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梁濤作者簡介:梁濤,男,西歷一九六五年生,陜西西安人。中國人民大學國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副院長,《國學學刊》執(zhí)行主編。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山東省“泰山學者”特聘教授。 中國孔子研究院高級研究員,文化部“孔子文化獎”推選委員會委員,孟子研究學會副會長兼秘書長,荀子研究學會副會長兼秘書長。主要研究中國哲學史、儒學 史、經(jīng)學史、出土簡帛等,出版《郭店竹簡與思孟學派》、《孟子解讀》、《儒家道統(tǒng)說新探》等,其中《郭店竹簡與思孟學派》獲多項人文社科獎。入選北京市社科理論人才“百人工程”,中國人民大學“明德學者”,教育部“新世紀優(yōu)秀人才”,北京市“四個一批”社科理論人才等。 |
“天生人成”與政治形上學
——梁濤老師在“荀子與稷下學”學術(shù)研討會的發(fā)言
作者:梁濤
來源:“新四書”微信公眾號
時間:孔子二五七二年歲次壬寅八月十四日乙丑
耶穌2022年9月9日
一、概論
儒學是天人之學,天人關(guān)系是儒學的一個重要維度。儒家學者討論人事往往要聯(lián)系到天,認為“思知人,不可不知天”(《禮記·中庸》),從形上的角度對屬于人事的道德、政治做出思考和探討。作為先秦儒家的殿軍,荀子因為突出自然天,又主張“天人之分”,其天論備受關(guān)注也備受爭議。肯定者稱贊其堅持了天道自然,批判宗教迷信,否定者則指責荀子的天純?yōu)樽匀涣x,而無形上義,無法為倫理價值奠定根基,如牟宗三在其影響深遠的《荀子大略》一文中稱,“荀子之天非宗教的,非形而上的,亦非藝術(shù)的,乃自然的,亦即科學中‘是其所是’之天也。……自荀子言,禮義法度皆由人為,返而治諸天,氣質(zhì)人欲皆天也。彼所見于天者惟是此,故禮義法度無處安頓,只好歸之于人為。此其所以不見本源也?!逼鋵嵻髯诱撎?,既要否定神學天,同時也是為禮義尋找形上的根據(jù),對后者的關(guān)注甚至要超過了前者。荀子的天也并非只是自然天,同時還是形上天,有超越維度,有價值內(nèi)涵。如果說荀子通過“天人之分”否定了天有意志,批駁了巫祝禨祥,那么他又通過“天生人成”從形上的角度為儒家的禮義法度做出論證和說明。在荀子那里,同樣存在一套形上學,只不過它不同于孟子的道德形上學,不是為儒家的仁學,而是為禮學奠定理論根基,故也可稱為政治形上學。
二、《荀子·天論》新釋
《天論》第一自然段云:
天行有常,不為堯存,不為桀亡。應之以治則吉,應之以亂則兇。強本而節(jié)用,則天不能貧,養(yǎng)備而動時,則天不能病;修道而不貳,則天不能禍?!净亩贸蓿瑒t天不能使之富;養(yǎng)略而動罕,則天不能使之全;倍道而妄行,則天不能使之吉?!軙r與治世同,而殃禍與治世異,不可以怨天,其道然也。故明于天人之分,則可謂至人矣。
這里的天顯然是經(jīng)驗性的自然天,天雖然有運行之規(guī)律,但無意志,無目的,這就從根本上否定了鄒衍、墨子的天人感應說,而肯定治亂由人而非天。
《天論》第二自然段又提出了不同于上文的本體天,其作用稱為“天職”,其功能稱為“神”。
不為而成,不求而得,夫是之謂天職?!行请S旋,日月遞照,四時代御,陰陽大化,風雨博施,萬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養(yǎng)以成。不見其事而見其功,夫是之謂神。皆知其所以成,莫知其無形,夫是之謂天。唯圣人為不求知天。
