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799精品视频天天在看,日韩一区二区三区灯红酒绿,国产xxxxx在线观看,在线911精品亚洲

    <rp id="00a9v"></rp>
      <track id="00a9v"><dl id="00a9v"><delect id="00a9v"></delect></dl></track>
      1. 【許石林】治天下,半部《論語》用不了,根本用不了! ——兼答杜生

        欄目:散思隨札
        發(fā)布時間:2024-07-26 00:39:02
        標簽:
        許石林

        作者簡介:許石林,男,陜西蒲城人,中山大學(xué)畢業(yè),現(xiàn)居深圳。國家一級作家、中國作家協(xié)會會員,深圳市文藝評論家協(xié)會副主席、深圳市雜文學(xué)會會長、深圳市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保護專家、中國傳媒大學(xué)客座教授,曾獲首屆中國魯迅雜文獎、廣東省魯迅文藝獎、廣東省有為文學(xué)獎。主要作品:《損品新三國》《尚食志》《文字是藥做的》《飲食的隱情》《桃花扇底看前朝》《幸福的福,幸福的幸》《清風明月舊襟懷》《故鄉(xiāng)是帶刺的花》《每個人的故鄉(xiāng)都是宇宙中心》等。主編叢書《近代學(xué)術(shù)名家散佚學(xué)術(shù)著作叢刊·民族風俗卷》《晚清民國戲曲文獻整理與研究·藝術(shù)家文獻》《深圳雜文叢書·第一輯》。

        治天下,半部《論語》用不了,根本用不了!

        ——兼答杜生

        作者:許石林

        來源:作者賜稿

                  原載于 “許石林”微信公眾號

        時間:孔子二五七五年歲次甲辰六月十四日甲申

                  耶穌2024年7月19日

         

        學(xué)生小杜發(fā)來信息——

         

        老師,看到有人抨擊“半部《論語》治天下”這句話,有的哭腔帶哼腔,表情夸張,表演到激動處,五官挪位,眼睛鼓包歪斜、皺額吊眉的,嘴巴歪斜都快咬到耳朵了。還有的滿口小品味兒,嘩眾取寵,極力詆辱儒家,喪心病狂的樣子,丑態(tài)百出。學(xué)生無心與之辯駁,但看到評論區(qū)許多人為之誤導(dǎo),又不忍心,如見人溺水而不能施救,特請教老師。

         

        復(fù)曰——

         

        宋人有云:“狀難寫之景如在目前;含不盡之意見于言外?!蹦愕拿枋?,生動形象,讓人如身臨其境,見其丑謬。孺子可教!

         

        不過,這些都是孟子所言自暴自棄之人,不必與之辯駁。評論區(qū)那些被誤導(dǎo)的,大多慧根纖弱、見識淺薄,又懶惰不讀書,思而不學(xué),又不通情理,本身就沒有明白這句話的必要,你就更不必濫發(fā)慈悲之心了。

         

        “半部《論語》治天下”,都知道出自宋代趙普,然而卻不見于《宋史》,即正史不載。據(jù)學(xué)問家考索野史筆記:一是南宋林駧所撰《古今源流至論》:“趙普,一代勛臣也,東征西討,無不如意,求其所學(xué),自《論語》之外無余業(yè)?!绷碛凶⒃唬骸摆w普曰:《論語》二十篇,吾以一半佐太祖定天下”。二見羅大經(jīng)所撰《鶴林玉露》:“杜少陵詩云:‘小兒學(xué)問止《論語》,大兒結(jié)束隨商賈?!w以《論語》為兒童之書也。趙普再相,人言普山東人,所讀者止《論語》……太宗嘗以此語問普,普略不隱,對曰:‘臣平生所知,誠不出此。昔以其半輔太祖定天下,今欲以其半輔陛下致太平?!?/span>

         

        將林駧、羅大經(jīng)話的意思附會成“半部《論語》治天下”一說的,則是元代戲曲作家高文秀在其所著《好酒遇上皇》,劇中人有臺詞:“每決大事,啟文觀書,乃《論語》也,此時稱小官以半部《論語》治天下。”而《好酒遇上皇》并非以趙普為角色,只是用了這句話做劇中人臺詞,“半部《論語》治天下”這句話附會以趙普之名,借助雜劇廣泛流傳開來,成為鄉(xiāng)下人勉力子弟兒孫讀書求上進的俗語,我小時候就聽長輩們屢屢用這句話教導(dǎo)鼓勵讀書。后讀《宋稗類鈔》的確有此明確記載。

         

        問題是,為什么這句話會附會在趙普頭上,而不是安在別人頭上?

         

        《宋史·趙普傳》載:“普少習(xí)吏事,寡學(xué)術(shù),及為相,太祖常勸以讀書。晚年手不釋卷,每歸私第,闔戶啟篋取書,讀之竟日。及次日臨政,處決如流。既薨,家人發(fā)篋視之,則《論語》二十篇也?!?/span>

         

        這就說明,不論林駧、羅大經(jīng),還是高文秀,以及后來口口相傳這句話的歷代儒生、庶民以及雜劇觀眾,直至鄉(xiāng)村愚夫愚婦,都準確地抓住了這句話的大義:《論語》很重要,能治天下、致太平。

         

