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799精品视频天天在看,日韩一区二区三区灯红酒绿,国产xxxxx在线观看,在线911精品亚洲

    <rp id="00a9v"></rp>
      <track id="00a9v"><dl id="00a9v"><delect id="00a9v"></delect></dl></track>
      1. 【余東海】命運共同體論

        欄目:學術(shù)研究
        發(fā)布時間:2014-05-26 16:19:45
        標簽:
        余東海

        作者簡介:余東海,本名余樟法,男,屬龍,西元一九六四年生,原籍浙江麗水,現(xiàn)居廣西南寧。自號東海老人,曾用筆名蕭瑤,網(wǎng)名“東海一梟”等。著有《大良知學》《儒家文化實踐史(先秦部分)》《儒家大智慧》《論語點睛》《春秋精神》《四書要義》《大人啟蒙讀本》《儒家法眼》等。


         

        命運共同體論

        作者:余東海

        來源:作者惠賜《儒家郵報》

        時間:孔子2565年暨耶穌2014520

         

         

         

        目錄

        一、西哲名言

        二、民胞物與

        三、自他不二

        四、愛有差等

         

        一、西哲名言

         

        “誰都不是一座島嶼,自成一體;每個人都是那廣袤大陸的一部分。如果海浪沖刷掉一個土塊,歐洲就少了一點;如果一個海角,如果你朋友或你自己的莊園被沖掉,也是如此。任何人的死亡都使我受到損失,因為我包孕在人類之中。所以別去打聽喪鐘為誰而鳴,它為你敲響?!?/span>

         

        這一段常被人引用的名言,出自英國詩人約翰多恩之手,原是一首詩,題為《沒有人是孤島》。李敖的翻譯是:

         

        沒有人能自全,

        沒有人是孤島,

        每人都是大陸的一片,

        要為本土應卯。

        那便是一塊土地,

        那便是一方海角,

        那便是一座莊園,

        不論是你的、還是朋友的,

        一旦海水沖走,

        歐洲就要變小。

        任何人的死亡,

        都是我的減少,

        作為人類的一員,

        我與生靈共老。

        喪鐘在為誰敲,

        我本茫然不曉,

        不為幽明永隔,

        它正為你哀悼。

         

        約翰多恩生于1573年,死于1631年,生前詩名不顯,直到一戰(zhàn)前后,人們才重新注意到這位詩壇奇才。海明威就曾把上面這首詩中的一句用作他一本小說的書名,即《喪鐘為誰而鳴》?!稕]有人是孤島》是一首描寫個體和整體關(guān)系、表現(xiàn)詩人的同情悲憫和博大情懷的詩。人類作為一個個整體是息息相通血脈相連的。

         

        多數(shù)讀者和引用者往往僅從情感和象征的層面理解這首詩,實有牛嚼牡丹牛飲龍井之嫌。不知作者寫作時是靈感閃光妙手偶得,還是對人類的自性、生命的本質(zhì)確有其深入的認識,此詩蘊蓄深厚的哲思,涉及世界觀,與儒家“民胞物與”之說頗為默契。

         

        陸九淵說得好:“東海有圣人出焉,此心同也,此理同也;西海有圣人出焉,此心同也,此理同也;南海北海有圣人出焉,此心同也,此理同也;千百世之上有圣人出焉,此心同也,此理同也;千百世之下有圣人出焉,此心同也,此理同也。”

        這個約翰多恩和后文提到的施韋澤,都堪稱西方圣賢。

         

        二、民胞物與

         

        “民胞物與”成語出自張載著作《西銘》,原話是:“乾稱父,坤稱母;予茲藐焉,乃混然中處。故天地之塞吾其體,天地之帥吾其性,民吾同胞,物吾與也。”意思是說,乾元稱作萬物之父,坤元稱作萬物之母。我如此微小,卻混和乾坤于一身而處于天地之間。所以充塞于天地之間的氣,形成我的身體,統(tǒng)帥天地萬物的天道,就是我的本性,人民是我的同胞,萬物皆與我同類。

         

