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799精品视频天天在看,日韩一区二区三区灯红酒绿,国产xxxxx在线观看,在线911精品亚洲

    <rp id="00a9v"></rp>
      <track id="00a9v"><dl id="00a9v"><delect id="00a9v"></delect></dl></track>
      1. 【秋風】復古才能開新

        欄目:快評熱議
        發(fā)布時間:2012-05-10 08:00:00
        標簽:
        姚中秋

        作者簡介:姚中秋,筆名秋風,男,西元一九六六年生,陜西人士?,F任中國人民大學國際關系學院教授,曾任北京航空航天大學高研院教授、山東大學儒學高等研究院教授。著有《華夏治理秩序史》卷一、卷二《重新發(fā)現儒家》《國史綱目》《儒家憲政主義傳統(tǒng)》《嵌入文明:中國自由主義之省思》《為儒家鼓與呼》《論語大義淺說》《堯舜之道:中國文明的誕生》《孝經大義》等,譯有《哈耶克傳》等,主持編譯《奧地利學派譯叢》等。

          
          
          
         復古才能開新
         作者:秋風 
         來源: 《文化縱橫》2012年第二期
         
         
         
         
           兩千多年前,漢立國七十載,年輕的漢武帝雄心勃勃,策命賢良文學,求問致太平之道。經過多年深思熟慮的董仲舒對策漢武帝曰:
         
          夫萬民之從利也,如水之走下,不以教化堤防之,不能止也。是故,教化立而奸邪皆止者,其堤防完也;教化廢而奸邪并出,刑罰不能勝者,其堤防壞也。古之王者明于此,是故南面而治天下,莫不以教化為大務:立太學以教于國,設庠序以化于邑。漸民以仁,摩民以誼,節(jié)民以禮。故其刑罰甚輕而禁不犯者,教化行而習俗美也。圣王之繼亂世也,掃除其跡而悉去之,復修教化而崇起之。教化已明,習俗已成,子孫循之,行五六百歲尚未敗也。
         
          董子首先針對秦制敗壞之慘痛教訓,提出治國之基本原理:不可純用刑治,而必須以教化為本,養(yǎng)成良風美俗,創(chuàng)造和維持健全的社會基礎性秩序。
         
          至周之末世,大為亡道,以失天下。秦繼其后,獨不能改,又益甚之:重禁文學,不得挾書,棄捐禮誼而惡聞之。其心欲盡滅先圣之道,而顓為自恣茍簡之治。故立為天子十四歲,而國破亡矣。自古以來,未嘗有以亂濟亂,大敗天下之民如秦者也。其遺毒余烈,至今未滅,使習俗薄惡,人民囂頑,抵冒殊,孰爛如此之甚者也。
         
          秦制之大弊在皇權專制。為維護專制,政府致力于消滅民間學術,拋棄三代相因之華夏文化傳統(tǒng)。社會中的文化元素趨于稀薄,教化體系不復存在。人無文以化之,則漸成禽獸。人人奔走于看得見的物質利益,為此不擇手段,肆無忌憚地相互傷害。此時,法令再嚴苛,也不能約束放肆的心靈:秦實際上亡于人心之敗壞。
         
          漢承秦制,這種局面在漢初并沒有根本改變,不僅在制度,也在治國之精神取向上:
         
          孔子曰:“腐朽之木不可雕也,糞土之墻不可圬也。”今漢繼秦之后,如朽木、糞墻矣,雖欲善治之,亡可奈何。法出而奸生,令下而詐起。如以湯止沸,抱薪救火,愈甚亡益也。
         
          漢承秦制,而采用黃老無為之治的策略,與民休息。如是,人心未變,制度寬縱,心靈敗壞的人們就全副投入于權、錢這兩個物質性利益的瘋狂競爭中。漢初社會確實充滿活力,但也充滿詐欺、暴力,秩序相當混亂。財富被源源不斷地創(chuàng)造出來,但這樣的財富實際上在侵蝕秩序:官商勾結,政治腐?。桓辉5纳倘嘶炭植话玻讓用癖娫孤曒d道。面對這種亂象,董子提出“復古更化”:
         
