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799精品视频天天在看,日韩一区二区三区灯红酒绿,国产xxxxx在线观看,在线911精品亚洲

    <rp id="00a9v"></rp>
      <track id="00a9v"><dl id="00a9v"><delect id="00a9v"></delect></dl></track>
      1. 【張龑】當今中國法律體系應該以家為基礎

        欄目:快評熱議
        發(fā)布時間:2013-12-20 03:08:42
        標簽:
        張龑

        作者簡介:張龑,男,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副教授,法學博士。北京大學法學碩士,德國柏林自由大學憲法學碩士,德國基爾大學法哲學和憲法方向博士。

        當今中國法律體系應該以家為基礎

        ——在儒家與當代中國思想之創(chuàng)生暨“儒生文叢”第二輯出版座談會上的發(fā)言

         

        張龑

        (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副教授)

         

         編者按西歷2013年11月24日下午,儒家與當代中國思想之創(chuàng)生暨“儒生文叢”第二輯出版座談會在北京舉行。會議由弘道書院主辦,弘道書院學術部主任、中國人民大學政治學系任鋒副教授召集并主持。本次會議采取了對話方式,一方是許章潤、高全喜、任劍濤、胡水君、程農、張旭、張龑等來自政治學、法學和哲學等學科的學者,一方是陳明、姚中秋、梁濤、唐文明、慕朵生、任鋒等北京儒家學者以及張晚林、林桂榛和陳喬見三位“儒生文叢”第二輯的作者代表,雙方圍繞儒家與當代中國思想之創(chuàng)生會議主題,在跨學科、論辯式的討論中展開激烈的思想交鋒,新見迭出,精彩紛呈。經與會者訂正,現(xiàn)將會議發(fā)言紀錄公開發(fā)表,以饗讀者。

         

         首先非常榮幸受邀參加這樣一個從未參與過的學術圈。但是,儒家或者傳統(tǒng)文化,我想對于每一個中國讀書人來說,都是你自身存在的合法性,是一種常識,不需要論證。我們需要問的只有一件事情,你有沒有足夠的能力把這樣一種存在重新活出來,如果沒有能力把自己生活方式活出來,那就不如去一個空氣好、環(huán)境好的外國某個地方,安安生生、孤獨地過一生也挺好。中國現(xiàn)在進入移民時代,移民時代已經不把生養(yǎng)自己的這片土地當成值得眷戀的祖國,其實這是從最近幾十年開始的,而之前無論去哪里,中國人還都有家園故國情懷,到今天這種感覺沒有了。讓我回到法律論題上。說起來,講傳統(tǒng)我們這一代幾乎已經失去運用優(yōu)美、半文言的語言講中國問題的話語能力,所以只能用大白話講一下。

              

         剛才許章潤老師講了很多有意思的話題,我嘗試在此基礎上做一個解讀。我們的過去,從法律人的視角來講,我們歷史很短,從1949年開始,最多追溯到1911年。從我們的眼光來看,中國這一百多年,所謂人民出場,實際上換成許章潤老師話說就是文化人民出場,或者換成今天主題當代中國思想之創(chuàng)生就是儒家出場,換成政治法學術語就是主權人民必得出場。那么,人民究竟是什么人民呢?人民其實是腦子里頭虛構出的一個意向,這個意向是因為上帝觀念整體失去合法性,我們要有一個填補??墒?,用人民來填補到最后并不知道你這個人民是什么人民,歐洲人當他們講人民主權落實為日常生活人民的時候,他們過于簡單,德國人直接落實為血緣人民、種族人民,直接從天上到地上墜落,之所以稱為墜落,中間失去任何的文化阻攔,沒有能力從天到地提供一個中間環(huán)節(jié)。這個中間環(huán)節(jié)如果用文化一詞,我覺得還是一個比較抽象的詞,我們講文化不能說歐洲沒有文化、不能說羅馬是一種文化,也不能說希臘不是一種文化。我們今天講文化、講文明,問題是你的文化是指什么文化?你只需要直接講一個具像就好,對中國人來講就是具有多重內涵的儒家文化,我們的儒家文明這個時候能不能在我們的政治和法律生活里出場?一旦在政治和法律生活中出場,是否意味著它進入我們生活里邊本身就暗含了一些法則,而這些法則可能就是我們法律必須應該加以規(guī)定的行為規(guī)范。

              

         如果我們從這個角度去想的話,讓我們觀察日常生活,不管中國這三十年法律進步多快,它最典型的特征我們稱之為法律移植,特別是從1994年到2011年,史稱法律大躍進,每年出臺若干部到十幾部法律,所有的法律主要都是從西方移植而來,幾乎不考慮中國人自己的生活,那些文化的、文明的生活,或者說傳承了幾千年中國人的生活。法律上能看到的人民就是一個空洞、抽象的人民,沒有任何的文化內涵。當我們看生活實踐發(fā)現(xiàn)這些法律不太起作用,我們日常生活展示出自身特有的法律,無論潛規(guī)則還是日常生活中的習慣和倫理。真正的潛規(guī)則并不應是價值上被否定的東西,只是表明,現(xiàn)有法律制度尚沒有能力挖掘出其價值上的好。

              

