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劉強作者簡介:劉強,字守中,別號有竹居主人,筆名留白,西歷一九七〇年生,河南正陽人,復旦大學文學博士?,F(xiàn)任同濟大學人文學院教授,詩學研究中心主任,詩學集刊《原詩》主編、古代文學與語言學研究所所長。出版《世說新語會評》《有刺的書囊》《竹林七賢》《魏晉風流》《驚艷臺灣》《世說學引論》《清世說新語校注》《論語新識》《古詩寫意》《世說三昧》《穿越古典》《曾胡治兵語錄導讀》《世說新語研究史論》《世說新語資料匯編》(全三卷)《四書通講》《世說新語新評》《世說新語通識》等二十余種著作。主編《原詩》四輯、《中華少兒詩教親子讀本》十一卷、《世說新語鑒賞辭典》及論文集多種。 |
中華孝道與愛的教育——在廈門朱子書院“兩岸國學大講堂”的演講
作者:劉強
來源:作者授權(quán)儒家網(wǎng)發(fā)布,原載《走進孔子》2022年第5期
各位朋友:
大家好!非常高興有機會來到廈門朱子書院,與各位分享關(guān)于中華孝道和愛的教育。我們先分享引言部分——傳統(tǒng)文化的古今中西之辨。
近百年以來,圍繞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解讀和研究,一般有以下三個視角和方法:
第一個視角叫做“古今之辨”。所謂古今之辨,顯然是站在一個時間的維度,有點像是進化論的一種視角,就是認為我們今天一定勝過古代,今天一定比古代進步,這好像已經(jīng)成了大家都比較接受的一個觀點。
第二個視角叫做“中西之辨”。很顯然,這是一種基于空間的視角。也就是說,通過中國跟西方進行對比,進而得出一個結(jié)論,就是中國不如西方,所以近代以來我們在中西對比中一直處于劣勢。
從這兩種視角來看待中國傳統(tǒng)文化,難免就會出現(xiàn)很多誤區(qū)(這個我下面會講到)。這樣一來,第三個視角也就顯得尤為重要了。這就是我今天要跟大家分享的“人禽之辨”。
什么叫人禽之辨呢?簡單說,就是人和禽獸的差別和分辨。只有用這樣一個視角去看待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創(chuàng)生、發(fā)展,以及存在的困境等問題,才更為根本和有效,同時也更能解決一些似是而非的誤判和根本性的分歧。
我們先看一看按照前面兩個視角來看問題會出現(xiàn)哪些觀點。例如,蔡元培先生在1912年擔任國民政府的教育總長(相當于國家教育部部長)時,頒布了一個條例,叫做《普遍教育暫行條例》,其中有一條硬性規(guī)定,就是規(guī)定“小學讀經(jīng)科一律廢除”。也就是說,從此以后,上小學的孩子就再也不讀自己的民族文化的經(jīng)典了。在我看來,這就是基于“古今之辨”的一個誤區(qū)。這是整個國運處在比較艱難的時候,一批精英知識分子做出的一個判斷,他們認為古代的經(jīng)典已經(jīng)不適合當下,不值得再讓孩子們學習了。這個判斷在當時也許不無道理,但今天看來顯然是大有偏頗的,百年以后我們又在提倡重新讀經(jīng)典,甚至“傳統(tǒng)文化進校園”,就是一個最好的證明。
無獨有偶。陳獨秀也曾說過這么一段話:“固有之倫理法律學術(shù)禮俗,無一非封建制度之遺,吾寧忍過去國粹之消亡,而不忍現(xiàn)在及將來之民族不適世界之生存而歸消滅也?!保ā毒锤媲嗄辍罚┭韵轮猓覀冎袊鴤鹘y(tǒng)中所形成的文化遺產(chǎn),都是封建的遺存,這些所謂的國粹,陳獨秀寧可讓它們?nèi)肯觯膊幌M覀冞@個民族到最后不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這當然是憂國憂民,其心可感。但是如果仔細想想,難道我們的文化就這么一無是處嗎?這種觀點也是基于“古今之辨”得出的一個結(jié)論。
再看我們比較熟悉的魯迅先生。他說過這么一段話:“中國書雖有勸人入世的話,也多是僵尸的樂觀。外國書即使是頹唐和厭世的,但卻是活人的頹唐和厭世。我以為要少、或者是竟不看中國書,多看外國書?!保ā肚嗄瓯刈x書》)這個觀點我們現(xiàn)在看來,顯然是矯枉過正的。這就是基于“中西之辨”的一個誤區(qū)。就是認為我們現(xiàn)在不如西方,都是我們老祖宗惹的禍,我們的文化從根兒上就是落后文化,所以老祖宗的書盡量別看。事實上,這種觀點是缺乏邏輯的,也是經(jīng)不起反駁的。試問:魯迅先生當年少看“中國書”了嗎?他在“三味書屋”里讀的不都是“子曰詩云”“四書五經(jīng)”嗎?要說中國書“有毒”,他們“五四”那一輩應該是“中毒”最深的,但他們后來卻成了大師。誰能說他們所以成大師,不是拜傳統(tǒng)文化修養(yǎng)較高、國學基礎(chǔ)較為扎實所賜呢?所以在我看來,魯迅說出這樣的話,有點“站著說話不腰疼”,完全是經(jīng)不起推敲的。
