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799精品视频天天在看,日韩一区二区三区灯红酒绿,国产xxxxx在线观看,在线911精品亚洲

    <rp id="00a9v"></rp>
      <track id="00a9v"><dl id="00a9v"><delect id="00a9v"></delect></dl></track>
      1. 【秋風】更化精英教育

        欄目:快評熱議
        發(fā)布時間:2015-01-01 22:23:01
        標簽:
        姚中秋

        作者簡介:姚中秋,筆名秋風,男,西元一九六六年生,陜西人士。現(xiàn)任中國人民大學國際關系學院教授,曾任北京航空航天大學高研院教授、山東大學儒學高等研究院教授。著有《華夏治理秩序史》卷一、卷二《重新發(fā)現(xiàn)儒家》《國史綱目》《儒家憲政主義傳統(tǒng)》《嵌入文明:中國自由主義之省思》《為儒家鼓與呼》《論語大義淺說》《堯舜之道:中國文明的誕生》《孝經(jīng)大義》等,譯有《哈耶克傳》等,主持編譯《奧地利學派譯叢》等。

         

        更化精英教育

        作者:秋風

        來源:原載于 《澎湃新聞》

        時間:甲午年十一月初十

              西歷2014年12月31日


         

        中國文化正在復興,包括儒家。儒家塑造的中國之教化體系不是宗教,不是神教,而是文教。復興文化中國,最為便捷、也最為重要的下手處,就是更化教育。

         

        百年中國教育的大問題在于習近平主席在北師大所說的“去中國化”,更化教育之要點,就是“去‘去中國化’”,就是回到中國,也即,中國文化進入校園。其關鍵則在,以四書五經(jīng)為中心的中國經(jīng)史子集經(jīng)典,循序漸進,進入各級學校教育體系中。

         

        2014年四月,教育部已發(fā)布《完善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教育指導綱要》,各地教育部門已為中小學重訂課綱,編寫傳統(tǒng)文化教材。可以預計,到2015年秋季學期開學,將會有若干相互競爭的教學體系出現(xiàn)。數(shù)年后,中小學可初步形成一套相對完善的中國文化教育體系。

         

        令人遺憾的是,《綱要》對大學的中國文化教育內(nèi)容語焉不詳,而中國文化之傳承,尤其是其根本的士君子之養(yǎng)成,在大學階段,其實最為重要。

         

        大學通識教育當有文化自覺

         

        儒家文教之目標在養(yǎng)成士君子。士君子不只是“好人”,更是社會領導者。這是儒家文教體系不同于西方一切教育之處:古希臘教人哲學思辨,中世紀教人神學,現(xiàn)代教人專業(yè)技術。其所培養(yǎng)的人,都有所偏至,不能貫通社會治理之各個領域,致其社會治理不能不訴諸權(quán)利和利益之持續(xù)不斷的斗爭。

         

        中國傳統(tǒng)社會治理思路之獨特處正在于,經(jīng)由文教,源源不斷地養(yǎng)成士君子?!熬硬黄鳌?,他們不僅具有健全的人格,是好人,更有領導社會之德行和技藝,在公共領域也罷,在私人領域也罷、在國家中也好,在社會中也好,均可發(fā)揮領導作用。

         

        如此士君子之教育,恐怕只能在成年之后系統(tǒng)進行。少年兒童時代之文教,在養(yǎng)成孩子性情趨于平正,大可多誦讀優(yōu)美典雅之古典詩文,多參加合群有序之禮樂活動。一個人,只有在進入青年時代,開始相對獨立地走自己的人生路,對社會有一定認識之時,才有可能理解士君子之角色,并自覺地通過文教,自我養(yǎng)成。你給一個十歲的孩子講“為政以德”或者“禮之用和為貴”,難說有什么效果;但一個有志向的二十歲青年,就完全可以理解這些社會治理之大道了。

         

        因此,教育更化之重點,實在大學。就中國文化之傳承而言,很多事情確實可以從娃娃抓起:性情陶冶,禮儀養(yǎng)成,愛國情感塑造、表達能力訓練等等。但儒家文教之核心——士君子之養(yǎng)成,則只能主要在大學階段重點展開。

         

        士君子養(yǎng)成以經(jīng)典研讀為主,同時鼓勵學生展開廣泛的學生自治、校園自治與社會服務,學而時習之,且學以致用。

         

        近十年來,中國大學紛紛嘗試通識教育,但基本上處在摸索階段,尚無成熟模式。問題的關鍵在于,通識教育制度設計者普遍缺乏中國文化自覺,從而把通識教育降格為無所不學的所謂素質(zhì)教育。

         

        在中國,大學通識教育的目標應是養(yǎng)成士君子,最起碼,應以培養(yǎng)學生具有士君子自覺作為目標。為此,通識教育階段的重點,應當是理解中國文明和中國社會,為此,必須把研讀中國經(jīng)典作為教學主體——在此基礎上,研讀包括西方在內(nèi)的各文明經(jīng)典,并理解其文明。關于這個問題,筆者有專文論述(《論通識教育之文化自覺》,刊《教育學報》2014年第2期)。

         

        近年來,筆者所服務的北京航空航天大學人文與社會科學高等研究院在這方面有所嘗試。其中一門核心課程是《論語》研讀。筆者既給文科生上過這門課,本學期則給工科生上過這門課,應當說,同學們是極感興趣的。筆者也給文科實驗班上過兩輪《尚書》研讀,另有老師上《樂記》研讀。在外人看來,這些都屬于高難課程。但幾節(jié)課下來,同學們完全可以接受,并覺得,先賢的道理確實可謂平實而高明,每個年級都有若干學生產(chǎn)生了進一步研究中國思想的興趣。

