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邸繼文作者簡介:邸繼文,男,西元1970年生,山西朔州人。本職工作于朔州市稅務系統(tǒng),曾任朔州市政協委員,長期致力于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基層推廣與實踐,朔州市經典文化教育民間研討會(簡稱朔州國學會)創(chuàng)辦人。主持的“中華文化傳承十百千萬朔州示范工程”于2016年被中宣部、中央文明辦等13個部門聯合授予首屆“四個100”全國最佳志愿服務項目,2016年被全國社科聯評為“全國優(yōu)秀社會科學普及專家”。 |
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教育的概念解釋
作者:邸繼文
來源:作者惠賜《儒家郵報》
時間:孔子2565年暨耶穌2014年2月11日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強調要“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完善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教育”。這是繼十七屆六中全會、十八大提出“建設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傳承體系,弘揚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之后的又一重大表述。隨后習近平總書記在山東曲阜發(fā)表重要講話,中共中央辦公廳專門就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和傳承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發(fā)布《關于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意見》。把弘揚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納入到了涵養(yǎng)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實踐活中去,這在我們黨和國家文化戰(zhàn)略史上是一次巨大飛躍。2013年習近平總書記的曲阜講話也被評論界看作是與1992年鄧小平同志南巡講話地位相當的重大活動。92年南巡講話鄧小平同志用政治的決斷解決了長期困擾我國經濟發(fā)展領域內的“姓資姓社”爭論問題,2013年曲阜講話習近平總書記也一樣用政治的決斷解決了更長期困擾我國文化建設領域內的“姓馬姓孔”認識問題。
那么究竟什么是“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教育”呢?筆者在山西朔州以民間社會團志愿服務形式開展基層國學經典教育大眾推廣活動,已有七年有余。對傳統(tǒng)文化教育略有認識,深感相關概念急需普及,不揣冒昧,整理常識,拋磚引玉,供大家參考。
一、什么是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
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簡稱國學,是我們中華民族固有的學問,是幾千年來中國人思維方式、價值傾向、信仰追求、道德規(guī)范、生活方式和審美情趣的集中表達和經典提練。可用“三個六”來綜合理解。
(一)六個定位。
根據中央文件精神和習總書記系列講話綜合定義
1.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積淀著中華民族最深層的精神追求;
2.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包含著中華民族最根本的精神基因;
3.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代表著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標識;
4.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是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深厚基礎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深厚源泉;
5.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發(fā)展壯大的豐厚滋養(yǎng),是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的重要支撐;
6.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是我們的突出優(yōu)勢和最深厚的文化軟實力。
(二)六個叫法。
