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799精品视频天天在看,日韩一区二区三区灯红酒绿,国产xxxxx在线观看,在线911精品亚洲

    <rp id="00a9v"></rp>
      <track id="00a9v"><dl id="00a9v"><delect id="00a9v"></delect></dl></track>
      1. 【王錕】《大學》與教堂的無名墓碑

        欄目:快評熱議
        發(fā)布時間:2014-09-23 15:45:27
        標簽:
        王琨

        作者簡介:王錕,男,西歷一九七三年生,甘肅天水人。西北大學博士,武漢大學博士后。現(xiàn)為浙江師范大學法政學院教授。

        《大學》與教堂的無名墓碑

        作者:王琨(浙江師范大學法政學院教授)

        來源:作者授權 儒家網 發(fā)布

                     原載于 《光明日報》2014年7月1日

        時間:甲午年八月三十

                   西歷2014年9月23日




        在國學經典中,《大學》是一本奇特又有爭議的書。其實說它是一本書,似乎不太確切?!洞髮W》原不是一本書,只是《禮記》四十九篇文章中的一篇,短短一千七百余字。相傳《大學》是孔子的遺書,是曾子獨得師傳并加以己意闡發(fā)而成,即《大學》之文成于被認為得孔子衣缽的曾子之手。然而,在宋代以前,《大學》淹沒于《禮記》諸文之中,并沒有被人們特別看重,讀書不仔細者甚至忽視它的存在,只是唐宋以后其命運發(fā)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先是唐代大文豪韓愈倡導人們讀《大學》,后經北宋二程兄弟對之進行整理注釋,其思想及文句條理清晰起來,文章也變得易讀。南宋朱熹對《大學》情有獨鐘,他著有《大學或問》,《大學章句集注》,并給“格外致知”章補傳,去世前幾天還在修改《大學》注釋,以致他說自己這輩子只讀懂了一本書,那就是《大學》。而且,朱子把《大學章句》以單行本印行,《大學》才由文變?yōu)闀?。尤其是至正年間(1313年)元政府把朱熹的《四書章句集注》作為官方標準的教科書,《大學章句集注》成為讀書人必讀之書,直到1905年科舉制廢除,籠罩中國讀書人近七百年之久,其影響至今仍余波蕩漾。

         

        那么《大學》到底是本啥樣的書,其中蘊含著何種道理呢?大學,大人之學。大人,就是中國傳統(tǒng)社會的管理精英和骨干?!洞髮W》之書,蘊含著培養(yǎng)精英骨干的教育原則和方法。在古代,子弟八歲入小學,教育內容主要是“禮樂射御書數(shù)”之文和灑掃、應對、進退等基本生活規(guī)范。十五歲從小學升入大學,學習窮理、正心、修己、治人的方法?!洞髮W》把教育大人的原則和方法概括為“三綱領”、“八條目”。 “三綱領”,即“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這是培養(yǎng)大人的三大原則。意思是大人砥礪自己的品德,并推己及人,通過感染和影響使天下之人得以改變。“八條目”,即“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焙喎Q之“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八條目”是大學教育的具體步驟和順序?!叭V領”、“八條目”互為表里,并以“修身”為中心,修身以前之格物、致知、誠意、正心,是講大人通過學習來砥礪自己品德的過程,就是所謂的“明明德”。修身之后的齊家、治國、平天下是講大人通過自己的言行來改變他人的過程,就是所謂的“新民”?!洞髮W》說:“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后,則近道矣?!奔创髮W教育的原則和方法有本末、先后的次序,其中“明明德”是本,是起點,新民(改變天下之人)是末,是終點。就是說,大人只有通過探明事理、誠實不欺、端正心術來改變自己,才可能改變家人使家庭和睦有序;如果能使一個家庭和睦有序,才可能改變國人使國家治理井井有條;如果能把一個國家治理的井井有條,才可能改變天下之人使天下(即世界)太平。此即《大學》所謂“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誠,意誠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齊,家齊而后國治,國治而后天下平?!?/p>

         

        進入現(xiàn)代,《大學》的精神常常被概括為“修己治人”或“內圣外王”。由于它以修身明德為中心,主張德治及圣君賢相的賢人政治;由于它重視家庭,視家庭為政治管理的基礎。因此,現(xiàn)代中國人以西方政治文明為參照,批評《大學》的政治哲學為德治主義,道德與政治不分,家與國不分,搞圣賢崇拜。說穿了,內圣開不出外王,《大學》已失去了效力及在現(xiàn)代社會存在的價值,這些似乎很有說服力??汕∏ゴ笕宋飳O中山卻說《大學》是人類最優(yōu)秀的政治哲學。這給我以很大的疑問和困惑:為何走現(xiàn)代政治文明的孫中山那么推崇它?為何幾千年的中國讀書人那么信服它?

