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微言作者簡介:“微言”是儒家網(wǎng)特設(shè)的一個欄目,主要搜集整理發(fā)布儒家學者和儒門同仁發(fā)在微博、微信上的信息。 |
儒家微博每日推薦(2015-05-10)
整理者:冷長安 梁金瑞 李泗榕
來源:儒家網(wǎng)
時間:孔子二五六六年歲次乙未年三月廿二日丙戌
耶穌2015年5月10日
#儒家時事快評#
杜吹劍(@儒生任重):
【莫言給北京孔廟題寫龍匾,再次暴露管理部門無知】繼上次在十三經(jīng)碑林搞外國時裝展之后,這次又在大廳門上懸掛莫言題寫的牌匾,令人吃驚。不僅題書錯向,而且僭制龍匾,書者毫無自知之明,主事者極為無知。一個寫小說的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被尊崇至此,實在是因為中國的文明主體性還沒有挺立起來。
#母親節(jié)#
@知止堂義學:
【中華母親節(jié)1】農(nóng)歷四月初二,孟子的生日,也是中華母親節(jié)。 不同文化的母親節(jié)形象代表都有不同的文化個性,流淌著自己民族文化的血液,承載著自己民族的民族精神。中華母親節(jié)不僅教育年輕一代感念母愛,還要讓母親學習、感悟賢母品質(zhì),更好地培養(yǎng)下一代。
【中華母親節(jié)2】回眸中華民族的歷史,孟子母親仉氏是最突出的中華賢母形象,“孟母三遷”、“斷機教子”的故事傳頌了兩千多年,從孩子成長的外部環(huán)境到學習的內(nèi)部規(guī)律,她都注意到了,終于使孩子成了大器,她自己成為教育子女的母親典范,被譽為“母教一人”,至今仍傳為懿范,孟母堪可作為中華母親節(jié)的形象代表。
@知止堂義學
【轉(zhuǎn)某友評論】:當對父母之孝都要通過美國設(shè)立的節(jié)日來蒼白的宣揚時,我們內(nèi)心其實是空洞而惶恐的,甚至是不安的,虛偽的。除了母親,每項社會角色都值得人去敬畏與尊重,仁義禮智信溫良恭儉讓忠孝廉恥勇,應(yīng)是每天晨起對自我的警醒。除了要繼承,我們更要懂得文化自信和文化認同,去實踐到生活的每一天!
劉燕君(@L數(shù)往知來者):
【只過傳統(tǒng)節(jié)日】吾人只過民族傳統(tǒng)節(jié)日,不聞不問西人節(jié)日。只知國人過西人節(jié)日,但不知西人是否過元宵、端午、清明、中秋、重陽?西人節(jié)日與西方思潮,小巫見大巫,不離其巫。
#荀子#
慕朵生(@慕朵生):
【荀子從祀孔廟】荀子者,尊孔衛(wèi)道有功,傳經(jīng)廣學有功,明禮議制有功,誠儒門之巨擘而政治儒學之大宗也!憾乎孔廟祭孔并以四配、十二哲及諸先賢、先儒配享從祀以來,荀子僅入廟從祀五百年,明世宗年間罷之,固兩千年儒門之大冤案也!某不才,側(cè)黃進興先生后,力倡荀子從祀孔廟,望諸君子其議之。
余東海(@儒者余東海):
【荀子功過】荀子有功也有過,倡禮有功,論性有過;尊孔有功,非孟有過。從祀孔廟,或非所宜。荀子雖通外王之學,缺乏內(nèi)圣之功,唯知習性易惡,不識本性至善,誤導(dǎo)世人非淺,導(dǎo)出韓李法家,遺禍中華甚巨,流弊至今未已。又在《非十二子》中妄論“子思孟軻之罪”,造妄語業(yè)。當定位荀子為儒門外道。
慕朵生(@慕朵生):
【評余東?!败髯庸^”】兄荀子不宜從祀孔廟說。儒門論性不一而足,當折中于孔圣。孟子道性善,導(dǎo)人向善,適用于個人心性領(lǐng)域;荀子道性惡,化性起偽,適用于社會政治領(lǐng)域,最得孔圣性近習遠之旨,蔚為公羊?qū)W宗,董子所謂天下者無患然后性可善是也——中國兩千年來之政治學,固荀學矣!
