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吳鉤作者簡介:吳鉤,男,西歷一九七五年生,廣東汕尾人。著有《宋:現(xiàn)代的拂曉時辰》《知宋:寫給女兒的大宋歷史》《宋仁宗:共治時代》《風雅宋:看得見的大宋文明》《宋神宗與王安石:變法時代》等。 |
為什么媽祖信仰誕生于宋代莆田
作者:吳鉤
來源:作者賜稿
原載于 “我們都愛宋朝”微信公眾號
時間:孔子二五七三年歲次癸卯三月廿五日壬申
耶穌2023年5月14日
我的家鄉(xiāng)在海邊,那里幾乎每個鄉(xiāng)里都有一座“天后宮”,供奉媽祖。小時候并不知曉這神祇跟那神祇到底有什么差異,也就不覺得媽祖跟其他神靈相比有什么特別之處。
及長,了解到媽祖的一些掌故,知道歷史上媽祖確有其人,出生于北宋初年福建莆田,姓林名默。據(jù)宋人廖鵬飛《圣墩祖廟重建順濟廟記》記載,媽祖“姓林氏,湄洲嶼人。初,以巫祝為事,能預知人禍?!?。另一本宋代筆記《莆陽比事》也稱:“湄洲神女林氏,生而神異,能言人休咎。死,廟食焉。”可知媽祖生前是一名“能預知人禍?!钡呐住I砉手蟊黄翁锩耖g供奉為神女,又于宣和年間被宋徽宗敕封為“順濟夫人”。此后,歷代帝王對媽祖多有冊封,封號從“夫人”到“妃”再到“天妃”,最后晉升為“天后”。
不過我少年時受魯迅雜文影響,總以為民間祭拜媽祖是“愚昧”、“封建迷信”的表現(xiàn),而帝王敕封媽祖則是“愚民”的伎倆??斓街心陼r,因為潛心研究宋代歷史,心性沉了下來,見識與閱歷漸長,才知道媽祖信仰的出現(xiàn),實在可以說是中國人開創(chuàng)一個前所未有的大航海時代的歷史見證。
在媽祖信仰出現(xiàn)之前,嚴格來說,中國是沒有海神信仰的。雖然中國上古神話中也有海神,如《山海經(jīng)》記:“東海之渚中,有神,人面鳥身,珥兩黃蛇,踐兩黃蛇,名曰禺虢?!钡@些海神是否受到崇拜,華夏先民是否已形成一個海神信仰體系,很難判定。后來隨著佛教的傳入,在民間神靈譜系中也產(chǎn)生了四大海龍王的神祇,但海龍王與其說是海神信仰之神,倒不如說是農(nóng)業(yè)社會的陸上之神,你看海龍王被賦予“行云布雨”的神通,恰恰反映了農(nóng)業(yè)社會最關心的問題:風調(diào)雨順、五谷豐登。
應該說,中國社會到了宋代,才產(chǎn)生了嚴格意義上的海神信仰,這一信仰的核心是祈求神靈庇護航海。除了莆田海神“湄洲神女”(媽祖)之外,宋代泉州還出現(xiàn)過“通遠王”海神,只不過隨著媽祖獲得越來越多的信眾崇拜,“通遠王”信仰逐漸湮沒不聞。
為什么中國的海神信仰在時間線上產(chǎn)生于宋代,在地理空間上又出現(xiàn)在莆田?這當然不是“上帝擲骰子”的隨機現(xiàn)象,而是有著深刻的歷史原因。
(清代的媽祖雕像)
宋代是中國歷史上的大航海時代,也是海上絲綢之路的時間起點,盡管我們可以將海上絲綢之路的起源追溯到更早,漢代或者唐代,但不可否認,只有到了宋代,這條海上絲綢之路才真正繁榮起來。
宋朝政府比任何王朝都重視商業(yè)與海上貿(mào)易,先后在廣州、泉州、杭州、明州、密州等重要港口城市設立“市舶司”,負責抽解(抽稅)、博買部分進口商品、維護港口、發(fā)放“公憑”(貿(mào)易許可證)、禁止走私等事務,職能相當于今日的海關。中國的海商只要到這些機構登記,領取“公憑”,便可以販運商貨出海。
憑著遙遙領先世界的造船技術、指南針技術與豐富的航海經(jīng)驗,宋朝海商將他們的商船開至南洋群島,穿過馬六甲海峽,駛入孟加拉灣,然后入印度洋,經(jīng)印度洋進入阿拉伯海與波斯灣,再沿著阿拉伯半島海岸進入紅海。原來由阿拉伯商人控制航線的印度洋,在十一至十三世紀時,已成了大宋商船的天下。
宋朝也鼓勵海商招徠蕃商來華貿(mào)易,當時整個大宋國的海岸線,北至膠州灣,中經(jīng)杭州灣和福州、漳州、泉州金三角,南至廣州灣,再到瓊州海峽,都對外開放,與西洋、南洋諸國發(fā)展商貿(mào)。宋政府還在泉州、廣州等港口城市設有蕃坊,供外國商人居住。又在蕃商集中居住的城市修建蕃學,供蕃商子弟入學讀書。數(shù)百年后英國的馬戛爾尼使團向清朝的乾隆皇帝提出的通商請求,完全沒有超過宋代已經(jīng)施行的開放政策。
因為開放與重商,宋代的海上貿(mào)易非常發(fā)達;同時,又由于大海茫茫,風云莫測,海盜出沒,航海的商人不能不祈求于神靈庇佑。虔誠的海神信仰因此應運而生。按記錄媽祖神跡的最早文獻——宋代《圣墩祖廟重建順濟廟記》的記載,宋人修建“順濟廟”(媽祖廟),便是為了感恩媽祖救難護航、祈求媽祖庇佑平安:“(媽祖)其應如響,故商舶尤借以指南,得吉卜而濟,雖怒濤洶涌,舟亦無恙?!?/span>