          竊譬之琴瑟不調,甚者必解而更張之,乃可鼓也;為政而不行,甚者必變而更化之,乃可理也。當更張而不更張,雖有良工不能善調也;當更化而不更化,雖有大賢不能善治也。故漢得天下以來,常欲善治而至今不可善治者,失之于當更化而不更化也。古人有言曰:“臨淵羨魚,不如退而結網?!苯衽R政而愿治七十余歲矣,不如退而更化。更化,則可善治;善治,則災害日去,福祿日來。《詩》云:“宜民宜人,受祿于人。”為政而宜于民者,固當受祿于天。夫仁、誼、禮、知、信五常之道,王者所當修飭也。五者修飭,故受天之晁,而享鬼神之靈,德施于方外,延及群生也。
         
          董子所說的更化,乃是放棄秦之刑治,而施行德治,也即,以仁義禮智信五常之道行教化而美風俗。通過重整人心,重建社會基礎性秩序。董子認為,在此基礎上,才可能有優(yōu)良的社會治理秩序。
         
          董子貢獻于武帝之策,其實質就是要求武帝具有“文化自覺”。歷史是往復循環(huán)的,今日之文化自覺在很大程度上正是董子之文化自覺在開放環(huán)境中的展開。
         
          然則,文化自覺,“自覺”什么?當不出二義:首先是相對于物質主義迷信,對于文化之重要性有所自覺。物質主義乃是當下中國之普遍信仰,在政府那里表現為增長主義,在民眾包括精英群體那里,則表現為拜金主義、消費主義。文化自覺就是意識到,對于人生而言,物質乃是第二位的東西,精神才是最重要的;對于社會治理而言,財富是次要的,文化才是最重要的。
         
          由此立刻涉及文化自覺之第二義:對何種文化之自覺?董子為此提出通過復古而更化,這同樣適用于今日。惟有如此,才可達成文化自覺之完整含義:中華文化之自覺。文化自覺必然呈現為復古。
         
          “古”是什么?古就是傳統(tǒng),但不是隨便什么傳統(tǒng),而是堯舜禹湯文武周孔所傳承之道統(tǒng),以及傳承此一道統(tǒng)之儒家。真正的文化不可能出自某人的奇思異想,而必須是經過時間淘洗的價值、制度、智慧之聚合體。因而,真正的文化只能是傳統(tǒng)文化。華夏道統(tǒng)與儒家就是中華傳統(tǒng)之根本,諸子百家乃至于道教、佛教諸多民間信仰,皆緣于此。復古就是復華夏道統(tǒng)與儒家。它們從遙遠的過去綿延而來,塑造了歷史上的各種制度,塑造了風俗,塑造了中國人的核心價值,簡而言之,塑造了中國人,創(chuàng)造和維護了優(yōu)良社會秩序。這就是中國之真正傳統(tǒng)。文化自覺,就是要復這個古。
         
          為什么要“復”這個古?因為過去一百年中,中國人震動于西方之強大,而走上了偏離華夏道統(tǒng)之路。本來負有傳承道統(tǒng)之責的儒家士大夫演變成為現代知識分子,其中的激進者普遍走上全盤外國化之路,只是在歷史不同階段模仿的對象不同而異:或者是德日化,或者是蘇俄化,較為持久并在晚近影響較大的則是歐美化。有學者甚至為此提出“西學為體,中學為用”的哲學命題。
         
          由此,中華道統(tǒng)被否棄,中華文化被博物館化,被對象化。在主導著中國命運的精英心目中,中華文化反而模糊不清了。如王新命等10教授在1935年《中國文化的本位建設宣言》中所說:“中國在文化的領域中是消失了;中國政治的形態(tài)、社會的組織和思想的內容與形式,已經失去它的特征。由這沒有特征的政治、社會和思想所化育的人民,也漸漸的不能算得中國人。所有我們可以肯定的說:從文化的領域去展望,現代世界里面固然已經沒有了中國,中國的領土里面也幾乎已經沒有了中國人?!?
         
