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姚中秋作者簡介:姚中秋,筆名秋風,男,西元一九六六年生,陜西人士?,F(xiàn)任中國人民大學國際關系學院教授,曾任北京航空航天大學高研院教授、山東大學儒學高等研究院教授。著有《華夏治理秩序史》卷一、卷二《重新發(fā)現(xiàn)儒家》《國史綱目》《儒家憲政主義傳統(tǒng)》《嵌入文明:中國自由主義之省思》《為儒家鼓與呼》《論語大義淺說》《堯舜之道:中國文明的誕生》《孝經(jīng)大義》等,譯有《哈耶克傳》等,主持編譯《奧地利學派譯叢》等。 |
法國暴恐事件:唯有“仁”才能拯救自由
作者:秋風(姚中秋)
來源:作者授權儒家網(wǎng)發(fā)表,原載澎湃新聞
時間:甲午年十一月廿一
西歷2015年1月11日
【編者按】
巴黎恐暴事件后,巴黎在凱旋門上打出標語“我是查理”,以此表示對罹難的查理周刊編輯的支持,并捍衛(wèi)言論自由的價值。
但這一口號在世界范圍內(nèi)引起了爭議?!恫槔碇芸防^承了法國68革命的激進左翼傳統(tǒng),一貫以辛辣乃至“低俗”的姿態(tài)批判一切權威與極端主義。因此從世俗穆斯林到英美保守派,也都在維護言論自由原則的基礎上,表示了對《查理周刊》言論尺度的批評。
幾天來,中國網(wǎng)絡上同樣爆發(fā)了相似爭論。在譴責極端分子非人道的暴力行為的同時,《查理周刊》式的言論是否真正有利于一個多族群社會的理解與融合?對此,儒家人物秋風賜稿澎湃新聞,認為儒家“仁”的概念,將更好地維護一個分裂社會中言論自由原則的價值。
儒家人物秋風
在“911事件”中,極端分子襲擊美式資本主義與軍事霸權之象征:世貿(mào)中心和五角大樓。法國版“911”事件極具法國特色:極端分子襲擊《查理》周刊,該雜志向來以潑辣風格諷刺一切廟堂人物和神圣事物。于是,當人們譴責極端分子時,免不了牽涉一個重大政治問題:言論自由。
看得出來,在大多數(shù)憤怒而悲痛的表達中,言論自由是神圣的,包括對于他人信仰之神靈的尖刻批評。某知名國際媒體中文網(wǎng)站發(fā)表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歷史學教授西蒙?沙瑪?shù)奈恼?,題目即為:“不敬”是自由的命脈。
讓人不安。毫無疑問,極端分子的屠殺行為不可饒恕。但是,《查理》周刊是否也濫用了其言論自由?事發(fā)后,我的朋友王紹培在微信上有一段評論:
自由和神圣的沖突:前者認為一切都可以解構、惡搞,沒有什么神圣之人或者神圣之物可以享有不受質(zhì)疑和嘲弄的特權,自由是至上原則;后者用AK47為自由劃定一個邊界,存在著神圣之人和神圣之物,他們是絕對不能夠被冒犯的……對于自由主義者應該提出的問題是:是否應該對他人的信仰和情感有一定的同情性的理解和尊重?對于神圣主義者應該提出的問題是:是否允許并且理解他人的質(zhì)疑和評判?這樣提問其實意味著兩者都不能把各自的原則推向極致,因為推向極致的結(jié)果就是巴黎昨天發(fā)生的恐怖襲擊,既然你用惡搞來褻瀆,他就用暴力來回答。
我對此簡短地回應說:仁。漫畫家和槍手都不仁。不仁則自居真理,爭而殺,無寧日。
類似的意思,《紐約時報》1月8日所刊專欄作家大衛(wèi)?布魯克斯的文章,也有所表達。襲擊事件后,媒體和知識分子紛紛表態(tài):“今天,我們都是查理人”。但這篇文章的標題直言《我不是查理》。作者寫到:不管你有沒有在臉譜網(wǎng)上曬出Je Suis Charlie Hebdo(我是查理),大多數(shù)人都不適用這一口號。實際生活中,我們大多數(shù)人不會真正做出《查理周刊》擅長的那種事情:用幽默的方式刻意冒犯他人。
這位作者指出了人之常情:通常,我們大多數(shù)人是有仁心的??鬃釉缇驼f過:“仁遠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比蕛?nèi)在于每個人,只要我們有所自覺。仁在,我們就不會冒犯別人。
