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余東海作者簡介:余東海,本名余樟法,男,屬龍,西元一九六四年生,原籍浙江麗水,現(xiàn)居廣西南寧。自號東海老人,曾用筆名蕭瑤,網(wǎng)名“東海一梟”等。著有《大良知學》《儒家文化實踐史(先秦部分)》《儒家大智慧》《論語點睛》《春秋精神》《四書要義》《大人啟蒙讀本》《儒家法眼》等。 |
儒家共識和中華愿景
——仁本主義宣言
作者:余樟法
來源:作者惠賜《儒家郵報》首發(fā)
時間:西歷2012年3月8日
前言
思想啟蒙、政治共識很重要,但仍屬于第二層面的東西。道德啟蒙、文化共識更重要。這才是更基礎更原則第一位的。不同的思想政治路徑有不同的文化背景和文化精神。這里的文化,涵蓋哲學、信仰、世界觀、生命觀、價值觀等等概念。
沒有一定的文化共識,政治共識也很難構建起來。即使勉強形成某種政治共識,也是低層次而脆弱的,持而不堅堅而不久,經(jīng)不起考驗??鬃釉唬旱啦煌幌酁橹\。文化立場是最根本的“道”。
缺乏主導精神和共通價值的文化多元主義,無法形成必要的向心力凝聚力,反而容易造成思想的混亂、文化的分裂、政治的粗俗和社會的浮躁。因此,在文化上,既要允許多元化,又要追求共通性和共同性。在中國,以儒家為主體,在文化多元之上凝聚、建立普遍的共識,乃是最佳選擇。
儒家道德具有高度的普適性,形形色色的“主義”不難與儒家在道德層面取得共識,儒家“道并行而不悖”的政治恕道,則可以為各種正?;蚍钦5摹爸髁x”提供言說自由。
文化共識更重要,意味著文化啟蒙、道德建設的重要性。沒有正確的世界觀人性觀,就沒有正確的價值觀政治觀,就難以建設良制良法。易言之,有什么樣的文化,就有什么樣的政治。五四以來,思想文化不可謂不多元,民主啟蒙不可謂不廣泛,結果是種下了龍種,收獲的卻是跳蚤。百年滄桑,教訓不可謂不深刻。
歲在壬辰時逢龍年,除舊布新此其時矣。為了讓越來越多的人逐漸了解歷史真相、文明真諦和儒家真面目,為了早日重樹儒家文化為主體,重建中華文明的輝煌,特提出儒文化基本共識如下,供儒門同道和各界人士參考。
我們的中華
人類歷史就是一部善與惡、文明與野蠻的斗爭史,中西都一樣,既不是一片光明,也不會一團漆黑。中國幾千年來,凡是禮崩樂壞與異端邪說占上風的時代,黑暗也占上風;凡是儒化程度較高的王朝,文明程度也較高。這已成為歷史規(guī)律。
儒家以文明為區(qū)分華夷的最高標準。根據(jù)春秋筆法,“夷狄進于中國則中國之,中國退于夷狄則夷狄之”,意謂只要夷狄文明化、儒家化了,就是中華;漢族政權若野蠻化邪教化,就是夷狄。在這個意義上,儒家與中華可以劃等號。
今人多不讀、不熟歷史,受小說戲說的影響,想當然地認為古代王朝都腐敗透頂。其實,儒式王朝的官員多從儒生中選拔,文化底蘊較厚,人格相對健全,加上監(jiān)管頗嚴,清廉為主流。王朝末期,腐敗現(xiàn)象會多起來,但儒式王朝無論怎么腐敗糜爛,都有限度,且不乏清正健康者奮起力挽狂瀾。
現(xiàn)代西方官員清正廉潔,是受到制度法律的剛性制約,非清正不可,不廉潔不行。但對古代儒官來說,道德的制約力量比制度法律要大得多。儒化程度較高的王朝,官員普遍廉潔清正。最典型的是宋朝,宰相中除了秦檜韓侂胄等極個別,無不廉潔,而這兩位宰相如放到今天,完全可以作為清廉模范推出來了。絕大部分高官大吏也一樣。宋朝給人印象最深的是其君臣的仁厚和官員的潔身自愛。
“臣殺其君,子殺其父,非一朝一夕之故。其所由來者漸矣”。中國政治制度的落后自清朝始,病根子則在元明時已扎下。宋后,蒙元和清朝是異族政權,雖然有所文明化中國化,仍將部落利益凌駕國家利益之上;明朱元璋太沒文化,刪孟事件對儒家傷害極大,貽害流弊深遠。故有“崖山之后,已無中國”之說。
或說宋朝是最無能的王朝。太不了解宋朝了。當時政治、制度、物質文明和經(jīng)濟實力皆遠遠領先世界。由于政策重文輕武,宋朝軍事較弱,但弱中有強,人心特強。蒙古鐵騎所向無敵,踏遍大半個地球,大小國家如湯潑雪一觸即潰。唯我大宋,抗戰(zhàn)期長達大半個世紀,僅襄陽一城就頑抗十年。最后崖山一戰(zhàn),君臣軍民二十多萬共同赴死!
