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799精品视频天天在看,日韩一区二区三区灯红酒绿,国产xxxxx在线观看,在线911精品亚洲

    <rp id="00a9v"></rp>
      <track id="00a9v"><dl id="00a9v"><delect id="00a9v"></delect></dl></track>
      1. 【吳鉤】澄清幾點對于儒家的誤解

        欄目:散思隨札
        發(fā)布時間:2013-02-06 08:00:00
        標(biāo)簽:
        吳鉤

        作者簡介:吳鉤,男,西歷一九七五年生,廣東汕尾人。著有《宋:現(xiàn)代的拂曉時辰》《知宋:寫給女兒的大宋歷史》《宋仁宗:共治時代》《風(fēng)雅宋:看得見的大宋文明》《宋神宗與王安石:變法時代》等。

            
             
             
            澄清幾點對于儒家的誤解
            作者:吳鉤
            來源:作者惠賜《儒家郵報》
            時間:西歷2013年2月5日
            
             
            
            許多人罵儒家,卻不求甚解,甚至歪曲了儒家思想的本義,以自己錯誤的理解來栽贓儒家,然后痛罵。下面我列舉幾個最容易被歪曲的說法,略作澄清。
            
            【君君臣臣】
            
            1、“君君臣臣”這句話,常常被人拿來證明儒家具有絕對效忠思想,甚至被演繹成“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但其實,“君君臣臣”表達的是一種對等的義務(wù)關(guān)系:“君使臣以禮,臣事君以忠”。君首先要像個君的樣子,臣才有效忠的義務(wù);君若不君,則臣可以自行解除效忠的義務(wù)??鬃又鲝垺耙缘朗戮豢蓜t止”,這種“從道不從君”的儒家思想,跟西人的“國王在上帝和法律之下”觀念,同樣具有憲政品質(zhì)。
            
            2、按照孟子的君臣思想,他認為,對于異姓之卿來說,“君有過則諫,反覆之而不聽,則去”;而對于貴戚之卿,“君有大過則諫,反覆之而不聽,則易位”。意思是說,如果君不君,則臣可批評,如果君不聽,則異姓之卿可自行解除君臣關(guān)系,貴戚之卿更是可廢掉君主,另立新君。甚至,儒家還主張,若君主無道,臣民可以起而革命。
            
            3、用孟子的話來說,“君之視臣如土芥,則臣視君如寇仇”,革命就是“誅一夫”。漢初轅固生與黃生的爭論,也體現(xiàn)了孟子“誅一夫”的思想。黃生認為君臣各有名位,上下有別,君主有過,臣下當(dāng)正言匡過,而不是搞什么湯武革命。轅固生直接否定他:湯武革命乃順應(yīng)天道,合乎正義。這里隱含著一個憲政命題,即在儒家看來,臣民天然地具有反抗暴政的正當(dāng)權(quán)利。
            
            4、總結(jié)一句:有這樣一種契約性的關(guān)系,由雙方締約訂立,以此確定了雙方的權(quán)利與義務(wù),并依據(jù)禮法,雙方的權(quán)利—義務(wù)是相互的,一方如果不履行他的義務(wù),另一方都有權(quán)利解除雙方締結(jié)的契約。這種契約關(guān)系下的兩個人,當(dāng)然可以說是自由的?!獩]錯,我說的便是西周封建制下的君臣關(guān)系。封建時代的君臣是契約性的,也是自由的。
            
            【君要臣死,臣不敢不死?】
            
            1、許多人都說儒家主張“君要臣死,臣不敢不死”,以此來抨擊儒家是專制的幫兇、皇帝的奴才。然而,“君要臣死,臣不敢不死”之說,未見之任何儒學(xué)典籍,也沒有一位知名的儒家說過這種話。倒是在明清通俗小說與戲曲作品中,可以找到不少類似的說法,比如《西游記》第七十八回,豬八戒說,“常言道:‘君教臣死,臣不死不忠;父教子亡,子不亡不孝?!必i八戒當(dāng)然不是儒家。
            
            2、只要了解先秦儒家對君臣關(guān)系的論述,當(dāng)知道“君要臣死,臣不敢不死”不可能是儒家的觀點,因為它與儒家贊同的“君君臣臣”之道嚴(yán)重相悖??紤]到這類說法流行于明清時期的通俗文學(xué),而明清恰恰又是秦后最專制的時代,可以想見這應(yīng)該是專制體制下市井小民的觀念,這種觀念的來源不是儒家正宗,而是揉合了法家“為人臣不忠,當(dāng)死”(韓非語)主張、俗儒愚忠思想的政治宣教。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
            
