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799精品视频天天在看,日韩一区二区三区灯红酒绿,国产xxxxx在线观看,在线911精品亚洲

    <rp id="00a9v"></rp>
      <track id="00a9v"><dl id="00a9v"><delect id="00a9v"></delect></dl></track>
      1. 【范仄】當代儒家命運:從“耶教入門基礎教程”到《女經》

        欄目:散思隨札
        發(fā)布時間:2015-01-02 23:41:53
        標簽:
        范仄

        作者簡介:范仄,男,湖南人。獨立學者。

         

        當代儒家命運:從“耶教入門基礎教程”到《女經》

        作者:南水

        來源:作者授權儒家網發(fā)表

        時間:甲午年十一月十二

                   西歷2015年1月2日

         

         

        昨天參加儒士社沙龍到晚上飯局,聊天不少,其中有些值得記錄,可供更多好友參考。

         

        沙龍中我參與的環(huán)節(jié)本是“士君子文化與中國青年的核心競爭力”,而我的主旨講話是《王者歸來——諸王時代中國青年的王道》。開場白我指出:士大夫稱謂是以天子存在為前提的一種結構性德爵。天子沒了,天下人倫秩序垮了,需要王者出現,士大夫精神要上升為王者精神。

         

         

        環(huán)節(jié)末尾,時間不夠,我搶過話筒針對討論補充了四條:

         

        1、針對任文利說我的王者觀點驚世駭俗,而其實就是君子的意思。我指出這兩者不可隨意替換,因為我的重點有三:一是針對天子沒了的政治社會秩序,君子要勇于做王者;一是意在君子在當代的作為之道,即在當代的外王之道;一是針對當下成功勵志學和管理學領導學等中的霸者要素。

         

        2、針對有多位朋友從五四時期《新青年》說起,大意是指一百多年來的政治進程中斷和摧毀了傳統(tǒng)文化,給復興帶來困難,我指出今日之難的主因并非這一百多年的革命進程,而是近三十年市場化改革所造成的人的陌生化和原子化。陌生化社會毫無人倫重建之可能。因此我們不能接受認為社會陌生化是大勢所趨的觀點。我們應認為這只是人類暫時的沉淪,盡管這個暫時可能時間很長。

         

        3、針對大家愛用“文化”和“信仰”討論儒家,我指出這是把儒家看低了。儒家是內圣外王之道,缺一不可,相輔相成,核心是建設以人倫為基本原則和基本秩序的大一統(tǒng)世界。必須在外王實踐中完成修養(yǎng),否則便非儒家君子。

         

        4、針對目前有一種把禮儀等儒家秩序的表現形式作為復興關鍵的趨勢,我指出沒有重建人倫秩序的諸王出現,這一切只是心靈雞湯,只是審美愉悅,只是表演展示??酌辖詫庂|無文。

         

         

        期間有朋友送自印的翻譯過來的小冊子《你和你的孩子》,是關于蒙臺梭利兒童教育的書,幾米佩的插畫。我翻了一下,在扉頁上用鉛筆寫上“耶教入門基礎教程”。送書者是一儒家社團負責人,也是一家開有許多分店的幼兒教育機構老板。他看了我所寫便啞然失笑。

         

        我當即指出蒙氏當初便有在街頭流浪兒中進行天主教教育的想法。當時關心工人的社會主義運動在意大利興起,部分天主教教徒也投身于關心工人的運動中,蒙氏便是其中一員。她不僅關心工人兒童,還關心街頭流浪兒。蒙氏教育就誕生于對街頭流浪兒的教育探索中。蒙氏還想以此教育成年人,認為兒童就是耶穌,可以將人們引向上帝。一位英文翻譯者把蒙氏書介紹給美國,就表露類似心跡:蒙氏教育是傳播天主教最好的著作。

         

        在飯局上為了向諸友展示儒學之精微以及當前語言和思維被污染的程度,我主動以《你和你的孩子》為例做分析。我說:此書主要目的是將孩子培養(yǎng)成獨立自由的個體。大家知道獨立自由的個體在意識和觀念層面上意味著什么嗎?克爾凱郭爾曾稱之為“孤獨個體”。他只有兩種結局:虛無主義或信仰上帝。

         

        上帝死了,沒法信仰上帝的便成了虛無主義的存在主義。不能依傍現實中的人和物,依傍了便不是孤獨自由的個體;要有所寄托,便只能信仰虛幻物——上帝,因為只有虛幻物才不會影響他的獨立自由感。

         

        兒童經驗該怎么描述,我們該用什么話語是要謹慎的。該書中說,大人干預孩童,孩童有時會非常憤怒。該書于是說“渴望獨立是孩子心目中最強烈的動力之一”。這其實是很成問題的。孩子在做某事,處于一種持續(xù)或慣性過程中,突然被打斷或被改變,孩子和大人都容易憤怒。這種狀態(tài)該怎么描述?需要仔細推敲。直接說成“獨立”,則成了人與人之間一般關系的描述。

         

        儒家描述這種狀態(tài)時一般不脫離于事,不會把它上升為人與人之間一般關系?!凹河ⅰ北刂噶⑹铝I(yè),而不是指人與人之間一般的獨立關系。其實把該書與《弟子規(guī)》比較,結論便一目了然,即該書是反人倫的。

         