當然,說崖山之后無中國,是就最高標準而言。實則明清和民國都可算及格的中國。明清君主專制強化,偏離儒家漸重:明是嚴重異化儒家,清是太重部族利益,相比宋朝都大踏步倒退,但仍各有其優(yōu)。明制度在當時世界仍屬先進而儒家集團操守相當優(yōu)秀。有幾任皇帝多年乃至二十多年不上朝,中央地方很多官位得不到及時“補給”,社會仍相當正常穩(wěn)定。
清朝儒家扭曲更嚴重,制度方面比明更差勁,而西方擺脫神權壓制后政治科技文化教育加速發(fā)展,更襯托了清的落后,慈禧又狠狠扯了一把后腿。但就是這種情況下,仍出現(xiàn)了追求進步的洋務派和致力改良的康譚集團光緒帝??上觳挥又腥A,儒家集團改良立憲以失敗告終。
周公制禮作樂,體現(xiàn)了外王的輝煌,漢朝的制度法律建設,是在儒學特別是外王經(jīng)典《春秋》指導下進行的,此后外王學一直郁而不彰,清晚期冒了個泡,推出了一批改良派??梢娺@個泡還是頗有效果。如果不是慈禧們的顢頇和作梗,歷史掀開的或許是另外一頁。
我們的中華(二)
受西方工具理性的影響,很多人一講到中華文明,便舉出四大發(fā)明,其實,中華文明主要在道德文化政治社會等領域---這是儒家最擅長的。雖然實踐脫節(jié)于理論,歷代王朝畢竟受到儒文化的制約和導向,文明度相對較高,整體高于西方。
華史確載的著名盛世有四:成康、文景、貞觀、康乾。
成康之治為正宗儒家盛世。周文王時就有“畫地為牢,刻木為吏;洽政恤民,囹圄皆空?!敝f,周朝成立,建禮樂制度,到成王康王時鼎盛,“四夷賓服,海內晏然,囹圄空虛,刑罰不用?!毙体e四十余年不用---四十多年沒人犯法啊。
堯舜禹湯部落聯(lián)盟相當松散,相當于邦聯(lián)制,西周各封建國與“中央”聯(lián)系加強了,各種規(guī)章制度細密了,天子權威強化了,但也只相當于聯(lián)邦制。當時物質及技術自然不如后世,制度亦不如現(xiàn)代西方健全,但論“精神文明”,僅成康間“刑錯四十余年不用”一點,就是現(xiàn)在美國和西方望塵莫及的。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西周的“鄉(xiāng)舉里選”周朝作為封建制,當然有“親親”和“世卿世祿”的階級性,但底層人士亦有頗為公正的上升通道,大夫以下官職實行鄉(xiāng)舉里選制。被選舉者可任官、頒爵、授祿,特優(yōu)者為“貢士”薦給天子---這堪稱古代的、中國特色的中基層選舉。
周朝八百年天下堪稱奇跡,創(chuàng)造這一政治奇跡的正是王道。無論怎樣禮崩樂壞,作為意識形態(tài)的道統(tǒng)始終在深處起著作用。道統(tǒng),就是堯舜禹商湯周武相傳的心法,精一執(zhí)中也,建中建極也,德也,仁也,敬也,誠也,即仁本主義也。王道,指道統(tǒng)與民意合法性皆備。
秦漢以后,漢唐宋皆不夠儒家,亦頗文明。西漢孝文孝景連續(xù)四十多年清靜無為與民生息,稅率從十五稅一、三十稅一到文景之時全國免稅(田租),囹圄幾空,稱文景之治;唐朝太宗貞觀年間二十多年清明安定,犯人寥寥,稱貞觀之治。康乾之治比之前盛世差遠,但與民國以后相比仍不愧盛世。