            1、“普天之下,莫非王土”這句話,被許多人引述來形容“家天下”的專制程度,甚至被與法國國王路易十四的“朕即國家、國家即朕”相提并論。這當(dāng)然是天大的誤解。“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只是先秦民謠《北山》中的一句,整首詩說的并不是“家天下”之意,而是在表達臣民對于國王分配徭役之不公的牢騷。
            
            2、即使抽出“普天之下,莫非王土”這一句來看,它所描述的也是井田制下的土地“保有權(quán)”狀態(tài),并不是說天下土地歸王私有。而自戰(zhàn)國以降、封建制解體以來,除了嚴(yán)格實行均田制的短暫時代,中國的土地制一直就是私有制,更談不上“普天之下,莫非王土”了。民間的土地流動,有一套自成體系、地方性的習(xí)慣法在行使規(guī)范,國家一般不加干預(yù)。
            
            
            【刑不上大夫,禮不下庶人】
            
            1、“刑不上大夫,禮不下庶人”一語,被今人歪曲地解釋為“貴族擁有特權(quán)不受刑,庶人沒有資格受禮遇”之意。甚至魯迅也認為,“孔夫子曾經(jīng)計劃過出色的治國的方法,但那都是為了治民眾者,即權(quán)勢者設(shè)想的方法,為民眾本身的,卻一點也沒有。這就是‘禮不下庶人’?!濒斞刚娴牟恢馈岸Y不下庶人”的準(zhǔn)確含義么?
            
            2、其實這句話的涵義已記錄在《孔子家語》中??鬃拥牡茏尤接性?jīng)向老師請教:“先王制法,使刑不上于大夫,禮不下于庶人,然則大夫犯罪,不可以加刑,庶人之行事,不可以治于禮乎?”孔子解釋說,不是的。大夫犯下罪行,也要受刑罰,只不過應(yīng)當(dāng)照顧貴族的尊嚴(yán),令他們“自請罪”,若所犯罪大,則叫其“跪而自裁”;而所謂“禮不下庶人”,乃是說庶民勞碌辛苦,不應(yīng)責(zé)之以備禮。
            
            3、按照周禮,貴族如被指控犯了“五刑之域”的大罪,“則白冠厘纓,盤水加劍,造乎闕而自請罪”。這是一個儀式感很強的治罪場景:“白冠厘纓”是罪人所戴的帽子,象征有罪;盤水,即盤中盛水,象征公平;加劍,象征禮法制裁。而制裁通常就是自殺?!癫幌袢毡疚涫康??既為貴族,當(dāng)視榮譽重于生命。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刑不上大夫”強調(diào)的是貴族對尊嚴(yán)與榮譽的自覺;而“禮不下庶人”則表達了對庶民的寬容。
            
            【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1、孔子說,“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一直被認為有愚民之意。學(xué)界還為如何斷句爭論不休,為孔子辯解的人主張這么斷句:“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指出孔子本意并沒有愚民,反而有教民之義。我原來也這樣想,后來看了微博上師友之論,又看了臺灣學(xué)者周德偉先生對儒學(xué)與哈耶克思想的參研,改變了看法。
            
            2、我現(xiàn)在傾向于認為,“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的斷句,符合孔子本意。不能認為孔子有愚民思想,恰恰相反,這反映了保守主義的精義:對于傳統(tǒng)(禮俗),人們不需要去知道為什么(知之),只需要遵循它(由之)。孟子說過一句話,正好非常適合拿來做注腳:“行之而不著焉,習(xí)矣而不察焉,終身由之而不知其道者,眾也?!比瞬豢赡芏聪鹘y(tǒng)的全部奧義,即使聰慧如孔子,對傳統(tǒng)的態(tài)度也是“述而不作;信而好古”。
            
            【防民之口,甚于防川】
            
            《國語》中有一句話:“防民之口,甚于防川。”許多人寫評論文章都引用它。但有些人讀書不求甚解,頭腦中有啟蒙主義教育的銘印,以為傳統(tǒng)除了專制,還是專制,一看到“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四字,就以為這是鉗制言論的意思,“可見封建統(tǒng)治者對老百姓的自由言論是恐懼的,像防止洪水一樣堤防著”云云。大謬!來看看完整的引文:“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川壅而潰,傷人必多,民亦如之。是故為川者,決之使導(dǎo);為民者,宣之使言。”表達的恰恰是“言論要自由”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