為什么?《中庸》曰:“仁者,人也”。仁確定人的存在狀態(tài):人是人,每個人都是人,我是人,你也是人。由此生發(fā)人世第一倫理原則:以人道相互對待。我把自己當作人對待,也把你當作與我完全相同的人對待。由此,我敬人、愛人?!凹核挥?,勿施于人”之恕,就是敬人,我尊重你的選擇;“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就是愛人,我協(xié)助你達成你的目標。仁者的生命過程,就是成己、成人、成物三者合一。
聽起來有點玄妙,其實十分平易。比如,孔子曾對仲弓這樣解說仁:“出門如見大賓”,出門碰見任何人,就仿佛在自己家接待尊貴的客人。想象一下自己接待尊貴客人的心態(tài)、神態(tài)、身態(tài),以之對待任何人,哪怕是陌生人。這就是仁,這就可以做到“在邦無怨,在家無怨”。
因而,仁就是尊重人,體貼人。中國人常說,將心比心,設身處地,這就是為仁的具體方法??鬃訕伺e出來的仁,只是要人多替別人考慮,多站在別人角度考慮,據(jù)此安排自己的事情,尤其是對待他人的方式。
不能不說,《查理》周刊的漫畫家們是不仁的。當然,人們會說,他們在運用他們的言論自由。那么,仁呢?當人們談論天賦自由、權利的時候,有沒有想過,仁更是天賦的。人而不仁,如言論自由何?當然,那些極端分子也宣稱,自己在保衛(wèi)自己宗教信仰的尊嚴。然而,人而不仁,如信仰何?
欲望、權利與斗爭
言論自由、信仰尊嚴,都是現(xiàn)代人津津樂道的自由,或者權利。按黑格爾的說法,權利就是獲得承認——當然是他人的承認,我之外所有其他人及其所組成之政府的承認。至于我,我是提出、發(fā)出、表達要求的主體。因此,權利就是我可對其他人提出要求:要求他們承認,我可用尖刻的言辭、漫畫冒犯他們,而他們不得阻止我,這個時候,我就享有了言論自由。既然發(fā)表言論可有這樣的自由,自然也就可有類似的自由:殺死漫畫家的極端分子,就是在沿著言論自由的邏輯,以極端方式主張自己的權利:他要求其他人尊重自己以殺死冒犯自己神靈之人的方式,保護自己神靈之尊嚴。
由此可見,權利心智與仁心有重大區(qū)別。權利心智是自我中心的,我就是無窮盡的欲望:我要生存,我要表達,我要得到自己的快樂,我要實現(xiàn)自己的理想。我就世界的中心,所有人都應尊重我的欲望,不得妨礙我追求欲望,他們還應幫我滿足這些欲望——福利國家就是如此形成的。
但是,其他人也有自己的欲望。這樣,欲望之間必定碰撞,而有黑格爾所說的爭取承認的斗爭:我要求你們所有人承認我的欲望的正當性,承認其為我的權利。你們?nèi)舨怀姓J,我就展開對你們的斗爭,迫使你們承認。所謂歷史,在黑格爾看來,就是如此要求承認的斗爭。由這樣的歷史過程,將確立若干“相互承認的法權”。但是,新的權利必定會由欲望催生出來,故斗爭永無可能終結(jié)——馬克思版本或福山版本的歷史終結(jié)論,都是智力偷懶的幻覺而已。
“911事件”、《查理》周刊事件,簡直可以說是歷史沒有終結(jié)的證據(jù)。勿寧說,歷史其實在一個更大的范圍內(nèi)、以更為慘痛的方式展開。這兩次事件,與冷戰(zhàn)勝利者的要求,也許不無關系:他們要求那些尚沒有歷史終結(jié)跡象的國家進入終結(jié)自我之軌道,被要求者要求對方承認自己宗教的尊嚴。
巴黎襲擊事件之后,美國國務卿克里斷定,這一事件是“文明本身與站在文明化世界之對面的人”之間“一場更大的對峙”。兩群人,你死我活的斗爭。冷戰(zhàn)如此,反恐如此,今天仍然如此。給某些人、某些宗教、某些族群貼上反文明的標簽,然后正告他們:你們必須承認我們的文明。你們不承認,我們就要與你們斗爭,一直到你們承認我們的文明為止。
結(jié)果將是什么?不能確定,但這些充滿宗教戰(zhàn)爭意味的用詞,足以讓人對即將展開的歷史過程有深刻的驚懼。事實上,法國已有民眾自發(fā)地向清真寺扔炸彈,用槍射擊穆斯林。德國有人游行,也提出了他們的要求:“反伊斯蘭化”。誰來滿足這些民眾的要求?