        人類集成形形色色的集體,小則家庭、家族、宗族,大則民族、國家、社會、天下,都是集體,各種各樣組織也是集體。一個集體就是一個有機的系統(tǒng),一個系統(tǒng)就是一個命運共同體。大而言之,人類就是一個大集體,大共同體。

         

        命運共同體這個概念是東海于201246日一則微博【同體】中提出來的。我說:個體而言,身心是命運共同體;小而言之,家庭是命運共同體;大而言之,國家是命運共同體;再大而言之,人類是命運共同體;更大而言之,所有生命是命運共同體;極而言之,宇宙萬物是命運共同體。修身是追求身心和諧;親親仁民愛物,是致力家庭社會人類生命和宇宙萬物的和諧。

         

        《禮記禮運篇》說:“故圣人耐以天下為一家,以中國為一人者,非意之也,必知其情,辟于其義,明于其利,達于其患,然后能為之?!币庵^圣人能夠?qū)⑻煜驴闯梢患遥褔铱闯勺约?,并非主觀臆想,而是能知道生命本質(zhì)真相,洞曉其中義理,明白利益和憂患之所在,才能做到這個地步。

         

        懂得了“中國一人,天下一家”之理,自然充滿惻隱之心,深懷仁愛之情,吉兇與民同患,以天下為己任。《尚書》:“一夫不獲,則曰時予之辜?!薄睹献印るx婁下》說:“禹思天下有溺者,由己溺之也;稷思天下有饑者,由己饑之也;是以如是其急也?!?/span>

         

        《西銘》說:“凡天下之疲癃、殘疾、孤獨、鰥寡,皆吾兄弟之顛連而無告者也。”王陽明說:“一夫不獲,若己推而納諸溝中者?!倍握锻馔跗c談錄》說:“天下有溺者,猶己溺之也,天下有饑者,猶己饑之也,若己推而納諸溝中。一夫不獲其所,則有不安,故曰鰥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yǎng)也。”

         

        愛人就是愛己,害人必將害己,通過損人利己得到的利益越大,對自己的危害也將越大。不少人懂得,坑家人就是害自己;但很多人不懂得,坑國人也會害自己。在一個命運共同體里,厄運和痛苦是會相互傳染的。把絕大多數(shù)國民壓成弱勢群體,是政治的弱智,等于深挖自家的墻腳,必然惡化自己命運。

         

        一個家庭,一人立功全家光榮,一人作惡全家蒙羞,兄弟鬩墻易招外侮,弒父殺母終將自絕;一個國家也一樣,一榮俱榮一損俱損。貧富強弱若過度懸殊,富強階層就后患無窮,民不聊生之后繼之以官不聊生,“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之后繼之以“天街踏盡公卿骨”,這是歷史規(guī)律或者說因果律。

         

        你置身于某個家庭和國家,這個家庭和國家的命運就與你個人命運息息相關(guān);一個家庭有一個家庭的共業(yè),一個國家有一個國家的共業(yè),作為這個家庭或國家的一份子,必然受到家庭和國家共業(yè)的影響。作為人類一份子,你的命運必然受到人類共業(yè)的影響。美國前總統(tǒng)肯尼迪說得好:“只要有一個人被奴役,全世界都不自由;只要有一個人被侮辱,整個人類都失去了尊嚴?!?/span>

         

        更大而言之,地球是一個大命運共同體,地球的一切與人類命運息息相關(guān)。再大而言之,宇宙就是一個大命運共同體。宇宙萬物與人類命運都有關(guān)聯(lián)。孟子說“萬物皆備于我”, 陸九淵說:“我心即是宇宙,宇宙即是我心?!庇终f:“宇宙內(nèi)事乃己分內(nèi)事,己分內(nèi)事乃宇宙內(nèi)事?!?/span>

         

        我在《天人感應論》中指出,宇宙是一個大系統(tǒng),相互之間有著先天性的聯(lián)系,人與人、人與物、人與天都存在著各種因果感應關(guān)系,故宇宙生命是一個息息相通的命運共同體,也意味著萬物有某種共同點,有可以相通處?,F(xiàn)象界的一切無不在因果之網(wǎng)中。

         