還有一位錢玄同,他是“新文化運動”的急先鋒,他說過的一句話更離譜:“欲使中國不亡,欲使中國民族為二十世紀文明之民族,必以廢孔學、滅道教為根本之解決,而廢記載孔門學說及道教妖言之漢文,尤為根本解決之根本解決?!保ā墩撝袊窈笾淖謫栴}》)他還發(fā)出一個倡議,要“廢滅漢文”,要把我們漢民族的文字,把我們的母語全部打倒。魯迅也說過“漢字不滅,中國必亡”的過頭話。但是一百多年過去了,我們今天聽到這些話,會覺得非常刺耳,至少我覺得他們說錯了。這就是基于古今、中西之辨的視角得出來的一些結(jié)論——看似尖銳和深刻,其實非常偏頗和乖戾,雖有一時的宣傳鼓動效應,卻談不上是嚴謹、科學的判斷。
其實平情而論,每一個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而在我看來,我們中華民族的文化尤其是一種自給、自足、且自洽的文化。她不一定完美,但相比世界上的眾多文化形態(tài)而言,她足夠獨特和厚重,足夠博大和悠久,也足夠智慧和偉大。德國哲學家海德格爾有句名言:“語言是存在之家。”試想一下,如果把我們的漢字全部廢掉,那我們這個民族、這個文化還“存在”嗎?我想肯定是不復存在了。
所以,無論是基于“中西之辨”的“西方中心論”,還是基于“古今之辨”的“社會達爾文主義”或者說“庸俗進化論”,這兩種思維方式交互作用,終于導致了百年以來的“中國文化自卑癥”。當時一大批有志之士,遭遇到“三千年未有之變局”,在面臨西方列強的強勢侵入、西方學術(shù)不斷向東方滲透,所謂“西學東漸”的大背景之下,他們開始對自己的民族文化產(chǎn)生了一種強烈的懷疑和質(zhì)疑,甚至是徹底的否定——這就是我說的“文化自卑癥”。
自卑帶來焦慮。焦慮之下難免會出現(xiàn)一些過度和過分的“應激反應”。今天我們在提倡“文化自信”,一個很大的前提和背景就是,近百年以來我們對于自己文化的嚴重不自信。我覺得,“文化自信”不應該是一句華而不實的口號,而應該落實在行動上。如果你對自己的文化沒有任何了解,甚至沒有任何情感,沒有陳寅恪先生所說的“了解之同情”和錢穆先生所說的“溫情與敬意”,試問又何來“文化自信”呢?
說到這里,我想和大家分享一下我自己的文化觀,就四句話。
第一句,“文化的本質(zhì)是人化”。就是人的不斷的優(yōu)化、雅化、良化和深化——我稱作人的“四個現(xiàn)代化”。我們一般都認為,文化是一個名詞,但在中國的語言系統(tǒng)里邊,文化恰恰是一個動詞?!兑住べS卦·彖傳》說:“剛?cè)峤诲e,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觀乎天文,以察時變。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边@就是“人文化成”說,也是“文化”一詞的最早出處。也就是說,只有“被文所化”,并且能夠“以文化人”的人,才能叫做“文化人”。 “文化”的定義全世界大概有一百幾十種之多,但我覺得都不如“文化就是人化”來得斬截痛快、一語中的。也就是說,文化不是紙上的東西,不是你的文憑和學歷就能體現(xiàn)出來的東西,而是落實在你的身、心、靈和行為上的所有東西的總和。長期以來我們的教育知識論掛帥、應試教育至上,以至于我們今天學文化都特別功利,從來沒覺得文化是跟我們自己的身心有關(guān),導致很多人雖然學歷很高,卻不一定有真正的文化和學養(yǎng)。這是很遺憾的一件事。
第二句,“國學的核心是人學”。國學有很多的概念定義,有的說國學就是儒、釋、道三教之學,或者說國學就是經(jīng)、史、子、集四部之學,還有的說國學就是六經(jīng)之學。這些說法當然也都不錯,但是我有一個方便的說法——“國學就是人學”。做一天人要學一天,活到老可以學到老。所以有人問我,老師我跟你學國學,請問幾年能畢業(yè)???我說對不起,我還沒畢業(yè)呢,我還在學著呢!因為在我看來,國學不是高頭講章,國學是落實在每一個人身上的學問,一點都含糊不得。
