可以積極走上政治決策之前臺,因此君權得以強化,但到真宗朝時,由于真宗皇帝并非雄才大略之君,政治決策更賴宰輔贊襄,君臣形成了“天子不親細務”的共識。一位叫江嗣宗的太常博士曾向真宗進言:“陛下躬臨庶政,十有五年,殿廷間事,一取圣斷,有勞宸慮。今請禮樂征伐大事出于一人,自余細務委任大臣、百司?!闭孀谡f:“此頗識大體?!卑劻私米冢皬钠渌垺?。
什么是“細務”?除“禮樂征伐大事”,其余均屬細務,均由宰相總其政,負其責。后來的蘇轍甚至提出:“臣聞宰相之任,所以鎮(zhèn)撫中外,安靜朝廷,使百官皆得任職,賞罰各當其實,人主垂拱無為,以享承平之福,此真宰相職也?!笨梢哉f,從宋真宗朝開始,君權出現(xiàn)了象征化趨勢。
這一趨勢延續(xù)至仁宗朝。劉太后垂簾期間,每五日坐殿聽政一次,日常政治還是由宰相主持。雖然名義上,太后掌握著處分軍國事的權力,但實際上,一般政務有程式可依,軍國大政則需要與宰輔協(xié)商,不可能乾綱獨斷。多數時候,裁處軍國大事的人是宰執(zhí),君主(以及代行君權的皇太后)往往只是對宰相的意見作出“畫可”或否決的最終裁斷而已。
仁宗朝形成的政體,是比較典型的“君主與士大夫共治天下”,這既不是所謂的“皇權專制”,也不是近代的“君主立憲”,而是介乎于兩者之間的士大夫政治。
這套政制還有一個顯著的特點:強調分權與制衡。用宋朝第二位君主太宗皇帝即位詔書的用語來說,“事為之防,曲為之制,紀律已定,物有其常,謹當遵承,不敢逾越”。所謂“事為之防,曲為之制”,就是“分權與制衡”。而臺諫與政府相制相維,構成了宋朝權力制衡機制的重要一環(huán),我們可以看到,慶歷新政年間,臺諫官對于行政官、執(zhí)政官的一舉一動,可謂虎視眈眈,行政官、執(zhí)政官行事稍出差池,立即就全遭受臺諫官的彈劾。滕宗諒、蘇舜欽、歐陽修為什么被貶謫?都是因為犯錯而受到臺諫官不依不饒的追劾。范仲淹、富弼、韓琦為什么被罷去執(zhí)政職務?理由亦是受臺諫官彈劾。
顯然,這樣一套體制,有利于守成,卻不利于大開大闔的變革。大開大闔的變革往往需要先賦予主持者足夠的集權,如此才不至于處處受掣肘。從這個角度考慮,我們便不難理解熙寧變法時王安石為什么要鼓動宋神宗乾綱獨斷,為什么要先置立一個凌駕于中書門下之上的制置三司條例司,又為什么要設法引支持變法的新人進入臺諫。
再以慶歷新政為例,即便宋仁宗與范仲淹想放手一搏,但制度終究會讓他們束手束腳。更何況,仁宗并不是一名具有殺伐決斷魄力的雄主,相反,他優(yōu)柔寡斷,雖然親擢范仲淹、富弼等生力軍執(zhí)政,想要“干一票大的”,但當反對的聲音越來越響時,他又動搖了。慶歷新政草草而終,是可以想象的。
責任編輯:近復
【上一篇】湘陰文廟
【下一篇】【彭林】禮儀之邦如何重振中華之禮?
儒家網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
儒家網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