慕朵生(@慕朵生):
【重評荀子】宋儒尊孟子攻性惡,然變化氣質(zhì)之說尤近荀子,且不以李韓師荀而反荀,又議定荀子從祀孔廟五百年,固非門戶之見。近人論荀,多承五四反傳統(tǒng)之遺產(chǎn),必以荀為集權(quán)專制之替罪羊,其失甚矣。百余年來,心性儒學偏盛,政治儒學不振,今復(fù)興儒學,當重新評議荀子,隆禮重法,改弦更張。
慕朵生(@慕朵生):
【重評荀子】孔子後儒家論性:一曰辨人禽出善惡,以人性本善而獸性本惡,孟子是也;一曰辨先後出善惡,以人性先天本惡而後天可善,荀子是也;三曰假王教出善惡,質(zhì)於禽獸之性則人性善矣,質(zhì)於王教之善則人性惡矣,董子是也,蓋性有善質(zhì)而非善,必待王教而後善,否則其如王教何?
余東海(@儒者余東海):
【答客】或說:孟子主性善,荀子倡性惡,各有其理,不妨并存。答:人性論所說性善性惡,指的都是本性。除了孟荀,還有“無善無惡論”、“有善有惡論”等。只有一種是正確的,即性善論。這是儒家主流人性觀。關(guān)此,我在《仁本主義人性觀》一文中已徹闡,歡迎過目。
#其他#
劉燕君(L數(shù)往知來者):
【議@任士見1982:儒家反專制】今人虛言“君主專制”,兩漢410年,在位皇帝25人,17人即位時尚未成年,三分之二強,其中孺子嬰和沖帝2歲,殤帝不到1歲,獻帝8歲。逮后三國60年,魏曹芳8歲立,髦14歲立,奐15歲立,吳太子孫亮10歲立,蜀劉禪17歲立,晉成帝司馬衍5歲立。一葉知秋,可是這些孩子在專制?
楊萬江(@楊萬江):
【無友不如己者】子曰:“無友不如己者”。這不是說“不跟不如自己的人交朋友”,而是說沒有朋友身上那些不如自己的地方?!敖煺叱?,近墨者黑”,人們?nèi)菀资芘笥延绊?,但君子是要學習別人的長處(“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伞保?,避免其短處。如果把此句解釋為“不跟不如自己的人交朋友”,那越是?yōu)秀的人,就越?jīng)]有朋友了。
劉青衢(@劉青衢):
【歷史三變】中國歷史凡三變:一為周漢之變,一為唐宋之變,一為清民之變,一變而郡縣制并儒家尊,次變而平民社會并士大夫精神,再變而民主憲政并現(xiàn)代化,每為變則史有所進,文有所新。所以變者,天則人欲交攻,道行道不行而已。漢不行封建,而儒者從之,宋與士大夫共天下,而儒者從之,民行憲政民主,而儒者從之。
舞夏(@舞夏1983):
【致中和】人輒逐動心,而不知有不動者,天之不動曰正,人之不動曰性,兩謂之中。人輒張喜怒,而不知有節(jié)數(shù)者,天之節(jié)數(shù)曰時,人之節(jié)數(shù)曰禮,兩謂之和。知而守,守而固,固而隨,隨而樂,樂而安,安安以致中和。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性命定焉,四情善焉。
舞夏(@舞夏1983):
【中庸之道】儒者閑居思中,庸反厥和,會遇思和,庸反厥中。死生不入,寵辱不驚,去而止,將而迎,非物爍我也,我能和也。獨而安,凝而定,非我爍物也,我能中也。物有不備,道無或亡,欲有不滿,性無或喪。見江海之烈烈,怡天地之祁祁,聞萬念之烝烝,悅大命之媞媞。
#東海每日微言#
余東海(@余東?;恚?