        現(xiàn)代環(huán)境倫理中有一條尊重自然原則。現(xiàn)代系統(tǒng)科學和環(huán)境科學認為,人是自然生態(tài)系統(tǒng)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自然系統(tǒng)的各個部分是相互聯(lián)系在一起的,人類的命運與生態(tài)系統(tǒng)中其他生命的命運休戚相關(guān)。所以,人類對自然的不尊重實際上就是對人類自己的不尊重,對自然的傷害實際上就是對自己的傷害。

         

        萬物一體、天人合一、萬法歸一、理一分殊、天人感應、民胞物與、天地萬物一體之仁、我心即是宇宙、宇宙即是我心等等說法,似乎很深奧,其實皆儒家常理。只要解悟了自性,一切就迎刃而解砉然貫通。

         

        王陽明說:“大人者,以天地萬物為一體者也。其視天下猶一家,中國猶一人焉。若夫間形骸而分爾我者,小人矣。大人之能以天地萬物為一體也,非意之也,其心之仁本若是。”又說:

         

        “是故見孺子之入井,而必有怵惕惻隱之心焉,是其仁之與孺子而為一體也。孺子猶同類者也,見鳥獸之哀鳴觳觫,而必有不忍之心,是其仁之與鳥獸而為一體也。鳥獸猶有知覺者也,見草木之摧折而必有憫恤之心焉,是其仁之與草木而為一體也。草木猶有生意者也,見瓦石之毀壞而必有顧惜之心焉,是其仁之與瓦石而為一體也?!保ā洞髮W問》)

         

        三、自他不二

         

        從命運共同體的層面著眼,就不難理解“古之學者為己”的真義,不難理解道德追求與利益追求的一致性,即道德本身內(nèi)涵著根本和長遠的利益,也就不難理解損人不利己、害人即害己的道理。通過損人害人獲得的利益必然是物質(zhì)、表層而短暫的,必然持而不堅堅而不久,且難免后患重重。

         

        為人為己,一體同仁,同歸于仁性,換言之,利己利他都是人之本性的作用。只要不損人,利己也是利人,利己也有功德,道理很簡單,人類是個命運共同體。只要不違背基本道德原則,每個人的成功,都有利于社會進步和文明提升,每個人的發(fā)明創(chuàng)造,都是對人類的造福。

         

        例如,無論誰無論出于什么動機發(fā)明了電,光明屬于全人類。每一個人都是人類的一份子,每一個人的成功都是人類的幸運,都有助于人類的文明進步和福祉提升---當然,前提是手段非惡,不損人。

         

        懂得了這個道理,利己主義和利他主義的錯誤就一目了然了。利己主義有己無他,“拔一毛而利天下,不為也”, 毫不利人專門利己,不知利益他人和社會,也有利于自己;利他主義“摩頂至踵以利天下”,毫不利己專門利人,不知利益自己也有利于他人和社會。兩種學說都將自他割裂開來甚至對立起來了。關(guān)于利己和利他的關(guān)系,我有一《自他偈》寫道:

         

        利他不礙利己,利他就是利我。

        助人福德多多,皆是同胞一家。

        他人幸福無憂,自己不在話下。

        能夠立人達人,自然己立己達。

         

        一花引開百花,利己不礙利他。

        一人立業(yè)成功,就業(yè)機會增大。

        一人發(fā)明創(chuàng)造,造福萬戶千家。

        任誰科技突破,都是利益天下。

         

        共贏共生共發(fā),利己就是利他。

        維護自己權(quán)益,即是維護大家。

        爭取個人自由,即爭自由中華。

        一人見性證道,眾生一口吞下。

         

        該利己時利己,該利他時利他。

        利他不必害己,利己不宜害他。

        利己不要主義,利他不要高調(diào)。

        堅持中庸之道,爭取自他圓恰。

         

        到了非常時刻,成仁取義當下!