1.中共中央最新文件里叫“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
2.習慣上叫“中國傳統(tǒng)文化”;
3.國際上、臺海兩地語境中叫“中華文化”;
4.最簡便的叫法叫“國學”;
5.教育領域內也叫“國學經典”;
6.在道德話語體系中叫“中華傳統(tǒng)美德”。
(三)六個面向。
1.道、器、藝、儀(文化的四個范疇,其中道是核心)
A.道,行而之上謂之道。是講思維、價值、精神、道德、信仰、審美等規(guī)律性的東西。
B.器,行而之下謂之器。是指一切有形的物品、制度和典章。
C.藝,音樂、舞蹈、美術、戲劇、雕刻、建筑等文明的外在形態(tài)均屬此類。尤其書法、武術、中醫(yī)、戲劇、茶、玉、金、石是國學中的獨特代表。
D.儀,禮儀規(guī)范及具體行為。
2.言、字、籍、俗(文明的四個維度,其中典籍更能體現文明的價值)
A.言,語言。包括口頭語言白話文和書面語言文言文,幾千年來,漢語語言的特質是“文不動白動”,即文言文幾千年一以貫之,白話文隨著時代和地域的變化而變化。
B.字,文字。語言的圖像化表達,對于中華民族來說,主要是漢字,分簡體字與繁體字兩個類別。繁體字也叫正體字,簡體字也叫規(guī)范字,都是中華民族的寶貝。
C.籍,典籍。中華典籍八萬冊,《四庫全書》《大藏經》《道藏》是經典全書,尤其《十三經二十四史》代表中華文化的經史傳統(tǒng)。
D.俗,風俗民俗。包括節(jié)日文化、節(jié)氣風俗、服裝、頭發(fā)、飲食、禮儀等。漢服是傳統(tǒng)中國人的服裝,春節(jié)、中秋、清明、端午、七夕、重陽是中國傳統(tǒng)儒教文明的重要節(jié)日。
3.經、史、子、集(典籍可分四大部,其中經部思想最重要)
A.經,主要是十三經。經的地位是歷史形成的,是歷代帝王在綜合文化大家的意見上,專門確定的,具有文化憲法的指導作用。十三經包括《論語》《孟子》《孝經》《爾雅》《詩經》《尚書》《周易》《周禮》《儀禮》《禮記》《春秋左傳》《春秋公羊傳》《春秋谷粱傳》。
B.史,主要是官修二十四史。當然還有一些民間信史。中華民族是世界上史學意識最強、資料保存最多、歷史記載最真實的民族。經史參合一直是朝廷治國與文人修學的主要傳統(tǒng)。
C.子,諸子之學。子學豐富了中華文化,給了中華文化不同的方向選擇,對經學起到了輔助和制衡的作用。其中《荀子》《法言》《老子》《莊子》《中論》《近思錄》《傳習錄》《孫子兵法》《韓非子》《呂氏春秋》是子學中的代表著作。
D.集,除經史子三部之外的一切著作。包括詩歌、散文、小說、戲曲、雜記、隨筆等。南朝梁時的《昭明文選》是集部的重要著作。
4.儒、釋、道、法(以學說分類,其中儒家學說是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根脈和主干)
A.儒,分儒學、儒家、儒教三個層面,代表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根脈和主干。中華文明上下五千年就是講從堯、舜、禹三王,再到夏、商、周三代直到孔子時的二千五百多年,再加上孔子時代到現在的兩千五百年。這其中孔子繼往開來,刪《詩》《書》,定《禮》《樂》,贊《周易》,作《春秋》,自覺總結傳承了他以前兩千五百年的文化,加上從他到孟子這一百多年間中華文明自覺成熟期成書的《論語》《孟子》《大學》《中庸》,共同構成了儒家文化也即中華文化的核心典籍《四書五經》。以《四書五經》為靈魂煅造了今日的中華民族和歷史文化。一切反對中華民族的勢力都深知儒家文化對中華民族的決定性意義,所以極盡抹黑歪曲打擊之能事,制造反儒文化話語體系,撕毀《四書五經》與圣人孔子在中國人心目中的神圣地位,把反傳統(tǒng)文化意識深深植入人們的意識深處。近百年來西方文化勢力成功地圍剿儒家文化,使儒家文化在中國的傳承基本斷檔。
B.釋,即佛家文化。分佛學、佛家、佛教三個層面。是從印度傳入我國的出世宗教文化。智慧圓融,無上精妙。創(chuàng)立者釋迦牟尼,典籍集中于《大藏經》,其學說傳入中國后逐漸中國化,與中國本土儒道文化互相兼融,構成了儒釋道三家并存的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
C.道,即道家文化。分道學、道家、道教三個層面,是與儒家學說并存的智慧文化。《周易》《道德經》《莊子》等玄學之書是其核心典籍,老子莊子是道家學說的代表人物。道家學說與儒家學說同出《易經》,與儒家學說互為表里,共生共榮。
C.法,即法家文化。以《管子》《商君書》《韓非子》等典籍為核心,以管仲,商鞅,韓非為學說代表,以秦始皇、商鞅、李斯為政策執(zhí)行代表。與儒家文化代表周制不同,法家文化代表秦制,強調集權專制,富國強馬,對人民實行嚴刑竣法,搞愚民謊言教育。秦后歷代中國實行“儒表法里”的文化政策?!巴醢噪s之”,打儒家的招牌行法家的實質,法家在中國是“暗老虎”。另外,還有其他諸子百家,也各有文化特點,茲不論。
5.孔、孟、老、莊(以文化代表人物分類,孔子是中華文化總代表)
A.孔,孔子。周朝春秋時魯國人??鬃邮侵腥A文化數軸上的坐標原點,向前總結繼承2500年的文化,整理了《詩》《書》《禮》《易》《樂》《春秋》,向后開拓了2500年的文明,通過“六經六藝”的孔門教育,有計劃地通過儒生和書香家庭代代傳承了中華文化的道統(tǒng),使中華文明之河持續(xù)流淌,萬古長青。