【儒眼】士農(nóng)工商,士人居首,士而優(yōu)則仕,社會最正常。四民之中,工農(nóng)在前,就是民粹主義,與極權(quán)主義一拍即合。工農(nóng)名義上升為領(lǐng)導(dǎo)階級之時,也是實質(zhì)淪為農(nóng)奴工奴之日。商賈在前,為權(quán)貴資本主義。當然,商賈也只是高級奴隸而已。農(nóng)工商無論誰居前,都居于權(quán)貴之下。
【儒理】因果的合理性和人道的合理性,要區(qū)別看待。論因果,任何事物和現(xiàn)象都有其邏輯的合理性和必然性,惡果必有惡因,所以西哲說,存在的都是合理的。于人道,則必須就事論事,判斷某件事合不合理,某個人冤不冤枉,必須以事實為依據(jù),以法律為準繩。人道天道有別,人不能僭天。
【儒理】古人說:“圣無死地,賢無敗局?!笔ト瞬粫萦谒赖兀v然置之死地,也能逢兇化吉,圣德圓滿故,吉人天相故,圣人是最大的吉人故。如果死于非命和意外,說明其德未至,言行有漏,未達圣境。賢人無論何事,不為則已,為必有成,賢智高明故。如果落入敗局而無救,說明其智欠大,非賢者也。
【儒理】疾惡如仇,人情之常,義氣之正也,但并不意味著“壞人就該被冤死”。壞人的概念很寬泛,無禮缺德和違法犯罪都是壞,罪又有大小輕重之別,對罪人的懲罰也必須符合仁義原則,合情合理,有法可依,罰當其罪。義刑義殺義戰(zhàn)都有個義字,正義,公正,合宜。以生道殺人,死而無冤,雖死不怨殺者。
【民有制】私有制的說法易滋誤會,可正名為民有制。儒家的經(jīng)濟制度是民有制,民有為主,王有和公有為輔。王有指王府、王族所有,公有包括政府和集體所有。古代雖無嚴格意義的土地私有權(quán)的法律觀念,但國民擁有土地實際所有權(quán)。無論王朝怎樣更替,不影響民間土地買賣和繼承。
【民國】文化和道德有其慣性。民國時儒家雖被打倒,但慣性仍在起作用。黃金十年和大師輩出就是這種作用的結(jié)果,君不見民國各界多少講點仁義道德,所謂大師多少有點傳統(tǒng)底子。但慣性作用有限,所以大師多非真大,往往假冒偽劣;慣性無后續(xù)力,所以德智愈趨愈下,局勢迅速惡化。
【擊蒙】或說:“三百年中土盡為滿奴,士夫風骨蕩滅”云,此言狹隘輕浮,立場錯誤,辱盡清民,罵盡包括曾國藩康有為在內(nèi)的清儒。清儒優(yōu)秀者眾,于學術(shù)政治貢獻良多,無可否定。也不可能將清儒與清朝區(qū)別看待,兩者血肉交融無可分解。清朝尊儒頗真誠,有一定正義性,清儒效忠,禮所當然。
【擊蒙】或說民國就是正統(tǒng)、正宗的中華。答:民國道統(tǒng)無位,制度非禮,教育非儒,反孔反儒成潮,歪理邪說泛濫,官德民智低下,內(nèi)憂外患深重。政治毫無王道氣象,連霸道都談不上,遠遜于日本,遠遜于美國和西方。如果正統(tǒng)中華就是那個吊樣,何貴乎中華哉?
【主體】現(xiàn)中國政治社會各個領(lǐng)域無不積弊重重,惡疾深深。挺立中華文化的主體性,是道路轉(zhuǎn)向、道德重建、文明復(fù)興、中華新生的關(guān)鍵。文化主體挺起,道統(tǒng)地位確立,一切問題才能從根本上得到解決。然主體要挺起,又需要一定的條件和基礎(chǔ),有賴于各界仁人志士同心同德,不懈努力。
【下一篇】上海市儒學研究會成立
儒家網(wǎng)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
儒家網(wǎng)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