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余東海作者簡介:余東海,本名余樟法,男,屬龍,西元一九六四年生,原籍浙江麗水,現(xiàn)居廣西南寧。自號東海老人,曾用筆名蕭瑤,網(wǎng)名“東海一梟”等。著有《大良知學(xué)》《儒家文化實踐史(先秦部分)》《儒家大智慧》《論語點睛》《春秋精神》《四書要義》《大人啟蒙讀本》《儒家法眼》等。 |
乾元論
作者:余東海
來源:作者授權(quán) 儒家網(wǎng) 發(fā)布
時間:甲午年八月初三
西歷2014年8月27日
《易經(jīng)》乾卦彖辭開宗明義:“大哉乾元,萬物資始乃統(tǒng)天?!鼻褪堑荔w。道體是陰陽合一、動靜一如的。“一陰一陽之謂道”,陰陽一體,同為乾道;“夫乾,其靜也專,其動也直,是以大生焉?!眲屿o一如,同在乾元。“剛?cè)嵴撸⒈菊咭??!标杽傟幦岵欢?,都是“立本”的,本即乾元道體。
《易經(jīng)》有乾元有坤元,還有人提出人元的概念,貌似多元論,其實《易經(jīng)》仍是一元論。因為坤元統(tǒng)于乾元,乾元涵蓋坤元,所以乾坤一元。
對于道體,儒佛道的認證同中有異,都證到了道體不滅,這是同;佛家空寂,道家虛靜,儒家生生,這是異。關(guān)于道體健動和生生的特征,儒家經(jīng)典闡述甚多,《易經(jīng)》講得特別透徹。“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薄疤煨小奔刺煨裕熘拘?,宇宙之本體,即乾元。
《系辭上》說:“易無思也,無為也,寂然不動,感而遂通天下之故。非天下之至神,其孰能與于此?!边@段話是對道體動靜一如特征的最好闡述。無思無為,寂然不動,靜也;感而遂通,動也,生生不息新新不已也。明朝張振淵說:“此遂字已含有神字意,非精變之外別有神?!?/p>
清李光地編纂的《周易折中》在《系辭》的這段話下加案語說:“‘遂通天下之故’,即上文的‘遂知來物’,‘遂成天地之文’,而此謂之至神者,以其皆感通于寂然不動之中,其知來物非出于思,其成文定象非出于為也。神不在精變之外,其即精變之自然而然者歟?!?/p>
“非精變之外別有神”,“神不在精變之外”,可以理解為,非“變易”之外別有“不易”,還可以理解為,非現(xiàn)象之外別有道體,道不在現(xiàn)象之外、宇宙之外。
或說:“健動則必有動之因,必有動之緣,無有因緣則無所動?!贝搜赃m用于在現(xiàn)象界,不適用于道境界。道體的健動之因就在道體之中,好有一比,宇宙大爆炸的動力就在奇點之內(nèi)。蓋道境界無不為而無為,“其成文定象非出于為也”,生而無因,動而無緣,至神不測,不可思議。
《系辭上》又說:“生生之謂易,成象之謂乾,效法之謂坤,極數(shù)知來之謂占,通變之謂事,陰陽不測之謂神?!泵鞔_將生生視為易道的第一特征。成象、效法、通變、不測等等作用,無非道體的體現(xiàn)。
另外,“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天生神物,圣人則之”,“ 夫乾,天下至健,德行恒易”,“ 天地之大德曰生”,“天下之動,貞夫一者也”…《系辭》中這些經(jīng)典句,都是對道體“生動性”的指認。不僅乾元,坤元也有健動的一面?!断缔o》說:“夫坤,其靜也翕,其動也辟,是以廣生焉?!苯拥奶卣髫灤┣ざ?。
當(dāng)然,佛道對道體“生動”的一面并非全無認識,只是終歸于空虛、以空虛為本罷了。我在《儒眼看老子》中指出:
《周易》首乾,乾性陽剛,富有剛健中正諸德,孔子法乾,取義于陽剛,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黃帝歸藏易首坤,坤性陰柔,老子法坤,取義于陰柔,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有人嘲笑道家之道是“陰之道”,不是沒有道理的。
獨陽不生,孤陰不長,孔子曰亢龍有悔,盈不可久,故儒家陽中有陰,集陽剛陰柔諸美;道家陰中有陽,靜中有動,不乏陽剛之氣,坤卦說“坤至柔而動也剛,至靜而德方…”。所以,說道家虛靜,也是相對而言?!独献佣逭隆穼Ρ倔w的描述有“周行而不殆”句,亦合《易經(jīng)》“不易”和“性健”之旨。
但道家畢竟主乎陰柔,其本體論畢竟偏于虛靜和歸本虛靜,其經(jīng)典更多的是對虛靜無為的強調(diào),人生唯重超脫,政治唯倡無為。坤元不能涵蓋乾元,乾元則可以涵蓋坤元也。儒家乾坤并建,陰陽剛?cè)釄A滿統(tǒng)一,畢竟高于道家。
佛道強調(diào)空寂和虛靜,殊不知,空寂的盡頭,是生生不息至誠無息;虛靜的盡頭,是維天之命於穆不已。(《儒眼看老子》)
儒家認證的道體,虛靜而生生不息,空寂而新新不已,最得道體之全。熊十力先生指出:
“乾元遍為萬物實體,即于一一物而皆見為乾元,是故于器而見道,于氣而顯理,于物而知神,于形下而識形上,于形色而睹天性,于相對而證入絕對,于小己而透悟大我,于肉體而悟為神帝。徹乎此者,不獨無生死??蓞掚x,實乃于人間世而顯天德。人生日新盛德,富有大業(yè),一皆天德之行健不息也。范圍天地之化,裁成天地之道。曲成萬物,輔相萬物,極乎天地咸位,萬物并育,一皆天德之行健不息也。人稟天德以成人能,即于人道實現(xiàn)天德,天人本不二,非可求天道于人道之外也?!保ā妒φZ要初續(xù)》)
又說:“孟子‘形色天性也’一語,直含佛氏《大般若》無量甚深微妙義,有其長處而無其流弊?!栋闳簟菲葡囡@性,何如不破相而于相顯性?破之固以遮執(zhí),而亦易于耽空,且有性相不得融一之過,故孟子語更妙也。誠知形色即天性,即于世間直證為天性流行,豈復(fù)有世間相乎?于一一物象或器界直認為天性顯現(xiàn),豈復(fù)有物象或器界相乎?于小己直證入天性,豈復(fù)有小已相乎?孟子即相顯性,則不待破相而相縛已無。”云云(《摧惑顯宗記》)
“于一一物而皆見為乾元”,相當(dāng)于“一歸萬法”---一指道體,萬法指一切現(xiàn)象。佛教認證的“一”是“無生”的,只能講“萬法歸一”,不能講“一歸萬法”,道及最高處,有割裂體用之嫌。熊十力這兩段話對乾元真理作了很好的說明,亦揭示了佛道兩家的根本性區(qū)別,值得求道之士三復(fù)。
責(zé)任編輯:李泗榕
【下一篇】【蔣慶】儒教憲政的監(jiān)督形式
儒家網(wǎng)
青春儒學(xué)
民間儒行
儒家網(wǎng)
青春儒學(xué)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