或說成康、文景、貞觀都是無為之治??梢赃@么說,但要知道,那是儒式的“無為”。成康、文景、貞觀之前,各種文物典章制度都已完善,在當時文明度蓋世無雙,大框架可以沿用相當長的時間。在這種情況下,君主們制度就以無為為高,致力于修養(yǎng)身心、弘揚道德、普及文化等“修為”。
盛世的原因主要是政治、制度的文明,也包括一定的物質文明,周朝對“百工”和物質的開發(fā)很重視,周禮中有《考工記》。文明的核心是道德,西周是為國以禮、為政以德的典范。儒家就是孔子集三代文明、文化之大成。
中國歷史上物質經(jīng)濟之繁榮,就整體、全局而言也長冠全球。英學者安格斯麥迪森在《世界經(jīng)濟千年史》中指出,自公元元年直到1870年,中國經(jīng)濟總量一直名列世界第一。在鴉片戰(zhàn)爭爆發(fā)之前的1820年,中國的GDP占世界的比重高達33%。(他將各國歷史中記載的經(jīng)濟資料折算為當時的實際購買力PPP,以一種國際元為單位,再據(jù)此推算出GDP與人工GDP來,得出“中國的經(jīng)濟占世界GDP總量”。)
順便介紹一下,古代儒式王朝有一個共同特征:低稅率。如漢朝慣例是三十稅一,文景之時全國免稅。劉秀在反抗王莽和統(tǒng)一中國的戰(zhàn)爭時期曾十五稅一,但戰(zhàn)事尚未結束就恢復三十稅一的舊制。
儒佛道作為中華文化三大統(tǒng),共同塑造了中華民族的道德精神,締造了中華文明的歷史輝煌。其中,佛道為輔,儒家為主。數(shù)千年來,任憑王朝盛衰興亡,甚至夷狄入主中原,倫常之化廉恥之風畢竟長在,賴有道統(tǒng)維持。政治最黑,儒家學統(tǒng)不絕,文明之光不滅;政治最黑,社會仍有底線,良風良俗仍存。
唯獨經(jīng)過五四非理性的“亂打”和文革毀滅性的踐踏,中國的歷史、文明和文化被全方位抹黑,蒙受奇冤,中華民族因此喪根失本、失魂落魄,飽受人禍。
儒家與中華血肉交融不可分割。中華是儒家身,儒家是中華心,身心合一。儒家與中華一體兩面,興儒與興華相輔相成。
我們的主義
儒家以仁為本,為諸德之冠。仁可以統(tǒng)率和涵蓋所有道德元素??鬃诱f:吾道一以貫之。這個“一”,就是仁。仁既有形而上的超越性,又有形而下的內在性,貫徹一切現(xiàn)象之中?!兑捉?jīng)》的乾元、《禮經(jīng)》的太一、《大學》的至善、《中庸》的誠,程朱的天理、王陽明的良知,儒學典籍中的天道、天命等等概念,都與仁同義或者近義。
我們的指導思想是仁本主義,她有如下特征。
在哲學問題上,仁本主義超越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倡心物一元論。意識與物質都屬于現(xiàn)象,統(tǒng)于一。一元者,乾元也。這才是人之本性、生命之本質、宇宙萬物之本體。
在體用問題上,仁本主義堅持“體用不二”的原則?!绑w用不二”是熊十力思想體系中最基本的觀念,強調“本體現(xiàn)象不二,道器不二,天人不二,心物不二,理欲不二,動靜不二,知行不二,德慧知識不二,成己成物不二”。
在自他問題上,仁本主義超越利己主義和利他主義,一方面“古之學者為己”,一方面“仁者愛人”,自立立人自達達人,利己利他不二。因為利己利他都是人的本能,是本性的作用。