        儒家會從事物之性之規(guī)則角度去勸誡大人和孩童,對事物的持續(xù)或慣性狀態(tài)給予理解,循其性,循其節(jié)律而中止它,而不是提煉出一個在觀念和心性層面是反人倫的獨立意識和獨立關系。

         

        如果在對人的基本經驗的描述上出了偏差,真可謂失之毫厘,差之千里。學之精微皆在于此。

         

         

        飯局上有人問我所謂“民主自由平等制度可存,民主自由平等觀念必去,以儒文之”觀點該怎么具體理解。同時有人問我如何處理西制西學。

         

        我答曰:觀念有關人之為人。人的心理和觀念必須處于某種統(tǒng)一性狀態(tài),否則便是分裂人格或精神錯亂。有些觀念是會自我成長和膨脹的。比如自由觀念,一旦具有,便會摧毀很多觀念和性情,因為它作為觀念在本質上是排他性的。作為觀念的自由和作為狀態(tài)的自由是相反的。這是很多人不知道的。

         

        我們可以創(chuàng)制讓人處于某種自由狀態(tài),但一定不能使它上升為一種觀念。曾有人問我自由在儒家處于什么位置,我答曰:儒家強調自覺,自由是自覺的前提之一,被強迫的不能叫自覺,但自覺又是反自由的,因為預設了道,預設了價值。

         

        如何處理西制西學,最終仰賴大儒出,圣者出,但我可以介紹歷史上儒家是如何圓融無礙地處理和消化異己性東西。

         

        首先看儒家如何處理由法家創(chuàng)制的秦制。正如我在《王者歸來——諸王時代中國青年的王道》所說:制度自有其功能,而觀念有關人之為人。替換觀念,對秦制加以重重更化,幾乎便可大成。在當代中國既面臨如理西制的問題,也面臨處理毛制的問題,后一方面才是中國的關鍵。反毛制是堵住處理之道路的。中國兩千年來皆行秦制,但愿人類未來兩千年皆行毛制。

         

        其次看儒家是如何處荀學和佛學的。荀子因性惡論而不能登儒家大雅之堂,但他在禮治等方面頗有洞見。漢儒便將無害而有益于仁道的部分抄在《禮記》中?!盾髯印凡粌H不能為經,反而打入冷宮。而《禮記》成為十三經之一,且不提荀子。我稱之為替代性書寫。這無關真誠,而有關政教秩序。

         

        宋明理學在觀念層面便是處理和消化佛學和玄學的產物。佛學在語義分析上,特別是在關于心理、意識等方面的語義分析上有其長處,只是相對于社會,相對于人世間多成了空義。宋明理學則吸取其語義分析長處用于內圣外王的精微化上。正因為如此清代程瑤田指斥宋明理學抄襲佛學,淆亂儒家名義。

         

        今之大儒該如何處理西制西學和毛制毛學,待歷史檢驗。時機一到,必有大儒出。

         

         

        有君問如何向女性講解“唯女子與小人為難養(yǎng)也”。

         

        我答曰:怎么能這么去面對這個呢?凡女子問起此話,一定要對方完整引用孔子的話“唯女子與小人難養(yǎng)也,近之則不遜,遠之則怨”。如果引用不完整,意義天差萬別。

         

        從女性角度講,這句話就是說女子是情感動物,是感性動物,常常陰睛難定,不好把握。對她太好,她便容易囂張。對她疏遠,她便似怨婦。這是對女性心理的精細刻劃?,F在哪個女性不是大聲說:女人就是感性動物,你怎么地??鬃涌芍^是女人的千古知音。

         

        從小人角度講,這句話的意思是仆人、下屬和道德小人容易仰賴上司,是依賴之人。對他好一點,他便自以為是紅人,便囂張。對他疏遠,他便自以為失寵,怨恨甚至背叛出賣。

         

        換言之,這兩類人自性不足,定性不足,不能做到寵辱不驚,遠近不變。其核心是對遠近的把握。

         

        儒家對女性,正如對男性,并無或很少做一般描述,而是總放到人倫中講。女性成為母親,強調子女孝母,強調母慈。女性成為妻子,強調夫婦和順和相敬如賓。女性作為子女,強調親親。這些才是儒家的核心主張。男尊女卑,不能算《經》中說法?!吨芤住肥菑奶熳鸬乇爸v到男女,意義遠為復雜。社會俗定,有其社會基礎,因時而則而已。

         

         

        有君說儒士社發(fā)展女性社員很難,因為她們讀經覺得與自己無關。

         

        我答曰:這是當代儒家挑戰(zhàn)之一,應正視。我們不能期望圣學幫我們解決所有問題。古代家訓中有很多涉及女性。還有《女箴》《女誡》等許多女學之書。古代還有女塾師一職,專教女弟子,也應留下不少文字。你們可以將其中既通于圣學又通于今天女性的文字整理出來,和十三經中關于女性的文字編撰為《女經》,并讓女性參與充分討論,最后使之成為當代女性學習儒學的入門書,讓她們覺得儒學是和自己密切相關的。

         

        有君說我們先可以把這話題炒起來。我說:不可。怎能以己之昏昏行事呢?這不是儒家所為。應先把這些工作做完,做得扎實,才可公開討論,否則便是思想懶漢。


        責任編輯:姚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