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余東海作者簡介:余東海,本名余樟法,男,屬龍,西元一九六四年生,原籍浙江麗水,現(xiàn)居廣西南寧。自號東海老人,曾用筆名蕭瑤,網(wǎng)名“東海一梟”等。著有《大良知學(xué)》《儒家文化實踐史(先秦部分)》《儒家大智慧》《論語點(diǎn)睛》《春秋精神》《四書要義》《大人啟蒙讀本》《儒家法眼》等。 |
孔子不誅少正卯
作者:余東海
來源:作者惠賜儒家網(wǎng)
時間:2008年10月
一
孔子是否誅少正卯一事,學(xué)術(shù)界并無定論。尊孔者證其偽,貶儒者證其真,古今一些掌權(quán)者雖有限度尊儒,亦認(rèn)它為史實,作為文字獄的依據(jù)。錢穆以春秋時社會政治風(fēng)氣來證偽此事,稱“戰(zhàn)國時始行誅士之風(fēng),春秋時未見。”說服力不夠。事有特例,君主皆不可殺,但弒君之例還少了?梁濤《孔子行年考》曰:
【考辨】孔子殺少正卯事,后代儒家學(xué)者多懷疑有誤,其所舉理由有以下幾點(diǎn):一,春秋時未有殺士的記錄,誅一大夫更非易事。二,其事不見于《左傳》、《國語》、《論語》、《子思》、《孟子》諸書,而僅見于《荀子》。三,此事可能出于韓非、李斯的虛構(gòu),為以后“坑儒”的先聲。四,孔子指責(zé)少正卯“人有惡者五”與《荀子·非十二子》相近,少正卯或可能為十二子的化身。五,孔子主張“為政焉用殺”,而此舉與其主張明顯不符(見崔述《為魯司寇下》,《洙泗考信錄》卷二;錢穆《孔子行攝相事誅魯大夫亂政者少正卯辨》,《系年》第25頁)。
論之有理。不過,以上證據(jù)說服力終嫌不足,第五點(diǎn)較為“堅硬”,但儒家有“義刑義殺”之說,故憑“為政焉用殺”之言亦難以遽定此事為偽。少正卯如被孔子所誅,除《荀子》所言,是否另有理由?亦不可知。故我相信孔子“沒有以細(xì)故殺大臣”,卻不敢堅決咬定“絕對沒有”。我以為,即使萬一有這回事,我們也需以“歷史的眼光”看待,不宜用現(xiàn)代的標(biāo)準(zhǔn)苛責(zé)古人。
二
這是我以前的觀點(diǎn),日前有儒生看到《人味孔子》第三部分第十一章孔子仕魯殺少正卯一節(jié),問我是否可信,答以上述文字。對孔子是否誅少正卯一事,可謂將信將疑、模楞兩可。
茲進(jìn)一步思考,自覺上述見解仍不透徹。“義刑義殺”要講事實和證據(jù),以言論和動機(jī)殺人,是思想罪和文字獄,在古代也不屬于“義刑義殺”。閻若璩說得好:“蓋圣人行誅,必其人有顯罪與眾棄之。未有出人不意,但為其宿昔奸雄案未具而遽行大戮者也。此穰苴、孫武行兵立威之法,豈圣人為政之道耶?”
《論語》中孔子對不同道者都是持尊重同情的態(tài)度的?!蹲髠鳌份d:“襄公3 1年子產(chǎn)不毀鄉(xiāng)校。仲尼聞是語也,曰:“以是觀之,人謂子產(chǎn)不仁,吾不信也。”可見孔子對輿論和異議的寬容主張。正如徐復(fù)觀先生所說:“他(孔子)的倫理思想,實際是以自由精神為基底的。這才賦予以中庸的性格,使‘道并行而不相悖’……在儒家思想中,絕找不出用殺來解決思想異同的因素?!?/span>
據(jù)最早也是先秦古籍中唯一的記載孔子殺少正卯一事的《茍子-宥坐》:孔子誅少正卯的理由有五:“一曰心達(dá)而險,二曰行辟而堅,三日言偽而辯,四曰記丑而博,五曰順非而澤。”
這五條“罪名”彈性極大,幾乎每一條都可以任意解釋,可以加在任何士子學(xué)人的身上。以這類無“線”上綱的理由殺人,完全不符合孔子“為政焉用殺”的一貫理念。在《茍子-宥坐》孔子并說:“此五者有一于人,則不免于君子之誅,而少正卯兼而有之……不可不誅也。”如果真的“五者有一于人,則不免于君子之誅”,天下該死的人也太多了,由于言論自由度較大,春秋戰(zhàn)國時代“言偽而辯”、“記丑而博”的人會更多。王若虛《滹南集》說:
“少正卯,魯之聞人,自子貢不知其罪,就如孔子之說,亦何遽至于當(dāng)死?而乃一朝無故而尸諸朝,天下其能無議?而孔子之心亦豈得安乎?夫卯兼五者之惡,借或可除,而曰‘有一于人,皆所不免’,然則世之被戮者不勝其眾矣?!?/span>