楊倞注:“不為而成,不求而得,四時行焉,百物生焉,天之職任如此,豈愛憎于堯、桀之間乎!”可見,“天職”不同于“天行有常”的天,后者是一種經(jīng)驗天,指天的經(jīng)驗現(xiàn)象及其運動變化,具體講,指“四時行焉,百物生焉”。而“天職”則是指經(jīng)驗現(xiàn)象背后的原因和根據(jù),是一種本體天。經(jīng)驗世界為何能四時行,百物生?荀子認為這是天無心而為的結(jié)果,天雖然無心而為,卻保證了經(jīng)驗世界的整體秩序與和諧。這種天顯然不是經(jīng)驗天,而是超越性的本體天,是經(jīng)驗世界和諧、有序的根據(jù)和保障。為了說明這一本體天,荀子專門描繪了一幅和諧的宇宙圖景:恒星伴隨旋轉(zhuǎn),日月交替照耀,四時交替運轉(zhuǎn),陰陽不斷生化,風雨博施萬物。在這一過程中,萬物得列星、日月、四時、陰陽、風雨之和以生,得列星日月、四時、陰陽、風雨之養(yǎng)以成?!叭f物各得其和以生”的“其”,指上述“列星隨旋,日月遞照……”等。那么宇宙何以呈現(xiàn)出和諧的秩序呢?這一切是如何發(fā)生的呢?荀子認為這是天的神妙功用,他稱為“神”?!安灰娖涫露娖涔Α?,是說不見其所從事但可見其功效,此句是言天功,“其”與上文“萬物各得其和以生”的“其”略有不同,后者是指“列星隨旋,日月遞照”等自然現(xiàn)象,而前者則是指自然現(xiàn)象得以產(chǎn)生的原因和根據(jù),用荀子的話說就是“神”。楊倞注此句曰:“斯所以為神,若有真宰然也?!边@里所謂“真宰”顯然不是指自然界生成變化的現(xiàn)象,而是生成變化的根據(jù)和原因,只不過它并非外在地發(fā)揮作用,而是存在于自然界的生成變化之中,故說“若有”。“皆知其所以成,莫知其無形”,以,通“已”?!捌洹迸c上一句“不見其事而見其功”的“其”相同,用荀子的話說就是“天”。此兩句是說,我們都可以觀察到天所生成者,但不知道天本身是無形的。這里的“天”顯然不是經(jīng)驗天,而是本體天。作為經(jīng)驗現(xiàn)象的“列星隨旋,日月遞照”之天,是有形、有狀,可以觀察、認識的,而本體天則是無形的,雖然無形,卻是有形的自然天得以生成且和諧、有序的根據(jù)和原因。這種天顯然已超出我們的認識能力,不是我們認識的對象,故“雖深,其人不加慮焉;雖大,不加能焉;雖精,不加察焉,夫是之謂不與天爭職”(同上)?!安慌c天爭職”的“天”當然是超越的本體天,而不是經(jīng)驗的自然天。對于自然天,荀子不僅認為是可以認識的,而且要用正確的方式應對之。對于本體天,荀子則認為是無法認識的,故主張“唯圣人為不求知天”。
在荀子看來,天雖然生育人,人亦可以成就天。這里的天是指本體天,而不是經(jīng)驗天,不是負面、被治的天,故天生育人并非純粹自然的過程,而是賦予其價值內(nèi)涵和規(guī)范,即天君、天情、天政等“天賦”,人在此基礎(chǔ)上才有可能“以全其天功”。“天地官而萬物役矣”,指天地萬物為我所用,也就是“備其天養(yǎng)”?!捌湫星?,其養(yǎng)曲適”,“其”指上文的圣人,圣人的行為都合理,養(yǎng)育眾人都恰當,這里的“養(yǎng)”不僅指養(yǎng)育自己,還指養(yǎng)育眾人,以上兩句是說“順其天政”?!捌渖粋保吧保砸?。他的性不會受到傷害,這是說“養(yǎng)其天情”。在荀子看來,這樣就做到了“知天”,“夫是之謂知天”。這里的“天”指天的規(guī)律、法則,包括“清其天君”“備其天養(yǎng)”“順其天政”等,這種規(guī)律、法則當然是來自本體天,而不是經(jīng)驗天。但它又存在于經(jīng)驗世界,是可以被認識、了解的。所以荀子所說的“天”(天的規(guī)律、法則),實際包括兩種,既指自然規(guī)律,也指社會法則,前者可稱為自然律,后者類似于自然法。雖然二者互有聯(lián)系,都來自本體天,但又有差別,分別隸屬于自然界與人類社會。前者是生產(chǎn)實踐如“備其天養(yǎng)”所要遵循的規(guī)律,后者是政治活動如“順其天政”的法則,盡管荀子對這一區(qū)別并不十分自覺和明確,但這種自然規(guī)律、道德法則的二分結(jié)構(gòu),的確存在于《天論》之中。
三、總結(jié)