第三句,“教育的功能是化人”。教育不是僅僅培養(yǎng)多少大學生,不是提高升學和就業(yè)的數(shù)據(jù),教育應該是像春風雨露一樣潤物細無聲的教化過程。教育的最大的理想是什么?就是要讓人成其為人??!讓他知道自己是一個大寫的“人”,懂得成人、立人、達人、愛人之道,這才是教育的重要內(nèi)容。
第四句,“化人的關(guān)鍵在化心”。古人讀書,有一個很高的追求,就是“變化氣質(zhì)”。蘇東坡說的好:“腹有詩書氣自華?!币粋€人有沒有學問、有沒有文化,其實是體現(xiàn)在你整個人的氣質(zhì)上的,而你的氣質(zhì)從哪里來?當然是從你的心靈中來。我們都有一張臉,這張臉就是我們心靈的屏幕,它隨時都在變化,因為我們的心靈瞬息萬變。佛家說:“相由心生,境隨心轉(zhuǎn)。”也是這個意思。
由此可見,中國傳統(tǒng)文化其實最終是落實在人上的,所以念念不離一個“人”字,我們看傳統(tǒng)文化,如果僅僅看它的衣冠文物這些外在的東西,恐怕不能落到實處。這就引出了觀察和研究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第三種角度——“人禽之辨”。
接下來,我們談談第二個話題——人禽之辨與傳統(tǒng)孝道。
傅斯年曾經(jīng)發(fā)表過一個觀點。他說:“想知道中國家族的情形,只有畫個豬圈?!保ā度f惡之源》)魯迅也說:“父子之間沒有什么恩,飲食的結(jié)果養(yǎng)活了自己,對于自己沒有恩,性交的結(jié)果生出了子女,對于子女當然也算不了恩?!保ā段覀儸F(xiàn)在怎樣做父親?》)這些話聽起來很深刻,其實流弊很大。因為它僅僅是一個基于生物學意義上的事實判斷,而不是一個文化學意義上的價值判斷——它把父子、母子之間的這種親情完全給斬斷了。
那么,我們跟父母到底是一個什么樣的關(guān)系呢?我們的生命從哪里來?要回答這些問題,僅僅靠社會學、政治學的知識恐怕遠遠不夠,還必須訴諸人類學和倫理學。我們都知道,自己的生命來自父母,但如果從更大的角度去看待這個問題,恐怕還應該有更多的答案。
首先,我們的生命來自于天地,是陰陽乾坤之氣的交感和合,所謂陰陽交感。
其次,我們的生命也來自祖先,每個人都不是“來自星星的你”——我們都有一個來處,也都有一個去向。
第三,就是來自父母的孕育,所謂“父精母血”。我們每個人都不是孤立的原子結(jié)構(gòu),都是祖先血脈鏈條上的一個環(huán)節(jié),也都是民族文化長河中的一朵浪花。
如果從“天人合一”的角度看,你會發(fā)現(xiàn),整個宇宙就是一個無遠弗屆的“生命共同體”,天地萬物都跟你有著基因的聯(lián)系。我們的生命太寶貴,我們的存在太偶然,從某種程度上說,每一個生命都是一個奇跡!佛教認為“世有六處難可值遇”:一是佛世難遇,二是正法難聞,三是善心難生,四是難生中國,五是難得人身,六是諸根難聚。還說:“人離惡道,得為人難?!蔽覀兡艿脼槿松?,托生成人,真的不容易。每個人的生命不僅是一個生物學意義上的存在,人除了物性、人性,還有靈性和神性。
所以,《孝經(jīng)》里才會說:“天地之性人為貴?!避髯硬艜f:“水火有氣而無生,草木有生而無知,禽獸有知而無義,人有氣、有生、有知,亦且有義,故最為天下貴?!边@其實就是我們所說的“人禽之辨”。
《孝經(jīng)》中孔子說:“身體發(fā)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边@話的真正含義,不是以父母為中心,而是以我們自己為中心,是讓我們每個人都珍愛自己的生命,是在提醒和告誡我們:你的生命不僅屬于你,你不僅是個體的存在,你是在一個生命共同體中誕生的——你有責任珍惜你的身體和生命。這樣一理解你就會覺得很感動。
《禮記·祭義》說:“身也者,父母之遺體也。”我們每個人身體和生命都是父母的基因的存儲和延續(xù),有朝一日,父母離開我們了,我們身上還存有父母的信息。這就是中國文化。它會特加強調(diào)血緣這根紐帶,讓你活一天就有一天的責任和擔當。所以,我們的文化是一種特別關(guān)注個體生命如何安頓的文化。西方哲學說,“認識你自己”;而我們的文化要求我們不僅要認識自己,還要發(fā)現(xiàn)你自己、珍惜你自己、成就你自己!
那么,人禽之辨跟孝道有什么關(guān)系呢?