作為中國人,只能輕輕地問一句:冤冤相報何時了?此刻,也許有必要反思相互要求的政治形態(tài)本身之好壞;為此,也就不能不反思單向度地要求他人的心智之好壞。
仁提升自由、權利
仁可以提供一條出路。仁心不是自我中心的,仁者之心中有他人。仁者不必大公無私,他確實欲立自己、欲讓自己通達。但與權利論者不同,他知道,他在與他人的網(wǎng)絡中,他的立、達,是需要借助他人實現(xiàn)的。而他也知道,自己的生存、幸福不可能僅從他人那里求索而得到,故他不會單方向地要求他人。他清楚,自己能夠控制就是自己,故他盡自己的可能敬人,進而立人、達人:他尊重他人,他協(xié)助他人。由此,他得到他人的尊重和協(xié)助。最終的結(jié)果是,己立而人亦立,己達而人亦達。我得到了我想要的尊嚴或者利益,但我是與他人共同得到的。
自由或者權利是可貴的,但從儒家立場看,光禿禿的自由或權利,是難以成立的——可以看到,自由或權利的主張者總是在斗爭、爭取,這說明,他們覺得自己沒有得到自己想要的。而持續(xù)爭取的過程,總免不了怨恨和戾氣,人心不得收到傷害。仁讓自由和權利成立,而避免其對人心的損害。
本乎仁心,權利可被轉(zhuǎn)化。不是我要求別人承認我可以得到什么,而是我肯定他人可以得到什么,由此,他人肯定我可以得到什么。我的權利生成于我對他人權利的肯定與協(xié)助。
本乎仁心,自由可被轉(zhuǎn)化?!凹核挥鹗┯谌恕?,不是我要求別人不對我做什么,而是我立定自己的主體地位,自我約束,不對他人實施可能的傷害。我肯定他人的尊嚴和自由,由此他人肯定我的尊嚴和自由。
言論自由是否必要?當然。但當我表達意見、發(fā)表言論時,仁心讓我注意自己的“辭氣”,顧及言說對象的感受。這樣,我的言辭不會傷害他。他必定承認我的表達自由。宗教尊嚴是否重要?當然。但當我崇拜我的神靈、傳播我的宗教時,仁心讓我尊重他人的神靈、信念和價值,他人也就必定尊重我的信仰。自由和權利得以成立,但不會變成傷害他人的自由和權利,從而使可穩(wěn)定享有的自由與權利。惟有仁,可以拯救陷入嚴重精神分裂狀態(tài)的自由、權利。仁肯定自由、權利,而讓其成熟起來。
幼童有任何需求,立刻哭鬧,要求他人滿足;成人不會如此。也許可以說,自我中心的、光禿禿的自由、權利,只是生命尚在幼稚狀態(tài)的人之主張。孔子之教則是成人之教,他只是要讓明白一個最簡單的道理:這世上不只我一個人,他人也不是我可以隨意要求的對象。我所能要求的對象,只是自己;若我期待他人協(xié)助,我只能首先協(xié)助他人。這才是人的主體性。有此意識,才是成年人。
人類要解決自己面臨的困境,恐怕不能不走向心智的成熟、生命的成熟。成熟之道何在?《論語?顏淵篇》有現(xiàn)成的答案:顏淵問仁,子曰:“克己復禮為仁。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儒家網(wǎng)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
儒家網(wǎng)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