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吳鉤作者簡介:吳鉤,男,西歷一九七五年生,廣東汕尾人。著有《宋:現(xiàn)代的拂曉時辰》《知宋:寫給女兒的大宋歷史》《宋仁宗:共治時代》《風雅宋:看得見的大宋文明》《宋神宗與王安石:變法時代》等。 |
蘇東坡復(fù)仇
作者:吳鉤
來源:作者賜稿
??????????原載于 “我們都愛宋朝”微信公眾號
時間:孔子二五七四年歲次癸卯十月初一日乙亥
??????????耶穌2023年11月13日
我們知道,北宋元豐二年,蘇軾身陷“烏臺詩案”。詩案的制造者之一便是御史中丞李定,李定當時上札子抨擊蘇軾,措詞殺氣騰騰,直斥蘇軾犯有四大“可廢之罪”:
1)軾先騰沮毀之論,陛下稍置之不同,容其改過。軾怙終不悔,其惡已著。此一可廢也;2)陛下所以俟軾者可謂盡,而傲悖之語,日聞中外。此二可廢也。3)軾所為文辭,雖不中理,亦足以鼓動流俗,所謂言偽而辨;當官侮慢,不循陛下之法,操心頑愎,不服陛下之化,所謂行偽而堅。言偽而辨,行偽而堅,先王之法當誅。此三可廢也。4)軾讀史傳,豈不知事君有禮、訕上有誅?陛下修明政事,怨不用己,遂一切毀之,以為非是。此四可廢也。
宋神宗于是成立詔獄審訊蘇軾,主審的人正是御史臺長官李定。必須指出,由李定推治蘇軾案,從程序正義的角度來看,是存在嚴重問題的,因為彈劾蘇軾者,正是李定,由李定來審案,相當于李定既當檢察官又當法官。不過,烏臺詩案在進入司法程序后,倒沒有上綱上線,御史臺的鞫問重點,是查清蘇軾究竟寫了哪些“譏諷朝廷及謗訕中外臣僚”的詩歌,并寄給了哪些人,“意圖眾人傳看”。也就是說,“烏臺詩案”進入制勘程序后,御史臺詔獄對蘇軾的司法控罪,跟殺氣騰騰的政治彈劾還是有很大區(qū)別的。
等到宋神宗去世后,保守派上臺,便開始了對變法派的嚴厲清算,被清算的人當然包括李定。
熙寧年間,李定曾被御史揭發(fā)有過隱匿母喪的人生污點:聽說李定早年任徑縣主簿時,生母仇氏去世,沒有按照禮制報告朝廷并守制丁憂。當然,御史也拿不出什么證據(jù),只是御史有“風聞奏事”的特權(quán),即便說錯了,也不用承擔責任。
到了變法派倒臺的元祐元年,得勢的保守派便舊事重提:“李定明知仇氏是其母而不認,及致人言,乃巧為諱匿,歸過于父,終欲規(guī)避,不行追服,搢紳士大夫無不嫉惡之者。熙寧中諫官論列,有司考按,已得實狀,舉朝士大夫惡之。惟宰相王安石曲法枉道,蔽欺朝廷,私獨主張,反積怨含怒于士大夫?!辈⒁笞粉览疃ㄖ铮骸袄疃ㄗ詥誓敢詠?,元未曾行服。今既正其罪,理合追服,若不追服,無以正其罪。雖奪官落職,放歸田里,若不令追服,終未合典禮,協(xié)人情?!?o:p>
在保守派臺諫官的強烈要求下,太皇太后準備下詔:“李定備位侍從,終不言母為誰氏,強顏匿志,冒榮自欺,落龍圖閣直學士,守本官,分司南京,許于揚州居住。”但詔書的詞頭卻被時任中書舍人的蘇軾封還。
蘇軾當然不是同情李定,而是認為對李定的處分畸輕:“臣等看詳李定所犯,若初無人言,即止自身負大惡。今既言者如此,朝廷勘會得實,而使無母不孝之人,猶得以通議大夫分司南京,即是朝廷亦許如此等類得據(jù)高位,傷敗風教,為害不淺?!贾Y法,須合勒令追服。所有告命,臣等未敢撰詞?!?o:p>
蘇軾還補充說:“準律:諸父母喪匿不舉哀者,流二千里。今定所犯,非獨匿而不舉,又因人言遂不認其所生,若舉輕明重,即定所坐,難議于流二千里已下定斷?!庇美疃ㄓ谒赖亍W詈罄疃m未流二千里,卻被貶官,責于滁州居住。不久即死于貶所。
昔日李定制造了“烏臺詩案”;現(xiàn)在蘇軾終于報了一箭之仇,正好應(yīng)了老話所言:“君子報仇,十年未晚?!辈贿^蘇軾的行徑是不是君子所為,卻須打一個問號。
責任編輯:近復(fù)
儒家網(wǎng)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
儒家網(wǎng)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