         我們再看立法對于生活秩序的影響,一方面它并沒有發(fā)揮多大作用,另一方面給日常生活帶來很大困擾,移植來的法律制度嚴重破壞既有生活的安定,引發(fā)很多沖突,這些沖突使我們感覺到立法越多越是擾民。當我們看到立法實踐對日常生活并沒有產生有效的規(guī)范治理,我們就要想想,傳統(tǒng)里邊的合法性究竟在哪里?這個時候涉及到一點,我們有沒有能力,還是一個能力問題,而非愿望問題,你有沒有能力把中國傳統(tǒng),如許章潤老師講的家國天下,背后真正具有普遍性的東西揭示出來。我們可以這么講,如果儒家文化具有生命力,那么它就不應該是一種單純的地方文化,而還具有一種普遍性,只不過這種普遍性在不同國家展示的面貌略有差別,一定對特定人群、不同人群之間的生活都有其作用力,只不過文化差異、各種文化面貌顯示不一樣而已。中國文化所展示的這個面貌能不能通過剔除一點經驗性、屬于特殊性東西,從而可以找到具有普遍性的東西。

              

         我們看到家國文化里邊或者中國儒家文化能不能提煉一個字,或者基本的、用今天話說概念性的東西。我辦過一次工作坊,請過張祥龍先生、旅美學者楊笑斯,最后討論結果,兩千年儒家文化一言以蔽之,就是一個文化。用家這個詞可以充分揭示儒家思想及其制度最內核的東西。我們看家國天下如何貫通起來?其實就是一個家,怎么個家?祖國之家,我們天下、我們天地都是陰陽創(chuàng)生的天地,我們所謂的天,一種解釋就是,天是我們祖宗、祖先的名字,我們都是天子之子,天就是天子的父親,他是我們祖先,我們都是天子之子,從天子之子到家國就是祖國,一直到個人的小家庭,這樣,就發(fā)現(xiàn)了內在很核心、講得通的一以貫之的道理。只不過孔子講的時候不是用這個詞,只是換別的詞來表達而已。

              

         回到今天,相比起儒家思想中的各種關鍵詞,具有直觀感更好的詞其實就是家。家表達的是中國古代社會的制度原理和基石。我們要問,家在今天生活里邊是不是還是一個必要的概念或者還具有普遍性,基本上還是能夠發(fā)現(xiàn)它的基本價值。我還是沿著許章潤老師的思路講,因為許章潤老師總體上概括出了法學人觀察傳統(tǒng)文化、觀察儒家所思考出的一些基本要點。我們看西方最典型的真理觀,當我們把truth 翻譯成為真理的時候,如果說對應truth的只是的話,我們增加一個字其實已經將truth這一個詞加以相對化和世俗化,以及儒家化。因為理是多元相對的東西,所以一到我們中國文化里,真就不是絕對的東西而是相對的東西。講完真理,我們就問自由。我們今天中國人,包括大部分法學者,那些在中國非常具有影響力、非常具有政治力量的群體,他們所講的都是自由秩序,那么,自由是的東西還只是一種理,我認為自由只是理而不是真的東西。康德把它放在實踐理性來探討,將其作為實踐理性的指引,給我們一個啟示,自由本身肯定是一種世俗化的表達,而不是基督教中上帝意志的表達。我們如果講要激活儒家,首先要問,生活里邊除了自由作為立法的基礎以外,還有沒有別的基礎在這里?儒家給我們兩千年治理經驗里邊,其背后真正具有法則性、原則性、基礎性的內涵,也就是能夠成為散漫、游離、漂泊無根約束性的法則是什么?康德哲學上的自由絕對是有法律的自由,有約束的自由,那么我們中國人提供的約束實際上是怎樣的一種合理性呢?我們中國人提供的基礎性法則就是從家出發(fā)這個法則。這個時候,我認為如果在中國法律體系里邊找到一個能夠讓自由變成一套合乎中國人日常生活行為,合乎我們情感的一套法則的話,可能找到對他具有約束力,和自由具有共同作用、共生性的其實就是家,從這里我們看到了儒家秩序原理。

              

        說實在的,我認為今日再用傳統(tǒng)儒家的話語講儒家已經沒有什么生命力了,我們也很難具備足夠的能力去這么講。所以,我只是從法學角度來觀察。我認為在當今中國法律體系里邊,如何彰顯出以家為基礎,儒家這幾千年歷史帶來的基本的社會規(guī)范,給予這些規(guī)范以法律上的正當性和約束力,使它成為我們日常生活中實用的法律規(guī)則。這就是儒家思想在中國當代思想和實踐中呈現(xiàn)出的面貌,如果文化人民要在中國社會出場,這一人民意志作為立法意志就是體現(xiàn)為這樣的法則。我的講話完了,謝謝大家!

          

        主持人任鋒:非常感謝張龑教授發(fā)言,剛才三位法學界朋友已經向我們展示自身對儒家傳統(tǒng)了解和前期的展望。現(xiàn)在還有二十分鐘的討論時間,每個人發(fā)言兩分鐘,儒生文叢作者代表可以先作回應。


        “儒生文叢”第二輯 

         

         

         

         

         

         

        學術指導:蔣慶 陳明 康曉光 余樟法 秋風 

        主編:任重

        出版社: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年10月

        書目(七冊):

                壹.《儒家憲政主義傳統(tǒng)》(姚中秋著)

                貳.《儒家文化實踐史(先秦部分)》(余東海著)

                叁.《追望儒風》(米灣著)

                肆.《赫日自當中:一個儒生的時代悲情》(張晚林著)

                伍.《“親親相隱”問題研究及其他》(林桂榛著)

                陸.《閑先賢之道》(陳喬見著)

                柒.《政治儒學評論集》(任重主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