盡管“需以歷史的眼光作具體分析”,不宜用現(xiàn)代的標(biāo)準(zhǔn)苛責(zé)古人,但既使在春秋時代,孔子僅憑《茍子-宥坐》五條理由誅少正卯,也是非仁不義的。盡管一個人的政治原則、理想和具體政治實踐會有所差異,但不會大異,況儒家最重誠信,最講究言行一致、知行合一乎。
三
前人已指出,此事不合常理之處太多。
《荀子-宥坐》篇“誅少正卯”文字之后有個“父子同獄”故事,“誅少正卯”與“父子同獄”二者為政思想與司法理念互相矛盾。唐順之說:“按下文有父子訟者,同狴(獄)執(zhí)之三月不決,其父請止,孔子舍之。夫父子訟其大罪,而孔子尚欲化之,使復(fù)于善;少正卯為國聞人,其罪未彰,而孔子乃先事設(shè)誅,(后)播散其惡。由后為夫子本旨,則其前為非,夫子本旨明矣。”
劉敞《公是集》說:“少正卯者,魯之聞人也,與仲尼并居于魯。仲尼之門人,三盈三虛,獨(dú)顏淵不去。夫言‘獨(dú)顏淵不去’,是閔子騫之徒嘗去之矣。少正卯能使閔子騫之徒去圣人而從己,是少正卯非細(xì)人也。夫以閔子騫之智,足以昭善惡、決去就,猶深悅少正卯之義,則少正卯之非細(xì)人審矣?!抑倌崤c之并居,不能以義服其心,與之立教,弗能使弟子不叛己,是魯國之人,莫不以是人為賢也。民以為賢,仲尼始為政七日而誅之,百姓不知是仲尼嫉賢也?嫉賢而惑民,何以為政?”故曰,魯無少正卯而已矣,如有少正卯,仲尼必不殺也。”
少正卯在魯國聚徒講學(xué)能令“孔子之門三盈三虛”,可見其影響比孔子還大,其弟子比孔丘還多(除原有門人,還有從孔門過來的弟子嘛),其思想一定自成體系,然而少正卯之學(xué)沒有片言只字留存于世。這不奇怪嗎?
孔子死于前 479 年,荀子生于前 313 年。兩百年間《論語》《左傳》不載,思、孟、莊、墨不錄,《國語》《國策》不記。先秦古籍中記載少正卯其人唯有《茍子-宥坐》。這不奇怪嗎?除《荀子》儒家典籍不載誅卯事,還可以說為孔子諱,難道其它所有嚴(yán)肅的史書、外道的典籍都為孔子諱嗎?
對相關(guān)資料、文章進(jìn)行深入研究和思考之后,東海得出的結(jié)論是:孔子未誅少正卯。這可以成為定論了。少正卯是荀子虛構(gòu)的人物,歷史上根本沒有這個人----不僅此事不符合情理和“儒理”(指孔子的一貫思想)而已??鬃託⑸僬?,寓言耳,是荀子假借孔子之名以伸己說,這也是當(dāng)時文風(fēng),除墨者外,儒、道、法各派人士都假托過孔子之名、編撰過孔子的故事以申述己意。
四
《荀子》以后,《尹文子》、《淮南子》、《說苑》、《孔子家語》、《史記》等書對孔子殺少正卯一事都是以虛傳虛,以虛為實。徐復(fù)觀在《一個歷史故事的形成及其演進(jìn)》一文中,經(jīng)過對諸書相關(guān)語句、詞匯演進(jìn)的分析,斷定“這是與法家思想及專制政治有密切關(guān)聯(lián)的故事”。他說:
“(這個故事)醞釀于戰(zhàn)國末期的法家思想(以韓非為代表),成立于秦政焚書坑儒之世,盛流傳于兩漢之間,一直到《孔子家語》,故事的演進(jìn)才算完成。因把《家語》的同一材料竄入《史記》的《孔子世家》而故事影響更為擴(kuò)大。這是與法家思想及專制政治有密切關(guān)聯(lián)的故事”。
后來徐先生進(jìn)一步認(rèn)為,此故事中個別詞句的源頭來自《管子-法禁》,如云:“行辟而堅,言詭而辯,術(shù)非而博,順惡而澤者,圣王之禁也。”與《說苑》中孔子宣布少正卯之五大罪狀相類似:“一曰心辨而險,二曰言偽而辯,三曰行辟而堅,四曰志愚而博,五曰順非而澤?!毙煜壬J(rèn)為:“必先有此篇(《管子》)之思想文獻(xiàn),然后接上《韓非子》上所造之孔子、太公等人物,此故事乃得以成立?!D少正卯故事系出于法家,乃成鐵案?!?/span>
注:本文參考了《孔子殺少正卯了嗎?》等網(wǎng)文(作者佚名)
責(zé)任編輯:李泗榕
儒家網(wǎng)
青春儒學(xué)
民間儒行
儒家網(wǎng)
青春儒學(xué)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