我們先看《禮記·曲禮上》的一段話:“鸚鵡能言,不離飛鳥;猩猩能言,不離禽獸。今人而無禮,雖能言,不亦禽獸之心乎?”以前新文化運動批判傳統(tǒng)文化,經(jīng)常說“禮教吃人”“禮教殺人”之類的話,這是針對禮教的禁錮和教條化來說的,也道出了專制社會的一部分事實。但我們看問題不能只看一端,不能因為看到禮教后來對人的束縛和壓抑,就徹底否定了禮的人學價值和進步意義。
我們要追問一問:為什么動物界是不講“禮”的,而只有我們?nèi)祟惏l(fā)明了“禮”?這樣一追問,就會發(fā)現(xiàn),我們的祖先發(fā)明了禮,其實是非常了不起的。禮的本質(zhì)不是別的,就是為了和禽獸拉開距離,所謂“人猿相揖別”,只有這樣,人才真正走出了叢林,進入到文明社會。
《禮記》接下來又說:“夫唯禽獸無禮,故父子聚麀?!丙~,就是雌鹿、母鹿,“父子聚麀”就是父子共用一個性伙伴,其實就是雜交亂倫——這不就是禽獸世界的常態(tài)嗎?“是故圣人作,為禮以教人。使人以有禮,知自別于禽獸?!边@句話很重要,它告訴我們,禮的創(chuàng)造最初的目的就是為了讓人知道“自別于禽獸”,知道自己是“人”,而不是禽獸!我們中國人罵人,罵得最難聽的一句話,就是“你不是人”,或者“禽獸不如”!這就等于把你開除人籍了!
所以,禮的創(chuàng)制,絕不是為了“壓抑人性”的,而恰恰是為了壓抑人的隨時可能會出現(xiàn)的“獸性”的!從這個角度看傳統(tǒng)文化中“禮”的創(chuàng)制,會覺得它真的是偉大的發(fā)明。
人禽之辨跟孝道又有什么關(guān)系呢?我要說,關(guān)系大極了!比如《本草綱目·禽部》說:“慈烏出生母哺六十日,長而反哺六十日?!闭f母烏鴉哺育小烏鴉六十天,后來小烏鴉長大了,老烏鴉老了,它也知道反哺它的母親六十天。再比如山羊在吃奶的時候,前蹄是跪下的,這叫山羊跪乳,也是可以和我們?nèi)祟惍a(chǎn)生“共情”的行為。但是我估計山羊跪乳,是為了吃奶方便,并沒有良知的自覺——所以,“反哺”也好,“跪乳”也好,并不是一個理性的自覺的活動,而是出自一種習性和本能。
說到這里,我想問大家一個很刁鉆的問題:在人類的歷史上,母系氏族社會后來被父系氏族所取代,到底是一種進步還是落后?女性朋友們可能會說,當然是落后的,本來我們女性是當家的,結(jié)果你們男性把我們的權(quán)利奪走了,這怎么是進步呢?但是,如果我們站在“人禽之辨”的立場,而不是狹隘的性別立場來看問題,就會得出相反的結(jié)論。
那么,母系氏族被父系氏族所取代到底進步在哪里呢?這就需要一個參照系——動物世界。舉個例子,比如說我們到動物園,看到猴山上有很多猴子在那爬來爬去,如果你去問那個小猴子:“誰是你媽媽呀?”假設這小猴子聽得懂人話,它可能會跟你指一指,說那個就是我媽媽。接下來你再問:“請問誰是你爹呀?”小猴子肯定會一臉懵懂:我還有爹呀?以它的動物性認知,它可能并不知道自己還有爹,或者說誰是它爹。這就是動物世界,所謂“只知有母,不知有父”。
所以,母系氏族社會相比動物世界,盡管有了進步,但是以母系為中心、父系成為邊緣甚至被取消的話,就還是沒有完全擺脫動物世界的基本結(jié)構(gòu)?!秴问洗呵铩な丫[》有個記載:“昔太古嘗無君矣,其民聚生群處,知母不知父?!闭f的就是母系氏族社會大概的情景。說的通俗一點,母系氏族社會的男性是只管生、不管養(yǎng)的,母親雖然當家作主,但身上的擔子很重,因為她是“愛上了一個不回家的人”!我們想想看,當這個不回家的人回家了,開始承擔家庭的責任和父親的義務了,也就是父系氏族社會形成了,對于整個人類文明和社會的演進而言,難道不是一種進步嗎?
我們繼續(xù)追問:“五倫”關(guān)系的第一倫就是父子,所謂“父子有親”,為什么不說“母子有親”呢?