在政治上,仁本主義愛集體愛國家愛民族愛社會,但反對將它們“主義”起來。仁本主義超越其它一切主義。仁愛有序而無限,由近及遠,由人及物,親親仁民愛物?!翱嗣骺〉?,以親九族;九族既睦,平章百姓;百姓昭明,協(xié)和萬邦。黎民于變時雍”。這是儒家仁愛在政治層面的展示,這一遠大理想只有在儒家道統(tǒng)指引下才能實現(xiàn)。
同時,也不完全認同人本主義(包括個人主義、人道主義和自由主義),涵蓋而又超越她們。人本主義強調人的主體性,重視人的肉體生命,著眼于外部政治社會之自由;仁本主義強調道德良知的主體性,在重視人的肉體生命的基礎上進一步重視人的靈性生命,在注重外部政治社會之自由的同時致力于追求內在意志道德之自由。
仁本主義致力于社會的健康自由,又致力于心靈健全和自由,政治文明道德建設雙管齊下;她關愛人類兼及萬物,愛有層次而無局限,可以避免人類中心主義。她追求個體身與心、群體人與人及人與天地萬物之間的高度和諧。
仁本主義兼具“格物致知”的科學精神、“正心誠意”的道德精神和“治國平天下”的政治精神。
科學致力于物質文明和物質自由,道德注重精神文明和內在自由,王道政治追求制度文明和社會自由。物質養(yǎng)生,道德養(yǎng)心,制度養(yǎng)民,這一切都歸結于“修身”----將人類的個體和群體不斷地向至善境界“修”去??傊?,仁本主義對于人類的一切內在修證和外部實踐,包括各種生活、社會、政治、科學實踐,都具有綱領性意義和指導性作用。
主義,往往意味著信仰、唯一、至尊、至高無上。很多好東西一旦主義化,就有弊端甚至惡化。例如國家、社會、民族、科學等,何嘗不值得熱愛或弘揚?但它們一旦主義起來,無不面目可憎流弊無窮。唯獨仁本主義例外。因為“仁”具有至高無上的普適性,仁義就是中庸,永遠不會“過”。就像自由不怕獨尊一樣,仁與良知更不怕獨尊。
仁本主義一元化,可以更好地為多元化提供最佳保障,猶如乾坤一元(乾元涵坤元)促進萬類自由。指導思想的一元與思想學術社會文化的多元相輔相成。某種意義上西方社會也是一元之下的多元:任何思想信仰學說主義都擁有言論自由,但都不能推翻自由主義的價值原則,不能進行反自由、反民主、反人權、反平等的政治社會實踐。
仁本主義一元化,實質上就是仁義道德掛帥,讓一切仁義化:政治仁義化,為仁政;制度仁義化,為良制;法律仁義化,為良法;官員仁義化,為清官廉吏;社會仁義化,為良風良俗和君子社會。西哲說過:道德是文明的核心、自由的本質。論儒家政治的文明性和自由度,在古代,遠高于法家及基督社會,在民主時代也應高于自由社會----若有實踐機會的話。
我們的信仰
在信仰問題上,仁本主義堅持良知信仰。儒家不是宗教但有宗教性,重信仰,信解行證,一體歸仁。信即信仰。圣賢信仰和傳統(tǒng)天地君親師信仰,都以良知信仰為出發(fā)點。
天命之謂性。仁性即良知,即人之本性,天之所命。這是生命本質和本質生命,相當于佛教的佛性,道家的道心。良知人人皆有,故孟子說:人皆可以為堯舜;良知人人平等,故王陽明說:“自圣人以至凡人,自一人之心以達四海之遠,自千古以前以至于萬代之后,無有不同?!?