成書于明代的《天妃顯圣錄》也收錄了多則媽祖護航的傳說,其中一則說:北宋年間,“季春有商三寶者,滿裝異貨,要通外國,舟泊洲前?!逼鸷角捌碜#骸吧瘢ㄖ笅屪妫┯徐`,此香為證:愿顯示征應,俾水道安康,大獲貲利,歸即大立規(guī)模,以答神功?!焙蠛I獭胺褐酆I?,或遇風濤危急,拈香仰祝,咸昭然護庇。越三載,回航全安”。
宋代帝王敕封媽祖,也多為表彰媽祖護航之功。如宣和五年(1123),宋徽宗賜莆田縣神女祠“順濟”匾額,“順濟”二字即是庇佑航海之意。宋朝敕封媽祖的次數(shù)至少有14次,其中8次敕封與媽祖護航有關。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朝廷對媽祖的敕封,恰恰是王朝政府對于海上貿(mào)易的支持度的反映。敕封次數(shù)越多,顯示政府對海上貿(mào)易越重視;相反,如果很少敕封或干脆不敕封,則表示政府不在乎海上貿(mào)易。我們來看明代,可以確證的敕封媽祖只有一次,即永樂年間封媽祖為“護國庇民妙靈昭應弘仁普濟天妃”。這次敕封的背景正好是鄭和下西洋,“時太監(jiān)鄭和使古里、滿剌加諸番國還,言神多感應,故有是命”。之后明廷對媽祖再無敕封之舉,盡管明代民間的媽祖信仰更為普遍。民間信仰與官方態(tài)度的背離,實際上跟明代政府不重視海上貿(mào)易、民間海上走私繁劇的社會現(xiàn)實是相契合的。而在清初三十五年間,朝廷厲行海禁,也未有對媽祖進行任何敕封。
從空間維度來看,媽祖信仰在莆田出現(xiàn),也并非無緣無故。宋代的泉州港,是海上絲綢之路最重要的空間起點。莆田鄰近泉州,共享湄洲灣,北宋前期,莆田縣還一度隸屬于泉州。所以說媽祖是泉州人也無不妥。泉州是宋代的港口城市,南宋時更成為最為繁榮的第一大港,每年的海上貿(mào)易額遠超其他港口。
南宋末咸淳年間到過泉州的意大利商人雅各,在他的手記《光明之城》上這么描述泉州港的繁勝:“這是一個很大的港口,甚至比辛迦蘭還大,商船從中國海進入到這里?!磕暧袔浊逸d著胡椒的巨船在這兒裝卸,此外還有大批其他國家的船只,裝載著其他的貨物。就在我們抵達的那天,江面上至少有15000艘船,有的來自阿拉伯,有的來自大印度,有的來自錫蘭,有的來自小爪哇,還有的來自北方很遠的國家,如北方的韃靼,以及來自我們國家的和來自法蘭克其他王國的船只?!庇幸皇姿卧娪谩皾q海聲中萬國商”來形容泉州港,并不是虛言。
(宋元人出海場景)
鄰近泉州的莆田本身也是一個繁忙的港口城市,清代《湄洲志》載:“宋紹興二十七年秋,莆田東五里許有水市,諸舶所聚,曰‘白湖’。”白湖為宋代莆田的一大港口。莆田的“游商海賈,冒風濤、歷險阻,牟利于他郡、外番”。海商的足跡遍及南洋,“舟行迅速,無有艱阻,往返曾不期年,獲利百倍”。他們揚帆出洋之時,要祭拜海神,祈求保佑。南宋詩人趙師俠游莆田,留有一首《訴衷情》小詞,其中便寫道:“茫茫云海浩無邊,天與水相連。舳艫萬里來往,有禱必安全?!?/span>
莆田人的媽祖信仰就是隨著海商的足跡而擴展開來的。北宋時期,媽祖信仰還只是以湄州島祖廟為中心,集中在湄州灣沿岸;然后沿海岸與港口傳播,到南宋時,“妃祠遍于莆,凡大墟市、小聚落有之”;南宋后期至元代,泉州、寧波、杭州、廣州乃至北方的煙臺、天津等港口,都出現(xiàn)了媽祖廟,“神之祠不獨盛于莆,閩、廣、江浙、淮甸皆祠也”;明初鄭和七下西洋以及明清的民間海商,更是將媽祖信仰帶到海外諸蕃國,如馬六甲的青云亭、檳城的廣福宮、吉蘭丹的興安宮,都是明清商民興建的媽祖廟。但凡中國商船所到之處,都會播下媽祖信仰的香火,從朝鮮半島到日本列島,再到南洋群島,海上絲綢之路沿線的諸多國家,都有供奉媽祖的神廟。
媽祖是中國人開辟海上絲綢之路的保護神,也是中國大航海歷史的見證人。一些西方的學者以及中國的學舌者都將人類文明區(qū)分為海洋文明(藍色文明)與內(nèi)陸文明(黃色文明):“西方文化是冒險的、擴張的、開放的、斗爭的,這一切都孕育于他們的海洋文化;而東方文化是保守的、茍安的、封閉的、忍耐的,其原因在于東方文化孕育于內(nèi)陸文化?!保ㄍ跷暮椤墩摵诟駹柕暮Q笪幕^》)這顯然是對華夏文明的偏見,或者干脆說就是無知。作為一個在1000年前就開辟了海上絲綢之路、誕生了媽祖—海神信仰的民族,開放的海洋文明內(nèi)在于華夏歷史與傳統(tǒng)之中。
責任編輯:近復
儒家網(wǎng)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
儒家網(wǎng)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