很簡單,因為母子有親根本不需要強調(diào),但誰是父親?父親和孩子的親子關(guān)系卻是要打上一個問號的??梢?,父子這一倫關(guān)系被確定,被強調(diào),對于人類擺脫動物世界進入到文明社會,可以說至關(guān)重要。我們經(jīng)常說“母愛如?!薄案笎廴缟健保粋€人有了母愛、又有了父愛,人生才是完整的。所以,恩格斯說:“母權(quán)制度的顛覆乃是女性的具有全世界歷史意義的失敗,但是,自有了家長制的家庭,我們才進入到成文歷史的領(lǐng)域,它在這里確實引起了很大的進步?!保ā都彝?、私有制和國家的起源》)
為什么我們的文化特別強調(diào)孝道呢?因為說到底,孝也是一種愛——是相對于父愛、母愛的一種作為兒女的愛。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強調(diào)一個人必須要有愛,首先要愛自己的親人,尤其是自己的父母。這是人類跟禽獸很大的差別之一?!吨芤住ば蜇詡鳌分姓f:“有天地而后有陰陽,有陰陽而后有男女,有男女而后有夫婦,有夫婦而后有父子……”所以夫婦的關(guān)系,不是一個基于生物的本能性和自然性的關(guān)系,而是一個社會性和倫理性的關(guān)系。從價值層級上講,“夫婦”的倫理地位顯然要高于“男女”。
美國人類學家康拉德在《人類學:對于人類多樣性的探討》一書中說:“人類從自己出生社群之外的社群中選擇性伴侶,因此夫妻兩人中至少有一個是外來的。”說明人類早期還沒有夫妻關(guān)系的時候,有可能出現(xiàn)過兄妹婚,也就是同族同宗的男女有可能結(jié)婚,后來發(fā)現(xiàn)近親繁殖對孩子的健康不利,才提倡族外婚?,F(xiàn)在婚姻法里有近親不能結(jié)婚的規(guī)定,是經(jīng)過我們的祖先多少年的經(jīng)驗積累才得出的一個結(jié)論。
康拉德接著說:“然而人類終生都與兒子和女兒們保持聯(lián)系,維持這些親屬和婚姻關(guān)系的體制,造就了人類和其他靈長類動物的區(qū)別?!边@句話很重要。它告訴我們,其他的動物未必知道親情的倫理,更不可能知道什么是孝!孝的文化,幾乎可以說是我們?nèi)祟惇氂械囊环N文化現(xiàn)象,其中凝結(jié)著人類學的智慧?!抖Y記·中庸》說:“君子之道,造端乎夫婦?!币粋€人要想成為君子,必須從遵從夫婦之道開始,如果夫婦之道錯亂,父子之位也就跟著錯亂,最后就有可能造成亂倫的關(guān)系。
《禮記·郊特牲》說:“夫婚禮,萬世之始也。取于異姓,所以附遠厚別也。男女有別然后父子親,父子親然后義生,義生然后禮作,禮作然后萬物安。無別無義,禽獸之道也?!?
為什么男女要有別?這里的男女有別相當于夫婦有別,夫婦有了分別,就不太會像早期的人類群居雜交,父子這一倫確立了,家庭倫理才能得到進一步的確立。這是從遺傳學和優(yōu)生學的角度去考慮夫婦有別、男女有別。這就是一種“亂倫禁忌”。
張翔龍教授在《家與孝》一書中指出:“從現(xiàn)實的生成順序看,有夫婦才后才有親子,但是從人類學哲學人類學以及人類歷史的形成來看,有親子然后才有夫婦?!本褪钦f,親子關(guān)系也就是父子關(guān)系確立以后,夫婦一倫的關(guān)系才能得到更好的鞏固。
《禮記·大學》說:“為人子,止于孝;為人父,止于慈?!边@里的“慈”,不就是愛嗎?父母對孩子的愛就叫“慈”,反過來,孩子對父母的愛就叫“孝”。
但是,為什么天下只有《孝經(jīng)》卻沒有“慈經(jīng)”呢?恰恰是因為父母對孩子的慈愛根本不需要教,它幾乎是一種生物本能,而孝盡管也是人天性中具有的“良知良能”,但因為人本身也是從叢林中走出來的,天然攜帶著某種動物性的基因,所以“孝”就需要后天的教化,才能最終成為一種基于人性自覺的人文修養(yǎng)。
人類學的田野調(diào)查發(fā)現(xiàn),一只母猩猩帶著孩子長大,等孩子們也長大了以后,母猩猩老了,孩子就忘了它了,甚至見了面,也不知道它是誰了。為什么?因為動物的記憶是有時間限制的,而我們?nèi)祟悈s對時間有一種非常漫長的感知能力,我們有歷史感、時間感和生命感,所以我們對父母才會有一份發(fā)自內(nèi)心的牽掛。不過,對父母的這份牽掛隨著年齡的增長也有可能會出現(xiàn)惰性。生活中我們發(fā)現(xiàn),人小的時候,特別依賴父母的關(guān)愛和照顧,這時候他還知道對自己的父母親好,但有一天父母老了,容顏老去,身體也老邁了,俗話說“不中用了”,他對父母的愛就不那么強烈,甚至開始嫌棄老人了。這都是我們骨子里的動物性遺存帶來的結(jié)果。
從這個角度上說,我們的祖先和古代的圣賢之所以要強調(diào)孝道,就是為了遏制我們可能會隨時萌生的那種動物性的東西。孝道的提倡,就是為了阻礙我們?nèi)祟悇游镄员灸苤袧摬氐哪欠N“愛的惰性”,直到把它變成一種“愛的慣性”。
所以,孝其實就是愛——慈是愛,孝更是愛。孝悌是什么?就是在自愛的基礎(chǔ)上去愛親,并且由此獲得一種“泛愛眾而親仁”的現(xiàn)實可能性。因為孝道發(fā)生在親子之間,所以可謂“特別的愛給特別的你”。從這個角度去解讀我們的孝道文化,你恐怕就不會像中西之辨、古今之辨那樣來得苦大仇深、咬牙切齒了吧?因為“人禽之辨”更根本,它一下子就把文化的問題挖到根兒上了!