         

        這個問題曾折磨我許多年,直到有一天我讀到有關無名墓碑文的故事,許多年對《大學》的疑問與困惑才渙然冰釋。

         

        故事是說,在英國著名的威斯敏斯特大教堂地下室的墓碑林中,有一塊名揚世界的墓碑。其實這只是普通的墓碑,粗糙的花崗巖質地,外形呆板而缺乏美感。它與周圍那些質地上乘、外表優(yōu)美的二十多位英國國王的墓碑,以及牛頓、達爾文、狄更斯等名人的墓碑相比,顯得無不足道,不值一提。而且,這塊墓碑沒有墓主人的名字,沒有生卒年月,更沒有一丁點兒介紹墓主生平的文字。然而就是這座無名氏的墓碑,卻成為名揚世界的墓碑。凡是來威斯敏斯特大教堂的人,可以不去參觀那些曾經顯赫一時、叱詫風云的國王的墓碑,可以不去參觀牛頓、達爾文、狄更斯那些世界名人的墓碑,但沒有不去參觀無名氏墓碑的,而且沒有不被這塊無名氏墓碑所折服和震撼的,確切地說,沒有不被無名氏墓碑上的碑文所折服和震撼的。這塊墓碑上所刻的文字是這樣的:

         

          When I was young and free and my imagination had no limits, I dreamed of changing the world. 

         

        當我年輕時,我的想象力從沒有受到過限制,我夢想改變這個世界。

         

          As I grew older and wiser, I discovered the world would not change,so I shortened my sights somewhat and decided to change only my country.

        But it, too, seemed immovable.

         

        當我成熟以后,我發(fā)現(xiàn)我不能改變這個世界,我將目光縮短了些,決定只改變我的國家。

         

          As I grew into my twilight years, in one last desperate attempt, I settled for changing only my family, those closest to me, but alas, they would have none of it.

         

        當我進入暮年后,我發(fā)現(xiàn)我不能改變我的國家,我的最后愿望僅僅是改變一下我的家庭。但是,這也不可能。

         

          And now as I lie on my deathbed, I suddenly realize: If I had only changed my self first, then by example I would have changed my family.

        From their inspiration and encouragement, I would then have been able to better my country and,  who knows, I may have even changed the world.

         

        當我躺在床上,行將就木時,我突然意識到:如果一開始我僅僅去改變我自己,然后作為一個榜樣,我可能改變我的家庭;在家人的幫助和鼓勵下,我可能為國家做一些事情。然后誰知道呢?我甚至可能改變這個世界。

         

        很顯然,這位令人肅然起敬的無名氏是位心志高遠之人,這篇碑文是他心靈的自省,充滿著哲理和教益。據(jù)說,許多著名的政要和名人看了曾感慨不已。當年輕的曼德拉讀了這段碑文后如醍醐灌頂一般,認為他找到了改變南非、甚至世界的金鑰匙?;氐侥戏呛?,他放棄了以暴力抗爭來打破種族歧視的觀念,改變自己的處事風格和思想,進而改變自己的家庭、親人和朋友,經過幾十年的奮斗,終于改變了南非這個國家。

         

        當我讀到這篇碑文時,心中豁然開朗,原先對《大學》的疑問和困惑頓然消失于無形。心想:碑文不就是《大學》精義的最好注解嗎!“我夢想改變這個世界”,這不就是《大學》的“欲明明德于天下”嗎?不就是“新民”嗎?“改變我的國家”,這不就是《大學》的“治國”嗎?“改變我的家庭”,這不就是《大學》的“齊家”嗎?而在彌留之際省悟到只有改變我自己才是最根本的,這不就是《大學》倡導的以“修身”、“明明德”為本、為起點嗎?而“開始我僅僅去改變我自己,然后作為一個榜樣,我可能改變我的家庭;在家人的幫助和鼓勵下,我可能為國家做一些事情。我甚至可能改變這個世界?!边@不就是《大學》的“身修而后家齊,家齊而后國治,國治而后天下平”嗎?

         

        更讓我怦然心動的是:《大學》與墓碑文都告訴有抱負、有理想的人們:要想改變世界,必須從改變你自身開始;要想撬動世界,支點卻在你的內心。若曾子、朱熹復生,讀到這篇碑文,定會心頭一動,驚訝于碑文與《大學》若合符節(jié),不免發(fā)出“東海西海,心同此心,理同此理”之嘆!

        責任編輯:姚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