         

        “仁者愛人”與“古之學者為己”,著眼角度和表達方式不同,卻是殊途同歸,為己與為人,自愛與愛人,同歸于仁。人世間種種罪惡和人禍,歸根結(jié)底在于不明“性與天道”,不明“民胞物與”、“萬物一體”的奧義,不能自利利人和自立立人,而且熱衷損人利己,以致最終害人害己。

         

        世人常說:“世界上從來就沒有無緣無故的愛和無緣無故的恨”。懂得了命運共同體的道理,就明白這句話的錯誤了,民胞物與,萬物有緣,只是小人不知此中道理耳。

         

        君子小人都有愛心,但同中有異。君子因為悟入“天地萬物一體之仁”的境界,深明民胞物與的大義,其親親仁民的追求和己饑己溺的情懷,發(fā)于仁心勃勃不容已,至真至實。小人之愛則難免狹隘膚淺短視多變,缺乏飽滿持久的內(nèi)力。

         

        更可怕的是,小人之愛往往動機、過程和結(jié)果皆不善。以愛的名義,甚至自以為是愛,實質(zhì)則是私心惡意的改頭換面。如文革中那些大義滅親者,大多為了犧牲親人利益自己,以大義為名,謀一己之私,所謂大義,實為大惡!眾多愛國主義、民族主義、社會主義者,亦可作如是觀。

         

        四、愛有差等

         

        天下一家,中國一人,萬物一體,并非對所有人不分厚薄,更非將人與萬物同樣看待。墨子講兼愛,平等愛人,儒家講推愛,推己及人,推人及物。對于親人是親愛,孝順父母,友愛兄弟;對于民眾是仁愛,推愛,《尚書》說“保民”,《大學》說“親民”。對于萬物是愛惜。從親愛親人出發(fā),推愛百姓,再推愛萬物。

         

        《論語》說:“弟子,入則孝,出則悌,泛愛眾而親仁?!泵献诱f:“君子之于物也,愛之而弗仁;于民也,仁之而弗親。親親而仁民,仁民而愛物?!保ā睹献颖M心章句上》)又說:“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薄洞髮W》說:“身修而后家齊,家齊而后國治,國治而后天下平?!背填U說:“統(tǒng)而言之則皆仁,分而言之則首序?!边@些都是愛有差等的經(jīng)典表述。

         

        愛物,即愛宇宙萬物,愛大自然,一是愛惜動物,二是愛惜物產(chǎn),“取之有時,用之有節(jié)?!保ㄖ祆洌┱湎ё匀毁Y源,維護生態(tài)環(huán)境。仁及禽獸和草木。

         

        《論語述而篇》說:“子釣而不綱,弋不射宿?!笨鬃俞烎~只用釣竿而不用網(wǎng),射鳥不射巢中的鳥。

         

        《史記·殷本紀》記載:“湯出,見野張網(wǎng)四面祝曰:自天下四方,皆入吾網(wǎng)!湯曰:嘻,盡之矣!乃去其三面祝曰:欲左,左;欲右,右;不用命者,乃入吾網(wǎng)。諸侯聞之曰:湯德至矣,及禽獸。”

         

        這個故事也見于《呂氏春秋-孟冬紀-異用篇》,文字有所不同,并加評論說:“漢南之國聞之曰:湯之德及禽獸矣!四十國歸之。人置四面未必得鳥,湯去其三面,置其一面以網(wǎng)其四十國,非徒網(wǎng)鳥也?!?/span>

         

        《詩經(jīng)》《行葦》講睦親敬老和仁及牛羊和蘆葦,開篇說:“敦彼行葦,牛羊勿踐履?!币庵^蘆葦叢生成一堆,牛羊不要去亂踩。《毛詩序》云:“《行葦》,忠厚也。周家忠厚,仁及草木,故能內(nèi)睦九族,外尊事黃耇,養(yǎng)老乞言,以成其福祿焉?!睗h魯詩(見劉、王書)、齊詩(見班賦)、韓說(見趙書)三家更具體指出此詩專寫公劉仁德。

         

        周禮規(guī)定,田獵要遵守“時禁”和禁止濫殺,如不捕幼獸,不采鳥卵,不殺有孕之獸,不傷未長成的小獸,不破壞鳥巢。《周禮-地官》中有掌管狩獵事務的“跡人”,其職就是“禁摩卵者與其毒矢射者”,包括禁止獵取幼獸、懷孕的母獸,禁止攫取鳥卵、傾覆鳥巢和使用毒箭。這些規(guī)定是資于資源和生態(tài)的保護,也是仁心愛物的表現(xiàn)。

