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799精品视频天天在看,日韩一区二区三区灯红酒绿,国产xxxxx在线观看,在线911精品亚洲

    <rp id="00a9v"></rp>
      <track id="00a9v"><dl id="00a9v"><delect id="00a9v"></delect></dl></track>
      1. 【郭齊勇】對熊十力“新唯識論”的一種新理解

        欄目:新書快遞
        發(fā)布時間:2014-03-02 22:21:12
        標簽:
        郭齊勇

        作者簡介:郭齊勇,男,西元一九四七年生,湖北武漢人,武漢大學哲學博士。曾任武漢大學人文學院院長、哲學學院院長,現(xiàn)任武漢大學國學院院長、教授。社會兼職全國中國哲學史學會副會長、中華孔子學會副會長等。著有《中國哲學史》《中國儒學之精神》《中國哲學智慧的探索》《中華人文精神的重建》《儒學與現(xiàn)代化的新探討》《熊十力哲學研究》《熊十力傳論》《守先待后》《文化學概論》《現(xiàn)當代新儒學思潮研究》等。


         

        對熊十力“新唯識論”的一種新理解

        作者:郭齊勇

        來源:作者惠賜《儒家郵報》

        時間:2014227

         

         

         

        熊十力的“新唯識論”是在評判佛學的基礎上對其進行“改造”,并以儒家經(jīng)典《易經(jīng)》為宗,建構起來的理論體系。但是,由于這個體系涉及佛教尤其是唯識宗之義理,更關涉到整個儒學尤其是《易經(jīng)》之義理。因此,“新唯識論”不僅內容晦澀、艱深,而且體系龐大、高遠。最近,程志華由對牟宗三哲學的研究轉向對乃師熊十力哲學的研究,并以新著《熊十力哲學研究——“新唯識論”之理論體系》系統(tǒng)表達了其研究成果。

         

        學術探討應以“內在詮釋”理路為重

         

        歷史地看,大凡從事哲學或哲學史研究者多有明確的方法論自覺。程志華在《熊十力哲學研究》之前言部分專門探討了方法論。作者認為,治哲學史者往往有兩種不同的詮釋理路:一種是“外在詮釋”,“要求詮釋者‘跳出’研究對象的概念、義理框架,探究時代背景對這些概念、義理所造成的影響,并揭示概念、義理的意識形態(tài)功能和社會影響。質言之,‘外在詮釋’側重探討的是哲學思想與時代背景之間的互動關系”。傳統(tǒng)的階級分析方法就屬于“外在詮釋”。另一種是“內在詮釋”。關于這種理路,作者說,它“要求解釋者在研究對象的思想框架內進行詮釋;一般只就概念談概念,就義理論義理,不去涉及時代背景,也不過多地牽涉思想的意識形態(tài)功能和社會影響”。通過對兩種理路的對照性探討,作者肯認并強調了“內在詮釋”。之所以如此,在于作者主張學術思想的生發(fā)與變化自有其內在理路,外在原因最終還是要通過內因發(fā)生作用,因此學術探討的重心不應在外因上,而應在內因上。

         

        “本心”本體歸于“乾元”本體之下

         

        以“內在詮釋”的理路為方法論基礎,作者首先對熊十力哲學的理論淵源和問題意識進行了探討,然后分別從本體論、宇宙論、人生論、量論、治化論及宗教論幾個部分疏解了“新唯識論”體系。顯然,這樣一個理論開展反映的是由本體而現(xiàn)象、由內圣而外王的理論脈絡。因此,這是一個以本體論為核心、以宇宙論、人生論、知識論和“治化論”、宗教論為“外圍”的理論體系。從文本的角度來看,這樣一個脈絡較準確的反映了熊十力哲學的內在邏輯。不過,熊十力哲學文本的原本論說卻沒有這樣體系化,而是散見于包括《新唯識論》、《乾坤衍》、《體用論》等多本著作當中的。由此來看,如此條理清晰地疏解熊十力哲學思想,乃是程志華對于熊十力哲學的“體系化”理解。在此,尤其值得說明的是,作者對熊十力關于本體的思想進行了獨到的詮釋——將熊十力先后分別提出的“本心”和“乾元”兩個本體概念“貫通”起來,將“本心”本體歸于“乾元”本體之“統(tǒng)領”下,并以之為熊十力晚年之定論。熊十力曾反復強調,其哲學是以“歸宗”《易經(jīng)》為宗旨的。由此來看,作者對“本心”和“乾元”兩種本體的貫通亦是符合熊十力之本義的。

         

        哲學為“根據(jù)”與“體系”之結合

         

        不僅如此,對于“新唯識論”之理論體系,程志華是從“哲學化”的向度進行疏解的。他認為,在熊十力看來,哲學作為一門學問具有三個方面的特征:一是以本體論為核心,故哲學就是本體之學,也就是形而上學。熊十力說:“哲學之為學也,自當以解決宇宙人生根本問題,為其主要任務?!币虼?,“哲學家更不宜置本體而不究。除去本體論,亦無哲學立足地”。二是有一套范疇、概念系統(tǒng),此乃哲學得以清晰表述的保障。熊十力說:“凡玄學所表者,只是概念與概念之關系,而佛學尤為玄學之極詣。故短于分析作用者,于各個概念間相互的關系,即義理分劃之不可淆混者,乃常不能明辨,而陷于混沌狀態(tài)矣?!比怯幸粋€邏輯體系,這是哲學思想得以溝通的前提,也是哲學思想的表達形式。他說:“此土著述,向無系統(tǒng),以不尚論辨故也。緣此而后之讀者,求了解乃極難?!缎抡摗放战ⅲ瑓s以系統(tǒng)謹嚴之體制,而曲顯其不可方物之至理。”就這三個方面來看,前者是內容方面的,后二者是形式方面的;前者為“根據(jù)”,后者為“體系”;“根據(jù)”與“體系”之結合,乃為哲學。對此,熊十力說:“夫哲學者,即指其有根據(jù)及有體系之思想而言。非空想,非幻想,故曰有根據(jù);實事求是,分析以窮之,由一問題復引生種種問題,千條萬緒,雜而不越,會之有元,故云體系;思想之宏博精密如是,故稱哲學。”依著這樣三個方面來考量,程志華對熊十力哲學的疏解是相應的:以本體論和宇宙論之論說為形而上學,以“本體”、“性智”、“量智”等為范疇、概念系統(tǒng),以范疇和概念之間的自闡與遞轉為邏輯體系。

         

        當然,對熊十力哲學進行這樣一種“體系化”、“哲學化”的“內在詮釋”未必每人都能贊同,其中有些問題或許有值得商榷的地方。比如,作者由于過多考慮“體系化”地疏解熊十力哲學,以至于對熊十力佛教思想的探討不夠深入,從而影響了該書的理論深度。另外,盡管熊十力本人非常強調“哲學地”建構“新唯識論”,作者對熊十力哲學之“哲學化”的疏解卻有著明顯的西方哲學的“痕跡”;這是否會“肢解”“新唯識論”作為儒家哲學的整體性,亦是一個值得注意的問題。盡管如此,不能否認的是,程志華教授為學界關于熊十力哲學的研究增加了一個新的視角,為眾多關于熊十力“新唯識論”的詮釋增加了一種新的理解。

         

        (原文載《中國社會科學報》2014219B03版)

         

        作者惠賜儒家中國網(wǎng)站發(fā)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