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邸繼文】中華文化的復興當從十五條主要構架開始
欄目:散思隨札
發(fā)布時間:2011-10-18 08:00:00
 |
邸繼文
作者簡介:邸繼文,男,西元1970年生,山西朔州人。本職工作于朔州市稅務系統,曾任朔州市政協委員,長期致力于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的基層推廣與實踐,朔州市經典文化教育民間研討會(簡稱朔州國學會)創(chuàng)辦人。主持的“中華文化傳承十百千萬朔州示范工程”于2016年被中宣部、中央文明辦等13個部門聯合授予首屆“四個100”全國最佳志愿服務項目,2016年被全國社科聯評為“全國優(yōu)秀社會科學普及專家”。
|
中華文化的復興當從十五條主要構架開始
作者:邸繼文
來源:作者賜稿
時間:西歷2011年10月18日
中華文化執(zhí)中致和、尊道貴德,尊天道、行人倫,5000年薪火相傳,一以貫之,是當今世界最高層次的人學體系和文明境界。具體而言:
以“和”為最高準則;
以《易經》為文化源頭;
以漢字為文化的基因密碼;
以文言文為中華文明的傳承鏈條;
以人文道德為鮮明特色;
以孔子為中華文化的總代表;
以漢語為用而不覺的傳介質;
以華夏服裝為第二皮膚;
以節(jié)日民俗為激活文化內涵的興奮點;
以“尊孔讀經”為文明傳承的教育機制;
以古典建筑為文化的有形記憶;
以人民信奉的倫理與良知為最終精神家園;
以國畫、國樂、國舞、中華武術、中華戲曲為中國思維的藝術形式;
以中醫(yī)為中華文明的醫(yī)學形式;
以國史(五經、二十四史、資治通鑒、清史稿等)為中華文明的真實記憶。
這十五條主要要素構成了中華正統文化的骨架,缺一不可。然而從五四新文化運動開始直到文革期間,在一些表面愛中國實則反中國文化的時代精英推動下,對5000年以傳的中華正統文化一路追殺,至今已成功西化,我們今天的人們實際上是被西化而不自知。具體而言是:
以“斗”取代了“和”(當然現在又開始倡導“和”);
中華文化的源頭《易經》被說成是迷信算卦之書;
漢字拉丁化、拼音化雖沒弄成,但也動作不??;
千年以傳的“文不動白動”作文傳統(文言文書面語言幾千年一以貫之,使我們現在仍能看懂五千年前古人的書籍,白話文字母文字國家連四百年前的古書也看不懂了,因為他們沒有表意的千年不變的書面語言)被“白話文”運動取代了;
“克己復禮”的人文道德被“弱肉強食”的社會達爾文主義取代了;
近年來高層和部分有中華文化情懷的人士跳出西學陳式定見對祖宗文化圣人孔子有了新的認識,但于人民大眾還基本上停留在文革時叫“孔老二”的水平,認為是愚腐、落后、反動的代名詞,西化了的左右人士仍不約而同地歷史慣性地情不自禁地反孔反儒反中華傳統文化;
學漢語不如學英語火熱是不爭的現實;
漢服被滿族人強制脫掉后,再也沒穿上,相反近幾年卻出現了“內衣外穿,黑發(fā)黃染”(女士們大冬天穿超短褲,成年女士大多染黃發(fā))的文化生活現象
節(jié)日最紅火的競是耶酥圣誕節(jié)和西歷情人節(jié);
“尊孔讀經”至今被視為落后與無聊,體制內對經典誦讀雖有推動,但還遠未形成氣候。日本、韓國對中華傳統文化的重視度也大于我們,臺灣“教育部”規(guī)定儒學“四書”是中學必修課,我們至今沒回應;
古典建筑在文革時大多毀壞,改革開放后雖有恢復,但多從旅游目的出發(fā),缺少真正的文化情懷;
人們對倫理與良知的信奉程度,讓人無法接受,“老人倒底無人扶,小孩被碾無人管,婦女跳水外國人救,兒子刺母外國人救,殺親人,殺兒童,三聚氰胺,地溝油等等”以至于溫總理都不得不呼吁“要注入道德的血液”;
文藝也被西方式的文藝占據了主流平臺;
醫(yī)學也以西醫(yī)為正確標準;
歷史也按西方理論解釋,很少顧及中國的史學傳統。
今日之世,中華傳統文化花果飄零,學絕道喪,儒門淡泊,魂不附體,民族文化斷層造成的惡果不斷顯現、愈演愈烈,人心之教化豈是經濟發(fā)展所能代替?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當從中華文化復興開始,拯救與復興中華文化當從十五條骨架入手,如此可事半功倍。不然,只會事倍功半或無功而返,前事不忘,后事之師啊!值此六中全會召開之際,筆者以最基層的傳統文化熱愛者身份強烈呼吁廣大人民群眾與各級領導真正重視祖宗文化,不要再羞羞答答半遮半掩顧左右而言其他了,為五四和文革時被打倒的傳統文化平反正名,在全社會大規(guī)模學習踐行傳統倫理道德文化正當其時。
作者惠賜儒家中國網站發(fā)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