         

        《禮記-鄉(xiāng)飲酒義》說:“東方者春,春之為言蠢也,產(chǎn)萬物者圣也;南方者夏,夏之為言 假也,養(yǎng)之,長之,假之,仁也?!眱?nèi)圣外王,總以仁及萬物為言。

         

        《傳習錄》中王陽明有一條問答論及愛有差等。

         

        “問:大人與物同體,如何《大學》又說個厚???先生曰:惟是道理自有厚薄。比如身是一體,把手足捍頭目,豈是偏要薄手足?其道理合如此。禽獸與草木同是愛的,把草木去養(yǎng)禽獸又忍得。人與禽獸同是愛的,宰禽獸以養(yǎng)親與供祭祀燕賓客,心又忍得。至親與路人同是愛的,如簞食豆羹得則生,不得則死,不能兩全,寧救至親不救路人,心又忍得,這是道理合該如此。又,吾身與至親更不得分別彼此厚薄,蓋以仁民愛物皆從此出,此處可忍更無所不忍矣。《大學》所謂厚薄,是良知上自然的條理,不可逾越,此便謂之義;順這個條理,便謂之禮;知此條理,便謂之智;始終是這條理,便謂之信?!?/span>

         

        理解了愛有差等之理,就可以消除施韋澤的疑惑了。

         

        西哲施韋澤把愛的原則擴展到一切生物,他在著作《敬畏生命》中表達了自己的生命觀:所有生命都是神圣的,因此每一個生命都有不可替代的價值。但他說:“敬畏生命的倫理否認高級和低級的、富有價值和缺少價值的生命之間的區(qū)分?!闭J為任何生命都是神圣的,不應對生命的價值序列有所區(qū)分,因此常常陷入一種兩難境遇:為拯救人的生命而犧牲其他生命。他舉例說:

         

        “我在一些土著人的沙灘上捉住了一只幼小的魚鷹,為了從這些殘忍的漁夫手中收下它,我出錢把它買了下來??墒沁@個時候陷入了困惑,是每天讓這只魚鷹挨餓呢?還是為了使它活下來,每天殺死許多小魚?”

         

        這一困惑其實多余。魚鷹吃小魚,小魚吃蝦米,自然秩序的規(guī)定,生態(tài)鏈條的必須,無關(guān)乎善惡,順其自然可也。生命都有價值,價值有高低之別,人類高于動物,動物高于植物,故人權(quán)高于動物權(quán),對人的愛超過對動植物的愛,都是情理之常。必要時為了人的生存而犧牲動物生命,理所當然,不得不然。

         

        理解了愛有差等,就容易理解孟子對楊墨兩家的嚴厲批判了。楊朱利己主義,不愛人,缺乏仁愛;墨學利他主義,愛人而缺乏差等,不分親疏遠近。兩者都有違中道,都非理。

         

        利己利人都是良知作用,兩者相輔相成。因此儒家利己而反對利己主義,利他而反對利他主義。利己不礙利他,利他不礙利己;利己有助利他,利他有助利己;利己就是利他,利他就是利己,該利己就利己,該利他就利他。利己利他,同出于仁,同歸于仁。

         

        愛不能平等施與,不能將人與動物等量齊觀。因此我說過,人權(quán)問題沒解決,我不關(guān)心動物權(quán);釣魚臺問題沒解決,我不關(guān)心釣魚島。仁愛更不能“顛倒人物”,以人殉物,為了動物而犧牲人類。如佛教的以身飼虎、割肉喂鷹,就不為儒家許可。

         

        綜上所述可知,命運共同體意味著一榮俱榮一損俱損,個體和群體、人類和萬物的命運都是相互影響而可以改變的;在同一個命運共同體中,不同部分和事物既有聯(lián)系又有區(qū)別,有本末、體用、主次、重輕之別。要事倍功半改變命運,必須抓住關(guān)鍵。命運如果改變,關(guān)鍵何在,詳見《改造命運論》。

         

        2014-5-15余東海造于廣西南寧獨樂齋

         


         

        責任編輯:泗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