五四以后國人喜走極端,重視什么就把什么上升為主義,科學民主個人集體民族國家社會等等,都曾經(jīng)或還在被主義著。殊不知,任何現(xiàn)象界的事物,無論怎么重要,都不宜主義化。其中“個人”比較接近“本質”,但終究非本質,主義起來亦有弊端。國以人為本,身以心為本,心以良知為本。良知才具有最高本質性,才有資格主義化。
因為信仰良知,故人生要努力良言良行,社會要倡導良風良俗,政治要追求良制良法;因為信仰良知,故“君子有三畏”。天命、大人和圣人之言,三位一體。天命即良知,大人是圣人之有權位者。堯舜禹湯文武周公就是大人,道統(tǒng)由他們一路傳下來,由孔子承前啟后??酌现溃嗉磮蛩从頊奈渲芄?。
面對道統(tǒng)只能“規(guī)規(guī)矩矩”兢兢業(yè)業(yè)。違背固不得,“創(chuàng)新”也不行,差之毫厘失之千里也。孫文說:“中國有一個道統(tǒng):堯舜禹湯文武以至孔子,相繼不絕,我的思想基礎就是這個道統(tǒng),把它發(fā)揚光大”。很遺憾他在此基礎上另辟“三民主義”新徑,雖然不違,畢竟有偏。
圣人是良知的象征和化身,對良知實踐最深入、證悟最到位,最值得全人類學習??鬃又蕴貏e值得尊重和崇拜,原因在此;孔子是中華文化的最高代表,是我們的民族魂,原因亦在此。這也是圣人崇拜與偶像崇拜性質不同的原因。
畏天命,必同時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圣人德性圓滿,言論亦必圓滿,所闡發(fā)的仁義中庸誠信諸原則義理,普適于古今中外,放之四海而皆準,傳之萬古而無疑,是辨別王與霸、義與利、華與夷、是與非、善與惡、正與邪的最高原則和標準。即使各種因機審事之言,也是智慧的結晶,具有相當普世性和高度啟發(fā)性。
圣人之言結集,就是圣經(jīng)---儒家經(jīng)典。圣人之言和經(jīng)典義理,正確性真理度極高,高明精微,無懈可擊。因此,儒家不反對教條主義。因為儒家教條具有普適性,任何人物集體勢力社會民族,偏離了就會出現(xiàn)失誤,犯錯;違悖了就會流于邪惡,犯罪。特錄幾條孔子教條共賞:
仁者愛人;為政以德;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以直報怨,以德報德;天下為公,選賢與能;仁者不憂,知者不惑,勇者不懼;君使臣以禮,臣事君以忠;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余力則以學文…哪一句沒普適性、哪一句非黃金律?
儒家不反對原教旨主義。儒家大中至正,所謂原教旨是“原”到孔子的教義德旨,“原”到堯舜禹湯文武周公的道統(tǒng)上去。所謂復古更化,精神越傳統(tǒng)(道統(tǒng)),政治越是現(xiàn)代,道德越反本,制度越能開新。
我們的人性觀
在人性問題上,仁本主義堅持性善論。
性善性惡都是就本性而言。王陽明四句教“無善無惡心之體”即說本性,此性超越一般善惡概念,非善非惡,是為至善;“有善有惡意之動”則謂習性有善習惡習之分?!吨杏埂氛f“喜怒哀樂之未發(fā)謂之中,發(fā)而皆中節(jié)謂之和?!敝袨轶w,為至善;和為用,為善習。相對惡習而言,善習是更加根本的。
儒佛道三家人性論主流皆主性善論。本性至善習性多惡,這是人性真理,也是三家對人性的基本認證。儒家并不否定人性中惡的存在,相反,對人性之惡有深刻的認識,但不像性惡論那樣局限于人性惡習層。
本性至善,故生命至貴,人格尊嚴;習性易惡,故必須防范,需要良法。儒家教育是涵養(yǎng)擴展本性之善,政治則針對人之習性,導善制惡,獎善罰惡,其中法律更是對惡行的直接懲罰?!皩е缘拢R之以禮”,儒家禮法并稱,單言禮,則涵蓋法律。
孟子說:“言人之不善,當如后患何?”有學者解釋為:說別人不好,有后患怎么辦?以為孟子是口不臧否他人是非的鄉(xiāng)愿呢。其實此言是提醒,性惡論對人的侮辱輕蔑是根本性的,后患無窮。他果然有先見之明:荀子倡性惡,結果導出了法家,法家導出的秦王朝和秦制度,肇禍天下,貽害無窮。
某些自由派有兩大誤會:一是將私心和欲望視為惡。其實它們是中性的,非善非惡,可以形成善習,也可以形成惡習,本質屬于的至善,是人類存續(xù)、文明發(fā)展的內在驅動力。若斷絕了私心欲望,生命都難以延續(xù),還說什么善惡?