我們中國文化,它是從孝慢慢地遏制獸性、啟發(fā)人性,從家庭的倫理教化開始,慢慢地讓我們變成一個有文明、有修養(yǎng)、有禮樂的人,然后才談得上齊家治國平天下。這就是愛的“漣漪效應”。所以“博愛”這個詞也不是從西方傳來的,我們古代就有這個詞。如董仲舒就說過“博愛而亡私”,韓愈也說“博愛之謂仁”。
今天有一種思潮,認為我的身體我做主,我想怎么處置就怎么處置。有的人就去吸毒,去敗壞自己的身體和生命。當他那樣去傷害自己的身體或者說扭曲自己的身心的時候,他一定是忘記了自己的生身父母,忘記了“身體發(fā)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的古訓。
所以,傳統(tǒng)的孝道其實是一種基于“自愛”和“愛人”的文化,愛自己就是愛父母,愛父母首先要愛自己,今天批判傳統(tǒng)文化的人可能很少有人能夠切實體會到這一層含義。
接下來我們再講第三個話題——儒家倫理中的孝與愛。
最近我寫了一本書,叫《四書通講》。在這本書里,我對儒家之道做了一個梳理。我把它分成十三個道,分別是:為學、修身、孝悌、忠恕、仁愛、義權(quán)、誠敬、正直、中庸、治平、齊家、為師、交友。其中,孝悌之道是很基礎(chǔ)、也很關(guān)鍵的一個道??鬃诱f:“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余力,則以學文?!毙⒑豌└饔袃?nèi)涵,善事父母為孝,善事兄長為悌。孝悌之道是什么?其實就是對兒童的早期教育。讓弟子——也就是家中最小的孩子——明白,你在享受父兄的愛之后,你也要能回報以孝悌之愛。所以,孝悌其實也是一種愛的教育。
我認為,孝道有三個內(nèi)涵:
一是“孝須合乎禮”。我們前面講禮的創(chuàng)生時就已經(jīng)涉及孝和禮的關(guān)系了,不過那是從理論上說的,具體的實踐上應該怎么做呢?我們可以通過一個故事來說明?!墩撜Z·為政》篇記載:
孟懿子問孝。孔子對曰:“無違。”樊遲御,子告之曰:“孟孫問孝于我,我對曰:‘無違?!狈t曰:“何謂也?”子曰:“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
孔子認為,孝和禮是息息相關(guān)的,父母還活著的時候,你要按照禮來侍奉他,當他去世之后,你要按照禮來安葬他,逢年過節(jié)或祭日來到,還要按照禮來祭祀他。曾子也說:“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矣?!鄙鹘K,就是說喪禮;追遠,就是說祭禮。這些都說明,孝必須要合乎禮。
二是“孝當發(fā)乎情”?!墩撜Z·為政》接著記載:
孟武伯問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憂?!?o:p>
孔子言下之意,父母只有在你生病的時候才擔心你,你不生病的時候父母完全不必擔心。也就是說,你不生病的時候,言行都是合乎禮的,父母對你很放心,只有在你生病時才會為你憂心忡忡——這樣的孩子就算孝子了。有的孩子一天到晚調(diào)皮搗蛋,他生病的時候父母擔心,他病好了,說不定讓父母更擔心!因為他“三天不打,上房揭瓦”,經(jīng)常給你找事闖禍。這樣的孩子當然就不能叫孝子了。
有一次,子游問孝。孔子回答說:“今之孝者,是謂能養(yǎng),至于犬馬,皆能有養(yǎng),不敬,何以別乎?”這也是從“人禽之辨”的角度討論孝?!安痪?,何以別乎”,就是說你對父母的贍養(yǎng)跟對犬馬的喂養(yǎng)一定要有區(qū)別,對犬馬可以不敬,但對父母一定要有敬愛之情。敬也是一種愛,你對父母沒有愛,也就不會真正的尊敬。這里邊強調(diào)的正是“孝須發(fā)乎情”。同樣的問題,孔子的回答卻不同。這叫什么?這叫“問同答異”,也就是通常所說的“因材施教”。
還有一次,子夏也問孝。孔子回答說:“色難。有事,弟子服其勞,有酒食,先生饌,曾是以為孝乎?”意思是,能夠時時處處做到和顏悅色地奉養(yǎng)自己的父母,這是很難的一件事。說明每個人都有一種潛藏的動物性,就是你不耐煩的時候,你會發(fā)脾氣,擺臉色給父母看。所以和顏悅色地孝敬父母,這在古代是一種大孝,叫“色養(yǎng)之孝”。如果你在侍奉父母的時候,僅僅是跑前跑后,忙碌操勞,家里有好吃的酒肉菜肴,也知道先給父母長輩吃,可是你的臉上卻面無表情,甚至苦大仇深,做不到和顏悅色,這哪里算得上真正的孝呢?