B.孟,孟子。周朝戰(zhàn)國時鄒國人。孟子是亞圣,地位僅次于孔子,著有《孟子》一書?!睹献印烦蓵?,儒家學說便形成了以《孝經》《禮記》《孔子家語》《荀子》《孟子》《論語》等六部經典為主的系統(tǒng)學說,加上孔子親自著述的《春秋》和《易大傳》,以及繼承的上古學說《詩》《書》《禮》《易》四大部,共同構成了圍繞孔子的十二部經典學說,形成了堯舜榜樣、文武事業(yè)、孔孟文化等中國文化的基本底色。
C.老,老子。周朝春秋人,《道德經》的作者,具有超凡脫俗的智慧和品格,被尊為道家學說的創(chuàng)始人。
D.莊,莊子。周朝戰(zhàn)國人?!肚f子》的作者。被稱為是中國最有智慧的人,是道家學說的代表人物。
6.兵、農、醫(yī)、武(其他文化形態(tài),中醫(yī)是中國文化思維范式下的醫(yī)學)
A.兵,打仗用兵之學?!秾O子兵法》是代表。中華兵書三千多部,讀書人多通曉行軍用兵之道。
B.農,種地農耕之學。如《齊民要術》等。中國農民最擅長精耕細化。讀書人耕讀傳家,詩書繼世,也積極參與種糧種菜,自食其力,成就了輝煌的中原農墾文明。
C.醫(yī),中醫(yī)之學。中草藥、針炙、氣功都屬中醫(yī)范疇。中國人口多,與中醫(yī)發(fā)達不無關系。中醫(yī)五行之說,與《易經》五行八卦同理,古人有“善醫(yī)者必通《易》”之說。
D.武,武術之學。中華武術,源遠流長,南拳北腿,少林武當,強身健體,伸張正義。武術與京劇、中醫(yī)、國畫被譽為是四大國粹,是正宗國學。
二、什么是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教育
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教育即國學教育,國學教育是一種經典教育,所以也叫國學經典教育。國學經典教育是傳統(tǒng)私塾教育的當代版,與傳統(tǒng)私塾教育一脈相承,但具有時代特點,比如今天我們國家倡導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有其時代要求和時代特點,更有與其他外來文化交流的鮮明印記,有傳統(tǒng)文化教育斷層而又恢復的特殊情形。應從三個方面理解國學經典教育。
(一)國學經典教育包括義理、考據、辭章的典籍知識教育;還包括琴棋書畫在內的才藝教育;還包括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華傳統(tǒng)美德的道德養(yǎng)成教育;最主要的是中華文化文明主體意識和民族文化道德傳承意識的教育。
(二)國學經典教育的主陣地理應在學校,尤其要在基礎教育階段內的學校里大力實施國學經典教育。第二是在社會上形成儒教文明意識,以書院、文廟、道德講堂為載體,推動儒教文明快速復興。第三是建設書香家庭,讓國學傳承繼續(xù)依托家學陣地,帶動家風、民風積極進步。
(三)國學經典教育大體可以分為三個階段。一是蒙學階段,年齡大約3、4—7、8歲,學習內容以《三字經》《百家姓》《千字文》《中華成語千句文》《弟子規(guī)》《常禮居要》《聲律啟蒙》《龍文鞭影》《朱子家訓》《幼學瓊林》的誦讀為主。二是小學階段,年齡大約7、8—12歲,學習內容以書法、舞蹈、國樂練習及《四書》《孝經》《道德經》背誦為主。重點學習漢字,用簡識繁,至少掌握5000個漢字的字音、字形、字義。三是大學階段。年齡為12歲以后至成年。學習內容以《四書五經》《經史子集》的選本為主。誦讀、書寫、釋義、會講、踐行。讀圣賢之書,養(yǎng)君子人格,對內講孝悌,對外講忠信,清慎勤為官,學思行為學,仁智勇為人。
三、如何開展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教育
(一)是頂層設計。由國家政府強力推動,《四書》進課堂,高考加國學,單設國學科,文言作文,附加國樂、書畫、舞蹈、武術。降低數理化難度,取消英語高考資格。各級黨校全面開展國學教育,除軍隊之外的所有文職公務人員必須通過《四書》基本常識考試,所有廳級干部以上(含副廳)必須通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及《四書五經》常識考試。
(二)是復興儒教文明。官民互動,在政府統(tǒng)一倡導下由企業(yè)界承擔社會責任,恢復儒教文明的基本道場,包括書院、文廟、道德講堂、宗族祠堂。由文化界人士承擔社會責任,把講學、祭祀、志愿服務學雷鋒活動常態(tài)化。
(三)是全民讀經。以家庭、學校、社區(qū)為主陣地,開展全民讀經背誦活動,內容以《論語》《大學》《中庸》《孟子》《孝經》《三字經》《千字文》《弟子規(guī)》《常禮舉要》《聲律啟蒙》十部經典為主。通過電視背誦大獎賽等多種形式刺激學習,逐漸形成風氣。讓海外孔子學院與內地中華文化大學對接學習,內外一體,落實習總書記曲阜講話的“四個講清楚”,奠定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強大文化根基。
朔州國學邸繼文
作者惠賜儒家中國網站發(fā)表
責任編輯:葛燦燦
儒家網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
儒家網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