利己利他都是生命本能。發(fā)自“自私的欲望”的行為只要不損人,就符合道德原則。同時,利己追求客觀上往往會產(chǎn)生利他作用,讓私利變成公益。亞當斯密在另一部名著《國富論》中認為,受利己心激勵的理性經(jīng)濟人在“看不見的手”引導下追逐自身利益的行為,往往會無意識地促進社會利益。
其次是誤認為自由主義建基于性惡論。自由主義并沒有明確的人性論,或者說,其人性論既非性善論也非性惡論,頗為“中性”。亞當斯密和休謨對人的自私心與同情心都有一定認識,但不以善惡論本性。某些自由派以性惡論為自由主義的人性預設,應是受了基督教“原罪說”的影響。
西方現(xiàn)代經(jīng)濟學鼻祖亞當-斯密堪稱西式性善論者。盡管深淺不同,其《道德情操論》對人性的認識與儒家性善論暗契。他從道德心理學角度對人的行為動機進行研究,認為人的自愛動機天然地受到“同情”機制的制約,從而使人的求利激情得到抑制緩和,使逐利行為合乎道德與正義的基本要求。
《道德情操論》第一卷“論同情”寫道:“無論人們會認為某人怎樣自私,這個人的天賦中總是明顯地存在著這樣一些本性,這些本性使他關心別人的命運,把別人的幸??闯墒亲约旱氖虑椋m然他除了看到別人幸福而感到高興以外,一無所得?!边@種憐憫或同情就是孟子所說人皆有之的惻隱心。
康德雖未見性,但在他的自由意志論和道德論中,對本性之善有相當認知。他認為,良心不只是一種能力,而且是一種根據(jù)道德準則來判斷自己的本能;人在道德上是自主的,人之所以成為人,就在于人有道德上的自由能力…名言:“世上最使我們震撼的是我頭上的星空和心中的道德律。”
我們的政治觀
民為重社稷次之君為輕。仁本主義政治原則是:以民為本。
熊師十力在《讀經(jīng)示要》中闡述群經(jīng)言“治”有九大義:“一仁以為體,二格物為用,三誠恕均平為經(jīng),四隨時更化為權,五利用厚生本之正德,六道政齊刑歸于禮讓;七始乎以人治人,八極于萬物各得其所,九終之以群龍無首?!边@是仁治(仁本政治)即民本和王道政治的要義。
“天下為公,選賢與能”是王道最高境界,可稱為大同王道。堯舜禹三代是大同王道古代形態(tài)。封建制的夏商周和中央集權制的漢唐宋,兩種君主制,同為家天下,為小康王道。西周得小康王道之正,漢唐宋就差了,明清則更差。君主時代,政治文明整體上呈“負發(fā)展”狀態(tài)。
孔孟懷抱大同理想,但所追求的則是小康王道。我們追求的新王道是儒家憲政,以全球大同為最高理想,以民主制為初級階段。民主在西方漸成熟,中國可縮短或跨越之。
政教必須分離,政道應該合一。西方中世紀政教合一,導致政治宗教化和野蠻化;儒家政治正好相反,道統(tǒng)高于政統(tǒng),追求政道合一,推動政治道德化和文明化。
西方中世紀的漫長黑暗,是基督教原教旨主義、教條主義造成的;中國明清以來逐漸落后,則是偏離了孔孟原教旨和經(jīng)典教條所致。
我們認為,仁義、誠信、時中、中庸諸原則具有至高無上的普適性,民主自由平等人權等價值觀亦具有一定的的普世性,可為仁本主義所涵蓋,民主與民本、自由與秩序、平等與差等、人權與主權、法治與德治,相輔相成,可以在仁本和王道的平臺上取得一致。
仁本主義與自由主義,合則兩利,違則兩敗。自由主義反儒家,讓自由追求喪失基本道德力量,讓民主建設喪失本土文化基礎,民主自由遂成空中樓閣;儒家反自由主義,是反對政治現(xiàn)代化和自由人權等價值觀,自絕于時代潮流。民主制比起君主制來,更有利于落實民本原則,真儒家不會反自由主義。