          現在看來,在王新命教授所處的時代,盡管有激進知識分子高調主張全盤西化,但在文化社會結構中,中華文化還存其大體。此后,中華文化才遭遇前所未有之破壞,前有激進知識分子之推波助瀾,更有權力之強力破壞,后有物質主義之掃蕩。道統(tǒng)被精英棄若敝屣,傳統(tǒng)在思想、學術、精英觀念中已難尋覓。遍觀今日中國,文化已嚴重斷裂,命若懸絲。
         
          于是,中國人的文化屬性高度模糊、黯淡。隨著兩岸開放,越來越多的大陸人去臺灣旅游,絕大多數人對于這一文化斷裂有強烈感觸,甚且產生一種文化身份認同危機。在臺灣,大陸客感覺親切而舒心,因為,臺灣沒有經過文化摧毀運動,傳統(tǒng)文化保存較好,而這樣的文化天然地適合于中國人。在這樣的文化中,身心能夠得到安頓。
         
          也就是說,大陸中國人已遠離了中國文化。而遠離了中國文化的中國人之生存狀態(tài),顯然不能令人滿意,類似于董子所描述的秦漢之際。缺乏道統(tǒng)支撐,社會也始終難以形成穩(wěn)定秩序,盡管財富大有增加。這樣的中國,在世界體系中,也無法享有和恰當地運用與其規(guī)模相迎的權威。
         
          《周易》“復”卦《彖》曰:“復,其見天地之心乎!”復者,復其道,反其本。道者,常道也。復古,就是在暌違百年之后回復華夏之道。而復的前提就是中華文化的自覺,也就是對于華夏道統(tǒng)之自覺,也就是立定中華文化之主體性之明確文化與政治意愿。中國人當以中國人的身份構造中國的現代秩序,而中國人的身份并非自然的,而是由華夏文化所化成的,也即信奉中華核心價值,按照中華風俗生活。
         
          有人會說,復古怎么能算文化自覺?復古明明是守舊嘛。然而,今日大陸比臺灣、香港遠為現代,比日本、韓國遠為現代,也比任何一個西方國家更為現代。在經歷了百年激烈反傳統(tǒng)之后,中國人的身上只有新而沒有舊,已根本無舊可守。而無舊即無文化。在這樣一個十分特殊的文化斷裂時代,復古才是進步。通過復古,或許可以完成一次文化的補課,而具有最起碼的文化,由此,政治、地理意義上的中國人才能成為文化、歷史意義上的中國人。由此,中國才有可能成為真正的中國,所謂的現代中國才有本可據。
         
          事實上,惟有與復古相伴,才有真正的現代化。任何一個共同體的現代化必定是其文明之自主轉型,也即自身文明之新生轉進。中國這樣歷史悠久的超大規(guī)模共同體,更當如此。百年來,現代化過程也始終不能終結,現代國家秩序始終不能完成,就是因為喪失了自我文明之主體性,于是,在幾種外國模式之間大幅度搖擺。道成秩序,通過回復華夏之道,中國的現代國家秩序才有可能凝定而成。
         
          今日中國與董子所處的時代十分類似。文化自覺之提出,類似于董子之更化。在這樣的歷史時刻,筆者也愿意重復董子的呼吁:當更化則更化,更化,則可善治。更化則須復古,復華夏之道,歸宗中華道統(tǒng),中國的現代秩序才是有可能的;惟有確立了文明主體性的中國,也才能自信而充滿智慧地步入世界歷史的中國時刻,重建天下秩序。 

            來源: 《文化縱橫》2012年第二期 | 來源日期:2012-04-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