        愚以為趙普的可貴就在于他面對宋太祖、太宗,絲毫不夸飾博學(xué),誠懇奏對,自己的一切能力智慧皆來自于《論語》??梢哉f,古今人將趙普歸于《論語》的死忠粉,是非常恰當?shù)?,趙普才是會讀書的千古楷模,不貪多、不見異思遷,就在《論語》中深挖探求、體悟,尤其可貴的是,能及時有效地應(yīng)用于工作實踐中,并且取得了真正的成就。比起那些史上看起來比他學(xué)問鴻富的人,趙普才是最不迂腐的人。而后世尤其是當下,千方百計考索求證,論趙普學(xué)問淺陋、事功不高,乃至為人品行不潔者,才是不懷好意的迂腐之人。可以說趙普讀儒家先圣書,知其大義而能用,是真儒家,這樣的儒者自古罕見。

         

        言半部者,概言其無上高妙也,并非拘于數(shù)量而言。此言古人多能意會,而今人多不能;此言田夫野老能知其奧義而今之博學(xué)者不知,何故也?蓋“好讀書,不求甚解”之人,能敏悟其要義,而以歹意分別之心觀而疑之者,必不能見其幽微。

         

        蓋學(xué)者專好以考證矜炫,夸己之博;又多喜矯誣前人之成說以逞己意。至現(xiàn)代學(xué)術(shù),一言以蔽之:非晦不足為其學(xué)術(shù)創(chuàng)見。即明明淺顯明晰之事,甚至已如鹽入水,成為百姓日用而不知之常識自覺,被好事之學(xué)者起底翻揭,如攪動池底淤泥,使池水渾濁晦暗,以聳人聽聞,攪擾常人平居日常以成就自己學(xué)術(shù)。這種類似作惡造孽之學(xué)術(shù)行徑,比比皆是。而化繁為簡,高度提煉概括,深入淺出,使深澀未明之事理一經(jīng)剔梳點撥,遂易為人所知悉,已成絕響。概古人所云“以學(xué)術(shù)殺天下后世”,此之謂歟?

         

        其實,依某之愚見,治天下,哪里用得著半部《論語》!用不了,根本用不了。新加坡李光耀先生曾說:半部《論語》治天下,新加坡太小了,用不了半部,幾句就夠了。(此說詳見拙作《李光耀先生被誤解誤傳的一句謙辭》)

         

        愚以為治天下用《論語》一句話就足夠了。比如:“子曰:過則勿憚改”。

         

        無論個人、家庭、家族、鄰里、鄉(xiāng)黨、還是社區(qū)、社會以至國家天下,其生生不息和繁衍發(fā)展,無不是時時刻刻于糾錯中前行。糾錯即自新,“茍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周雖舊邦,其命惟新”不糾錯,無以新,新即是命。

         

        但是,“憚改”即寧死不承認錯誤并下決心改正錯誤,卻是絕大多數(shù)人的天性與本能。毫不夸張地說,正是“憚改”這兩個字,阻礙了個人、家庭、家族、鄰里、鄉(xiāng)黨、還是社區(qū)、社會以至國家天下的生存和發(fā)展,極大地降低了生命的質(zhì)量和人生的福祉。人世間的一切大小糾葛矛盾乃至死仇斗殺,都來自這兩個字。各種撕裂與糾纏、對抗,皆因在明顯的錯誤面前,總有犯錯之一方死不認錯,而另一方毫無諒恕之量,于是是非不明,道理不清。曹操逃亡途中,初以疑心誤殺呂伯奢家人,及其覺悟,非但不痛悔前過,反而將沽酒返家熱心招待他的呂伯奢又殺死,以更大的錯誤掩蓋前面的錯誤,甚至說出千古流傳的謬言:“寧教我負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負我!”這就是書生陳宮終生不原諒曹操的原因,以至于失敗被擒,曹操念在其曾有救助之恩,勸其勉為從己,可謂情意懇切,但陳宮毅然選擇了比違心附賊更痛快的引頸就戮。這也正是《捉放曹》這出戲讓人百看不厭、常演不衰的原因。

         

        正因為過則憚改見于人之本性,可稱之為人性之惡,故圣賢衡人,不以無過為貴,而以更過為貴。

         

        紀曉嵐《閱微草堂筆記》借城隍之言曉諭庶眾:“過而即覺,是為聰明;覺而不回護,是為正直。”而觀諸天下,正直之人,亙古恒少,于今尤渺杳幾不可聞也。今人多奉行一條荒謬邏輯:別人有錯,則我之錯少于別人,即為吃虧。此非“見賢思齊”,乃至“見不肖則欲過之”。

         

        凡人懦弱者,以改過為恥,故其有過也,必百般掩飾,不惜謊言回護,以求茍且蒙混,乃至釀禍傷身不改其堅心硬嘴。此即孟子所云自暴自棄之人。

         

        而強悍者亦自暴自棄之人也,其恥更過,必如曹操之驕蠻,害人誤己,不可勝計。以商鞅之決,王安石之暗,皆因一個驕字而敗,故古人曰;安石學(xué)邃,富宋而宋幸其去;商鞅術(shù)勝,肥秦而秦甘其誅。皆因其顯違人情,以更過為恥。

         

        “憚改”之人,其心不正、意不誠,非正心誠意者,求其修齊治平,可得乎?

         

        綜上所述,簡言之,“半部《論語》治天下”這句話,不明其大義微旨者,縱然給他萬部《論語》,他照樣不能治天下。此非《論語》為未盡善也,非其人而已。

         

        想起秦腔《看女》中有一句念白:“你說我舍不得給你娃吃,把你娃餓瘦了。你娃本身就是瘦人,哼!給你娃肚里吆個豬,把你娃撐死也胖不了!”

         

        2024年7月18日

         

        責任編輯:近復(f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