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吳鉤作者簡介:吳鉤,男,西歷一九七五年生,廣東汕尾人。著有《宋:現(xiàn)代的拂曉時辰》《知宋:寫給女兒的大宋歷史》《宋仁宗:共治時代》《風雅宋:看得見的大宋文明》《宋神宗與王安石:變法時代》等。 |
王安石是一個“計劃經(jīng)濟大師”嗎?
作者:吳鉤
來源:作者賜稿
原載于 “我們都愛宋朝”微信公眾號
時間:孔子二五七二年歲次辛丑臘月十七日壬申
耶穌2022年1月19日
王安石的經(jīng)濟變法具有明顯的國家干預主義色彩,比如“青苗法”相當于設立官營農業(yè)銀行,通過發(fā)放相對低息的貸款打擊民間高利貸;“市易法”相當于政府成立交易平臺,撮合行商與坐商交易,并向商人提供商業(yè)貸款,通過扶持中小商人來限制大商人操縱市場的能力;“農田水利法”的實施則顯示了宋政府對農業(yè)時代的基礎建設與公共工程抱有其他王朝難以比擬的興趣;熙豐年間政府還投入最大的熱情鑄造銅錢。
難怪有一些評論者干脆將王安石形容為“一千年前的凱恩斯主義者”。當然王安石不會知道什么叫凱恩斯主義,正如司馬光不會知道什么叫市場自由主義。不過今天一些論者之所以反感王安石、支持司馬光,確實是基于反對國家干預主義的立場,倒不是因為王安石有多么壞、王安石變法造成了多么嚴重的后果。我覺得,這并非歷史研究的態(tài)度,而是價值偏好的投射。
出于這樣的價值偏好的投射,甚至有人將王安石的新法與“計劃經(jīng)濟”、“權力經(jīng)濟”、“指令經(jīng)濟”劃上等號,比如財經(jīng)作家吳曉波先生便把王安石歸入“計劃經(jīng)濟大師”的行列,稱他“力主國家主義,不惜以犧牲民間工商自由為代價”云云。
王安石變法是要建立所謂的“指令經(jīng)濟”嗎?這個問題有必要辨析一番。讓我們從王安石變法中的“平準物價”說起。
價格,是最重要是市場機制,是構成市場經(jīng)濟的關鍵要素。而指令經(jīng)濟的特征,即以權力命令取代市場機制,由政府給商品定價。王安石有沒有這么做呢?從王安石設置市易司的初衷來看,王安石無疑是希望“出納斂散之權歸于公上”的,但我們不可簡單地將“出納斂散之權歸于公上”理解成“政府定價”。
南宋學者葉適在談到王安石“市易法”時說:“今天下之民不齊久矣,開闔、斂散、輕重之權不一出于上,而富人大賈分而有之,不知其幾千百年也,而遽奪之可乎?奪之可也,嫉其自利而欲為國利可乎?”葉適此說當然是在批判王安石的“出納斂散之權歸于公上”主張,卻也透露了一個信息:宋代的商品定價權并不是由官府掌握,而是分散于企業(yè)家與大商人群體中。換句話說,價格由市場決定。
而在此之前,比如唐代,物價是由官府設定的:唐政府設立市令掌管商品交易,每旬,市令要對各類商品的價格作出評估,根據(jù)商品質量的優(yōu)劣定出上、中、下三等時價,這個定價機制叫做“三賈均市”。再如王莽的新朝,官府置司市,其職責就是每季度評定一次物價,這叫做“市平”。要說指令經(jīng)濟,“市平”與“三賈均市”才是指令經(jīng)濟啊。但王安石變法并沒有恢復王莽的“市平”與唐朝的“三賈均市”,宋政府平準物價的做法也只是借用市場機制,而非使用行政命令:在物價過低時,市易司以略高于市場價購買貨物;在物價過高時,又以略低于市場價出售貨物。王安石的“出納斂散之權歸于公上”,僅限于此而已。只是在葉適看來,王安石這么做已經(jīng)是“遽奪”了富人大賈的定價權。
元豐七年,市易司又進一步利用了市場價格的機制:每旬,州郡政府邀請商人代表評估未來十日的商品參考價,然后將物價資料報提舉司;提舉司再將各州物價信息匯總,下發(fā)給轄下州;各州市易務馬上發(fā)榜布告物價表,招徠商販。這樣,商人便可預知未來十天各個地方的商品參考價,便會積極向市易務賒買貨物,然后販運到有利可圖的地方;市易務也可以通過賒賣貨物獲得年利率20%的利息。元豐年間王安石已經(jīng)辭職,但宋政府的這一做法顯然是對王安石“市易法”的發(fā)展。