要知道,孔子三歲喪父,十七歲喪母,按理說他這一輩子都沒有機會好好地盡孝,那他為什么這么強調(diào)孝道呢?我估計是因為他看到當時太多的人,當父母老去的時候就不能對父母好了,就惡言厲色了,他覺得那些老人太值得同情了,所以他才要強調(diào)這個孝道。守住“人禽之辨”這道最后的防線。我每每講到這一章的時候,聯(lián)系到自己的生活經(jīng)驗,都會特別感動。
孔子還說:“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則以喜,一則以懼?!币环矫?,我們因為父母還健在、身體還健康,感到高興和喜悅;但另一方面,隨著時間的流逝,父母終將離去,一個孝子每每想到這一點時,他心里一定是擔心憂懼的。這是孔子對于我們?nèi)诵缘囊环N喚醒??鬃拥慕逃鋵嵕褪侨说慕逃?,愛的教育??鬃舆@么說,就是提醒我們,要時時處處為父母著想,“以父母之心為心”,既為父母的健康長壽而高興,同時,也為父母年邁體衰而憂懼。這就是“發(fā)乎情,止乎禮”了。
三是“孝必本乎義”。儒家文化中的這個“義”,有多種解釋,最值得注意的就是“義者宜也”。也就是說,做你該做的、適宜的事就是合乎義的。
孝不僅合乎禮、發(fā)乎情,還要本乎義。比如孔子說:“事父母幾諫?!备改敢彩侨?,人非圣賢,孰能無過?父母也會犯錯誤,作為一個孩子看到父母犯了錯誤你該怎么辦?當然不能聽之任之,而要去勸諫;但是勸諫呢要講究方式方法,要“幾諫”,就是委婉地勸諫,不要惡言厲色,窮兇極惡。
按照儒家的教義,孝不是不是無條件地服從父母,而是“事親有隱而無犯”。所以,“二十四孝”里邊的兩個故事,像王祥臥冰求鯉,和郭巨埋兒奉親,這樣的故事就不合乎義,這樣的孝就是“愚孝”,完全不可取。《孝經(jīng)》里孔子說:“父有爭子,則身不陷于不義,故當不義,則子不可以不爭于父?!?o:p>
這說明,父子之間是有一種道義的,父親如果說做了錯事,你應該去勸諫,而不是無條件地服從,因為這不符合孝道??鬃舆€說:“良藥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君無爭臣,父無爭子,兄無爭弟,士無爭友無其過者,未之有也?!保ā犊鬃蛹艺Z·六本》)
以上三個方面,就是儒家的孝道的重要內(nèi)涵。民國學者謝幼偉先生說:“中國文化在某一個意義上可謂孝的文化,孝在中國文化上作用至大,地位至高,談中國文化而忽視孝,即非于中國文化真有所知?!比绻麅H僅從中西之辨、古今之辨去理解傳統(tǒng)文化中的孝道,就很難理解到位,因為這兩種觀點常常是理論先行,而缺乏真正的切己切身、入情入理的體貼和把握。
西方文化是不是就沒有孝道呢?眾所周知,西方文化似乎并不主張孝道,它更強調(diào)的是愛。但是在《舊約》里邊也有一些跟孝道很相似的說法,比如說:“我兒要聽你父親的訓練教誨?!薄安豢呻x棄你母親的法則”,等等。這些都說明,“東海西海,心里攸同”。不同的文化表述的方式可能有差異,但都有相通的地方。西方文化雖然沒有跟我們一樣的孝道文化,但是他們也強調(diào)親子之愛,也強調(diào)家庭的倫理。在這一點上中西文化其實是相通的。
中西文化之所以有這樣那樣的差異,是因為兩種文化產(chǎn)生的文化根基和價值原點不同。中國文化不是以神為本,而是以人為本的文化,所以比較強調(diào)“人禽之辨”。只有區(qū)分好人禽之辨,才能夠提升人之所以為人的那種道德品位,包括獲得人的價值和尊嚴。
一般而言,西方文化——當然不是所有的西方文化——可以看作是一種以神為本的文化,更加強調(diào)的是“人神之辨”。中國文化有“神人以和”“和實生物”的說法,而西方文化則強調(diào)“神人二分”,神的價值是絕對的,人的價值則是相對的。這樣一種文化,跟我們文化的價值原點就不太一樣。所以他們強調(diào)人性惡,人一生下來就有原罪,你只有通過對“神”或“上帝”的信仰才能獲得救贖。
而我們的文化則認為人性是善的,人相比于禽獸,是有著靈根慧性和良知良能的,甚至是有著某種神性因子的,所以人是可以成賢成圣的,是有著無限發(fā)展的可能性的。這就是一種對人本身有“自信”的文化,只有相信自己是善的,由“自信”產(chǎn)生“他信”,你才能“泛愛眾而親仁”,才能不斷地獲得人生的圓滿。因為中國文化強調(diào)“人禽之辨”,所以非人的行為,比如不孝非禮,便會被主流價值所貶抑。西方文化因為強調(diào)“人神之辨”,所以瀆神便是一項大罪,中世紀的宗教裁判所,常常會對瀆神的罪加以嚴厲制裁。據(jù)學者統(tǒng)計,從1481年到1808年的327年中,歐洲天主教的異端裁判所就處罰了犯有瀆神罪的34萬人,其中用火燒死的大約三萬二千人。(參黃啟祥《孝的哲學基礎(chǔ):評<家與孝:從中西間視野看>》,《中華讀書報》2017年3月1日)
盡管中西兩種文化有著不同的價值起點,但都能獲得提升人類自身價值的動力和源泉:在中國,是盡力擺脫禽獸狀態(tài),敬天法祖,戒慎恐懼,起敬起孝,希圣希賢,從而完成作為人的道德生命和“內(nèi)在超越”;在西方,則是盡力擺脫人類的“原罪”,通過信仰無限向神靠近,懺悔告解,痛改前非,希望獲得救贖,從而實現(xiàn)外在超越。兩種文化,各有千秋,各有理據(jù),應該取長補短,不能厚此薄彼。
最后一個問題——我們該如何看待傳統(tǒng)文化呢?