         

        大學完全可以進行一次根本改革:建立以中國經(jīng)典研讀為根本的通識教育體系。當然,這涉及到課時安排問題。一個可行的方案是,對目前在新生課程中占用大量時間的政治公共課進行結(jié)構(gòu)性調(diào)整,辟出時間來,由老師帶領學生研讀中外經(jīng)典,了解中國文化。學生對現(xiàn)有的政治公共課很不滿意,相關教育的效果很差,甚至適得其反。完全可以經(jīng)典研讀替換部分內(nèi)容。這樣,師資問題也較容易:相關公共課教師經(jīng)過中短期培訓,也可以轉(zhuǎn)向經(jīng)典教育。

         

        經(jīng)過這樣的通識教育,大學生應當多少具有士君子自覺,其中有些人的程度較高,完全可以成長為德能兼?zhèn)涞摹⒑细竦纳鐣I導者。

         

        重要的問題是教育干部

         

        大學中有一些特殊而重要的專業(yè),與社會治理直接相關,尤其需要重視士君子養(yǎng)成之教。

         

        比如法學院。法律人的處理對象是人及其關系,需要判斷人的行為及其關系的好壞是非曲直,而這樣的價值內(nèi)生于文明中。法律人要妥善地定分止爭,就必須深刻地體認中國人的價值與中國治理之道。否則,法律人就可以拿著他者的標準判斷中國人,如此執(zhí)法,法律不可能維持秩序,反而破壞秩序。

         

        法學教育應當更化。法學院應當安排低年級學生系統(tǒng)研讀《論語》、《禮記》、《尚書》部分篇章,對中國主流價值、中國治理之道有所體認。也應當研讀中國古典和當代的案例,從中理解中國文明脈絡中的司法之道。在此基礎上,再學習法條,才有可能培養(yǎng)出在生活脈絡中妥善解決糾紛的法律人。

         

        在本科之外,目前存在著大量MBA、MPA教育、黨校、行政學院等職業(yè)教育,由此培養(yǎng)的公務員、商人、企業(yè)管理者等,乃是國民中的精英,其價值決定著整個社會的價值,其行為方式廣泛影響普通民眾的行為。他們?nèi)绾芜\用自己所掌握的權(quán)力、法律、財富,決定著社會秩序的好壞。

         

        這些領域的教育目標,也應當明確為養(yǎng)成士君子,其教育更應當扎根于中國文化。

         

        可喜的是,最近十年,商界、政界人士最為深切地感受到體認中國價值的必要性、重要性,對中國文化有極高學習熱情。目前,在黨校,在商學院,“國學”課程是極受歡迎的。這些學習者殷切地期望運用中國價值于為人處世、企業(yè)管理、行政管理中。因此,在相關職業(yè)教育體系中系統(tǒng)建設經(jīng)典教育課程,已有很好的基礎。

         

        這類精英職業(yè)教育體系中的受教育者具有一定知識程度,也有相對豐富的人生閱歷,故這個階段的經(jīng)典教育可以較為深入地研讀中國經(jīng)典,比如,研讀《論語》、《尚書》等關乎治道的經(jīng),研讀《史記》、《資治通鑒》等史書,研究歷代政典,研究諸子百家等。

         

        尤其重要的是,對這些人員進行中國案例教學:從史籍上選擇一些故事,進行中國治理之道的案例教學。選擇古代、尤其是二十世紀上半期成功的商業(yè)案例,進行企業(yè)管理的中國案例教學。

         

        這樣的中國經(jīng)典教育及與之配套的案例教育,至少可有兩個效果:首先,養(yǎng)成相關人員的職業(yè)倫理,比如商人倫理、政治倫理。進而,也可讓他們把握中國價值,體認中國治理之道,從而在社會治理、企業(yè)管理等領域中,自覺地運用中國之道,創(chuàng)造中國式現(xiàn)代政體,中國式現(xiàn)代企業(yè)管理體系。

         

        總之,中國文化復興,教育是根本。目前這方面的工作,可謂百廢待興,相比較教育而言,成年人帶有補課性質(zhì)的中國文化教育要比少年兒童按部就班的更為緊迫,掌握著資源的精英的再教育要比普通民眾的文化普及更為重要。

         

        媒體報道,曲阜在全市各鄉(xiāng)村開設“鄉(xiāng)村儒學講堂”,以便教化農(nóng)民。熱情值得肯定,路徑不算很好。儒家塑造良好社會秩序的路徑,向來是社會領導者先行,上行而下效??鬃釉唬骸熬又拢L;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風,必偃?!毙∪酥钙胀癖?,君子指社會領導者。在上者不學,不自覺,只在下者學,是沒用的。而且,從根本上說,儒學是君子養(yǎng)成之學,最值得各個領域中擔當領導責任的人學習,只有他們,才能學而時習,用有所得。

         

        因此,復興中國文化,重建文教體系,重點不是教育農(nóng)民、農(nóng)民工、普通市民,而是教育領導干部,教育公務員、法官、檢察官,教育教師、醫(yī)生、企業(yè)家,教育在社會上掌握著權(quán)力、財富和知識的人。這其中,政府官員的再教育,最為關鍵。他們具有文化自覺,中國文化就會復興。他們自我約束,社會秩序就會好轉(zhuǎn)。


        責任編輯:姚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