對官營作坊的勞動力價格,王安石也反對政府動用強制手段來維持低于市價的工資水平。熙寧八年,京城斬馬刀局有工匠因工價過低,“不勝忿而作難”,朝廷為防止有人再鬧事,派了禁軍前往監(jiān)視工匠干活。王安石認為:沒有必要如此如臨大敵,按照市價給工匠發(fā)工資就行了。宋神宗說:“若依市價,即費錢多,那得許錢給與?”王安石說:“以天下之財,給天下之用,茍知所以理之,何憂不足,而于此靳惜!若以京師雇直太重,則如信州等處鐵極好,匠極工,向見所作器極精,而問得雇直至賤,何不下信州置造也?!蓖醢彩囊庖娛牵瑢僮鞣还そ车墓椭挡粦摗敖А?,即使要節(jié)約人力成本,正確的做法也是將官作坊遷到勞動力市場價更低的地方,而不是強制壓低工價。
假設王安石想建立的是指令經(jīng)濟制度,那他需要遵循市場價格的機制嗎?
當然,我們決不是說王安石的經(jīng)濟變法沒有弊病。事實上,市易司作為官營商業(yè)公司,在參與市場交易的過程中出現(xiàn)了不少問題,如熙寧年間,“市易司權糴糯米,以貸酒戶收息”,市易司的收購價比較低,“商人以官糴賤,不至”,導致“京師糯米少,價益高”。但商人可以拒絕販運糯米至京師,即說明宋政府并沒有建立一套“統(tǒng)購統(tǒng)銷”的計劃體制。元豐年間轉運副使吳居厚在京東路“括民買鑊”,頗有點搞指令經(jīng)濟的味道,但這是非法的,即使是變法派陣營中的章惇、曾布都對此持批判態(tài)度。
再來說王安石變法中的“摧抑兼并”。這里的“兼并”,指資本雄厚、有能力操縱價格的大商人,以及田連阡陌的大地主。王安石變法中的“市易法”、“青苗法”、“募役法”、“方田均稅法”,宗旨之一都是“抑兼并”。
對王安石的“抑兼并”,蘇轍是非常不滿的,提出強烈批評:“王介甫,小丈夫也。不忍貧民而深疾富民,志欲破富民以惠貧民,不知其不可也。方其未得志也,為《兼并》之詩,……及其得志,專以此為事,設青苗法,以奪富民之利”,富民之利焉可奪?今天的自由主義學者也習慣于認為,王安石變法中的“抑兼并”乃是傳統(tǒng)中國缺乏產權保護、官府可隨意剝奪私人財產的體現(xiàn)。但如果我們讀過宋神宗與王安石的一段對話,就會知道這個看法無非是今人的想當然而已——
宋神宗:“但設法以利害毆(驅)民,使知所趨避,則可。若奪人已有之田為制限,則不可?!?o:p>
王安石:“如何可遽奪其田以賦貧民?此其勢固不可行,縱可行,亦未為利?!?o:p>
神宗與王安石主張的“抑兼并”,其實并非如蘇轍所言“欲破富民以惠貧民”,更不是今人想象的“隨意剝奪私人財產”,而是通過“設法以利害驅民”的方式調節(jié)貧富,比如對兼并之家課以重稅(這是“均稅法”的內容),要求官戶出助役錢(這是“募役法”的內容),削弱豪商操縱市場的能力(這是“市易法”的內容),減少農民對民間高利貸的需求(這是“青苗法”的內容)。如果王安石推行的是指令經(jīng)濟,用得著如此大費周折嗎?
綜上所述,若說王安石變法具有稍濃厚的國家干預主義色彩,我覺得是準確的;但若說王安石的新法等同于計劃經(jīng)濟、權力經(jīng)濟、指令經(jīng)濟,顯然是不成立的。至于干預主義的利弊,當然可以討論。
責任編輯:近復
【下一篇】【唐春元】洣泉書院:演繹永恒的紅色傳奇
儒家網(wǎng)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
儒家網(wǎng)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