與大多數(shù)古代哲人一樣,天人關(guān)系在荀子思想中同樣占有核心地位,是其他思想得以展開的理論根據(jù)。而如何理解荀子的天人觀,也是學界一直存在有爭議的問題。由于《天論》提到“天人之分”,故很長一段時間,學者是用“天人之分”來概括荀子的天人觀的。又有學者提出,荀子的天人觀不是天人之分,而是天人合一,或者是“天人合中有分”,是天人合一之下的天人之分。說荀子的天人觀包括了天人之分與天人合一,固然可以成立,但這恐怕是早期儒學天人觀的普遍特點,而不是荀子所獨有的。荀子天人觀不同于他人的獨特之處,應該是天生人成。從這一點看,牟宗三先生在其影響廣泛的《荀子大略》一文中,專列一節(jié)“荀子的基本原則:天生人成”,無疑是頗有見地的。不過牟先生雖然正確地將荀子天人觀概括為天生人成,但他對天生人成的解讀卻完全是錯誤的。牟先生對荀子的理解,可以說是卓識與謬誤并存。牟先生稱:“荀子言天與性俱為被治。天生人成,即由此而立?!焐顺?,自天生方面言,皆是被治的,皆是負面的。此無可云善也。自人成方面言,皆是能治的,正面的。此方可說是善。”按照牟先生的理解,“天生人成”實際是落在“人成”上,“天生”只有形式義,只有負面的意義,而沒有價值規(guī)范義。這樣“天生人成”便是以“人成”去治“天生”,“人成”與“天生”分裂為二,“天生”之氣質(zhì)人欲只是被治的對象,“人成”之禮義則是能治之工具。但根據(jù)我們前面對《天論》文本的分析,牟先生的看法是完全不能成立的。牟先生之所以誤讀荀子,是因為他帶著性惡的成見去理解《天論》,認為性既然為惡,則賦予人性的天只能是負面、被治的,而代表善的禮義出于人為,是圣人的制作,與天無關(guān),相反以治理先天的本性為目的。這樣牟先生只看到荀子經(jīng)驗天的一面,而忽略了荀子肯定、承認本體天的一面,其認識是不全面的。其實《天論》根本就沒有涉及到性惡的問題,雖然談到天情,但并不認為其就是惡,相反主張要“養(yǎng)其天情”,反對“背其天情”,其天情顯然是正面的,而非負面的,是需要成就、實現(xiàn)的,而不僅僅是被治的。所以牟先生雖然將荀子天人觀正確地概括為天生人成,但由于他對荀子的思想缺乏動態(tài)的了解,性惡的成見太深,理解上出現(xiàn)偏差和誤讀便是難免的了。
荀子的《天論》之所以長期遭到誤讀,不被人們所理解,除了忽略荀子存在本體天與經(jīng)驗天的差別外,搞不清五種“天賦”的具體內(nèi)涵,也是一個重要原因?!短煺摗返奈宸N“天賦”中,除了天官、天情、天君外,還包括天養(yǎng)、天政,其中天養(yǎng)是天賦予人的養(yǎng)育功能,故天養(yǎng)是“強本”“養(yǎng)備”等生產(chǎn)活動的形上根據(jù)和保障。天政是天所規(guī)定的政,是天的秩序、法則,是人間禮法的形上根據(jù)。天政作為禮義的形上根據(jù),具體包括哪些原則呢?《天論》提到了和順原則,即“順其類者謂之福,逆其類者謂之禍”,人類和諧相處即是福,悖逆篡奪則是禍。而要做到和諧相處,一是要人人得到生養(yǎng),二是要人與人之間有分別、差異,這樣又涉及到生養(yǎng)原則和差異原則?!拔寮?,上收而養(yǎng)之,材而事之,官施而衣食之,兼覆無遺……夫是之謂天德。”(《王制》)包括殘疾人在內(nèi)的所有人都得到養(yǎng)育,“兼覆無遺”,這是生養(yǎng)原則?!胺騼少F之不能相事,兩賤之不能相使,是天數(shù)也。”(同上)人有差別才能互相合作,才能形成群,“維齊非齊。此之謂也?!保ㄍ希┻@是差異原則。上文的“天德”“天數(shù)”雖然具體內(nèi)涵有所不同,但就其指天的法則、規(guī)定而言,則與天政是一致的。故天政包括:(1)生養(yǎng)原則。(2)差異原則。(3)和順或和諧原則。禮就是先王認識、發(fā)現(xiàn)到以上法則,并根據(jù)這些法則制定出來的,天政乃是禮法的形上根據(jù)。
責任編輯:近復
【上一篇】【郭沂】孔子對人格的尊重
儒家網(wǎng)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
儒家網(wǎng)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