我覺得應該理性的看待。徐復觀先生說:“五四時代的徹底反傳的文化多基于一時的愛國之情,在當時應該說也是可以理解的。在今日無條件的反對中國文化,我懷疑是由于不知不覺之中中了殖民主義的毒。時代的悲劇豈是偶然?”(《中國孝道思想的形成、演變及其在歷史中的諸問題》)
印光法師也說:“近來歐風漸至,一班新學派厭故喜新,趨之若鶩。凡歐人為國為眾之好處皆所不學,其蔑禮亂倫處則變本加厲,甚至廢經(jīng)廢倫仇孝等無所不至,直欲人與禽獸了無有異而后已?!保ā对鰪V卷四·唐孝子祠校發(fā)隱》)這些議論我以為是深刻的。尤其是,兩位前賢都注意到了作為中國傳統(tǒng)文化之始基的“人禽之辨”。
最后,如果要用一句話來總結(jié)一下今天的講座的話,我想說的是——孝悌就是愛。因為儒學是人學,所以為學就是修身,修身就是為學,兩者是一體的。所以,以孝悌為中心的早期教育,本質(zhì)上也就是一種愛的教育。孝悌之道是教人不僅能享受被愛,也還要主動愛人。
儒家的身體觀不是個人主義的而是整體主義的,不是生物意義的而是生命意義的,是一種蘊含人文價值和道德生命的身體觀。其核心精神不是別的,正是愛。自愛便是愛親,反過來,愛親也就是愛己啊。無論父母是否健康是否長壽,總有一天他們會先行到站,他們會離開我們。從此就跟我們天人永隔。俗話說:“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yǎng)而親不待?!?o:p>
我的父親已經(jīng)走了差不多十年了,現(xiàn)在想想自己生活條件也好一點了,也很想盡孝,可是卻沒有機會了,有時候想想真是非常無奈和傷感。所以,孝不是別人強加給你的,是你作為人發(fā)自內(nèi)心愿意去承擔的,孝的教育歸根結(jié)底就是愛的教育。我想,我們應該重新學習“愛”——
學會愛身:愛自己的身體發(fā)膚,不要輕易毀傷,否則就對不起天地和父母。
學會愛親:愛自己的父母兄弟和子女,沒有他們我們的生命殘缺不全。
學會愛家:愛自己的祖先、家族和親朋。無家可歸的人是世界上最可憐憫的人。
學會愛書:一個喜愛讀書和學習的人,不僅可以避免空虛墮落,而且更容易忘卻痛苦,感受幸福。
學會愛崗敬業(yè):不尊重自己職業(yè)和勞動的人,也不會獲得別人的尊重和敬愛。
最后,讓我們用一首詩來結(jié)束今天這個關(guān)于孝道的講座。這首詩題為《見或不見》:
你見,或者不見我
我就在那里
不悲不喜
你念,或者不念我
情就在那里
不來不去
你愛,或者不愛我
愛就在那里
不增不減……
人生只有一次。今生今世,我們跟父母,無論你愛或不愛,下輩子都不會再見。當我們明白這一點的時候,應該會對自己的文化產(chǎn)生一份發(fā)自內(nèi)心的感動,升起一種樸素的自豪吧。
好的,我就講到這里,謝謝大家!
(本文根據(jù)2021年3月22日在廈門朱子書院“兩岸國學大講堂”的講座錄音整理而成)
【上一篇】陳明著《儒家文明論稿》出版暨序跋
儒家網(wǎng)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
儒家網(wǎng)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