儒家只論優(yōu)劣是非善惡正邪,不論其它立場。如果是劣、非、惡、邪的壞東西,傳統(tǒng)的也好,“友軍”的也好,都將毫不留情地排斥拒絕之;只要是優(yōu)、是、善、正的好東西,西方的也好,敵方的也好,照樣海納百川地攝之融之,就像攝影和融資一樣。對于民主自由就應如此。
我們主張中國特色的民主,以道統(tǒng)開出政統(tǒng),以法治為德治基礎,視憲政為現(xiàn)代仁政。
儒式開明君主制有其歷史合理性,清末君主立憲制也有其合理性。君權虛化,君為象征,憲政為實,是最佳制度選擇。但中國化已久的清朝被革命后,再立新君,就沒有傳統(tǒng)傳承和民意基礎了,再搞君主制,絕對比民主更艱難,可能性為零。不僅袁世凱段祺瑞,任何人任何勢力都無能為力。
發(fā)源于西方的民主制也有很多不足和弊端,更不可能一勞永逸地解決所有政治問題。但是,她以選票取代槍炮,以光明正大的和平競爭取代各種惡性斗爭乃至戰(zhàn)爭,為國家權力的更新?lián)Q代提供了最為文明的方式,是到目前為止最不壞的制度形態(tài)。我們可以發(fā)展、完善她,不能反對她。
民主制可以更好地落實民本原則,符合“選賢與能”的公天下精神。民主三要素或“六字真言”為:定期公開選舉。領導人要通過民選,不能無期和黑箱操作。中國特色的民主“特殊”在于:1以仁本主義為指導思想,建設以儒家為文化背景、民主為制度平臺的高度自由的社會;2與科舉考試制度相結合。
相對根本性的社會制度,科舉制度屬于“下位法”,既適用于君主制,也適用于民主制。在仁本主義指導下,民主加科舉是最佳制度選擇,民主選舉領導人,科舉選拔公務員。
君子群而不黨。政黨應該是高文明群體,與西方政黨類似,只是文化道德方面應該更加高標準嚴要求,遵守法律是必須的,還要成為道德典范,在法治基礎上進一步追求德治,建設良知世界。那將是特別自由和諧溫暖美好的社會。
儒化就是仁義化文明化。儒家民主,意味增加政治、制度、法律、社會之道德含量,使民主更優(yōu)質,使政治更文明,社會更和諧,秩序更好而自由度更高。故儒化程度越高越好。臺灣民主就越來越具有中國特色,繼續(xù)儒化下去,完全可能超越西式民主。
結語
鑒于官民、社會、民族矛盾越來越嚴重,鑒于政治惡化、文化劣化、道德沙化、社會原子化趨勢越來越嚴重,鑒于歷史又到了一個重要的轉折關頭,我們特提出以上常識和正理,希望能夠起到一定的救衰補弊和良性導向作用,以逐漸凝聚文化共識,爭取早日還本開新。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今天中國的累累惡果,肇端于“打倒孔家店”。當今要務和治本之術,就是重開孔家糧食店,重建道德根據(jù)地,把顛倒的一切重新顛倒過來,把良知良能、常識常理、正知正見重新弘揚起來。這是政治文明和制度建設的前提,是仁者愛人的優(yōu)秀表現(xiàn)和道援天下的重要方式,是當代儒家不可推卸的歷史責任。
2012-1-28東海儒者余樟法草于南寧
2012-3-8二稿
作者惠賜儒家中國網(wǎng)站首發(fā)
儒家網(wǎng)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
儒家網(wǎng)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